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1张PPT)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
北宋的政治
◆知道北宋建立的基本史实;列举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及其影响;了解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评价其历史作用。
第8课
●陈桥兵变是怎样一回事?
●北宋是如何建立的?
●北宋建立后,对割据政权采取了怎样的战略方针?
一
陈桥兵变和北宋的建立
赵匡胤
一、陈桥兵变和北宋的建立
◆结合视频,了解陈桥兵变,梳理北宋建立的概况。
时 间:
建立者:
都 城:
典 故:
960年
赵匡胤(宋太祖)
开封(东京)
陈桥兵变
“不流血而创立一个大王朝的奇迹”
分裂的局面
怎么结束?
◆结合地图,说说北宋灭各政权体现的战略方针。
1
2
3
4
5
6
7
8
一、陈桥兵变和北宋的建立
历史意义:
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实现局部统一。
局部统一
唐朝疆域
北宋疆域
一、陈桥兵变和北宋的建立
(并未统一全国)
一、陈桥兵变和北宋的建立
政权 开国君主 即位前的官职
后梁 朱 温 宣武节度使
后晋 石敬瑭 河东节度使
后汉 刘知远 河东节度使
吴 杨行密 淮南节度使
前蜀 王 建 西川节度使
闽 王审知 武威节度使
南汉 刘 隐 静海军节度使
武将,藩镇割据
后周将领,陈桥兵变
历史教训:防止武将专权、政权动荡,要崇文抑武,强化中央集权
五代十国的前车之鉴
我也是武将出身,该如何避免历史重演和王朝短命?
●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有哪些?
●这些措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二
中央集权的加强
1. 赵匡胤当皇帝的第二年,大臣赵普针对“方镇太重,君弱臣强”的状况,提出:“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课后活动
宋太祖对此采取了哪些措施?
1.背景:
阅读教材及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二、中央集权的加强
夺其权:“权”指行政权;
制钱谷:“钱”指地方财权;
收精兵:“兵”指兵权;
+
+
加强中央集权
思考:赵普给他提出了怎样的方案?
材料一:
①采取杯酒释兵权的方法,解除禁军高级将领的兵权
材料二:枢密(院)有发兵之权而无握兵之重,三帅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百三十年无兵变也。
——《宋名臣奏议》
②任用文臣管理军务,使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统调分离);
③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更戍法);
2.措施:
⑴军事上:收精兵
二、中央集权的加强
材料三:
“天下营兵,纵横交互,移换屯驻(定期换防),不使常在一处。”—《续资治通鉴长编》
2.措施
⑵政治上:夺其权
在中央:
在地方:
①派文臣任各地州县的长官。
②设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
派文官
设通判
分化事权,削弱相权,增设多职(参知政事、枢密院、三司使)分割宰相权利。
二、中央集权的加强
二府三司制
2.措施
⑶经济上:制钱谷
①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
②设转运使,将全国财赋收归中央
影响:
消除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加强了中央对地方控制。
措施:
中央
路
府州军监
县
↑
↑
↑
→
→
→
→
→
→
→
安抚司
转运司
提点刑狱司
提举常平司
知州(或知府)
通判
知县(或县令)
北宋地方权力分配示意图
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兵也收了,财也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
——朱熹《朱子语类》
二、中央集权的加强
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科举制
宋代平均每年取士的人数约为唐代的5倍,约为元代的30倍,约为明代的4倍,约为清朝的3.4倍。
具体表现:
北宋严格了科举考试程序,殿试成为定制,录取及名次直接由皇帝掌握,进士成为“天子门生”
⑷.文化上:
二、中央集权的加强
劝学诗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
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
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
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有女颜如玉。
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
①为读书人进入仕途开辟了道路,使北宋政权基础进一步扩大;
影 响
②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促进了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
传为宋真宗所作
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科举制
⑷.文化上:
二、中央集权的加强
强化
兵权
加强君权
控制地方
发展科举
实行崇文抑武的方针,采取一系列强化中央集权、稳定政权的措施。
二、中央集权的加强
◆讨论:崇文抑武有何利弊?
