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高考化学抢押秘籍(浙江专用)抢分秘籍6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学生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5年高考化学抢押秘籍(浙江专用)抢分秘籍6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学生版+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其它版本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5-04-20 19:30:38

文档简介

抢分秘籍6 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
考向预测 ①溶液的酸碱性和pH ②溶液中粒子浓度大小的比较 ③各种平衡常数K的相关计算与影响因素 ④电解质溶液中的三大平衡常数和三类平衡图像分析
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是化学反应原理摸块中的重要章节,涉及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以及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等多重学科素养,属于高考中的常考经典题型,在近几年的高考中主要是以电解质溶液曲线变化为载体,考查电离平衡常数、水解平衡常数、溶度积的计算,指示剂的选择,对水的电离平衡的影响,溶液中粒子浓度的大小关系,以及外界条件对电离平衡、水解平衡、溶解平衡的影响,从高考命题的变化趋势来看,溶液中离子浓度的大小比较及沉淀的溶解平衡和转化是主流试题。题目不仅偏重考查粒子的浓度大小顺序,而且还侧重溶液中的各种守恒(电荷守恒、物料守恒、质子守恒)关系的考查,从而使题目具有一定的综合性、灵活性和技巧性。题型为选择题,难度较大,作为选择题中压轴题出现,根据对近年来高考试题的分析来看,依据研究对象及呈现方式不同。可将本专题分为5个热点,一是无图像的可溶性溶质在溶液中微粒变化的分析;二是无图像的难溶性溶质在溶液中微粒变化的分析;三是依据图像的可溶性溶质在溶液中微粒变化的分析;四是依据图像的难溶性溶质在溶液中微粒变化图的分析;五是依据图像的可溶性溶质和难溶性溶质在溶液中微粒变化图像的分析。
技法1 水电离的c(H+)或c(OH-)的计算方法(25 ℃)
(1)中性溶液
c(H+)=c(OH-)=1.0×10-7 mol·L-1。
(2)溶质为酸或碱(以溶质为酸的溶液为例)
H+来源于酸和水的电离,而OH-只来源于水,如计算pH=2的盐酸中水电离出的c(H+):求出溶液中的c(OH-)=10-12 mol·L-1,即水电离出的c(H+)=c(OH-)=10-12 mol·L-1。
(3)水解呈酸性或碱性的正盐溶液
H+和OH-均由水电离产生,如pH=2的NH4Cl溶液中由水电离出的c(H+)=10-2 mol·L-1;pH=12的Na2CO3溶液中由水电离出的c(OH-)=10-2 mol·L-1。
技法2 关于pH值的计算
1.单一溶液pH的计算
强酸溶液(HnA),其物质的量浓度为c mol/L,则:c(H+)=nc mol/L,pH=-lgc(H+)=-lgnc;强碱溶液[B(OH)n],其物质的量浓度为c mol/L,则c(OH-)=nc mol/L,c(H+)= mol/L,pH=-lgc(H+)=14+lgnc。
2.强酸、强碱混合液的pH计算
(1)强酸与强酸混合求pH
①非等体积混合
c(H+)=,然后再求pH。
②等体积混合可近似计算pH=pH小+0.3
(2)强碱与强碱混合求pH
①非等体积混合
先计算:c(OH-)=,
再求c(H+)=,最后求pH。
②等体积混合,可近似计算pH=pH大-0.3。
(3)强酸与强碱混合
①恰好完全反应,溶液呈中性,pH=7。
②酸过量:
先求c(H+)余=,再求pH。
③碱过量:
先求c(OH-)余=,再求c(H+)=,然后求pH。
3、pH和等于14时酸、碱混合问题的分析判断
pH和等于14的意义:酸溶液中的氢离子浓度等于碱溶液中的氢氧根离子的浓度。
(1)已知酸、碱溶液的pH之和为14,则等体积混合时:
①pH=7②pH>7③pH<7
(2)已知酸、碱溶液的pH之和为14,若混合后溶液的pH为7,即溶液呈中性时:
①―→V酸∶V碱=1∶1
②―→V酸∶V碱>1∶1
③―→V酸∶V碱<1∶1
技法3 滴定常见误差分析
以标准酸溶液滴定未知浓度的碱(酚酞作指示剂)为例,
常见的因操作不正确而引起的误差有:
步骤 操作 V(标准) c(待测)
洗涤 酸式滴定管未用标准溶液润洗 变大 偏高
碱式滴定管未用待测溶液润洗 变小 偏低
锥形瓶用待测溶液润洗 变大 偏高
锥形瓶洗净后还留有蒸馏水 不变 无影响
取液 放出碱液的滴定管开始有气泡,放出液体后气泡消失 变小 偏低
滴定 酸式滴定管滴定前有气泡,滴定终点时气泡消失 变大 偏高
振荡锥形瓶时部分液体溅出 变小 偏低
部分酸液滴出锥形瓶外 变大 偏高
读数 滴定前读数正确,滴定后俯视读数(或前仰后俯) 变小 偏低
滴定前读数正确,滴定后仰视读数(或前俯后仰) 变大 偏高
技法4 溶液中粒子浓度大小比较的方法
1.理解电解质溶液中的两个“微弱”,即弱酸和弱碱的电离是微弱的,电离度<10%;弱碱阳离子和弱酸阴离子的水解是微弱的,水解程度<10%。
2.掌握三个守恒和一个不等式。①电荷守恒规律:阴离子所带负电荷总数和阳离子所带正电荷总数相等(注意表达式中离子浓度的前面乘以电荷数)。②物料守恒规律:溶液中某一元素的原始浓度等于它在溶液中各种存在形式的浓度之和。③质子守恒规律:水电离产生的氢离子浓度等于水电离产生的氢氧根离子的浓度,也可以由电荷守恒和物料守恒关系式联立得出。④对于不等式,要具体分析溶液中电离过程和水解过程哪个起了主导作用。
3、溶液中微粒浓度的等量关系
1)电荷守恒
(1)含义:阳离子所带的正电荷总数与阴离子所带的负电荷总数相等
(2)系数:电荷数
(3)特点:只含离子,与物质的种类、比例、是否反应无关,只与离子的种类有关
(4)判断:先看系数是否正确,再看离子是否齐全
2)物料守恒
(1)含义
①原始物质中某些微粒间存在特定的比例关系
②溶液中所有含某元素或原子团的微粒的浓度之和等于某一特定的数值
(2)系数:按照比例确定
(3)特点:一定没有H+和OH-,与比例有关,与是否反应无关
(4)判断:先看比例是否正确,再看微粒是否齐全
3)质子守恒
(1)含义:水电离出的c(H+)和c(OH-)相等
(2)表达式:c(OH-)+c(OH-)消耗-c(OH-)外来=c(H+)+c(H+)消耗-c(H+)外来
(3)系数:变化量
(4)特点:一定有H+和OH-,还有分子
(5)混合液中质子守恒=电荷守恒与物料守恒消不变或特定的离子
(6)判断:先根据变化量确定系数是否正确,再看微粒方向是否正确
如:0.1 mol·L-1的Na2CO3溶液中各粒子浓度的关系:
①大小关系:c(Na+)>c(CO)>c(OH-)>c(HCO)>c(H+)。
②物料守恒:c(Na+)=2[c(CO)+c(HCO)+c(H2CO3)]。
③电荷守恒:c(Na+)+c(H+)=c(HCO)+c(OH-)+2c(CO)。
④质子守恒:c(OH-)=c(H+)+2c(H2CO3)+c(HCO)。
4、溶液中微粒浓度的不等量关系
1)三个原则
(1)原始物质中微粒浓度大
①盐在溶液中主要以离子形式存在
②弱酸或弱碱在溶液中主要以分子形式存在
(2)化学式中个数多的微粒浓度大
(3)主要反应生成的微粒浓度大
2)一个忽略:弱酸(碱)及其相应盐的混合物,相互抑制,忽略程度小的平衡
(1)CH3COONa+CH3COOH(1∶1)
①酸碱性:酸性,电离>水解,忽略水解
②大小关系:c(CH3COO-)>c(Na+)>c(CH3COOH)>c(H+)>c(OH-)
(2)NH4Cl和NH3·H2O(1∶1)
①酸碱性:碱性,电离>水解,忽略水解
②大小关系:c(NH4+)>c(Cl-)>c(NH3·H2O)>c(OH-)>c(H+)
(3)HCN和NaCN(1∶1)
①酸碱性:碱性,电离<水解,忽略电离
②大小关系:c(HCN)>c(Na+)>c(CN-)>c(OH-)>c(H+)
(4)pH=3的一元弱酸HR与pH=11的NaOH溶液等体积混合
①反应后溶液的成分:NaR(少量)和HR(大量)
②酸碱性:酸性,电离>水解,忽略水解
③大小关系:c(HR)>c(R-)>c(Na+)>c(H+)>c(OH-)
(5)pH=9的一元弱碱ROH与pH=5的HCl溶液等体积混合
①反应后溶液的成分:RCl(少量)和ROH(大量)
②酸碱性:碱性,电离>水解,忽略水解
③大小关系:c(ROH)>c(R+)>c(Cl-)>c(OH-)>c(H+)
3)常考类型
A.比值型微粒浓度的变化
(1)适用范围:分子和分母变化趋势相同
(2)方法:变形法
①分子和分母同乘一个相同的量,尽可能将其转化为平衡常数
②分子和分母同乘溶液的体积,将其转化为物质的量
(3)极限法:无限加料或无限稀释
①无限加A,相当于只是A溶液,其浓度无限接近于所加入的A的浓度
②无限加水,相当于只是水,c(H+)或c(OH-)→10-7mol L-1,其他微粒浓度为0
(4)中性溶液:结合电荷守恒进行判断
B.弱酸的酸式盐溶液中微粒浓度的比较
(1)NaHX(酸性):c(Na+)>c(HX-)>c(H+)>c(X2-)>c(OH-)>c(H2X)
(2)NaHX(碱性):c(Na+)>c(HX-)>c(OH-)>c(H2X)>c(H+)>c(X2-)
C.中性溶液中微粒浓度的比较
(1)方法
①在恰好中和的基础上多(少)加一点酸(碱)性物质,不考虑水解和电离
②正常的微粒浓度假设为1mol/L,额外多一点或少一点的微粒浓度假设为0.1mol/L
(2)盐酸滴定氨水
①溶液成分:NH4Cl(1mol/L)和NH3·H2O(0.1mol/L)
②浓度大小:c(Cl-)=c(NH4+)>c(NH3·H2O)>c(OH-)=c(H+)
(3)醋酸滴定烧碱
①溶液成分:CH3COONa(1mol/L)和CH3COOH(0.1mol/L)
②浓度大小:c(Na+)=c(CH3COO-)>c(CH3COOH)>c(H+)=c(OH-)
(4)烧碱滴定氯化铵:NH4Cl和NH3·H2O(1∶1)显碱性
①溶液成分:NaCl(1mol/L)、NH3·H2O(1mol/L)和NH4Cl(1.1mol/L)
②浓度大小:c(Cl-)>c(NH4+)>c(Na+)=c(NH3·H2O)>c(H+)=c(OH-)
(5)盐酸滴定醋酸钠:CH3COONa+CH3COOH(1∶1)显酸性
①溶液成分:CH3COONa(1.1mol/L)、CH3COOH(1mol/L)和NaCl(1mol/L)
②浓度大小:c(Na+)>c(CH3COO-)>c(CH3COOH)=c(Cl-)>c(H+)=c(OH-)
(6)氯气通入烧碱
①溶液成分:NaCl(1mol/L)、NaClO(0.9mol/L)和HClO(0.1mol/L)
②浓度大小:c(Na+)>c(Cl-)>c(ClO-)>c(HClO)>c(H+)=c(OH-)
技法5 中和滴定曲线图象分析
1.强酸与强碱滴定过程中pH曲线(以0.100 0 mol·L-1 NaOH溶液滴定20.00 mL 0.100 0 mol·L-1盐酸为例)
