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期中复习练习题(含答案)
积累与运用
1.请选出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和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 )
A. 纳罕(hàn) 躯壳(qiào) 亘古(gèn) 忍俊不禁(bú)
B. 蜷伏(juǎn) 惩戒(chéng) 砭骨(biān) 可望不可及(jí)
C. 克扣 (kē) 屏风(píng) 媲美(pì) 物竟天择(jìng)
D. 哂笑(shěn) 稽首(qǐ) 涟漪(yī) 黯然失色(àn)
2.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视察 密匝匝 断章取义 不休边幅
B. 收览 暖融融 形消骨立 雕梁画栋
C. 震撼 湿漉漉 矫揉造作 自圆其说
D. 题跋 乱篷篷 如雷贯耳 前呼后佣
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 黄果树瀑布景区,山高林密,空气清新,那里的行云流水让人感到美不胜收。
B.十四五岁的少年,恰如试飞的雏鹰,当有目空一切的豪情壮志。
C.春明同学平时学习刻苦认真,这次三模又取得了好成绩,真让人喜出望外。
D.要为人才松绑,让人才创新创造活力充分迸发,使各方面人才各得其所,尽展所长。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是指采用数字处理、数字存储、数字采集、数字展示和传播等技术,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转换成可共享的数字形态并加以保存。
B. 运营商自从宣布实施流量不清零政策以来,不少网友吐槽流量消耗速度太快,中国移动相关负责人对此表示,相关报道不属实,手机流量不会“跑得快”。
C. 12306网站提醒登录网站或使用手机客户端购票的旅客,不要将个人信息提供给第三方网站和手机客户端,以免给个人信息泄露带来风险。
D. 中国正在经历一场从“吃饱”向“吃好”“吃健康”的转变,在这一历史进程中,能否保证公众的食品安全,取决于政府的执政水平,事关老百姓的切身利益。
5.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
A.“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一语,出自《庄子一养生主》。
B.鲁迅《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中“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保所道,托体同山阿”四句诗,引自陶渊明所作的《挽歌》。
C.一九三三年至一九三四年之间,鲁迅先生经常在《申报副刊》《自由谈》上写稿,攻击时弊。
D.前夜看了“塞上风云”的预告片,便又回忆起猩猩峡外的沙漠来了。
6.下列句子排序正确的一组是( )
①这微笑有时变成放声大笑,但是,其中蕴涵有哲理的忧伤。
②他使压迫者不安,使被压迫者安心。
③啊!我们应为这微笑感动。
④这是睿智的微笑。这微笑,我再说一遍,就是伏尔泰。
⑤以嘲笑对付权贵;以怜悯安抚百姓。
⑥对于强者,他是嘲笑者;对于弱者,他是安抚者。
A.④①⑥②⑤③ B.①③②⑥④⑤
C.②③⑥④①⑤ D.⑤①③⑥②④
7.家风正则民风正。仿照例句,再写两个句子,表达对家风的感悟。
例句:良好的家风,是父慈子孝的平等和谐;良好的家风,是共享天伦的其乐融融; , 。
默写填空
.《定风波》中写归途遇雨,同行狼狈,词人却放慢脚步,不在意风雨,吟诗长啸的句子是: , 。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中作者以饱蘸着久历艰难和劫后余生的血泪的笔触,概括国家和个人的激剧变化的情况,写下的感慨深沉的句子是: , 。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中有力地展示了英雄怀才不遇的内心矛盾的句子是: , ?
(4)纳兰性德的《浣溪沙》词中以简古疏墨之笔勾勒了一幅充满萧索之气的战地风光侧面图的句子是: , 。
9.阅读下面名著选段,完成问题。
【甲】行者道:“你这个呆子!我临别之时,曾叮咛又叮咛,说道:‘若有妖魔捉住师父,你就说老孙是他大徒弟。’怎么却不说我?”八戒又思量道:“请将不如激将,等我激他一激。”道:“哥啊,不说你还好哩;只为说你,他一发无状!”行者道:“怎么说?……行者闻言,就气得抓耳挠腮,暴躁乱跳道:“是那个敢这等骂我!”八戒道:“哥哥息怒,是那黄袍怪这等骂来,我故学与你听也。”
(节选自《西游记》第三十一回)
【乙】何涛道:“不瞒押司说,是贵县东溪村晁保正为首。更有六名从贼,不识姓名,烦乞用心。”A听罢,吃了一惊,肚里寻思道:“晁盖是我心腹。他如今犯了迷天大罪,我不救他时,捕获将去,性命便休了。”心内自慌,……A道:“三十六计,走为上计。若不快走,更待甚么!”