材料一:宋代统治所达到的纵深严密层面,是前朝难以比拟的。此后,中国历史上再没有出现过地方严重分裂割据的局面。
——摘编自邓小南《宋代历史再认识》
材料二:宋真宗时期,文武官员共9 785员。到宋仁宗时期,内外官员共17 300余员。
——摘编自邓小南《宋代历史再认识》
材料三:北宋禁军数量变化情况(单位:万人)
材料四:北宋中期财政收支情况表(单位:万)
1021年 1049年 1065年
收 15085万 12625万 11613万
支 12677万 “无余” 13186万
90
40
宋太祖时
宋太宗时
宋真宗时
宋仁宗时
——据《宋史·兵志》
积极:①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②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③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消极影响:①导致军队战斗力减弱。②政府机构重叠,相互牵制,官吏冗余。③官员互相推卸责任,办事效率低下,同时也增加了朝廷的财政支出。
“积弱”
“冗官”
“冗兵”
“积贫”
“冗费”
影响:
二、中央集权的加强
中央集权的加强也给大宋王朝带来诸多负面影响,北宋中期危机更加严重,请结合课本梳理北宋中期面临的危机,王安石又将如何解决危机?
三
王安石变法
①北宋中期,在边疆战事中,北宋屡次战败,政府官俸和军费开支不断膨胀,财政入不敷出。
②土地高度集中,赋役不均,弊端丛生,改革呼声日益高涨。
范仲淹、王安石等相继进行改革变法,以挽救社会危机。
冗官
冗兵
冗费
1.背景:
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有哪些?
面对北宋社会危机,范仲淹在宋仁宗支持下,积极推行新政。他留下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范仲淹“庆历新政”虽然失败,却为之后的王安石变法拉开了序幕。
积贫积弱
三、王安石变法
经济、军事和教育
时 间:
支持者:
变法者:
目 的:领 域:
1069年
宋神宗
王安石
天变不足畏,
祖宗不足法,
人言不足恤!
摆脱统治危机,实现富国强兵
2.变法:
三、王安石变法
领域 措施 内容 目的
经济 每年青黄不接时,官府向农民提供谷物或贷款;收获时,农民付利息偿还
征收役钱,用来雇人到官府服役;原先不服役的官僚等,也要交纳役钱
核实土地,按土地的多少、好坏平均征税
军事 把农村人户编制起来,有两个以上成年男子的人户,出一人为保丁;保丁平时种田,农闲练兵
青苗法
保甲法
募役法
方田
均税法
限制大地主和高利贷者对农民的盘剥,增加政府收入
限制权贵的特权,减轻农民劳役负担,增加政府收入
避免官僚和大地主隐瞒土地、逃避赋税,增加政府收入
加强对民众的控制,稳定统治秩序,增强国家的军事力量
(富国)
(强兵)
农田水利法实施后,各地兴修的水利工程达一万多处,大量农田得到灌溉,而青苗法不仅帮助了农户度过了青黄不接的困难时刻,并且也抑制了土地兼并现象继续蔓延,大大刺激了宋朝农业生产。
——《中国通史·王安石变法》
王安石变法是否取得成效?