2.滴定曲线特点
氢氧化钠滴定等浓度等体积的盐酸、醋酸的滴定曲线 盐酸滴定等浓度等体积的氢氧化钠、氨水的滴定曲线
曲线起点不同:强碱滴定强酸、弱酸的曲线,强酸起点低;强酸滴定强碱、弱碱的曲线,强碱起点高
突跃点变化范围不同:强碱与强酸反应(强酸与强碱反应)的突跃点变化范围大于强碱与弱酸反应(强酸与弱碱反应)
室温下pH=7不一定是终点:强碱与强酸反应时,终点是pH=7;强碱与弱酸(强酸与弱碱)反应时,终点不是pH=7(强碱与弱酸反应终点是pH>7,强酸与弱碱反应终点是pH<7)
3.中和滴定曲线图像解题步骤
第一步:分析滴定曲线关键“点”的成分
 抓反应的“起始”点 判断酸、碱的相对强弱
抓反应的“一半”点 判断是哪种溶质的等量混合
抓溶液的“中性”点 判断溶液中溶质的成分及哪种物质过量或不足
抓“恰好”反应点 判断生成的溶质成分及溶液的酸碱性
抓反应的“过量”点 判断溶液中的溶质,判断哪种物质过量
如:常温下,用0.100 0 mol·L-1 NaOH溶液滴定20.00 mL 0.100 0 mol·L-1 CH3COOH溶液所得滴定曲线如图:
第二步:确定粒子浓度关系
常温下,用0.1000 mol·L-1 NaOH溶液滴定20.00 mL 0.1000 mol·L-1CH3COOH溶液 不同时刻 溶液中溶质成分及粒子浓度关系
①V(NaOH)=0 mL 溶质是CH3COOH: c(CH3COOH)>c(H+)>c(CH3COO-)>c(OH-)
②V(NaOH)=10 mL 溶质是等物质的量浓度的CH3COOH和CH3COONa:c(CH3COO-)>c(Na+)>c(CH3COOH)>c(H+)>c(OH-)
③pH=7 溶质是CH3COONa和少量的CH3COOH: c(Na+)=c(CH3COO-)>c(H+)=c(OH-)
④V(NaOH)=20 mL 溶质是CH3COONa: c(Na+)>c(CH3COO-)>c(OH-)>c(CH3COOH)>c(H+)
技法6 水溶液中离子平衡图像分析
1.分布系数图象,简称分布曲线,是指以pH为横坐标,分布系数即组分的平衡浓度占总浓度的分数为纵坐标,分布系数与溶液pH之间的关系曲线。
一元弱酸(以CH3COOH为例) 二元酸(以草酸为例) 三元酸(以H3PO4为例)
δ0为CH3COOH,δ1为CH3COO- δ0为H2C2O4、δ1为HC2O4-、δ2为C2O42- δ0为H3PO4、δ1为H2PO4-、δ2为HPO42-、δ3为PO43-
随着pH增大,溶质分子浓度不断减小,离子浓度逐渐增大,酸根离子增多。根据分布系数可以书写一定pH时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同一pH条件下可以存在多种溶质微粒。根据在一定pH时的分布系数和酸的浓度,就可以计算出各成分在该pH时的平衡浓度
2.对数图像。将溶液中某一微粒的浓度[如c(A)]或某些微粒浓度的比值[如c(A)/c(B)]取常用对数,即lg c(A)或lg[c(A)/c(B)],与溶液中的pH或溶液的体积等关系作出的图像称为对数图像。常考对数图像的类型如下:
图像种类 具体类型 含义 变化规律
对数图像 lg 生成物与反应物离子浓度比的常用对数 lg越大,反应向正反应方向进行的程度越大
lg 稀释后与稀释前体积比的常用对数 lg越大,稀释程度越大
AG=lg 氢离子与氢氧根离子浓度比的常用对数 AG越大,酸性越强,中性时,=1,AG=0
负对数图像  pH=-lg c(H+) 氢离子浓度的常用对数负值 pH越大,c(H+)越小,溶液的碱性越强
pC=-lgc(C) C离子浓度的常用对数负值 pC越大,c(C)越小
技法7 沉淀溶解平衡曲线分析
1.双曲线型
(1)阳离子~阴离子单曲线图:横、纵坐标分别为阳离子或阴离子
以“BaSO4(s)Ba2+(aq)+SO(aq)”为例
图像展示
曲线可知 信息 ①曲线上任意一点(a点、c点)都达到了沉淀溶解平衡状态,此时Qc=Ksp。在温度不变时,无论改变哪种离子的浓度,另一种离子的浓度只能在曲线上变化,不会出现在曲线以外 ②曲线上方区域的点(b点)均为过饱和溶液,此时Qc>Ksp,表示有沉淀生成 ③曲线下方区域的点(d点)均为不饱和溶液,此时Qc<Ksp,表示无沉淀生成 ④计算Ksp:由c点可以计算出Ksp
点的变化 a→c 曲线上变化,增大c(SO)
b→c 加入1×10-5 mol·L-1 Na2SO4溶液(加水不可以)
d→c 加入BaCl2固体(忽略溶液的体积变化)
c→a 曲线上变化,增大c(Ba2+)
溶液蒸发时,离子浓度的变化 原溶液不饱和时,离子浓度都增大;原溶液饱和时,离子浓度都不变
溶度积常数只是温度的函数,与溶液中溶质的离子浓度无关,在同一曲线上的点,溶度积常数相同
(2)阴阳离子浓度~温度双曲线图:横、纵坐标分别为阳离子或阴离子,两条曲线为不同温度
BaSO4 曲线可知信息
①曲线上各点的意义:每条曲线上任一点都表示饱和溶液,曲线上方的任一点均表示过饱和溶液,此时有沉淀析出,曲线下方的任一点均表示不饱和溶液 T1曲线:a、b点都表示饱和溶液,c点表示过饱和溶液 T2曲线:a、b点都表示不饱和溶液,c点表示不饱和溶液 ②计算Ksp:由a或b点可以计算出T1温度下的Ksp ③比较T1和T2大小:因沉淀溶解平衡大部分为吸热,可知:T12.对数曲线
(1)正对数[lgc(M+)~lg c(R-)]曲线:横、纵坐标分别为阳离子或阴离子的正对数
CuS、ZnS 曲线可知信息
①曲线上各点的意义:每条曲线上任一点都表示饱和溶液,曲线上方的任一点均表示过饱和溶液,此时有沉淀析出,曲线下方的任一点均表示不饱和溶液 ZnS曲线:a点表示饱和溶液,c点表示不饱和溶液 CuS曲线:b点表示饱和溶液,c点表示过饱和溶液 ②计算Ksp:由曲线上面给定数据可以计算CuS、ZnS的Ksp ③比较Ksp大小:Ksp(ZnS)>Ksp(CuS)
(2)负对数[-lgc(M+)~-lg c(R-)]曲线:横、纵坐标分别为阳离子或阴离子的负对数
图像展示
函数关系 函数关系:随着CO浓度增大,Ca2+浓度减小
曲线可知信息 ①横坐标数值越大,CO)越小;纵坐标数值越小,c(M)越大 ②直线上各点的意义:直线上的任何一点为饱和溶液;直线上方的点为不饱和溶液;直线下方的点为过饱和溶液,有沉淀生成 如:c点,相对于MgCO3来说,处于直线上方,为不饱和溶液;相对于CaCO3来说,处于直线下方,为过饱和溶液,此时有CaCO3沉淀生成 ③计算Ksp:由曲线上面给定数据可以计算出相应的Ksp ④比较Ksp大小:Ksp(MgCO3)>Ksp(CaCO3)>Ksp(MnCO3)
3.pM——浓度图:纵坐标为阳离子的负对数,横坐标为滴加阴离子的溶液的体积
向 10mL 0.2 mol/L CuCl2 溶液中滴加 0.2 mol/L 的 Na2S 溶液 曲线可知信息
①曲线上各点的意义:曲线上任一点(a、b、c点)都表示饱和溶液 ②计算Ksp:由b点恰好完全反应可知的c(Cu2+)=10-17.7,进而求出Ksp=10-17.7×10-17.7=10-35.4 ③比较a、b、c三点水的电离程度大小
4.解沉淀溶解平衡图像题三步骤
第一步:明确图像中纵、横坐标的含义。
纵、横坐标通常是难溶物溶解后电离出的离子浓度。
第二步:理解图像中线上点、线外点的含义。
(1)以氯化银为例,在该沉淀溶解平衡图像上,曲线上任意一点都达到了沉淀溶解平衡状态,此时Qc=Ksp。在温度不变时,无论改变哪种离子的浓度,另一种离子的浓度只能在曲线上变化,不会出现在曲线以外。
(2)曲线上方区域的点均为过饱和溶液,此时Qc>Ksp。
(3)曲线下方区域的点均为不饱和溶液,此时Qc第三步:抓住Ksp的特点,结合选项分析判断。
(1)溶液在蒸发时,离子浓度的变化分两种情况:
①原溶液不饱和时,离子浓度都增大;
②原溶液饱和时,离子浓度都不变。
(2)溶度积常数只是温度的函数,与溶液中溶质的离子浓度无关,在同一曲线上的点,溶度积常数相同。
技法8 Ksp的计算类型
1.已知Ksp,求溶液中的某种离子的浓度。
如:Ksp=a的饱和AgCl溶液中c(Ag+)= mol·L-1。
①注意溶液体积是否变化,浓度为混合后离子的浓度②开始沉淀:一般认为该离子浓度不变③完全沉淀:一般认为该离子浓度≤10-5mol·L—1
2.已知Ksp、溶液中某离子的浓度,求溶液中的另一种离子的浓度。
如:某温度下AgCl的Ksp=a,在0.1 mol·L-1的NaCl溶液中加入过量的AgCl固体,达到平衡后c(Ag+)=10a mol·L-1。
3.已知难溶性碱M(OH)n的Ksp,求金属阳离子开始沉淀和完全沉淀时的pH
①计算依据:Ksp(M(OH)n)=c(Mn+)·c(OH-)n
②计算开始沉淀时的pH:将所给溶液的金属离子浓度代入溶度积公式计算,先求c(OH-),再代入Kw,再求pH。
③计算沉淀完全时的pH:一般认为该离子浓度≤10-5mol·L—1,认为该离子沉淀完全,将c(Mn+)=10-5mol·L—1代入溶度积公式进行计算,先求c(OH-),再代入Kw,再求pH。
4.计算反应的平衡常数:如对于反应Cu2+(aq)+MnS(s)??CuS(s)+Mn2+(aq),Ksp(MnS)=c(Mn2+)·c(S2-),Ksp(CuS)=c(Cu2+)·c(S2-),而平衡常数K==。
5.常见定量关系
①多元难溶弱碱阳离子的水解常数Kh与弱碱的Ksp的关系
a.平衡:Fe3+(aq)+3H2O(l)Fe(OH)3(s)+3H+(aq)
b.关系:Kh===
②沉淀转化常数K与Ksp的关系
a.平衡:3Mg(OH)2(s)+2Fe3+(aq)2Fe(OH)3(s)+3Mg2+(aq)
b.关系:K===
③M(OH)n悬浊液中Ksp、pH间关系
a.平衡:M(OH)n(s)Mn+(aq)+nOH-(aq)
b.关系:pOH=-lg=-lg,pH=14-pOH=14+lg
④金属硫化物溶于酸的K及其Ksp、H2S的Kal、Ka2的关系
a.平衡:CuS(s)+2H+(aq)Cu2+(aq)+H2S(g)
b.关系:K===
一、溶液稀释、混合的3个误区
误区1 不能正确理解酸、碱的无限稀释规律
常温下任何酸或碱溶液无限稀释时,溶液的pH都不可能大于7或小于7,只能接近7。
误区2 不能正确理解弱酸、弱碱的稀释规律
溶液 稀释前溶液pH 加水稀释到 体积为原来 的10n倍 稀释后溶液pH
酸 强酸 pH=a pH=a+n
弱酸 a碱 强碱 pH=b pH=b-n
弱碱 b-n误区3 不能正确掌握混合溶液的定性规律
pH=n(n<7)的强酸和pH=14-n的强碱溶液等体积混合,pH=7;pH=n(n<7)的醋酸和pH=14-n的氢氧化钠溶液等体积混合,混合溶液pH<7;pH=n(n<7)的盐酸和pH=14-n的氨水溶液等体积混合,混合溶液pH>7。
二、电离平衡中的3个易错点
1.电离平衡向正向移动,弱电解质的电离程度不一定增大,如向醋酸溶液中加入少量冰醋酸,平衡向电离方向移动,但醋酸的电离程度减小。
2.弱电解质在加水稀释的过程中,溶液中离子浓度不一定都减小,如氨水加水稀释时,c(H+)增大。
3.由水电离出的c(H+)=1.0×10-13 mol·L-1的溶液不一定呈碱性。
4.水的离子积常数Kw=c(H+)·c(OH-),不仅适用于纯水,也适用于一切酸、碱、盐的稀溶液。在任何酸、碱、盐的稀溶液中,只要温度一定,Kw就一定。
5.在不同溶液中,c(H+)、c(OH-)可能不同,但任何溶液中由水电离产生的c(H+)、c(OH-)总是相等的。在Kw的表达式中,c(H+)、c(OH-)均表示整个溶液中H+、OH-总的物质的量浓度而不是单指由水电离出的c(H+)、c(OH-)。
