专题十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2.5分,共40分。
1.1905年春,中国近代化的两位先驱者严复与孙中山先生曾在伦敦就改造中国的问题进行辩论。严复主张渐进、启蒙,孙中山直言不讳地答道:“俟河之清,人寿几何?君为思想家,鄙人乃实行家也”。作为“实行家”,这一年孙中山( )
A.建立兴中会,开始民主革命 B.组织统一的革命政党同盟会
C.组建新军,筹备武昌起义 D.起草《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2.历史解释是以史料为依据,客观认识和评判历史的态度和方法。以下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
A.孙中山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先行者
B.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C.1913年孙中山等人发动二次革命
D.袁世凯下令以1916年为“中华帝国洪宪元年”
3.毛泽东在《纪念孙中山先生》一文中称孙中山是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其中“先行”二字体现在孙中山( )
①最早提出推翻清政府的专制统治,拯救中国的革命目标
②最早采取武装反抗清政府的斗争方式
③最早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的斗争纲领
④最早领导并发动武昌起义,点燃辛亥革命火炬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
4.晚清秋瑾女士作诗:“北上联军八国众,把我江山又赠送;白鬼西来作警钟,汉人惊破奴才梦。”这首诗( )
A.肯定了发动民族起义才能救亡图存 B.呼吁清政府进行全面改革
C.阐明了八国联军侵华促成民族觉醒 D.批判义和团盲目排外思想
5.“所谓原始史料,为目击者的陈述、文献以及事实自身的遗存,数者皆与事件同时。”下列属于研究武昌起义的原始史料是( )
A.蒋翊武的《文学社举义之计划》 B.蒋廷黻的《中国近代史》中的相关叙述
C.汉阳扁担山辛亥铁血将士公墓 D.2012年的历史纪录片《武昌首义》
6.“辛亥革命枪声一响,两千多年苍老的帝制在这里戛然停步,武昌首义十八星方旗一挥,东方古国沉重的车轮在这里改道转向……”材料中所说的“戛然停步”是指( )
A.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B.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终结
C.建立了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D.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的潮流
7.毛泽东曾称赞《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在那个时期是一个比较好的东西……它带有革命性、民主性”。其中,“革命性”主要是指它( )
A.规定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 B.从根本上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
C.拒绝承认清廷与列强签订一切条约 D.规定中华民国的国民一律平等
8.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制定了诸多法案,其中主要有:《商部章程》《商会简明章程》《奖励华商公司章程》《重订铁路简明章程》《商人通律》……这些举措( )
A.增强了清政府的国防力量 B.有利于民族工业的发展
C.增强了清政府的统治根基 D.直接引发了辛亥革命
9.辛亥革命后对于临时政府的组成人选,宋教仁等主张全用革命党不用旧官僚。但在临时政府各部总长的最终名单中,同盟会会员仅居陆军、外交、教育三部,其余六部均为立宪派或旧官僚。这份“最终名单”( )
A.说明君主专制尚未终结 B.是革命形势发展的结果
C.反映封建思想根深蒂固 D.体现民主观念深入人心
10.从1912年开始,以袁世凯为首的北京政府陆续颁布一系列尊孔复古的法令,1914年又颁布法令规定商会对地方官厅行文一律用“呈”“禀”,地方官厅对商会则用“令”“批”。这些法令一经颁布就遭到学界和商界的强烈反对。这说明当时( )
A.北洋政府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B.北洋政府重视工商业发展
C.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传播 D.专制思想与民主观念的冲突
11.1913年到1915年,袁世凯进行了一系列独裁专制的活动,最终走上了复辟帝制的不归路。其中直接暴露他想当皇帝的野心的是( )
A.强迫国会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 B.解散国民党和国会
C.颁布《中华民国约法》 D.修改总统选举法
12.下图为1916年《申报》上刊登的《窃国贼》戏剧广告,轰动一时。该剧主要影射的时事是( )
A.“二次革命”的失败 B.袁世凯倒行逆施
C.护国战争的胜利 D.北洋军阀的割据
13.二十世纪20年代,鲁迅在《南腔北调集〈自选集〉自序》中写道:“见过辛亥革命,见过二次革命,见过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看来看去,就看得怀疑起来,于是失望、颓唐得很了。”这可以用来说明近代中国( )
A.民众政治参与热情高涨 B.选择君主专制制度符合国情
