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 动物的运动和行为 能力提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下列各种动物行为中,属于先天性行为的一组是 ( )
A.飞蛾扑火、谈虎色变
B.惊弓之鸟、大雁南飞
C.蜻蜓点水、老马识途
D.蜜蜂采蜜、蜘蛛结网
2.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剧烈运动时,呼吸作用会加深加快,以满足人体对氧气的需求
B.肌肉收缩是受到体内神经传来的刺激产生的
C.除运动系统外,神经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等密切配合,加强了人体的生理功能
D.运动员眼睛注视终点线,奔跑过程中其晶状体的曲度由大变小
3.下列有关鼠的运动和行为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只要鼠的运动系统完好,鼠就能正常运动
B.鼠的关节中,具有连接、保护、分泌功能的结构是关节腔
C.母鼠给幼鼠哺乳属于先天性行为,由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
D.小鼠走迷宫属于学习行为,与遗传因素没有关系
4.下图是伸肘动作的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
A.①两端的肌腱应该连在同一块骨上
B.②收缩时既能牵拉骨改变位置,又能将骨复位
C.伸肘时,②处于收缩状态,①处于舒张状态
D.完成伸肘动作所需的能量只依赖于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的配合
5.下列各种动物的行为对应不正确的是 ( )
A.老鹰抓小鸡——取食行为
B.蜜蜂营群居生活,个体间分工合作——社会行为
C.乌贼遇到敌害时喷出“墨汁”——防御行为
D.为争夺同一块骨头,狗咬狗——繁殖行为
6.某小组同学在做“小鼠走迷宫获取食物”的探究实验时,选取甲、乙、丙三只小鼠,经过饥饿处理后,让它们在相同环境条件下分别走相同的迷宫,测得如下数据。通过分析表中实验数据,可以推测出 ( )
小鼠 所用时间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甲 6分45秒 5分30秒 2分40秒
乙 5分33秒 4分10秒 2分03秒
丙 4分20秒 3分13秒 1分30秒
A.甲小鼠的学习能力最强
B.“小鼠走迷宫获取食物”的行为属于先天性行为
C.学习行为受遗传因素的影响
D.甲、乙、丙三只小鼠的学习能力相同
7.下列关于动物的运动和行为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人在推门时,肱三头肌会收缩,肱二头肌会舒张
B.菜青虫取食白菜叶的行为是由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
C.动物的行为多种多样,但都有利于它们的存活和繁殖后代
D.一块骨骼肌只附着在一块骨上,在肌肉的牵引下围绕关节运动,从而完成动作
8.下列有关运动的说法,错误的是 ( )
A.端起水杯喝水时,肱二头肌收缩,肱三头肌舒张
B.一块完整的骨骼肌在动物体的结构层次上属于器官
C.一块骨骼肌就可以独立完成某个动作
D.运动是以关节为支点,以骨骼肌收缩为动力形成的
9.在由一群猴子组成的等级社会中,存在着优势个体,如果出现猴A优于猴B,猴D优于猴A,猴B优于猴C的情况,则优先获得食物和配偶的应该是( )
A.猴A B.猴B C.猴C D.猴D
10.下列各种现象中,与动物的“语言”无关的是 ( )
A.搜救犬寻找到地震废墟中的被埋人员
B.蚂蚁根据同伴的分泌物找到食物
C.小鸡听到母鸡的叫声后赶来吃食
D.蜜蜂通过飞行动作告知同伴蜜源的方向
11.下列关于先天性行为与学习行为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动物的学习行为越复杂,适应环境的能力就越强
B.动物学习行为的形成与先天性行为无关
C.动物的先天性行为提高了动物适应复杂环境的能力
D.刚出生的婴儿会吃奶属于学习行为
12.下列有关动物的运动和行为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蜜蜂能够依靠翅的快速振动来飞行
B.人在屈肘时,肱二头肌收缩,肱三头肌舒张
C.孔雀开屏是一种防御行为
D.学习行为是建立在先天性行为的基础之上的
13.以下各种动物的行为中,属于社会行为的是 ( )
A.牧羊犬看护在山坡上觅食的羊
B.一只母鸡照看一群小鸡
C.攻击能力弱的雄狒狒对“首领”表现出顺从的姿态
D.小河中鲫鱼成群觅食
14.下列关于社会行为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社会行为有利于动物个体及群体的生存
B.具有社会行为的群体内部形成了一定的组织,成员间有明确的分工
C.具有社会行为的群体组织内通过动作、声音、气味等传递信息
D.所有高等动物都具有社会行为
15.蚕农发现,雌雄蛾从茧中钻出来后,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内爬到一起进行交尾,否则会因寿命短暂而失去传种接代的机会。雌雄蛾能在较短的时间内爬到一起,完全是靠它们之间释放“气味”和闻到“气味”来实现的。下列有关描述不正确的是 ( )
A.动物个体之间能进行信息交流
B.蚕蛾的这种行为属于社会行为
C.“气味”是雌蛾释放的性外激素
