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7张PPT)
课堂导入
这是一个胸怀天下、才情横溢却屡遭贬斥的文人。
他在山水中寻慰藉,也在文字中寄孤心。于是,有了
这一篇小小的山水之“记”,被后人称为“写景写到极致,
抒情抒得动人”。
今天,让我们一起拿起放大镜, 细读文字,走进这片
清潭,也走进柳宗元的内心世界。
“清潭如镜,照见幽怀”
●柳宗元
●唐代文学家, “唐宋八大家”
●他与韩愈共同倡导古文运动,其文 与韩愈齐名,并称“韩柳”
●散文代表作有“永州八记”等
柳宗元出身名门望族,世家公子,21岁即进士及第,可谓少年英才。
少年英才
“五十少进士”进士有多难
殿试
成为贡士
介过
会试
成为举人
过
乡试
成为秀才
童试
状元等高 官职位
其他官职 或继续深
造
以清朝为例,考中进士的概率大致为十万分之一
殿试排名
成为进士
考生报名
介
知己相随
一生挚友—— 刘禹锡
两人科举同榜进士及第,因共同志向成为好友。
共同参与永贞革新,失败后同遭贬谪,期间诗文往来,共度困境。
回京后刘禹锡发言不当再遭贬,
柳宗元相助使其改任连州刺史,同时也被贬。
柳宗元47岁去世后,刘禹锡整理其遗稿编成《河东先生集》,并抚养其
长子。其长子柳告48岁中进士。
丹心未泯,却贬天涯 千里江山,为觅知音 贰
一山一水,皆是我心
不幸之路
丹心未泯,却贬天涯
丧亲之痛 屡次被贬
793年,21岁的柳宗元进士及第,在长安初受重用,不久,父亲去世。
799年,他的妻子杨氏病逝,失去挚爱,从此再未婚配。
805年,参加永贞革新失败,和一帮生死之交一同被贬,柳宗元33岁被贬永州。
柳宗元被贬永州十年,来到永州半年后,母亲去世,四年后女儿夭折,七年 后大姐病逝,二姐、二姐夫、侄子、侄女、亲友也相继因为各种原因而亡。
亲人远隔,独影徘徊
1200公里
高铁9小时
驾车14小时
而柳宗无
走了三个月到达
永州
今湖南永州
唐朝时永州地方偏僻
人烟稀少、蛮荒之地
长安
今陕西西安 唐朝首都 经济繁荣
无限机遇
举目无依, 心若孤舟
被贬永州前五年,柳宗元一直客居在当地寺庙,翘首以盼长安召他回去的消息。 一 年又一年,杳无消息,亲人离世,柳宗元终于知道自己的仕途才刚刚开始就已结束, 所以写下了—— 《江雪》
《江雪》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孤寂寥落
贰
千里江山,
为觅知音
●请按顺序梳理《小石潭记》故事情节。
发现小
石潭
交代 同游者
潭 中 气氛
潭 中 景物
小潭
源流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 用来记载事物,并通过写人记事、 描景状物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 解,即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记 可分为碑记、游记、杂记、笔记 等多种类型。
笔
杂 一种杂写所见所闻不
名 加 议 论 的 散 立 休 我
夕 议 比 的 服 又 体 权 o
一种以记事为主、篇幅短小、 内容丰富的体裁。
●《小石潭记》是山水游记之典范的《永州八记》其中一篇, 这里的“记”是什么意思
一种刻在石碑上记叙人物生 平事迹的体裁。
一种描写旅行见闻的 散文体裁。
游记
碑记
> 移步换景则是一种更为灵活 的观察手法。它不固定立足 点和观察点,而是边走边看, 把看到的不同景物依次描写 下 来 。
种常用的观察手法。
> “游踪”即作者在旅行中的 具体路线和所到之处,是游 记的“骨架”。
● 游记常常以“ 游 踪 ”为线索。
● 游记的写作过程中, “定点 观察”和 “移步换景”是两
> 定点观察,就是选择一个固 定的观察点,对所选定对象 进行细致审视。
游
● 在文中找出表明作者游踪变化(具体路 线和所到之处) 的词语。
从小丘 西行
潭西南 而望
本文以柳宗元 的游踪为线索
下见
小潭
坐
潭上
潭 中
记之 而去
●作者是怎样描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的
●发现小石潭的过程中周边景物有哪些
发现小石潭经过: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 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 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周边景物:
小丘 篁 竹 水 声 小 潭
移步换景
> 移步换景则是一种更为 灵活的观察手法。它不 固定立足点和观察点, 而是边走边看,把看到 的不同景物依次描写下 来。
定点观察
(由近及远)
>定点观察,就是选择一个 固定的观察点,对所选定 对象进行细致审视。
●作者发现小石潭后描写了小石潭哪些地 方的景物