6.水的离子积常数显示了在任何水溶液中均存在水的电离平衡,都有H+和OH-共存,只是相对含量不同而已。
7.水的电离是吸热过程,升高温度,水的电离平衡向电离方向移动,c(H+)和c(OH-)都增大,故Kw增大,但溶液仍呈中性;对于Kw,若未注明温度,一般认为在常温下,即25 ℃。
8.溶液显酸碱性的实质是溶液中c(H+)与c(OH-)的相对大小。利用c(H+)大于、小于或等于1×10-7 mol·L-1或pH大于、小于或等于7来判断溶液的酸碱性,利用pH判断前提条件是在常温下。
9.使用pH试纸测溶液pH时用蒸馏水润湿相当于将待测液稀释。
10.不能用pH试纸测定“漂白性”溶液的pH。
11.使用pH试纸测溶液的pH,读数只读取整数,如pH=2。
三、溶液中水解平衡的易错点
1.误认为水解平衡向正向移动,离子的水解程度一定增大。如向FeCl3溶液中,加入少量FeCl3固体,平衡向水解方向移动,但Fe3+的水解程度减小。
2.误认为弱酸强碱盐都因水解而显碱性。如NaHSO3 溶液显酸性。
3.误认为可水解的盐溶液在蒸干后都得不到原溶质。对于水解程度不大且水解产物不离开平衡体系的情况[如Al2(SO4)3]来说,溶液蒸干仍得原溶质。
4.盐类的水解破坏了水的电离平衡,促进水的电离。
5.盐类的水解反应是中和反应的逆反应,水解过程吸热。
6.发生水解的盐溶液不一定呈酸性或碱性,也可能呈中性,如CH3COONH4溶液呈中性。
7.(NH4)2CO3溶液和NH4HCO3溶液显碱性,虽然都能发生双水解,但既无气体产生,也无沉淀生成,所以NH和CO、NH和HCO在溶液中仍可大量共存。
8.稀溶液中,盐的浓度越小,水解程度越大,但由于溶液体积的增大是主要的,故水解产生的H+或OH-的浓度是减小的,则溶液酸性(或碱性)越弱。
9.向CH3COONa溶液中加入少量冰醋酸,并不会与CH3COONa溶液水解产生的OH-反应,使平衡向水解方向移动,原因是:体系中c(CH3COOH)增大是主要因素,会使平衡CH3COO-+H2O??CH3COOH+OH-左移。
10.水解平衡常数(Kh)只受温度的影响,它与Ka(或Kb)、Kw的定量关系为Ka·Kh=Kw或Kb·Kh=Kw。
11.涉及易挥发性酸弱碱盐(CuCl2、AlCl3、FeCl3等)溶液蒸干、灼烧问题时,不能忽略盐类的水解问题,特别是在一些计算题中。
四、沉淀溶解平衡的易错易混点
1.沉淀溶解平衡不是电离平衡。如BaSO4(s)?Ba2+(aq)+SO(aq)是溶解平衡,因为BaSO4是强电解质,不存在电离平衡。
2.Ksp 大,其溶解度不一定大。Ksp 还与难溶物化学式中的各离子配比有关,只有同类型的难溶物的Ksp 大小才可用于比较其溶解度大小。
3.Ksp 只受温度影响,温度不变则Ksp 不变,如Mg(OH)2 在MgCl2溶液中的溶解度要小于在纯水中的溶解度,而Ksp[Mg(OH)2]不变。
4.既可以实现Ksp 大的向Ksp 小的转化,也可以实现Ksp 小的转化为Ksp 大的。实际上当两种难溶电解质的Ksp 相差不是很大时,通过调节某种离子的浓度,可实现难溶电解质由Ksp 小的向Ksp 大的转化。
5.AgCl===Ag++Cl-表示的是AgCl的电离方程式,而AgCl(s)Ag+(aq)+Cl-(aq)表示的是AgCl的沉淀溶解平衡表达式。
6.沉淀溶解平衡移动过程是固体溶解和析出的相互转化过程,属于物理变化,但遵循勒夏特列原理。
7.沉淀溶解达到平衡时,再加入该难溶物对平衡无影响。
8.难溶电解质不一定是弱电解质,如BaSO4、AgCl等都是强电解质。
9.用沉淀法除杂不可能将杂质离子全部通过沉淀除去。一般认为残留在溶液中的离子浓度小于1×10-5 mol·L-1时,沉淀已经完全。
10.AgCl的澄清饱和溶液,加水稀释沉淀溶解平衡正移,但离子浓度减小,而AgCl悬浊液,加水稀释,平衡正移,但c(Ag+)和c(Cl-)不变。
11.对于化学式中阴、阳离子个数比不同的难溶物,不能直接根据Ksp的大小来确定其溶解能力的大小,需通过计算转化为溶解度。
12.Ksp只与难溶电解质的性质和温度有关,与沉淀的量无关。
13.溶液中离子浓度的变化只能使溶解平衡移动,并不能改变溶度积。
14.沉淀的生成和溶解相互转化的条件是离子浓度的大小,改变反应所需的离子浓度,可使反应向着所需的方向转化。
15.Ksp小的难溶电解质也能向Ksp大的难溶电解质转化,需看溶液中生成沉淀的离子浓度的大小。
16.相同类型的难溶电解质的Ksp越小,一般溶解度越小,越难溶。如:由Ksp(AgCl)>Ksp(AgBr)>Ksp(AgI)可得出溶解度大小为AgCl>AgBr>AgI。
17.溶度积小的难溶电解质在一定条件下也能向溶度积大的难溶电解质转化。当两种难溶电解质的Ksp差别不是很大时,通过调节某种离子的浓度,可由溶度积小的难溶电解质向溶度积大的难溶电解质转化。
18.溶解平衡一般是吸热的,温度升高,平衡正移,Ksp增大,但Ca(OH)2相反。
【热点一】无图像的可溶性溶质在溶液中微粒变化的分析
1.(2025·江苏·一模)测定湖盐(盐湖中提取的天然盐)中和含量的实验过程如下:
已知25℃时的电离平衡常数:,。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用甲基橙作指示剂滴定时发生的反应为:
B.在滴定过程中的溶液存在:
C.在滴定过程中,的溶液中存在:
D.在滴定过程中,的溶液中存在:
2.(2025·广东广州·一模)C6H5NH2是一种有机弱碱,可与盐酸反应生成盐酸盐C6H5NH3Cl,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常温下,0.001mol L﹣1C6H5NH2水溶液的pH=11
B.0.001mol L﹣1C6H3NH3Cl水溶液加水稀释,pH升高
C.C6H5NH3Cl水溶液的电离方程式为C6H5NH3Cl=C6H5NH2+HCl
D.C6H3NH3Cl水溶液中,c(OH﹣)+c(Cl﹣)=c(C6H5)+c(C6H5NH2)
3.(2025·湖南·二模)常温下,一元弱碱BOH的。在某体系中,和不能穿过隔膜,未电离的BOH分子可以自由穿过该膜(如图所示)。设,且隔膜两侧的溶液体积相同,使其达到平衡,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已知:)
A.溶液Ⅰ中BOH的电离程度比溶液Ⅱ中大
B.溶液Ⅱ中BOH的电离度
C.撤去隔膜使溶液Ⅰ和溶液Ⅱ充分混合,所得溶液的pH约为12.7
D.向溶液Ⅰ中加入一定量NaOH固体,重新平衡后,溶液Ⅱ的pH也将增大
4.(2025·广东·模拟预测)侯氏制碱法是我国化学工程专家侯德榜于1943年创立的,是生产纯碱和氯化铵两种产品的方法。其原理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氨水加水稀释过程中,逐渐减小
B.NH4Cl溶液中存在:
C.等物质的量浓度的NaHCO3溶液和Na2CO3溶液中水的电离程度:前者大于后者
D.0.1mol·L-1NaHCO3溶液中:
5.(2025·上海崇明·二模)常温下,亚硒酸和碳酸的电离常数如表。
二元酸
H2SeO3
H2CO3
(1)常温下,比较等物质的量浓度的Na2SeO3和Na2CO3溶液的pH___________。
A.前者大 B.后者大 C.无法比较 D.一样大
(2)常温下,等物质的量浓度的NaHSeO3和NaHCO3溶液中水的电离程度___________。
A.前者大 B.后者大 C.无法比较 D.一样大
(3)亚硒酸氢钠(NaHSeO3)可用于制药工业、用作防腐剂、抗氧化剂等。NaHSeO3溶液中有关微粒浓度关系正确的是___________。(不定项)
A.
B.
C.
D.
【热点二】无图像的难溶性溶质在溶液中微粒变化的分析
6.(2025·重庆·模拟预测)室温下,用含少量的溶液制备的过程如图。已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溶液中:
B.“除镁”得到的上层清液中:
C.“沉锰”的离子反应为:
D.“沉锰”后的滤液中:
7.(2025·江苏·一模)室温下,通过下列实验探究H2S及部分硫化物的性质。已知:H2S饱和溶液浓度约为0.1mol·L-1,,,;反应平衡常数K大于时认为反应完全。
实验1:向20mL0.1mol·L-1H2S溶液中加入20mL0.1mol·L-1NaOH溶液;实验2:向实验1所得溶液中继续加入20mL0.1mol·L-1NaOH溶液;实验3:向0.1mol·L-1H2S溶液中通入少量氯气,有淡黄色沉淀产生;实验4:向c(Cd2+)=0.01mol·L-1的盐溶液中通入H2S气体至饱和。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实验1溶液中存在:
B.实验2溶液中存在:
C.实验3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D.实验4所得溶液中:
8.(2025·浙江·一模)常温下,在悬浊液中投入少量(白色)后,固体逐渐变黑。已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溶液中存在:
B.悬浊液中存在:
C.固体变黑的主要原因:
D.充分反应后,不能完全转化为
9.(2025·江苏·一模)已知:时。室温下,通过下列实验探究溶液的性质。
实验1:向溶液中滴加酸性溶液,溶液的紫红色褪去
实验2:用计测得溶液为5.50
实验3:向溶液中加入等浓度等体积的溶液,出现白色沉淀
实验4:向等浓度的混合溶液中滴加酚酞,溶液颜色无明显变化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实验1证明溶液具有漂白性
B.实验2溶液中:
C.实验3可得到
D.实验4溶液中:
10.(2025·天津河西·一模)室温下,用含有少量的硫酸锌溶液制备的过程如下,已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除锰”加入的溶液中:
B.“沉锌”的主要离子反应为:
C.“过滤”所得滤液中:
D.“过滤”所得滤液中:
【热点三】依据图像的可溶性溶质在溶液中微粒变化的分析
11.(2025·湖南·模拟预测)25℃时,用相同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分别滴定起始物质的量浓度均为0.1mol/L的等体积的三种酸溶液,商定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酸性强弱:
B.滴定至T点时,存在:
C.三种溶液滴定到PH均为7时,HX消耗的溶液最多
D.当中和百分数达到100%时,将三种溶液混合后有:
12.(2025·重庆·模拟预测)温时,向溶液中滴加溶液,溶液的与加入溶液体积的关系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水的电离程度:d点>c点>a点
B.a点:
C.:a点>b点>c点>d点
D.d点溶液中的溶质为,
13.(2025·河南·二模)常温下,向10mL0.1mol·L-1CH3COOH溶液中滴加VmL0.1mol·L-1NaOH溶液,溶液中分布系数δ[如δ(CH3COOH)=]与pH关系如图所示。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L1曲线代表δ(CH3COOH)与pH关系 B.