(节选自《水浒传》第十七回)
(1)【甲】选文中八戒为了让行者救唐僧采用了什么计策?从中能看出八戒怎样的性格特点。
(2)【乙】选文中人物A是谁?请写出该选文在《水浒传》中故事情节名称。
(3)请结合两部名著,简要概括选文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的共同点。
10、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后面小题。
材料一:所谓数字人,是指通过计算机图形渲染、动作捕捉、深度学习、语音合成等技术打造的虚拟或仿真人物。2022年,数字人大量涌现,除了“天妤”,还有中国文物交流中心的“文夭夭”、新华网的“筱竹”、浙江卫视的“谷小雨”、敦煌研究院的“伽瑶”、国家博物馆的“艾雯雯”、中华书局的“苏东坡数字人”……他们或化身为文博场所的导游,或成为文化短剧的主角,或担任对外传播的文化大使,以又潮又酷的方式讲述着传统文化的故事。
(选自《光明日报》2023年1月4日)
材料二:第十四届全国冬季运动会圆满闭幕,给观众留下美好的冰雪记忆。与往届不同,本届冬季运动会启用数字人技术,让吉祥物蒙古彩娃“安达”和“赛努”活灵活现地呈现在观众面前。他们身着特色服装,外形逼真,动作自然,在信息播报、场馆介绍等多个场景中出现,以亲和的形象、有趣的互动、十足的科技感提升了观赛体验,再次引发人们对数字人的关注。
(选自《人民日报》2024年3月1日)
(1)请分别概括两则材料的主要内容。
数字人:用科技激活传统文化之美
让数字人成为文化传播新使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学校要开展“你好,数字人”专题实践活动,同学们都想了解什么是数字人及运用数字人技术的优势,请你结合材料为大家介绍。
阅读理解
阅读《定风波》,完成各题。
定风波 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11、请描述“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展现的画面。
12、小序中写到“道中遇雨”“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请结合词句说说作者的生活态度。
(二)阅读下面短文,完成各题。
鱼我所欲也 孟子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得
(2)此之谓失其本心 本心:
(3)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如使
(4)故不为苟得也 苟得
14.翻译下面句子。
(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译:
(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译:
15.本文开头从“鱼”和“熊掌”说起,有什么好处
16.文中作者肯定的是哪种人 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三)阅读议论文,根据要求回答各问题
这个社会在严惩不读书的人
①每当有人劝你努力读书,考个好大学,以后找个好工作的时候,你是不是嗤之以鼻 你心里是不是在想:在这个金钱至上的社会中,大学生毕业连工作都找不到,更不用说买房买车、结婚生子了;在这个万众创业、人人有机会改变自身阶层的时代中,大学生大多会把脑子读坏,连交际能力都堪忧,能有啥出息?
②总之,你已经将读书无用奉为圭臬,将赚钱至上视为信条。网络上流传着各式各样的读书无用论段子。有一个段子说:XX初中辍学,他的小伙伴却最终考入了名牌大学;身为部门经理的XX,在考虑到底要不要录用他名牌大学毕业的小伙伴……
③千万不要拿这样个别的例子去忽悠那些还心智未开的年轻人。因为这样的人只是少数,大多数不爱学习的孩子,长大之后就会发现,自己用几年疯狂的青春,换来了一生的卑微!
④记得朋友圈曾疯狂流传过这样一个帖子:两排名单,第一排是傅以渐、王式丹、毕沅等9人;第二排也是9人,分别是李渔、洪昇、顾炎武、金圣叹、黄宗羲、吴敬梓、蒲松龄、洪秀全、袁世凯。估计大部分人都不熟悉第一排的人,而熟知第二排的人。帖子最后揭晓:前者全是清朝科举状元,第二排全是当时科举的落地者,因此结论是读书无用。
⑤这可是严重的偷换概念!第一排人你不熟悉,不代表人家当时在社会上没有创造出价值;第二排的人虽然大家现在都熟知,但其中有的人在他们生活的那个社会,并不招人待见。
⑥更重要的是:比例!成为蒲松龄、金圣叹这样的人,能有几个?还有,如果我列举既学习好、在当时社会又创造出价值、广为后世所知的人,会更多!
⑦同样,没有上过大学而自主创业获得成功、赚了大钱的人,在当下中国确实有,我们每个人身边都可能有这样的人,或许就有我们的亲戚和朋友。但是,中国没有上个大学的人那么多,他们中有成为富豪、老板及在其他方面成功的,不是很正常吗?但是他们当中的成功比例是多少呢?
⑧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美国,人们一样不认为上大学是必须走的一条路。那时候有没有学士学位对收入的影响非常低,25至32岁大学毕业的薪资对比高中毕业的薪资,平均年收入也就多了9000美元;50年后的今天,两个群体收入差别翻了一番,更关键的是岗位占比数,靠高中文凭能找到工作岗位占比从之前的72%降到了38%,收入低,岗位少,生活直接崩盘。
⑨出身于香港江南四大家族之一的富豪田北辰,参加了香港本地一档叫做《穷富翁大作战》的真人秀节目,按节目的要求体验了一把时薪只有25港币的环卫工的生活。田北辰在体验了两天清洁工生活、尝尽底层心酸后,一语中的:“这个社会在极严厉地惩罚读不成书的人!”