C.掀起了思想解放潮流 D.探索民主共和道路艰难曲折
14.如表中的两场战争反映的主题是( )
名称 领导人 结果
二次革命 孙中山、黄兴等 很快被袁世凯镇压下去
护国战争 蔡锷、李烈钓、唐继尧等 袁世凯被迫取消帝制,在绝望中死去
A.袁世凯复辟帝制 B.民主与专制的斗争
C.工人运动的发展 D.科学与愚昧的较量
15.下表呈现的是军阀割据混战造成的一些后果,这些后果体现了北洋军阀割据( )
农户 1914—1918年 减少1500多万户
耕地 1914—1918年 减少26000多万亩
荒地 1914—1918年 增加49000多万亩
陆军 1914—1919年 增加92万多人
军费 1916—1918年 增加5000多万元
A.阻碍了社会文化的发展 B.严重破坏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C.给日本侵华以可乘之机 D.导致袁世凯成功复辟帝制
16.对联折射了社会生活,并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1916年后,老百姓门口的对联由“民国万岁,天下太平”改为“民国万税,天下太贫”,这主要是因为( )
A.宣统帝下诏退位,社会秩序混乱 B.宋教仁遇刺,引发二次革命
C.护国运动爆发,袁世凯被迫取消帝制 D.军阀割据混战,国家陷入动乱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60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一:在太平天国运动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双重打击下,清王朝的统治岌岌可危,清政府部分官员开始效法西方,创办军事和民用工业,编练新式陆海军,兴办新式教育,一场历时30多年的运动由此兴起。这场运动给近代中国带来了新产业,新知识、新观念,逐步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运动的开展。
——摘编自张海鹏等《中国近代史》(第二版)
材料二:由早期维新思想家发展而来的一批新式知识分子。在内忧外患的冲击和中西文化的碰撞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一个共同认识:要救国,只有维新,要维新,只有学外国,甲午战后,他们作为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代表,开始登上政治舞台。1898年的戊戌变法,就是他们的第一次政治演出。
——摘编自李侃等《中国近代史(1840—1919)》(第四版)
材料三:1912年3月(即辛亥革命爆发半年左右),有人在《时报》上发表了以《新陈代谢》为题的文章,其中写道:共和政体成,专制政体灭;中华民国成,清朝灭;总统成,皇帝灭;新内阁成,旧内阁灭;新官制成、旧官制灭;新教育兴,旧教育灭;枪炮兴,弓矢灭;新礼服兴,翎顶补服灭,剪发兴,辫子灭……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这场运动”的名称及该运动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3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救国主张,列举他们中的一位代表人物。(3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5分)
(4)综合以上材料和问题,谈谈你对中国近代化早期探索的认识。(4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一 清中叶以后,封建制日趋衰落。进入近代以后,社会制度没有根本改变,相反却更加腐败。……宣扬“防民慎于防寇”,常常压制、破坏人民群众和爱国官兵的反侵略斗争,导致反侵略斗争失败。……进入近代以后,西方资本主义强国经过工业革命,经济和技术飞速发展,而中国经济技术落后的局面没有改变……在武器装备、军队素质、综合实力等方面远远落后于帝国主义列强。这是近代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失败的重要原因。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1)阅读材料一,概括近代中国反侵略斗争失败的原因有哪些?(4分)
材料二 1894年,孙中山北上天津,上书李鸿章,提出变法自强等多项改革建议,遭到拒绝。失望之余,他开始认识到,只有推翻清政府的专制统治,才能拯救中国。
——摘自部编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2)根据材料二,概括孙中山救国方式的变化。(不得照抄原文)(2分)
材料三 下面是一些历史学家或历史伟人评价辛亥革命的观点。
人物 观点 引文出处
陈旭麓 辛亥革命……为2132年的历史打了一个用铁和血铸成的句号。只有漫长的历史才能称量出这个句号的真正意义和重量,它是一条分界线。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毛泽东 辛亥革命有它的胜利,它打倒了直接依赖帝国主义的清朝皇帝。但后来失败了,没有巩固它的胜利,封建势力代替了革命,袁世凯代替了孙中山。 《如何研究中共党史》
章开沅 中华民族的三次腾飞中,辛亥革命算第一次腾飞,辛亥革命的影响不是短期能够突出的,总要经过一些事件。它当时的任务就是解决帝制,建立共和。虽然三纲五常没有最后消灭。 《辛亥革命需探索上下三百年》
(3)请针对材料三中的某一观点,结合中国近代史的有关史实予以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9分)
19.阅读下列材料:(15分)
材料一:作民权保障,谁非后死者!为宪法流血,公真第一人!