今介甫为政,尽变更祖宗旧法,先者后之,上者下之,右者左之,成者毁之,矻矻焉穷日力继之以夜,而不得息。使上自朝廷,下及田野,内起京师,外周四海,士、吏、兵、农、工、商、僧、道,无一人得袭故而守常者,纷纷扰扰,莫安其居。
——司马光《传家集》卷66
取得了一定成效;增加了财政收入,一定程度达到富国
加重人民负担,引起激烈争议,激化阶级矛盾最终失败。
三、王安石变法
3.内容:
内容:
√
√
思考:哪两项内容触动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
三、王安石变法
4.结果
宋神宗死后,新法几乎全部被废除
取得一定成效,政府财政收入大幅度增加,各地兴修水利工程一万多处
成 效
加重人民负担,损害了大地主、权贵的利益,激化阶级矛盾最终失败
消极影响
失败根本原因
三、王安石变法
对比异同
对比项 商鞅变法 王安石变法
不同点 背景
根本目的
性质
结局
相同点 启示 新旧交替的社会大变革时期
北宋中期危机四伏
从根本上废除旧制,建立新制
挽救北宋政治危机
封建化运动
对封建社会生产关系进行局部调整的变法改革运动
改革成功
失败
①直接目的都是为了富国强兵
②变法都得到了最高统治者的支持(秦孝公、宋神宗)
③变法都触动了旧势力的利益,遭到他们的激烈反对
改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
改革不是一帆风顺的,有时要付出血的代价
对比项 不同点 背景
根本目的
性质
结局
相同点 启示
对比异同
范仲淹
宋仁宗
庆历新政
王安石
宋神宗
王安石变法
失败
结合两次变法失败的原因谈谈你对改革认识。
变法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
①改革要顺应历史发展潮流;
②改革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
③改革要稳步推进,不能急于求成,要从实际出发。
三、王安石变法
拓展延伸
◆北宋政治的特点。
(1)崇文抑武。这是最明显的特征。
(2)分化事权。文官武将的权力都被分割,避免任何一个官职、官员的权力过重。
(3)强干弱枝,守内虚外。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有利于镇压地方和农民反抗,但造成边防空虚,成为宋朝在辽、西夏等战争中屡败的原因之一。
课堂小结
北宋的建立
与统一
宋太祖强化
中央集权
北宋建立:赵匡胤、960年、都城开封
局部统一:先南后北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实现局部统一。
军事上
经济上
王安石
变法
政治上
背景、概况(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
内容、结果、启示
文化上
牛刀小试
1.(2024·山西中考真题)赵匡胤当皇帝的第二年,大臣赵普针对“方镇太重,君弱臣强”的状况,提出:“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宋太祖为此采取的举措中与“制其钱谷”相符的是( )
A.取消节度使发兵的权力 B.设立通判
C.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 D.设立知州
C
2.(2024·云南中考真题)北宋时,中央派文官到地方任知州;设转运使统管地方财政;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驻地定期更换。这些措施意在( )
A.发展海外贸易 B.削弱宰相权力
C.丰富市民生活 D.加强中央集权
D
中考真题
牛刀小试
3.(2024·山东德州中考真题)下表为北宋时期枢密院部分官员情况统计。通过表中数据可以看出北宋时期( )
A
A.推行崇文抑武政策 B.在地方设置转运使
C.在各州府设置通判 D.取消节度使收税权
官职类型 来自于文职 来自于武职 总人数
枢密院正职 54人 18人 72人
枢密院副职 108人 21人 129人
注:据《宋史》《宋宰辅编年录》及《续资治通鉴长编》整理。
中考真题
牛刀小试
3.(2024·四川眉山中考真题)下表摘自眉山市三苏祠陈列的“吏事精详”
中的“景德、元祐各级官员数量表”
(该表根据苏辙《元祐会计录收支
叙》统计)。表中官员数量大量增
加的主要原因是宋朝( )
A.实行重文轻武政策,大量重用文臣
B.增设多重机构和官员,以分化事权
C.改革和发展科举制,提高进士地位
D.与辽、西夏政权对峙,以应对战事
B
各级官员 景德年间 (1004—1007年) 元祐年间
(1086—1094年)
大夫 (景德为诸曹郎中) 39 230
朝奉郎以上 (景德为员外郎) 165 695
副使 63 1111
供奉官 193 1322
侍禁 316 2177
…… …… ……
总计 1138 6767
中考真题
牛刀小试
5.(2024·山东潍坊中考真题)某史料中有“谷熟后还官、免役钱、募人充役。测量土地以定赋税”等文字。该史料可用于研究( )
A.秦国的商鞅变法 B.北魏孝文帝改革
C.唐朝的中央集权 D.北宋王安石变法
D
6.(2023·吉林长春)下列有关商鞅变法与王安石变法相同点的表述,正确的是( )
A.背景:爆发农民起义 B.目的:实现富国强兵
C.内容:废除井田制度 D.影响:奠定统一基础
B
中考真题
唐宋宰相情况对比表 时期 登科 人数 宰相 人数 进士出身的宰相人数
唐朝 6603 123 22
两宋 45640 135 111
材料反映出唐宋时期哪些变化?结合本课所学,说说原因。
变化①:两宋登科人数增多
变化②:两宋宰相更多取于进士
原因:宋朝大幅度增加了
科举取士名额
原因:提高进士地位,授官从优
任用文官担任要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