C.V=10时溶液中 D.V=5时溶液的pH<7
14.(2025·天津·一模)四甲基氢氧化铵是一元强碱。常温下,向20mL、浓度均为的四甲基氢氧化铵溶液,氨水中分别滴加盐酸,溶液导电性如图所示(已知:溶液导电性与离子浓度相关)。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在a、b、c、d、e中,水的电离程度最大的点是c
B.曲线1中c与e之间某点溶液呈中性
C.c点溶液中:
D.a点溶液
15.(2024·上海虹口·二模)肼在水溶液中为二元弱碱,在水中的电离方式与氨相似。常温下,向0.1mol·L-1肼溶液中,滴加稀盐酸调节pH。溶液中、、占含氮物种的物质的量分数为(如),随溶液pH变化的曲线如下图所示:
(1)常温下中性溶液中,各含氮物种的浓度大小关系为______________。
A. B.
C. D.
(2)室温时,反应平衡常数K的数值为_____________。
A. B. C. D.
【热点四】依据图像的难溶性溶质在溶液中微粒变化图的分析
16.(2025·安徽·一模)碳酸钙是常见难溶物。某学习小组向100mL蒸馏水中加入,当电导率不变时向其中加入10mL蒸馏水,当电导率再次不变时再向其中加入10mL蒸馏水,得到电导率的变化如图。已知:,;的电离常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a→b段,平衡右移
B.段,当电导率不变时,若向溶液中通气体,减小
C.段,当电导率不变时,溶液中
D.段,当电导率不变时,通过加固体可实现向的完全转化
17.(2025·北京朝阳·一模)依据反应,实验模拟去除锅炉水垢中的①向固体中加入一定量的溶液,测得随时间变化如图所示;②不变时,过滤。向滤渣中加入过量盐酸,产生气泡,固体溶解,取清液加入溶液,无明显变化。
资料:。
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把转化为的原因是要减小的浓度
B.反应a正向进行,需满足
C.溶液的不变时,反应a未达到平衡状态
D.①中加入溶液后,始终存在:
18.(2025·湖南湘潭·模拟预测)卤化银在多个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尤其在照相材料和人工降雨方面最为显著。用溶液滴定(、、I)溶液的滴定曲线如图所示。已知:①常温下,、、的溶度积常数()依次为、、;②在氨水中能生成: 。下列有关描述正确的是
A.、、均易溶于氨水
B.M点对应的溶液中
C.X为Br时,a的数值大于
D.将、的饱和溶液等体积混合后,加入足量的浓溶液,析出的沉淀中,
19.(2025·陕西·三模)25℃下,、的沉淀溶解平衡曲线如图所示,某实验小组以为指示剂,用标准溶液滴定含水样。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a点条件下既不能生成沉淀,也不能生成沉淀
B.向b点的混合溶液中,加入硝酸银固体,变小
C.的平衡常数
D.滴定时,理论上混合液中指示剂浓度不宜超过
20.(2025·辽宁·二模)用0.1mol/L AgNO3溶液滴定100mL相同浓度的NaI和NaCl的混合溶液,其滴定曲线如图。混合液中pX=-lgc(X)(X代表Ag+、Cl-、I-), Ksp(AgCl)=10-9.7,Ksp(AgI)= 10-16.1,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曲线②代表p(I-)与AgNO3体积的关系 B.y1+y2=9.7,y3=4.85
C.如果增加NaCl的初始浓度,则C点右移 D.滴定过程中,使用棕色的酸式滴定管滴定
【热点五】依据图像的可溶性溶质和难溶性溶质在溶液中微粒变化图像的分析
21.(2025·四川宜宾·二模)常温下,碳酸溶液中含碳物种的分布系数随溶液的变化关系如下图:
[比如:],已知:(不水解,不与反应)。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时,
B.时,
C.时,
D.用调节浑浊液使其时,
22.(2025·福建龙岩·一模)时,用溶液分别滴定浓度均为的三种溶液,溶液中[,M表示)等]随变化关系如图所示。已知。
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A.③表示与的变化关系
B.的平衡常数
C.滴定溶液至a点时,溶液中存在
D.浓度均为的和的混合溶液可通过分步沉淀进行分离
23.(2025·北京·模拟预测)环境保护工程师研究用、或处理水样中的。室温下,饱和溶液物质的量浓度为0.1,溶液中各含硫微粒物质的量分数随变化关系如图所示[例如]。已知,,,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溶液中
B.向的溶液中通入至饱和,可使
C.忽略的第二步水解,0.1的溶液中的水解率约为62%
D.向0.01的溶液中加入等体积的0.2的溶液,反应初期产生沉淀为
24.(2025·四川·二模)某温度下,保持溶液中mol·L-1,通过调节pH使、形成氟化物而分离,体系中pH与pX[X表示、、]的关系如图所示。已知:;。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①为pH与的关系 B.
C.①与②线的交点的pH为2.3 D.时,
25.(2025·上海崇明·一模)25℃时向的NaOH溶液中通入H2S气体,含硫微粒在不同pH溶液中的分布系数如图所示:
(1)25℃时H2S的电离常数 ;常温下,NaHS溶液显 (填“酸”“碱”或“中”)性。
(2)25℃时的NaOH溶液中通入一定量H2S气体,无论通入多少H2S,溶液中离子浓度大小关系一定成立的是 ,当溶液成中性时,含硫微粒浓度由大到小依次是 。
(3)如果NaOH溶液吸收H2S充分反应后蒸干,得到19.8g无水化合物,所得物质的成分可能是 。
(4)25℃时,PbS的。工业生产中常联合处理含H2S废气和含的废水,欲发生反应,计算该反应的平衡常数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抢分秘籍6 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
考向预测 ①溶液的酸碱性和pH ②溶液中粒子浓度大小的比较 ③各种平衡常数K的相关计算与影响因素 ④电解质溶液中的三大平衡常数和三类平衡图像分析
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是化学反应原理摸块中的重要章节,涉及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以及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等多重学科素养,属于高考中的常考经典题型,在近几年的高考中主要是以电解质溶液曲线变化为载体,考查电离平衡常数、水解平衡常数、溶度积的计算,指示剂的选择,对水的电离平衡的影响,溶液中粒子浓度的大小关系,以及外界条件对电离平衡、水解平衡、溶解平衡的影响,从高考命题的变化趋势来看,溶液中离子浓度的大小比较及沉淀的溶解平衡和转化是主流试题。题目不仅偏重考查粒子的浓度大小顺序,而且还侧重溶液中的各种守恒(电荷守恒、物料守恒、质子守恒)关系的考查,从而使题目具有一定的综合性、灵活性和技巧性。题型为选择题,难度较大,作为选择题中压轴题出现,根据对近年来高考试题的分析来看,依据研究对象及呈现方式不同。可将本专题分为5个热点,一是无图像的可溶性溶质在溶液中微粒变化的分析;二是无图像的难溶性溶质在溶液中微粒变化的分析;三是依据图像的可溶性溶质在溶液中微粒变化的分析;四是依据图像的难溶性溶质在溶液中微粒变化图的分析;五是依据图像的可溶性溶质和难溶性溶质在溶液中微粒变化图像的分析。
技法1 水电离的c(H+)或c(OH-)的计算方法(25 ℃)
(1)中性溶液
c(H+)=c(OH-)=1.0×10-7 mol·L-1。
(2)溶质为酸或碱(以溶质为酸的溶液为例)
H+来源于酸和水的电离,而OH-只来源于水,如计算pH=2的盐酸中水电离出的c(H+):求出溶液中的c(OH-)=10-12 mol·L-1,即水电离出的c(H+)=c(OH-)=10-12 mol·L-1。
(3)水解呈酸性或碱性的正盐溶液
H+和OH-均由水电离产生,如pH=2的NH4Cl溶液中由水电离出的c(H+)=10-2 mol·L-1;pH=12的Na2CO3溶液中由水电离出的c(OH-)=10-2 mol·L-1。
技法2 关于pH值的计算
1.单一溶液pH的计算
强酸溶液(HnA),其物质的量浓度为c mol/L,则:c(H+)=nc mol/L,pH=-lgc(H+)=-lgnc;强碱溶液[B(OH)n],其物质的量浓度为c mol/L,则c(OH-)=nc mol/L,c(H+)= mol/L,pH=-lgc(H+)=14+lgnc。
2.强酸、强碱混合液的pH计算
(1)强酸与强酸混合求pH
①非等体积混合
c(H+)=,然后再求pH。
②等体积混合可近似计算pH=pH小+0.3
(2)强碱与强碱混合求pH
①非等体积混合
先计算:c(OH-)=,
再求c(H+)=,最后求pH。
②等体积混合,可近似计算pH=pH大-0.3。
(3)强酸与强碱混合
①恰好完全反应,溶液呈中性,pH=7。
②酸过量:
先求c(H+)余=,再求pH。
③碱过量:
先求c(OH-)余=,再求c(H+)=,然后求pH。
3、pH和等于14时酸、碱混合问题的分析判断
pH和等于14的意义:酸溶液中的氢离子浓度等于碱溶液中的氢氧根离子的浓度。
(1)已知酸、碱溶液的pH之和为14,则等体积混合时:
①pH=7②pH>7③pH<7
(2)已知酸、碱溶液的pH之和为14,若混合后溶液的pH为7,即溶液呈中性时:
①―→V酸∶V碱=1∶1
②―→V酸∶V碱>1∶1
③―→V酸∶V碱<1∶1
技法3 滴定常见误差分析
以标准酸溶液滴定未知浓度的碱(酚酞作指示剂)为例,
常见的因操作不正确而引起的误差有:
步骤 操作 V(标准) c(待测)
洗涤 酸式滴定管未用标准溶液润洗 变大 偏高
碱式滴定管未用待测溶液润洗 变小 偏低
锥形瓶用待测溶液润洗 变大 偏高
锥形瓶洗净后还留有蒸馏水 不变 无影响
取液 放出碱液的滴定管开始有气泡,放出液体后气泡消失 变小 偏低
滴定 酸式滴定管滴定前有气泡,滴定终点时气泡消失 变大 偏高
振荡锥形瓶时部分液体溅出 变小 偏低
部分酸液滴出锥形瓶外 变大 偏高
读数 滴定前读数正确,滴定后俯视读数(或前仰后俯) 变小 偏低
滴定前读数正确,滴定后仰视读数(或前俯后仰) 变大 偏高
技法4 溶液中粒子浓度大小比较的方法
1.理解电解质溶液中的两个“微弱”,即弱酸和弱碱的电离是微弱的,电离度<10%;弱碱阳离子和弱酸阴离子的水解是微弱的,水解程度<10%。
2.掌握三个守恒和一个不等式。①电荷守恒规律:阴离子所带负电荷总数和阳离子所带正电荷总数相等(注意表达式中离子浓度的前面乘以电荷数)。②物料守恒规律:溶液中某一元素的原始浓度等于它在溶液中各种存在形式的浓度之和。③质子守恒规律:水电离产生的氢离子浓度等于水电离产生的氢氧根离子的浓度,也可以由电荷守恒和物料守恒关系式联立得出。④对于不等式,要具体分析溶液中电离过程和水解过程哪个起了主导作用。
3、溶液中微粒浓度的等量关系
1)电荷守恒
(1)含义:阳离子所带的正电荷总数与阴离子所带的负电荷总数相等
(2)系数:电荷数
(3)特点:只含离子,与物质的种类、比例、是否反应无关,只与离子的种类有关
(4)判断:先看系数是否正确,再看离子是否齐全
2)物料守恒
(1)含义
①原始物质中某些微粒间存在特定的比例关系
②溶液中所有含某元素或原子团的微粒的浓度之和等于某一特定的数值
(2)系数:按照比例确定
(3)特点:一定没有H+和OH-,与比例有关,与是否反应无关
(4)判断:先看比例是否正确,再看微粒是否齐全
3)质子守恒
(1)含义:水电离出的c(H+)和c(OH-)相等
(2)表达式:c(OH-)+c(OH-)消耗-c(OH-)外来=c(H+)+c(H+)消耗-c(H+)外来
(3)系数:变化量
(4)特点:一定有H+和OH-,还有分子
(5)混合液中质子守恒=电荷守恒与物料守恒消不变或特定的离子
(6)判断:先根据变化量确定系数是否正确,再看微粒方向是否正确
如:0.1 mol·L-1的Na2CO3溶液中各粒子浓度的关系:
①大小关系:c(Na+)>c(CO)>c(OH-)>c(HCO)>c(H+)。
②物料守恒:c(Na+)=2[c(CO)+c(HCO)+c(H2CO3)]。