——孙中山闻宋教仁遇难,亲致挽联
材料二:……袁世凯借机要挟民主革命派和清廷,大耍手腕,窃取了大总统的职位,不久又搞复辟,由于他倒行逆施,出卖国家和民族利益,引起全国人民的反对,只当了83天皇帝就见上帝去了。可见逆历史潮流而动,肯定是短命的。
——毛泽东
材料三:夫去满洲一专制,转生出无数强盗之专制,其为毒之烈,较前尤甚。于是而民愈不聊生矣!
——孙中山《建国方略》
(1)材料中的“宪法”是指什么?宋教仁做了什么事情,导致被刺杀?(4分)
(2)结合材料二,谈谈袁世凯复辟帝制为什么这么快就失败了?(4分)
(3)材料三中,“去满洲一专制”是指什么?“转生出无数强盗之专制”是指什么?(3分)
(4)请结合所学谈谈,“无数强盗之专制”是怎样“为毒之烈,较前尤甚”的?(4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手抄报:人民英雄的故事
林则徐 清朝后期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民族英雄。林则徐看透了英国人的险恶目的,多次上书道光帝,坚决主张查禁鸦片。1838年底,道光帝委派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到①查禁鸦片。1839年6月,林则徐当众销毁收缴的鸦片,史称“②”
孙中山 1866年11月12日生,广东香山县人。早年行医,后投身于革命,□□□□□□□□□□□□□□□□□□□□□□□□□□□□□□□□□□□□□□□□□□□□□□□□□□□□□□□□□□□□。1925年3月12日病逝北京。他为中国耗尽毕生精力,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
③ 中国④思想传播的先驱。1918年他接连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热情讴歌俄国十月革命。1919年《新青年》刊载了他的文章⑤,对马克思主义做了较为系统的介绍。
张謇 江苏南通人,清末状元,甲午战败后他抱着⑥思想,创办了⑦。张謇一生创办了20多家企业,370多所学校,为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宝贵贡献。
(1)结合所学知识,将序号中的内容补充完整。(5分)
(2)在整理孙中山资料时,部分简介被墨水泼洒,请用所学的相关历史事件帮他补充完整。(6分)
(3)回顾中国近代史结合所学知识,说说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我们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应该怎么做?(4分)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B
解析:据题干“作为实行家”,这一年孙中山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905年孙中山的主要活动是组织统一的革命政党同盟会。因此,这一年孙中山组织了统一的革命政党同盟会,B项正确;建立兴中会是在I894年,排除A项;组建新军,筹备武昌起义是在1911年,排除C项;起草《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在1912年,排除D项。故选B项。
2.答案:A
解析:历史史实是指对历史人物或事件的客观叙述,历史解释是以史料为依据,客观地认识和评判历史的态度和方法。选项BCD是对当时的历史事件的客观描述,反映的是历史的真实情况,属于历史史实,排除;孙中山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先行者是对孙中山的评价,属于历史解释,A正确。故选:A。
3.答案:A
4.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北上联军八国众,把我江山又赠送;白鬼西来作警钟,汉人惊破奴才梦”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充分暴露了清政府的腐朽无能,从而促成了新的民族觉醒,秋瑾等革命党人积极投身推翻清王朝统治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C项正确;题干强调的是民族觉醒,并未提及民族起义,排除A项;秋瑾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领导人物,主张推翻清政府,因此“呼吁清政府进行全面改革”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题干并未提及义和团运动,因此无法得出批判义和团盲目排外思想,排除D项。故选C项。
5.答案:A
解析:就性质而言,史料有原始史料(当时留下的实物、文件、记录、日记、当事人的回忆录、调查记录),撰述史料(根据原始史料撰写的历史著作),原始史料史证价值最大。1911年,湖北革命组织文学社与共进会,在同盟会的推动下,积极谋划起义,蒋翊武是革命党人,1911年1月被推选为文学社社长,因此他的《文学社举义之计划》是当时留下的文件,是原始史料,A项正确;蒋廷蔽是中国现代历史学家,其所著《中国近代史》是历史著作,属于间接史料,排除B项;汉阳扁担山辛亥铁血将士公墓为一处民国时期简约式的烈士公墓,是为了纪念革命先驱,不能直接研究武昌起义,排除C项;2012年的历史纪录片《武昌首义》是影视作品,属于间接史料,排除D项。故选:A。
6.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辛亥革命枪声一响,两千多年苍老的帝制在这里戛然停步,武昌首义十八星方旗一挥,东方古国沉重的车轮在这里改道转向……”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终结,B项正确;新中国的成立结束了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排除项;题干没有反映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建立,排除C项;题干没有反映辛亥革命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的潮流,排除D项。故选B项。