D.可以利用这一原理来诱杀蝶蛾类的农业害虫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6.(10分)下图是关节结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问题:
(1)关节在骨的运动中起 的作用。
(2)能减少关节中骨与骨之间的摩擦,缓冲运动时骨与骨之间的撞击的结构是[ ] 。
(3)②是 ,属于 组织;它包围着整个关节,把相邻的两块骨连接起来。
(4)请写出人体上肢的两个关节: 。
17.(10分)有同学提出,蚂蚁不会发声,它们是靠什么传递信息的呢 某探究小组的同学针对这个问题设计了一个探究实验,请予以完善:
(1)实验方法与步骤:
①准备实验用的蚂蚁:捕获的蚂蚁应来自 (填“一个”或“多个”)蚁穴,同时将这些受惊的蚂蚁饲养一段时间。
②将三块小石头放在盛有清水的容器内,创建三个小岛A、B、C,小岛间用两根小木条连接起来(如图),这样蚂蚁只能通过由小木条搭成的“桥”从一个小岛到达其他小岛。
③先将饥饿的蚂蚁放在B岛上,食物放在C岛上,A岛上不放食物,观察蚂蚁的行为。
④一段时间后,将连接B、C岛之间的“桥”和A、B岛的对换,观察蚂蚁的行为有什么变化。
⑤在蚂蚁爬过的“桥”上喷洒一些有气味的物质(如香水),观察蚂蚁的行为表现。
(2)实验结果:
步骤③:蚂蚁会沿着B、C岛之间的“桥”到达C岛,获取食物。
步骤④:蚂蚁会沿着对换后的“桥”到达 岛。
步骤⑤:蚂蚁 (填“能”或“不能”)顺利找到食物。
(3)实验结论:蚂蚁依靠 进行通讯。
(4)实验拓展:
请根据该实验再提出一个具有探究意义的问题: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D D C C D C D C
9 10 11 12 13 14 15
D A A C C D B
1.D 解析:“飞蛾扑火”“大雁南飞”“蜻蜓点水”“蜜蜂采蜜”“蜘蛛结网”都是动物生来就有的,由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先天性行为;“谈虎色变”“惊弓之鸟”“老马识途”都是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建立起来的学习行为。因此,D项符合题意。
2.D 解析:人视近物时,睫状体收缩,晶状体曲度变大;视远物时,睫状体舒张,晶状体曲度变小;因此运动员眼睛注视终点线,奔跑过程中其晶状体的曲度由小变大,D项错误。
3.C 解析:任何一项运动的完成都需要神经系统、运动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等系统的协调配合,A项错误。鼠的关节中,具有连接、保护、分泌功能的结构是关节囊,B项错误。母鼠给幼鼠哺乳属于先天性行为,由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C项正确。学习行为是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逐渐建立起来的一种行为;小鼠走迷宫属于学习行为,与遗传因素有关,D项错误。
4.C 解析:题图中①是肱二头肌,②是肱三头肌,它们都跨越关节,由肌腱附着在不同的骨上,A项错误。骨骼肌收缩只能牵拉骨,而不能将骨推开,B项错误。伸肘时,肱三头肌收缩,肱二头肌舒张,C项正确。完成伸肘动作所需的能量有赖于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和循环系统等系统的配合,D项错误。
5.D 解析:同种动物因争夺领地、食物、配偶等而发生的争斗属于攻击行为,D项不正确。
6.C 解析:根据实验结果可知,甲小鼠走迷宫所用时间最长,乙小鼠走迷宫所用时间次之,丙小鼠走迷宫所用时间最短,因此三只小鼠的学习能力不同,丙小鼠的学习能力最强。“小鼠走迷宫获取食物”的行为是通过生活经验和学习而获得的,属于学习行为。学习行为是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而获得的行为。因此,C项符合题意。
7.D 解析:一块骨骼肌的两端附着在相邻的两块骨上,D项错误。
8.C 解析:一个动作的完成总是由两组及以上肌群相互配合完成的,因此一块骨骼肌不能独立完成某个动作,C项错误。
9.D 解析:猴A优于猴B,说明猴A比猴B强;猴D优于猴A,说明猴D比猴A强;猴B优于猴C,说明猴D的实力最强,猴C的实力最弱,所以猴D为猴群中的“首领”,优先获得食物和配偶,D项符合题意。
10.A 解析:搜救犬是通过嗅觉来找到地震废墟中的被埋人员的,与动物的“语言”无关,A项符合题意。
11.A 解析:动物的学习行为越复杂,适应环境的能力就越强,A项正确。动物的学习行为是在先天性行为的基础上建立的,B项错误。动物的学习行为提高了动物适应复杂环境的能力,C项错误。刚出生的婴儿会吃奶属于先天性行为,D项错误。
12.C 解析:孔雀开屏是一种求偶行为,属于繁殖行为,C项不正确。
13.C 解析:攻击能力弱的雄狒狒对“首领”表现出顺从的姿态说明狒狒群体中有严格的等级制度,具有社会行为,C项符合题意。
14.D 解析:有的高等动物没有社会行为,如老虎,D项错误。
15.B 解析:蚕蛾的群体内没有形成一定的组织,成员间没有明确的分工,因此不具有社会行为,B项不正确。
二、非选择题
16.(1)支点
(2)⑤ 关节软骨
(3)关节囊 结缔
(4)肘关节、腕关节、肩关节(答出两点即可)
17.(1)①一个
(2)A 不能
(3)气味
(4)蚂蚁爱吃什么食物(合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