③电荷守恒:c(Na+)+c(H+)=c(HCO)+c(OH-)+2c(CO)。
④质子守恒:c(OH-)=c(H+)+2c(H2CO3)+c(HCO)。
4、溶液中微粒浓度的不等量关系
1)三个原则
(1)原始物质中微粒浓度大
①盐在溶液中主要以离子形式存在
②弱酸或弱碱在溶液中主要以分子形式存在
(2)化学式中个数多的微粒浓度大
(3)主要反应生成的微粒浓度大
2)一个忽略:弱酸(碱)及其相应盐的混合物,相互抑制,忽略程度小的平衡
(1)CH3COONa+CH3COOH(1∶1)
①酸碱性:酸性,电离>水解,忽略水解
②大小关系:c(CH3COO-)>c(Na+)>c(CH3COOH)>c(H+)>c(OH-)
(2)NH4Cl和NH3·H2O(1∶1)
①酸碱性:碱性,电离>水解,忽略水解
②大小关系:c(NH4+)>c(Cl-)>c(NH3·H2O)>c(OH-)>c(H+)
(3)HCN和NaCN(1∶1)
①酸碱性:碱性,电离<水解,忽略电离
②大小关系:c(HCN)>c(Na+)>c(CN-)>c(OH-)>c(H+)
(4)pH=3的一元弱酸HR与pH=11的NaOH溶液等体积混合
①反应后溶液的成分:NaR(少量)和HR(大量)
②酸碱性:酸性,电离>水解,忽略水解
③大小关系:c(HR)>c(R-)>c(Na+)>c(H+)>c(OH-)
(5)pH=9的一元弱碱ROH与pH=5的HCl溶液等体积混合
①反应后溶液的成分:RCl(少量)和ROH(大量)
②酸碱性:碱性,电离>水解,忽略水解
③大小关系:c(ROH)>c(R+)>c(Cl-)>c(OH-)>c(H+)
3)常考类型
A.比值型微粒浓度的变化
(1)适用范围:分子和分母变化趋势相同
(2)方法:变形法
①分子和分母同乘一个相同的量,尽可能将其转化为平衡常数
②分子和分母同乘溶液的体积,将其转化为物质的量
(3)极限法:无限加料或无限稀释
①无限加A,相当于只是A溶液,其浓度无限接近于所加入的A的浓度
②无限加水,相当于只是水,c(H+)或c(OH-)→10-7mol L-1,其他微粒浓度为0
(4)中性溶液:结合电荷守恒进行判断
B.弱酸的酸式盐溶液中微粒浓度的比较
(1)NaHX(酸性):c(Na+)>c(HX-)>c(H+)>c(X2-)>c(OH-)>c(H2X)
(2)NaHX(碱性):c(Na+)>c(HX-)>c(OH-)>c(H2X)>c(H+)>c(X2-)
C.中性溶液中微粒浓度的比较
(1)方法
①在恰好中和的基础上多(少)加一点酸(碱)性物质,不考虑水解和电离
②正常的微粒浓度假设为1mol/L,额外多一点或少一点的微粒浓度假设为0.1mol/L
(2)盐酸滴定氨水
①溶液成分:NH4Cl(1mol/L)和NH3·H2O(0.1mol/L)
②浓度大小:c(Cl-)=c(NH4+)>c(NH3·H2O)>c(OH-)=c(H+)
(3)醋酸滴定烧碱
①溶液成分:CH3COONa(1mol/L)和CH3COOH(0.1mol/L)
②浓度大小:c(Na+)=c(CH3COO-)>c(CH3COOH)>c(H+)=c(OH-)
(4)烧碱滴定氯化铵:NH4Cl和NH3·H2O(1∶1)显碱性
①溶液成分:NaCl(1mol/L)、NH3·H2O(1mol/L)和NH4Cl(1.1mol/L)
②浓度大小:c(Cl-)>c(NH4+)>c(Na+)=c(NH3·H2O)>c(H+)=c(OH-)
(5)盐酸滴定醋酸钠:CH3COONa+CH3COOH(1∶1)显酸性
①溶液成分:CH3COONa(1.1mol/L)、CH3COOH(1mol/L)和NaCl(1mol/L)
②浓度大小:c(Na+)>c(CH3COO-)>c(CH3COOH)=c(Cl-)>c(H+)=c(OH-)
(6)氯气通入烧碱
①溶液成分:NaCl(1mol/L)、NaClO(0.9mol/L)和HClO(0.1mol/L)
②浓度大小:c(Na+)>c(Cl-)>c(ClO-)>c(HClO)>c(H+)=c(OH-)
技法5 中和滴定曲线图象分析
1.强酸与强碱滴定过程中pH曲线(以0.100 0 mol·L-1 NaOH溶液滴定20.00 mL 0.100 0 mol·L-1盐酸为例)
2.滴定曲线特点
氢氧化钠滴定等浓度等体积的盐酸、醋酸的滴定曲线 盐酸滴定等浓度等体积的氢氧化钠、氨水的滴定曲线
曲线起点不同:强碱滴定强酸、弱酸的曲线,强酸起点低;强酸滴定强碱、弱碱的曲线,强碱起点高
突跃点变化范围不同:强碱与强酸反应(强酸与强碱反应)的突跃点变化范围大于强碱与弱酸反应(强酸与弱碱反应)
室温下pH=7不一定是终点:强碱与强酸反应时,终点是pH=7;强碱与弱酸(强酸与弱碱)反应时,终点不是pH=7(强碱与弱酸反应终点是pH>7,强酸与弱碱反应终点是pH<7)
3.中和滴定曲线图像解题步骤
第一步:分析滴定曲线关键“点”的成分
 抓反应的“起始”点 判断酸、碱的相对强弱
抓反应的“一半”点 判断是哪种溶质的等量混合
抓溶液的“中性”点 判断溶液中溶质的成分及哪种物质过量或不足
抓“恰好”反应点 判断生成的溶质成分及溶液的酸碱性
抓反应的“过量”点 判断溶液中的溶质,判断哪种物质过量
如:常温下,用0.100 0 mol·L-1 NaOH溶液滴定20.00 mL 0.100 0 mol·L-1 CH3COOH溶液所得滴定曲线如图:
第二步:确定粒子浓度关系
常温下,用0.1000 mol·L-1 NaOH溶液滴定20.00 mL 0.1000 mol·L-1CH3COOH溶液 不同时刻 溶液中溶质成分及粒子浓度关系
①V(NaOH)=0 mL 溶质是CH3COOH: c(CH3COOH)>c(H+)>c(CH3COO-)>c(OH-)
②V(NaOH)=10 mL 溶质是等物质的量浓度的CH3COOH和CH3COONa:c(CH3COO-)>c(Na+)>c(CH3COOH)>c(H+)>c(OH-)
③pH=7 溶质是CH3COONa和少量的CH3COOH: c(Na+)=c(CH3COO-)>c(H+)=c(OH-)
④V(NaOH)=20 mL 溶质是CH3COONa: c(Na+)>c(CH3COO-)>c(OH-)>c(CH3COOH)>c(H+)
技法6 水溶液中离子平衡图像分析
1.分布系数图象,简称分布曲线,是指以pH为横坐标,分布系数即组分的平衡浓度占总浓度的分数为纵坐标,分布系数与溶液pH之间的关系曲线。
一元弱酸(以CH3COOH为例) 二元酸(以草酸为例) 三元酸(以H3PO4为例)
δ0为CH3COOH,δ1为CH3COO- δ0为H2C2O4、δ1为HC2O4-、δ2为C2O42- δ0为H3PO4、δ1为H2PO4-、δ2为HPO42-、δ3为PO43-
随着pH增大,溶质分子浓度不断减小,离子浓度逐渐增大,酸根离子增多。根据分布系数可以书写一定pH时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同一pH条件下可以存在多种溶质微粒。根据在一定pH时的分布系数和酸的浓度,就可以计算出各成分在该pH时的平衡浓度
2.对数图像。将溶液中某一微粒的浓度[如c(A)]或某些微粒浓度的比值[如c(A)/c(B)]取常用对数,即lg c(A)或lg[c(A)/c(B)],与溶液中的pH或溶液的体积等关系作出的图像称为对数图像。常考对数图像的类型如下:
图像种类 具体类型 含义 变化规律
对数图像 lg 生成物与反应物离子浓度比的常用对数 lg越大,反应向正反应方向进行的程度越大
lg 稀释后与稀释前体积比的常用对数 lg越大,稀释程度越大
AG=lg 氢离子与氢氧根离子浓度比的常用对数 AG越大,酸性越强,中性时,=1,AG=0
负对数图像  pH=-lg c(H+) 氢离子浓度的常用对数负值 pH越大,c(H+)越小,溶液的碱性越强
pC=-lgc(C) C离子浓度的常用对数负值 pC越大,c(C)越小
技法7 沉淀溶解平衡曲线分析
1.双曲线型
(1)阳离子~阴离子单曲线图:横、纵坐标分别为阳离子或阴离子
以“BaSO4(s)Ba2+(aq)+SO(aq)”为例
图像展示
曲线可知 信息 ①曲线上任意一点(a点、c点)都达到了沉淀溶解平衡状态,此时Qc=Ksp。在温度不变时,无论改变哪种离子的浓度,另一种离子的浓度只能在曲线上变化,不会出现在曲线以外 ②曲线上方区域的点(b点)均为过饱和溶液,此时Qc>Ksp,表示有沉淀生成 ③曲线下方区域的点(d点)均为不饱和溶液,此时Qc<Ksp,表示无沉淀生成 ④计算Ksp:由c点可以计算出Ksp
点的变化 a→c 曲线上变化,增大c(SO)
b→c 加入1×10-5 mol·L-1 Na2SO4溶液(加水不可以)
d→c 加入BaCl2固体(忽略溶液的体积变化)
c→a 曲线上变化,增大c(Ba2+)
溶液蒸发时,离子浓度的变化 原溶液不饱和时,离子浓度都增大;原溶液饱和时,离子浓度都不变
溶度积常数只是温度的函数,与溶液中溶质的离子浓度无关,在同一曲线上的点,溶度积常数相同
(2)阴阳离子浓度~温度双曲线图:横、纵坐标分别为阳离子或阴离子,两条曲线为不同温度
BaSO4 曲线可知信息
①曲线上各点的意义:每条曲线上任一点都表示饱和溶液,曲线上方的任一点均表示过饱和溶液,此时有沉淀析出,曲线下方的任一点均表示不饱和溶液 T1曲线:a、b点都表示饱和溶液,c点表示过饱和溶液 T2曲线:a、b点都表示不饱和溶液,c点表示不饱和溶液 ②计算Ksp:由a或b点可以计算出T1温度下的Ksp ③比较T1和T2大小:因沉淀溶解平衡大部分为吸热,可知:T12.对数曲线
(1)正对数[lgc(M+)~lg c(R-)]曲线:横、纵坐标分别为阳离子或阴离子的正对数
CuS、ZnS 曲线可知信息
①曲线上各点的意义:每条曲线上任一点都表示饱和溶液,曲线上方的任一点均表示过饱和溶液,此时有沉淀析出,曲线下方的任一点均表示不饱和溶液 ZnS曲线:a点表示饱和溶液,c点表示不饱和溶液 CuS曲线:b点表示饱和溶液,c点表示过饱和溶液 ②计算Ksp:由曲线上面给定数据可以计算CuS、ZnS的Ksp ③比较Ksp大小:Ksp(ZnS)>Ksp(CuS)
(2)负对数[-lgc(M+)~-lg c(R-)]曲线:横、纵坐标分别为阳离子或阴离子的负对数
图像展示
函数关系 函数关系:随着CO浓度增大,Ca2+浓度减小
曲线可知信息 ①横坐标数值越大,CO)越小;纵坐标数值越小,c(M)越大 ②直线上各点的意义:直线上的任何一点为饱和溶液;直线上方的点为不饱和溶液;直线下方的点为过饱和溶液,有沉淀生成 如:c点,相对于MgCO3来说,处于直线上方,为不饱和溶液;相对于CaCO3来说,处于直线下方,为过饱和溶液,此时有CaCO3沉淀生成 ③计算Ksp:由曲线上面给定数据可以计算出相应的Ksp ④比较Ksp大小:Ksp(MgCO3)>Ksp(CaCO3)>Ksp(MnCO3)
3.pM——浓度图:纵坐标为阳离子的负对数,横坐标为滴加阴离子的溶液的体积
向 10mL 0.2 mol/L CuCl2 溶液中滴加 0.2 mol/L 的 Na2S 溶液 曲线可知信息
①曲线上各点的意义:曲线上任一点(a、b、c点)都表示饱和溶液 ②计算Ksp:由b点恰好完全反应可知的c(Cu2+)=10-17.7,进而求出Ksp=10-17.7×10-17.7=10-35.4 ③比较a、b、c三点水的电离程度大小
4.解沉淀溶解平衡图像题三步骤
第一步:明确图像中纵、横坐标的含义。
纵、横坐标通常是难溶物溶解后电离出的离子浓度。
第二步:理解图像中线上点、线外点的含义。
(1)以氯化银为例,在该沉淀溶解平衡图像上,曲线上任意一点都达到了沉淀溶解平衡状态,此时Qc=Ksp。在温度不变时,无论改变哪种离子的浓度,另一种离子的浓度只能在曲线上变化,不会出现在曲线以外。
(2)曲线上方区域的点均为过饱和溶液,此时Qc>Ksp。
(3)曲线下方区域的点均为不饱和溶液,此时Qc第三步:抓住Ksp的特点,结合选项分析判断。
(1)溶液在蒸发时,离子浓度的变化分两种情况:
①原溶液不饱和时,离子浓度都增大;
②原溶液饱和时,离子浓度都不变。
(2)溶度积常数只是温度的函数,与溶液中溶质的离子浓度无关,在同一曲线上的点,溶度积常数相同。
技法8 Ksp的计算类型
1.已知Ksp,求溶液中的某种离子的浓度。
如:Ksp=a的饱和AgCl溶液中c(Ag+)= mol·L-1。
①注意溶液体积是否变化,浓度为混合后离子的浓度②开始沉淀:一般认为该离子浓度不变③完全沉淀:一般认为该离子浓度≤10-5mol·L—1
2.已知Ksp、溶液中某离子的浓度,求溶液中的另一种离子的浓度。
如:某温度下AgCl的Ksp=a,在0.1 mol·L-1的NaCl溶液中加入过量的AgCl固体,达到平衡后c(Ag+)=10a mol·L-1。
3.已知难溶性碱M(OH)n的Ksp,求金属阳离子开始沉淀和完全沉淀时的pH
①计算依据:Ksp(M(OH)n)=c(Mn+)·c(OH-)n