7.答案:B
解析:《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革命性主要体现在从根本上否定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故B项正确。
8.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制定了诸多法案,其中主要有:《商部章程》《商会简明章程》《奖励华商公司章程》《重订铁路简明章程》《商人通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京临时政府的这些举措的实行,有利于规范商业活动,促进民族工业的发展,B项正确;题干反映的是南京临时政府的举措,与清政府无关,且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排除AC项;辛亥革命最重要的成果是建立南京临时政府,“直接”引发了辛亥革命说法错误,排除D项。故选B项。
9.答案:C
解析:据题干“辛亥革命后对于临时政府的组成人选,宋教仁等主张全用革命党不用旧官僚。但在临时政府各部总长的最终名单中,同盟会会员仅居陆军、外交、教育三部,其余六部均为立宪派或旧官僚。”和所学知识可知,由于资产阶级革命派软弱与妥协性,加上封建思想根深蒂固,封建反动势力过于强大,武昌起义后,许多省份是由立宪派和封建旧官僚相勾结控制地方政权的,导致临时政府的组成人选出现题干所述现象,C项正确;辛亥革命结束了封建帝制,“说明君主专制尚未终结”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题干所述现象不符合革命形势发展,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封建思想根深蒂固,不能体现民主观念深入人心,排除D项。故选C项。
10.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商会与地方官厅的行文方式的用词存在等级上的差异,这反映了专制思想与民主观念的冲突,D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专制思想,没有体现北洋政府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排除A项;材料反映了专制思想与民主观念的冲突,没有体现北洋政府重视工商业发展,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传播,排除C项。故选:D。
11.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袁世凯修改总统选举法,规定总统可无限期连任,可指定继承人,直接暴露了他想当皇帝的野心。
12.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1916年”“《窃国贼》”,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广告讽刺的时事是袁世凯复辟帝制。1915年末,袁世凯下令以1916年为“中华帝国洪宪元年”,准备在元旦举行登基大典,引发国人不满,B项正确;二次革命发动的时间是1913年,排除A项;护国战争的胜利,迫使袁世凯被迫取消帝制,排除C项;北洋军阀的割据是在袁世凯死后形成的,排除D项。故选:B。
13.答案:D
解析:A.材料体现不出民众参政,故排除A。B.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故排除B。C.材料体现不出掀起了思想解放潮流,故排除C。D结合材料“见过辛亥革命,见过二次革命,见过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看来看去,就看的怀疑起来,于是失望、颓唐得很了”并结合所学知识,民国建立后,社会秩序仍然很混乱,表明探索民主共和道路艰难曲折,故D正确。故选:D。
14.答案:B
解析:据所学知,二次革命和护国战争反映的主题是民主与专制的斗争,A项与二次革命不符,CD两项与两次革命运动都没有关系,排除。故选:B。
15.答案:B
16.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I916年,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分裂,中国陷入军阀割据混战时期,社会经济凋敝,人民困苦不堪,D项正确;1912年,宣统帝下诏退位,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A项;193年,宋教仁遇刺,引发了二次革命,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B项;1915年底,护国运动爆发,袁世凯被迫于1916年取消帝制,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17.答案:(1)洋务运动。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
(2)变法维新。康有为、梁启超。
(3)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促进了社会风俗的变革。
(4)中国近代化早期探索经历了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到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再到学习西方思想文化的过程,体现了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特征。