远望
潭 源
近观
潭水
环顾
四周
下 见
小潭
景物 原文描写 写作手法
特点
水 如鸣珮环 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 ……往来翕忽 比喻、听觉、视觉、 触觉、侧面描写
清
石 为坻,为屿,为堪,为岩 形
奇
树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 参差披拂 色、形
茂
鱼 怡然不动,椒尔远逝, 往来翕忽 动静结合
灵
●作者按游览顺序依次写了哪些景物,都有什么 特点
景物 原文描写 写作手法
特点
源 溪身: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溪岸:犬牙差互 比喻、形
幽
境 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 融情于景
凄
●作者按游览顺序依次写了哪些景物,都有什么特点
●偶然间发现这样一个鲜为人知的地方, 面对这样清幽的景色,柳宗元的心情 是怎样的
>高兴 兴奋 惊讶 … …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用来记载事物,并 通过写人记事、描景状物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 即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 借山川传达情思
叁
一山一水,
皆是我心
柳宗元
海畔尖山似剑芒,
秋来处处割愁肠。
清峻高洁,执拗冷峻
我言秋日胜春朝。
豪放洒脱,乐观积极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
所写之景亦不 心 境
同 同
景物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 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怡然不动,椒尔远逝,往来翕 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 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 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 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在游览的过程中,随着景物的变化,作者的心情发
生了哪些变化 从文中找出与作者心情有关的句子。
游览过程
发现石潭
近观潭水
远望源流
环顾四周
乐 乐 迷 悲
>乐仅仅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 而
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排遣忧愁,所以有了发现小石潭时的心乐 之,观鱼时的愉悦;但这种从自然美景中得到的快乐是短暂的, 一经凄清环境的触 发,孤独凄苦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由溪身的蜿蜒曲折联想到自己仕途的坎坷遭遇
由溪源的幽远不可知联想到自己的前途迷茫
由小石潭周围环境的寂静寥落联想到自己被贬蛮荒
凄凉幽深的环境使被贬后本就孤凄悲凉的心情更加 悲伤迷惘
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景物的变化,为何会让作者的心情由乐转悲呢
个个
● 最后一段交代了与作者同行的有五个人,为什么在 第4段还要说“寂寥无人”
◆首先,这种感受源于柳宗元当时的心境。他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内心愤懑悲苦,寄 情山水以求排遣愁绪。然而,当他置身于“四面竹树环合”的幽寂之境时,悲苦情 绪被触发,使他沉浸于孤寂之中,忘却了身边还有同行者,故有“寂寥无人”之感。
◆其次,这里的“无人”并非真实无人与共,而是写出一种精神上的孤独。他的同游 者虽在身边,实则皆为贬谪之人,命运相似,内心沉重,因此并无“他人”存在的 实感。这种“无”,更强调的是外界的沉寂与内心的落寞。
小石潭,幽美静谧却隐于荒僻,无人问津,正如
柳宗元,才高志远却屡遭贬斥,壮志难酬。
他将满腔的愁绪与孤独投射于潭水之间,让小石
潭成为他心灵的知己,映照自我的镜子,抚慰灵魂的
良药,亦是他在沉寂中守望理想的象征。
自此,山水不再只是山水,而是他孤独生命中的
光与影,是他精神世界的寄托与回响。
文章主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