②计算开始沉淀时的pH:将所给溶液的金属离子浓度代入溶度积公式计算,先求c(OH-),再代入Kw,再求pH。
③计算沉淀完全时的pH:一般认为该离子浓度≤10-5mol·L—1,认为该离子沉淀完全,将c(Mn+)=10-5mol·L—1代入溶度积公式进行计算,先求c(OH-),再代入Kw,再求pH。
4.计算反应的平衡常数:如对于反应Cu2+(aq)+MnS(s)??CuS(s)+Mn2+(aq),Ksp(MnS)=c(Mn2+)·c(S2-),Ksp(CuS)=c(Cu2+)·c(S2-),而平衡常数K==。
5.常见定量关系
①多元难溶弱碱阳离子的水解常数Kh与弱碱的Ksp的关系
a.平衡:Fe3+(aq)+3H2O(l)Fe(OH)3(s)+3H+(aq)
b.关系:Kh===
②沉淀转化常数K与Ksp的关系
a.平衡:3Mg(OH)2(s)+2Fe3+(aq)2Fe(OH)3(s)+3Mg2+(aq)
b.关系:K===
③M(OH)n悬浊液中Ksp、pH间关系
a.平衡:M(OH)n(s)Mn+(aq)+nOH-(aq)
b.关系:pOH=-lg=-lg,pH=14-pOH=14+lg
④金属硫化物溶于酸的K及其Ksp、H2S的Kal、Ka2的关系
a.平衡:CuS(s)+2H+(aq)Cu2+(aq)+H2S(g)
b.关系:K===
一、溶液稀释、混合的3个误区
误区1 不能正确理解酸、碱的无限稀释规律
常温下任何酸或碱溶液无限稀释时,溶液的pH都不可能大于7或小于7,只能接近7。
误区2 不能正确理解弱酸、弱碱的稀释规律
溶液 稀释前溶液pH 加水稀释到 体积为原来 的10n倍 稀释后溶液pH
酸 强酸 pH=a pH=a+n
弱酸 a碱 强碱 pH=b pH=b-n
弱碱 b-n误区3 不能正确掌握混合溶液的定性规律
pH=n(n<7)的强酸和pH=14-n的强碱溶液等体积混合,pH=7;pH=n(n<7)的醋酸和pH=14-n的氢氧化钠溶液等体积混合,混合溶液pH<7;pH=n(n<7)的盐酸和pH=14-n的氨水溶液等体积混合,混合溶液pH>7。
二、电离平衡中的3个易错点
1.电离平衡向正向移动,弱电解质的电离程度不一定增大,如向醋酸溶液中加入少量冰醋酸,平衡向电离方向移动,但醋酸的电离程度减小。
2.弱电解质在加水稀释的过程中,溶液中离子浓度不一定都减小,如氨水加水稀释时,c(H+)增大。
3.由水电离出的c(H+)=1.0×10-13 mol·L-1的溶液不一定呈碱性。
4.水的离子积常数Kw=c(H+)·c(OH-),不仅适用于纯水,也适用于一切酸、碱、盐的稀溶液。在任何酸、碱、盐的稀溶液中,只要温度一定,Kw就一定。
5.在不同溶液中,c(H+)、c(OH-)可能不同,但任何溶液中由水电离产生的c(H+)、c(OH-)总是相等的。在Kw的表达式中,c(H+)、c(OH-)均表示整个溶液中H+、OH-总的物质的量浓度而不是单指由水电离出的c(H+)、c(OH-)。
6.水的离子积常数显示了在任何水溶液中均存在水的电离平衡,都有H+和OH-共存,只是相对含量不同而已。
7.水的电离是吸热过程,升高温度,水的电离平衡向电离方向移动,c(H+)和c(OH-)都增大,故Kw增大,但溶液仍呈中性;对于Kw,若未注明温度,一般认为在常温下,即25 ℃。
8.溶液显酸碱性的实质是溶液中c(H+)与c(OH-)的相对大小。利用c(H+)大于、小于或等于1×10-7 mol·L-1或pH大于、小于或等于7来判断溶液的酸碱性,利用pH判断前提条件是在常温下。
9.使用pH试纸测溶液pH时用蒸馏水润湿相当于将待测液稀释。
10.不能用pH试纸测定“漂白性”溶液的pH。
11.使用pH试纸测溶液的pH,读数只读取整数,如pH=2。
三、溶液中水解平衡的易错点
1.误认为水解平衡向正向移动,离子的水解程度一定增大。如向FeCl3溶液中,加入少量FeCl3固体,平衡向水解方向移动,但Fe3+的水解程度减小。
2.误认为弱酸强碱盐都因水解而显碱性。如NaHSO3 溶液显酸性。
3.误认为可水解的盐溶液在蒸干后都得不到原溶质。对于水解程度不大且水解产物不离开平衡体系的情况[如Al2(SO4)3]来说,溶液蒸干仍得原溶质。
4.盐类的水解破坏了水的电离平衡,促进水的电离。
5.盐类的水解反应是中和反应的逆反应,水解过程吸热。
6.发生水解的盐溶液不一定呈酸性或碱性,也可能呈中性,如CH3COONH4溶液呈中性。
7.(NH4)2CO3溶液和NH4HCO3溶液显碱性,虽然都能发生双水解,但既无气体产生,也无沉淀生成,所以NH和CO、NH和HCO在溶液中仍可大量共存。
8.稀溶液中,盐的浓度越小,水解程度越大,但由于溶液体积的增大是主要的,故水解产生的H+或OH-的浓度是减小的,则溶液酸性(或碱性)越弱。
9.向CH3COONa溶液中加入少量冰醋酸,并不会与CH3COONa溶液水解产生的OH-反应,使平衡向水解方向移动,原因是:体系中c(CH3COOH)增大是主要因素,会使平衡CH3COO-+H2O??CH3COOH+OH-左移。
10.水解平衡常数(Kh)只受温度的影响,它与Ka(或Kb)、Kw的定量关系为Ka·Kh=Kw或Kb·Kh=Kw。
11.涉及易挥发性酸弱碱盐(CuCl2、AlCl3、FeCl3等)溶液蒸干、灼烧问题时,不能忽略盐类的水解问题,特别是在一些计算题中。
四、沉淀溶解平衡的易错易混点
1.沉淀溶解平衡不是电离平衡。如BaSO4(s)?Ba2+(aq)+SO(aq)是溶解平衡,因为BaSO4是强电解质,不存在电离平衡。
2.Ksp 大,其溶解度不一定大。Ksp 还与难溶物化学式中的各离子配比有关,只有同类型的难溶物的Ksp 大小才可用于比较其溶解度大小。
3.Ksp 只受温度影响,温度不变则Ksp 不变,如Mg(OH)2 在MgCl2溶液中的溶解度要小于在纯水中的溶解度,而Ksp[Mg(OH)2]不变。
4.既可以实现Ksp 大的向Ksp 小的转化,也可以实现Ksp 小的转化为Ksp 大的。实际上当两种难溶电解质的Ksp 相差不是很大时,通过调节某种离子的浓度,可实现难溶电解质由Ksp 小的向Ksp 大的转化。
5.AgCl===Ag++Cl-表示的是AgCl的电离方程式,而AgCl(s)Ag+(aq)+Cl-(aq)表示的是AgCl的沉淀溶解平衡表达式。
6.沉淀溶解平衡移动过程是固体溶解和析出的相互转化过程,属于物理变化,但遵循勒夏特列原理。
7.沉淀溶解达到平衡时,再加入该难溶物对平衡无影响。
8.难溶电解质不一定是弱电解质,如BaSO4、AgCl等都是强电解质。
9.用沉淀法除杂不可能将杂质离子全部通过沉淀除去。一般认为残留在溶液中的离子浓度小于1×10-5 mol·L-1时,沉淀已经完全。
10.AgCl的澄清饱和溶液,加水稀释沉淀溶解平衡正移,但离子浓度减小,而AgCl悬浊液,加水稀释,平衡正移,但c(Ag+)和c(Cl-)不变。
11.对于化学式中阴、阳离子个数比不同的难溶物,不能直接根据Ksp的大小来确定其溶解能力的大小,需通过计算转化为溶解度。
12.Ksp只与难溶电解质的性质和温度有关,与沉淀的量无关。
13.溶液中离子浓度的变化只能使溶解平衡移动,并不能改变溶度积。
14.沉淀的生成和溶解相互转化的条件是离子浓度的大小,改变反应所需的离子浓度,可使反应向着所需的方向转化。
15.Ksp小的难溶电解质也能向Ksp大的难溶电解质转化,需看溶液中生成沉淀的离子浓度的大小。
16.相同类型的难溶电解质的Ksp越小,一般溶解度越小,越难溶。如:由Ksp(AgCl)>Ksp(AgBr)>Ksp(AgI)可得出溶解度大小为AgCl>AgBr>AgI。
17.溶度积小的难溶电解质在一定条件下也能向溶度积大的难溶电解质转化。当两种难溶电解质的Ksp差别不是很大时,通过调节某种离子的浓度,可由溶度积小的难溶电解质向溶度积大的难溶电解质转化。
18.溶解平衡一般是吸热的,温度升高,平衡正移,Ksp增大,但Ca(OH)2相反。
【热点一】无图像的可溶性溶质在溶液中微粒变化的分析
1.(2025·江苏·一模)测定湖盐(盐湖中提取的天然盐)中和含量的实验过程如下:
已知25℃时的电离平衡常数:,。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用甲基橙作指示剂滴定时发生的反应为:
B.在滴定过程中的溶液存在:
C.在滴定过程中,的溶液中存在:
D.在滴定过程中,的溶液中存在:
【答案】B
【解析】A.用甲基橙作指示剂时,溶液呈酸性,与H+反应生成CO2和H2O,离子方程式为: ,A正确;B.根据电荷守恒,在滴定过程中的溶液存在: ,原选项遗漏了c(Cl ) ,B错误;C.根据H2CO3的二级电离平衡常数,当pH=8,即c(H+)=10 8mol/L时, ,C正确;D.当pH=4.4时,溶液酸性较强,H2CO3的电离受到抑制,主要以H2CO3形式存在,且H2CO3的一级电离程度大于二级电离程度,所以在滴定过程中,的溶液中存在:,D正确;故选B。
2.(2025·广东广州·一模)C6H5NH2是一种有机弱碱,可与盐酸反应生成盐酸盐C6H5NH3Cl,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常温下,0.001mol L﹣1C6H5NH2水溶液的pH=11
B.0.001mol L﹣1C6H3NH3Cl水溶液加水稀释,pH升高
C.C6H5NH3Cl水溶液的电离方程式为C6H5NH3Cl=C6H5NH2+HCl
D.C6H3NH3Cl水溶液中,c(OH﹣)+c(Cl﹣)=c(C6H5)+c(C6H5NH2)
【答案】B
【解析】A.苯胺(C6H5NH2)是一种有机弱碱,其水溶液的碱性较弱,0.001mol L﹣1的C6H5NH2水溶液的pH应小于11,A错误;B.0.001mol L﹣1的C6H5NH3Cl水溶液加水稀释,由于其为强酸弱碱盐,水解显酸性,稀释后酸性减弱,溶液中H+浓度减小,pH升高,B正确;C.C6H5NH3Cl是盐酸盐,为强电解质,电离产生Cl-,故其电离方程式应为C6H5NH3Cl=C6H5Cl﹣,C错误;D.根据电荷守恒原则,C6H5NH3Cl水溶液中,c(OH﹣)+c(Cl﹣) = c(C6H5)+c(H+),D错误;故选B。
3.(2025·湖南·二模)常温下,一元弱碱BOH的。在某体系中,和不能穿过隔膜,未电离的BOH分子可以自由穿过该膜(如图所示)。设,且隔膜两侧的溶液体积相同,使其达到平衡,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已知:)
A.溶液Ⅰ中BOH的电离程度比溶液Ⅱ中大
B.溶液Ⅱ中BOH的电离度
C.撤去隔膜使溶液Ⅰ和溶液Ⅱ充分混合,所得溶液的pH约为12.7
D.向溶液Ⅰ中加入一定量NaOH固体,重新平衡后,溶液Ⅱ的pH也将增大
【答案】C
【解析】A.溶液Ⅰ中加入了酸,促进BOH电离;溶液Ⅱ中加入了碱,抑制BOH电离,故溶液Ⅰ中的电离程度比Ⅱ中大,A正确;B.对于溶液Ⅱ,,代入,则有,则,B正确;C.由A可知,溶液Ⅰ中加入了酸,溶液Ⅱ中加入了碱,两溶液混合过程中存在酸碱中和,不能按照两个碱溶液混合进行计算,C错误;D.溶液Ⅰ中加入一定量NaOH固体,导致Ⅰ中BOH的电离平衡逆移,BOH浓度增大,BOH跨膜进入溶液Ⅱ中,导致Ⅱ中BOH增大,BOH的电离平衡正移,浓度增大,pH也增大,D正确;故选C。
4.(2025·广东·模拟预测)侯氏制碱法是我国化学工程专家侯德榜于1943年创立的,是生产纯碱和氯化铵两种产品的方法。其原理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氨水加水稀释过程中,逐渐减小
B.NH4Cl溶液中存在:
C.等物质的量浓度的NaHCO3溶液和Na2CO3溶液中水的电离程度:前者大于后者
D.0.1mol·L-1NaHCO3溶液中:
【答案】D
【解析】A.,,氨水加水稀释过程中, 减小,逐渐增大,错误;B.NH4Cl是强酸弱碱盐,溶液中存在:,B错误;C.等物质的量浓度的NaHCO3溶液和Na2CO3溶液中水的电离程度:前者小于后者,C错误;D.0.1mol·L-1NaHCO3溶液中:电荷守恒:,物料守恒:,两式相差得,D正确;故选D。
5.(2025·上海崇明·二模)常温下,亚硒酸和碳酸的电离常数如表。
二元酸
H2SeO3
H2CO3
(1)常温下,比较等物质的量浓度的Na2SeO3和Na2CO3溶液的pH___________。
A.前者大 B.后者大 C.无法比较 D.一样大
(2)常温下,等物质的量浓度的NaHSeO3和NaHCO3溶液中水的电离程度___________。
A.前者大 B.后者大 C.无法比较 D.一样大
(3)亚硒酸氢钠(NaHSeO3)可用于制药工业、用作防腐剂、抗氧化剂等。NaHSeO3溶液中有关微粒浓度关系正确的是___________。(不定项)
A.