解析:(1)根据材料一“在太平天国运动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双重打击下,清王朝的统治岌岌可危,清政府部分官员开始效法西方,创办军事和民用工业,编练新式陆海军,兴办新式教育,一场历时30多年的运动由此兴起。”并结合所学可知,“这场运动”的名称是洋务运动。根据材料一“这场运动给近代中国带来了新产业,新知识、新观念,逐步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运动的开展。”可知,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
(2)根据材料二“由早期维新思想家发展而来的一批新式知识分子。在内忧外患的冲击和中西文化的碰撞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一个共同认识:要救国,只有维新,要维新,只有学外国,甲午战后,他们作为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代表,开始登上政治舞台。”并结合所学可知,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救国主张是变法维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维新变法的主要代表者是康有为、梁启超。
(3)根据材料三“共和政体成,专制政体灭;中华民国成,清朝灭;总统成,皇帝灭;新内阁成,旧内阁灭;新官制成、旧官制灭;新教育兴,旧教育灭;枪炮兴,弓矢灭;新礼服兴,翎顶补服灭,剪发兴,辫子灭”并结合所学可知,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促进了社会风俗的变革。
(4)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中国近代化早期探索经历了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到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再到学习西方思想文化的过程,体现了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特征。
18.答案:(1)原因:清政府本身的无能以及封建制度的腐朽(清政府统治腐朽和封建制度的落后);清政府经济技术、武器准备、军队素质、综合实力落后。
(2)变化:放弃改良,进行革命。
(3)观点1:辛亥革命是一条分界线。
论述: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成立了中华民国,是亚洲第一个共和制国家;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文件,它肯定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和民主自由原则等。
总之,辛亥革命以巨大的震撼力和影响力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变革,是一条分界线。
观点2:辛亥革命有它的胜利,但后来失败了。
论述:辛亥革命有伟大功绩,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成立了中华民国,是亚洲第一个共和制国家;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文件,它肯定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和民主自由原则等。但最终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和人民的悲惨境遇;被袁世凯窃取了革命果实,袁世凯上台后建立起北洋军阀的统治,他破坏民主共和,复辟帝制;后来的二次革命、护国战争等资产阶级领导的后续革命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
综上,辛亥革命有成功的地方,推翻了清朝,终结了帝制;也有失败的地方,没有完成民主革命任务。
观点3:辛亥革命是中华民族的第一次腾飞。
论述:辛亥革命虽然不彻底,保留了封建残余,但积极影响是长期而持续的,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成立了中华民国,是亚洲第一个共和制国家;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文件,它肯定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和民主自由原则等。
综上,辛亥革命虽不彻底,但影响是广泛而深远。
19.答案:(1)《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宋教仁组建国民党,并在第一届国会选举中占据优势,使袁世凯大为惊恐。
(2)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袁世凯称帝不得人心;全国人民反对专制、赞成共和;袁世凯称帝众叛亲离;袁世凯称帝违背历史发展潮流。
(3)推翻清朝专制统治。军阀割据。
(4)军阀为了争夺地盘和巩固政权,不惜出卖国家利益,依附帝国主义。大小军阀连年混战,中国陷入了军阀割据纷争的动乱之中。
20.答案:(1)①广州②虎门销烟③李大钊④马克思主义⑤《我的马克思主义观》⑥实业救国⑦大生纱厂
(2)事件:1894年,成立兴中会;1905年,成立中国同盟会;1911年,领导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的统治;1912年,成立中华民国,任临时大总统;1913年,发起二次革命;1915年,领导护国战争;1924年,促成第一次国共合作,创办黄埔军校等。
(3)做法:努力学习,发愤图强;勤于思考,掌握先进的科学技术,勇于创新;积极参加社会实践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