⑩这句话说得真狠。
(选自《启迪与智慧》,有改动)
17.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18.选出下面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
A. 本文从日常生活现象入手,引出文章议论的话题。这样能够生动形象地、深入浅出地抓住读者心理,起到引人入胜之效。
B. 从文中可以看出,在现实生活中,真正生活幸福、事业有成的人群中,低学历的人还是少数。
C. 每年4月23日为“世界读书日”,目的是推动更多的人去阅读和写作。每年的这一天,世界一百多个国家都会举办各种各样的庆祝和图书宣传活动。
D. 文中举香港富豪田北辰的例子,有力地证明了“这个社会在极严厉地惩罚读不成书的人”这个观点。
19.请分析④—⑦段的论证思路。
20.第⑧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请分析其作用。
(四)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各题。
年关乡愁
①年有时候也是“黏”,把原有的离散、久别都不自觉地黏合在一起。腊月的风一吹,腊味挂窗前,年,便开始发力了。
②电视新闻里,铺天盖地的“回家过年”大军,高铁、绿皮车、汽车、摩托车……思乡啊。回家吧。再也没有任何一种“流”如此温暖,再也没有任何一种力量如此宏大悠远。
③乡愁,在年前的寒冷慌乱中给人力量。大雪压境的时候,心里装着一顿年夜饭,眼前的寒潮被一驱而散;断崖式降温到来的时候,脑海浮现父母的笑脸,内心的寒潮被瞬间融化;各种买票难纷至沓来的时刻,想起孩子期盼的眼神,再大的因难也能迎刃而解。
④家是乡愁的物质载体,年是乡愁的精神载体。想起多年前的祖父,那时候年逾花甲的他只身一人还在四川跑药材生意,在那个没有手机的时代,他只拍了一封电报说回来,一家人从腊月二十八开始等,一直等到除夕夜,新年钟声就要敲响的时候,门呀一声开了,祖父驼着一身风雪,鼻孔里冒着热气,喜笑颜开地走进来,手里拎着各式花样的糖,撒给我们,说,总算没有耽误吃这顿年夜饭。我至今记得,大红蜡烛的映照下,祖父的脸膛儿红亮,回家的激动和释然溢于言表。
⑤回家,是年永恒不变的主题。放假了,亲戚们聚在一起,在北京打工的小姑正向大家讲她惊心动魄的返乡历程。绿皮车走到衡水突然停住了,因为大雪的原因整整停了8个小时,眼看着车上的方便面都给吃完了,水也停了,列车长一个劲儿地道歉,出于安全因素,没办法再向前开,只能等雪停。实在没办法,小姑急中生智,望见了另一列开往山东青岛的火车,然后补了一张票,去了青岛,中途又转了一列到商丘的高铁,才辗转到家。小姑说,她这一趟返乡之旅,平常只需要9个小时,这次用了28个小时,但是,她觉得很值,终于和亲人们团聚了。
⑥我也曾亲眼见过许多因无法回家而心酸流泪的。腊月二十九,在办公室值班,中午的时候,办公室一位家在湖南的小伙子在玩头脑比拼游戏,玩着玩着,突然嚎啕大哭,吓了我一跳。忙问他怎么回事,孰料,他的回答也让我瞬间为之动容。他说,他玩到猜故事环节,上句是“洛阳城里见秋风”,手指木在那里,望着“欲作家书意万重”,却点不下去,眼泪簌簌地流了下来,我还从没见过一个男人哭得这么伤心。
⑦在我看来,“年”这个字造得真的好讲究。上面的一撇一横,好似一座房子的屋檐,看到“年”字,就会想到遮风挡雨的家。
⑧人是感性的物种,乡愁与生俱来,只不过是到了春节的时候,更加汹涌澎湃。而年似乎就是乡愁的冶炼厂,在这段时光,它最盛产,这段时光,人对它也最没有免疫力。
⑨回家,回家。不能身动,心里也要出发……
21、作者由“年”产生了哪些联想?这样的联想有什么作用?
22、文章第④段写祖父的有关故事,在全文中有何作用?