B.
C.
D.
【答案】(1)B (2)B (3)BC
【解析】(1)由表中数据可知酸性: > ,Na2SeO3和Na2CO3溶液中均会发生水解,根据越弱越水解,则水解程度更大,则等物质的量浓度的Na2SeO3和Na2CO3溶液的pH后者大,故选B。
(2)NaHSeO3中同时存在的电离和水解,<,电离大于水解,以电离为主,则水的电离受到抑制;NaHCO3中同时存在的电离和水解,>,电离小于水解,以水解为主,则水的电离受到促进;故水的电离程度后者大,故选B。
(3)A.NaHSeO3中的电荷守恒为:,A错误;B.NaHSeO3中同时存在的电离和水解,<,电离大于水解,故,B正确;C.NaHSeO3中的Na和Se元素为1:1,物料守恒为,C正确;D.由电荷守恒和元素守恒式子得:,D错误;故选BC。
【热点二】无图像的难溶性溶质在溶液中微粒变化的分析
6.(2025·重庆·模拟预测)室温下,用含少量的溶液制备的过程如图。已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溶液中:
B.“除镁”得到的上层清液中:
C.“沉锰”的离子反应为:
D.“沉锰”后的滤液中:
【答案】C
【分析】含少量 的硫酸锰溶液中加氟化钠溶液“除镁”,将镁离子转化为沉淀,过滤后所得滤液中加入碳酸氢钠溶液“沉锰”,得到。
【解析】A.是强碱弱酸盐,会有一部分水解,,导致,A错误;B.加入的溶液让镁离子沉淀完全,并且二者恰好完全反应,则,所以,若加入的溶液过量,会有剩余,其浓度会大于,B错误;C.“沉锰”步骤中加入溶液,发生非氧化还原反应,生成碳酸锰、二氧化碳和水,离子方程式正确,C正确;D.“沉锰”后的滤液中含有、少量,存在的电荷守恒关系为:,D错误;故选C。
7.(2025·江苏·一模)室温下,通过下列实验探究H2S及部分硫化物的性质。已知:H2S饱和溶液浓度约为0.1mol·L-1,,,;反应平衡常数K大于时认为反应完全。
实验1:向20mL0.1mol·L-1H2S溶液中加入20mL0.1mol·L-1NaOH溶液;实验2:向实验1所得溶液中继续加入20mL0.1mol·L-1NaOH溶液;实验3:向0.1mol·L-1H2S溶液中通入少量氯气,有淡黄色沉淀产生;实验4:向c(Cd2+)=0.01mol·L-1的盐溶液中通入H2S气体至饱和。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实验1溶液中存在:
B.实验2溶液中存在:
C.实验3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D.实验4所得溶液中:
【答案】D
【解析】A.实验1所得溶液的溶质为NaHS,根据Ka1(H2S)=10-6.97,Ka2(H2S)=10-12.90,则HS-水解常数Kh=,即HS-的水解程度大于其电离程度,所以实验1溶液中存在:c(S2-)<c(H2S),A错误;B.实验2:向实验1所得溶液中继续加入20mL0.1mol·L-1NaOH溶液,发生反应:NaHS+NaOH=Na2S+H2O,即NaHS和NaOH恰好完全反应生成Na2S,根据质子守恒,实验2溶液中存在:,B错误;C.向0.1mol·L-1H2S溶液中通入少量氯气,有淡黄色沉淀产生,即生成单质硫,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H2S+Cl2=S↓+2H++2Cl-,C错误;D.向c(Cd2+)=0.01mol·L-1的盐溶液中通入H2S气体至饱和,发生反应:Cd2++H2S=CdS↓+2H+,该反应的平衡常数K====,即该反应可认为反应完全,所以实验4所得溶液中:c(H+)>c(Cd2+),D正确;故选D。
8.(2025·浙江·一模)常温下,在悬浊液中投入少量(白色)后,固体逐渐变黑。已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溶液中存在:
B.悬浊液中存在:
C.固体变黑的主要原因:
D.充分反应后,不能完全转化为
【答案】C
【解析】A.溶液中,H2S、H2O都能电离出氢离子,所以氢离子浓度略大于HS-;,溶液中c(H+)= mol/L,由二级电离常数可知,溶液中硫离子浓度约为1.3×10-13mol/L,由水的离子积常数可知,溶液中氢氧根离子浓度约为9.5×10—11mol/L,则溶液中离子浓度的大小顺序为,故A错误;B.在悬浊液中投入少量(白色)后,固体逐渐变黑,说明氯化银转化为硫化银, ,故B错误;C.在悬浊液中投入少量(白色)后,固体逐渐变黑,氯化银沉淀转化为硫化银沉淀,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故C正确;D.根据Ksp(AgCl)=1.8×10-10可知,溶液中c(Ag+)=1.34×10-5mol/L,加入少量ZnS,根据Ksp(ZnS)=2.5×10-22可知,c(S2-)=1.58×10-11mol/L,Qc=c2(Ag+)×c(S2-)=1.8×10-10×1.58×10-11=2.84×10-21,远大于Ksp(Ag2S),因此加入ZnS后ZnS能全部转化为Ag2S,故D错误;选C。
9.(2025·江苏·一模)已知:时。室温下,通过下列实验探究溶液的性质。
实验1:向溶液中滴加酸性溶液,溶液的紫红色褪去
实验2:用计测得溶液为5.50
实验3:向溶液中加入等浓度等体积的溶液,出现白色沉淀
实验4:向等浓度的混合溶液中滴加酚酞,溶液颜色无明显变化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实验1证明溶液具有漂白性
B.实验2溶液中:
C.实验3可得到
D.实验4溶液中:
【答案】D
【解析】A.高锰酸钾溶液具有强氧化性,溶液紫红色褪去,说明高锰酸钾和草酸钠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则溶液具有还原性,A错误;B.溶液的约为5.5,则其电离大于水解,故,B错误;C.混合后,此时,沉淀生成仅说明,但无法直接计算的准确值,C错误;D.等浓度的混合溶液中,根据物料守恒,成立,D正确;故选D。
10.(2025·天津河西·一模)室温下,用含有少量的硫酸锌溶液制备的过程如下,已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除锰”加入的溶液中:
B.“沉锌”的主要离子反应为:
C.“过滤”所得滤液中:
D.“过滤”所得滤液中:
【答案】D
【分析】由题给流程可知,向含有少量锰离子的硫酸锌溶液中加入次氯酸钠溶液,将溶液中的锰离子转化为二氧化锰沉淀,过滤得到二氧化锰和滤液;向滤液中加入碳酸氢铵和氨水的混合溶液,将溶液中的锌离子转化为碳酸锌沉淀,过滤得到碳酸锌和滤液。
【解析】A.次氯酸钠是强碱弱酸盐,在溶液中水解使溶液呈碱性,溶液中存在电荷守恒关系c(Na+)+c(H+)=c(Cl—)+c(OH—),故A错误;B.由分析可知,沉锌时加入碳酸氢铵和氨水的混合溶液的目的是将溶液中的锌离子转化为碳酸锌沉淀,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故B错误;C.过滤所得滤液是碳酸锌的饱和溶液,氢氧化锌的不饱和溶液,则溶液中=<==5.0×10—7,故C错误;D.碳酸氢铵溶液中存在物料守恒关系,碳酸氢铵和氨水的混合溶液中存在:,且溶液中的锌离子与碳酸氢根离子反应转化为碳酸锌沉淀,碳酸氢根离子被消耗,则离子浓度的关系为,故D正确;故选D。
【热点三】依据图像的可溶性溶质在溶液中微粒变化的分析
11.(2025·湖南·模拟预测)25℃时,用相同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分别滴定起始物质的量浓度均为0.1mol/L的等体积的三种酸溶液,商定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酸性强弱:
B.滴定至T点时,存在:
C.三种溶液滴定到PH均为7时,HX消耗的溶液最多
D.当中和百分数达到100%时,将三种溶液混合后有:
【答案】B
【分析】根据图象,常温下,中和百分数为0,也就是没有滴入NaOH溶液时0.1mol/L的HX、HY、HZ的pH由大到小的顺序为:HX>HY>HZ,同温同浓度的HX、HY、HZ电离出H+的能力:HZ>HY>HX,故三种酸的酸性:HZ>HY>HX。
【解析】A.常温下,中和百分数为0,也就是没有滴入NaOH溶液时0.1mol/L的HX、HY、HZ的pH由大到小的顺序为:HX>HY>HZ,c(H+):HZ>HY>HX,同温同浓度的HX、HY、HZ电离出H+的能力:HZ>HY>HX,故三种酸的酸性:HZ>HY>HX,A错误;B.T点,中和百分数为50%,所得溶液为等物质的量浓度的NaY和HY的混合液,此时存在电荷守恒:和物料守恒:,则存在:,B正确;C.由图可知,三种溶液滴定到pH均为7时,三种酸溶液的中和百分数:HZ>HY>HX,说明HZ消耗的溶液最多,C错误;D.当中和百分数达到100%时得到等浓度的NaZ、NaX、NaY混合溶液,可得电荷守恒:和物料守恒:,可得质子守恒为:c(H+)+c(HX)+c(HY)+c(HZ)=c(OH-),即c(HX)+c(HY)+c(HZ)=c(OH-)-c(H+),D错误;故选B。
12.(2025·重庆·模拟预测)温时,向溶液中滴加溶液,溶液的与加入溶液体积的关系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水的电离程度:d点>c点>a点
B.a点:
C.:a点>b点>c点>d点
D.d点溶液中的溶质为,
【答案】B
【分析】a点恰好反应溶液中溶质为和,为强酸弱碱盐,溶液水解呈酸性,水解促进水的电离;b点溶液呈中性,溶液中含溶质、和;c、d点溶液呈碱性,碱性越强,对水的电离的抑制程度越大。
【解析】A.根据分析可知,a点溶液中因水解导致溶液呈酸性,水解促进水的电离,d点溶液碱性大于c点,碱性越强,对水的电离的抑制的程度越大,则水的电离程度:a点>c点>d点,A错误;B.a点溶液与溶液等浓度等体积,说明二者物质的量相等,则溶液中,由于水解消耗,所以,B正确;C.是水的离子积常数,只与温度有关,C错误;D.d点溶液是溶液量的2倍,说明溶液中溶质为和,D错误;答案选B。
13.(2025·河南·二模)常温下,向10mL0.1mol·L-1CH3COOH溶液中滴加VmL0.1mol·L-1NaOH溶液,溶液中分布系数δ[如δ(CH3COOH)=]与pH关系如图所示。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L1曲线代表δ(CH3COOH)与pH关系 B.