23、按要求赏析文中画线的语句。
(1)大雪压境的时候,心里装着一顿年夜饭……再大的因难也能迎刃而解。(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
(2)人是感性的物种,乡愁与生俱来,只不过是到了春节的时候,更加汹涌澎湃。(赏析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24、试分析最后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三、写作
25.任选一题写作。
(1). 人们常常感叹“光阴似箭,日月如梭”,然而,生活中往往有值得铭记的日子,并且正是“这一天”让你的生命更加丰富。“这一天”可能是从清晨到日暮都那么不同寻常,也可能是某一个时刻让“这一天”变得不同凡响。请以“这一天,让我铭记”为题目,写一篇文章。要求:(1)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2)立意正确,思想健康,写出真情实感。(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地名、校名、人名。
(2).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作家麦家说,人生必须配备这样几副眼镜:一是望远镜,看远;二是显微镜,看细;三是放大镜,看透;四是太阳镜,看淡;五是哈哈镜,笑看人生。好一个“人生五镜”,把人活在世上的这点事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有了这五件“宝贝”常伴左右,不管是谁,人生中的所有境遇,在他眼里皆是风景。
其实,一个人得此五镜并不难,难的是是否懂得适时去用它,如此才堪称智者。而这时,人生的每一个阶段,在他的眼里已不仅仅是风景,而是享受!
要求:请根据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可以叙写经历
答案
1.D 2.C 3.D 4.D 5.B 6.D 7.示例:良好的家风,是长幼有序的互相尊重;良好的家风,是荣辱与共的互相扶持。8.(1)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2)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 (3)被白发,欺人奈何? (4)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旧关城
9.(1)激将法 猪八戒:粗中有细,善于对症下药;憨厚又懂得用心计 (2)宋江 美髯公智稳插翅虎 宋公明私放晁天王 (3)塑造了个性鲜明人物形象;运用了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环境描写和对比手法刻画人物。
10、(1)材料一:介绍了数字人及其在文化传播领域的应用。
材料二:第十四届全国冬季运动会中数字人技术的应用以及这些数字人如何提升了观赛体验。
(2)数字人,简单来说,就是通过计算机图形渲染、动作捕捉、深度学习和语音合成等先进技术打造出的虚拟或仿真人物。
示例:优势:数字人技术还具有许多优势。首先,数字人能够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无论身处何地,我们都能够通过数字人与历史人物、文化名胜等进行互动。其次,数字人具有高度的可塑性和可控性,能够根据需求进行定制和修改,满足不同场合和需求的需要。最后,数字人还能够实现与观众的实时互动,提升观众的参与感和体验感。
11. 示例:词人出游遇雨,对穿林打叶的风雨并不留意,依然不慌不忙,在雨中吟咏长啸,聆听雨韵,思索人生。
12. 示例:“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可以看出词人“道中遇雨”的从容,表现了词人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
13.① 得:同“德”,感恩、感激 ②指人固有的羞恶之心
③假如,即使 ④苟且取得。这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
14.①不只是贤德的人有这种心,人人都有,(只不过)贤德的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②如果不辨别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优厚的棒禄的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益处呢!
15.作者用“鱼”比喻“生”,用“熊掌”比喻“义”,通过类比,形象生动地引出了本文的中心论点一一舍生取义。
16. 示例:作者肯定的是舍生取义的人。现实生活中,舍生取义、见义勇为的人会得到人们的肯定和赞扬,而见利忘义、唯利是图的人会遭到人们的睡弃(言之有理即可)。
17、不读书的人的处境会越来越差,难以很好地发展。
18、A
19、第④段列举朋友圈里的一个帖子,得出“读书无用”的结论;
接着,第⑤⑥段指出帖子中的内容存在偷换概念的问题,指出列举出的名人是少数,比例不大,批驳“读书无用”的观点;
第⑦段内容紧承第⑥段,通过列举当下中国没上过大学而获得成功的人只是少数,不能代表所有没上过大学的人这一实例,进一步证明第⑥段中帖子内容存在“比例”问题,进一步驳斥“读书无用”的观点。
20、对比论证。
通过美国50年前和50年后拥有学士学位的人和没有学士学位的人在薪资、岗位上的对比,有力地证明了读书的重要性(读书对人发展的主要影响)。
21、一是由“年”想到“黏”,春节把离散分别的家人黏合在一起;二是由“年”的造字想到它是遮风挡雨的家。这样联想,具体表现“年”对于中国人的意义,突出了春节回家团圆的意蕴。
22.插叙,回忆祖父冒雪回家过年的情景,表现了祖父对家的牵挂,也表现了年是乡愁的物质和精神载体,丰富文章的内容,为下文回家的情节作铺垫。
23、(1)运用排比的修辞,增强了气势,有力地突出了乡愁给人力量 (2)“汹涌澎湃”形容水流湍急、波浪相撞的样子,在此生动形象地写出乡愁的浓烈,表现了在外打拼的人对家的思念。
24、用了反复的修辞,突出春节回家的急迫心情;不能回家过年的人,但心一定要回家,心中要有对家的思念,要有乡愁。(意近即可)
25、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