C.V=10时溶液中 D.V=5时溶液的pH<7
【答案】C
【解析】A.随pH增大,醋酸电离中性进行,增大,减小, 可知曲线代表与关系,故A正确;B.根据M点时pH=4.75,,故B正确;C.时溶液的溶质为,醋酸根离子水解生成醋酸分子和氢氧根离子,,溶液呈碱性,故,故C错误;D.时溶液为含等浓度和的混合液,,电离程度大于水解程度,所以溶液呈酸性,故D正确;选C。
14.(2025·天津·一模)四甲基氢氧化铵是一元强碱。常温下,向20mL、浓度均为的四甲基氢氧化铵溶液,氨水中分别滴加盐酸,溶液导电性如图所示(已知:溶液导电性与离子浓度相关)。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在a、b、c、d、e中,水的电离程度最大的点是c
B.曲线1中c与e之间某点溶液呈中性
C.c点溶液中:
D.a点溶液
【答案】B
【解析】A.由图象知,曲线1导电性较弱,说明曲线1对应的溶液为弱电解质溶液,即曲线1代表氨水,曲线2代表四甲基氢氧化铵,c点表示氨水与盐酸恰好完全反应生成氯化铵,水解程度最大,故此点对应的溶液中水的电离程度最大,故A正确;B.在氨水中滴加盐酸,溶液由碱性变中性,再变成酸性,滴定前氨水呈碱性,而c点对应的溶液呈酸性,说明中性点在c点向b点间的某点,c点到e点溶液的酸性越来越强,故B错误;C.c点表示溶质是氯化铵,质子守恒式为,故C正确;D.依题意,四甲基强氧化铵是一元强碱,c(OH-)=0.1mol L-1,c(H+)=1×10-13 mol L-1,pH=13,故D错误;答案选B。
15.(2024·上海虹口·二模)肼在水溶液中为二元弱碱,在水中的电离方式与氨相似。常温下,向0.1mol·L-1肼溶液中,滴加稀盐酸调节pH。溶液中、、占含氮物种的物质的量分数为(如),随溶液pH变化的曲线如下图所示:
(1)常温下中性溶液中,各含氮物种的浓度大小关系为______________。
A. B.
C. D.
(2)室温时,反应平衡常数K的数值为_____________。
A. B. C. D.
【答案】(1)D (2)C
【分析】由于肼在水溶液中为二元弱碱,在水中的电离方式与氨相似向0.1mol·L-1肼溶液中,滴加稀盐酸调节pH,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①和②,随着盐酸的加入,酸性增强,碱性减弱,反应①正向移动,N2H4逐渐减小,逐渐增加,继续加入盐酸,反应②正向移动,逐渐减小,逐渐增加,在a点,和浓度相等,故,在b点,和浓度相等,故,在a点,和浓度相等,故,由此回答,
【解析】(1)由图和分析可知,常温下中性溶液中,各含氮物种的浓度大小关系为,故选D;(2)由分析可知,反应平衡常数,故选C。
【热点四】依据图像的难溶性溶质在溶液中微粒变化图的分析
16.(2025·安徽·一模)碳酸钙是常见难溶物。某学习小组向100mL蒸馏水中加入,当电导率不变时向其中加入10mL蒸馏水,当电导率再次不变时再向其中加入10mL蒸馏水,得到电导率的变化如图。已知:,;的电离常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a→b段,平衡右移
B.段,当电导率不变时,若向溶液中通气体,减小
C.段,当电导率不变时,溶液中
D.段,当电导率不变时,通过加固体可实现向的完全转化
【答案】C
【解析】A.段是建立平衡的过程,反应还未达到平衡,没有发生平衡移动,A错误;B.段,当电导率不变时,向溶液中通气体,,减小,平衡正向移动,溶液中钙离子浓度增大,B错误;C.段,当电导率不变时,由得,存在水解平衡,即,,根据可得,则碳酸根离子的水解平衡常数,以第一步水解为主,设有的水解生成,列三段式有:
则,,所以,,,C正确;D.由题干可知,,,则的平衡常数,故通过加固体不可实现向的有效转化,D错误;故选C。
17.(2025·北京朝阳·一模)依据反应,实验模拟去除锅炉水垢中的①向固体中加入一定量的溶液,测得随时间变化如图所示;②不变时,过滤。向滤渣中加入过量盐酸,产生气泡,固体溶解,取清液加入溶液,无明显变化。
资料:。
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把转化为的原因是要减小的浓度
B.反应a正向进行,需满足
C.溶液的不变时,反应a未达到平衡状态
D.①中加入溶液后,始终存在:
【答案】C
【解析】A.不和酸反应,能够溶于酸,把转化为的原因是有利于去除水垢,A错误;B.反应a的平衡常数K=,反应a正向进行,需满足,B错误;C.不变时,过滤,向滤渣中加入过量盐酸,产生气泡,固体溶解,取清液加入溶液,无明显变化,说明清液中没有、滤渣中没有硫酸钙,说明反应a未达到平衡状态,C正确;D.①中加入溶液后,始终存在电荷守恒:,D错误;故选C。
18.(2025·湖南湘潭·模拟预测)卤化银在多个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尤其在照相材料和人工降雨方面最为显著。用溶液滴定(、、I)溶液的滴定曲线如图所示。已知:①常温下,、、的溶度积常数()依次为、、;②在氨水中能生成: 。下列有关描述正确的是
A.、、均易溶于氨水
B.M点对应的溶液中
C.X为Br时,a的数值大于
D.将、的饱和溶液等体积混合后,加入足量的浓溶液,析出的沉淀中,
【答案】D
【解析】A.若AgI易溶于氨水,根据,可算出该反应的平衡常数,故AgI不能溶于氨水,A错误;B.M点加入的与NaX的物质的量相等,此时为AgX的饱和溶液,但由于会水解,故,B错误;C.X为Br时,a的值近似为,C错误;D.根据溶度积常数可知AgCl的溶解度大于AgI,将AgCl和AgI的饱和溶液等体积混合后,加入足量的浓溶液,析出的AgCl沉淀多于AgI沉淀,D正确;故选D。
19.(2025·陕西·三模)25℃下,、的沉淀溶解平衡曲线如图所示,某实验小组以为指示剂,用标准溶液滴定含水样。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a点条件下既不能生成沉淀,也不能生成沉淀
B.向b点的混合溶液中,加入硝酸银固体,变小
C.的平衡常数
D.滴定时,理论上混合液中指示剂浓度不宜超过
【答案】B
【分析】,则,,则,由此可知图像斜率绝对值大的线段为沉淀溶解平衡曲线;由可得,由可得的溶度积;
【解析】A.a点条件下,、,既不能生成沉淀,也不能生成沉淀,A正确;B.b点混合溶液加入硝酸银固体,,增大,故增大,B错误;C.反应的平衡常数表达式为,C正确;D.当滴定达到终点时,,,因此指示剂的浓度不宜超过,D正确;故选B。
20.(2025·辽宁·二模)用0.1mol/L AgNO3溶液滴定100mL相同浓度的NaI和NaCl的混合溶液,其滴定曲线如图。混合液中pX=-lgc(X)(X代表Ag+、Cl-、I-), Ksp(AgCl)=10-9.7,Ksp(AgI)= 10-16.1,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曲线②代表p(I-)与AgNO3体积的关系 B.y1+y2=9.7,y3=4.85
C.如果增加NaCl的初始浓度,则C点右移 D.滴定过程中,使用棕色的酸式滴定管滴定
【答案】B
【分析】用0.1mol/L AgNO3溶液滴定100mL相同浓度的NaI和NaCl的混合溶液,随着AgNO3溶液的滴加,银离子浓度会慢慢增加,则pAg+减小,碘离子和氯离子会慢慢减小,则pCl-和pI-增大,达到一定程度先生成碘化银沉淀,再生成氯化银沉淀,据此解答。
【解析】A.根据分析曲线②代表p(I-)与AgNO3体积的关系,故A正确;B.由图可知加入100mL硝酸银时碘离子沉淀完全,因此碘化钠和氯化钠的初始浓度均是0.1mol/L,在200mL时曲线①和③重合,说明银离子和氯离子浓度相等,恰好生成氯化银沉淀,根据氯化银的溶度积常数可知氯离子和银离子浓度均是,y3=4.85,A点加入50mL硝酸银溶液消耗一半的碘离子,剩余碘离子浓度是,依据碘化银的溶度积常数可知溶液中银离子浓度是,即y1大于9.7,故B错误;C.如果增加NaCl的初始浓度,相当于增加氯离子浓度,消耗硝酸银溶液的体积增加,故C点右移,故C正确;D.AgNO3见光易分解且具有氧化性,所以滴定过程中,使用棕色的酸式滴定管滴定,故D正确;答案选B。
【热点五】依据图像的可溶性溶质和难溶性溶质在溶液中微粒变化图像的分析
21.(2025·四川宜宾·二模)常温下,碳酸溶液中含碳物种的分布系数随溶液的变化关系如下图:
[比如:],已知:(不水解,不与反应)。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时,
B.时,
C.时,
D.用调节浑浊液使其时,
【答案】D
【解析】A.由图可知,当pH=6.34时,,=c(H+)=10-6.34,当pH=10.34时,,=10-10.34,时,c(H+)=10-7.34mol/L,,A错误;B.时,溶液中存在电荷守恒:,B错误;C.时,溶液中=mol/L,此时溶液呈碱性,,由图可知,时,溶液中较大,则,C错误;D.用调节浑浊液使其时,c(H+)=10-10.34mol/L,由图可知,此时,说明溶解产生的约有一半发生水解生成,此时c()=c(),溶液中,则
,D正确;故选D。
22.(2025·福建龙岩·一模)时,用溶液分别滴定浓度均为的三种溶液,溶液中[,M表示)等]随变化关系如图所示。已知。
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A.③表示与的变化关系
B.的平衡常数
C.滴定溶液至a点时,溶液中存在
D.浓度均为的和的混合溶液可通过分步沉淀进行分离
【答案】B
【分析】Cu(OH)2、Fe(OH)2的结构相似,二者的pM随pH的变化曲线应该是平行线,故③代表滴定HX溶液的变化关系,根据曲线③pM=0时,溶液的pH=5.0,可得Ka(HA)=10-5;根据曲线①pM=0时,c(M2+)=1mol/L,溶液的pH=4.2,pOH=9.8,c(OH-)=10-9.8mol/L,可得Ksp=10-19.6;根据曲线②pM=0时,溶液的pH=6.5,pOH=7.5,c(OH-)=10-7.5mol/L,可得Ksp=10-15,Ksp[Cu(OH)2]【解析】A.根据分析可知,③代表滴定HX溶液与pH的变化关系,A正确;B.可以写成离子方程式为:Fe(OH)2+2HXFe2++2X-+2H2O,平衡常数K=,B错误;C.滴定溶液至a点时,pH=8,溶液呈碱性,c(OH-)>c(H+),根据电荷守恒,,,故溶液中存在:,C正确;D.当Cu2+完全沉淀时,c(Cu2+)=10-5mol/L,c(Cu2+)×c2(OH-)=Ksp=10-19.6,c2(OH-)=10-14.6mol/L,此时Q=c(Fe2+)×c2(OH-)=0.01×10-14.6=10-16.6< Ksp[Fe(OH)2]= 10-15,Fe2+不沉淀,可以分步沉淀分离,D正确;答案选B。
23.(2025·北京·模拟预测)环境保护工程师研究用、或处理水样中的。室温下,饱和溶液物质的量浓度为0.1,溶液中各含硫微粒物质的量分数随变化关系如图所示[例如]。已知,,,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溶液中
B.向的溶液中通入至饱和,可使
C.忽略的第二步水解,0.1的溶液中的水解率约为62%
D.向0.01的溶液中加入等体积的0.2的溶液,反应初期产生沉淀为
【答案】D
【分析】由溶液中各含硫微粒物质的量分数随变化关系图可知,曲线向下的代表H2S的物质的量分数与pH关系,先升后降的代表HS-的物质的量分数与pH关系,上升的曲线代表S2-的物质的量分数与pH关系,H2S曲线和HS-曲线的交叉点代表二者的浓度相等,对应的pH=7,c(H+)=10-7mol/L,Ka1==c(H+)=10-7,HS-与S2-曲线交叉点代表HS-与S2-二者物质的量分数相等,对应的pH=13,c(H+)=10-13mol/L,Ka2==c(H+)=10-13。
【解析】A.溶液中存在电荷守恒,即:,A正确;B.向的溶液中通入至饱和,若,反应Cd2++H2S=CdS↓+2H+几乎完全发生,c(H+)=0.02mol/L,由Ka1×Ka2=×==10-7×10-13=10-20,饱和H2S溶液中H2S浓度为0.1mol/L,=10-20,=2.5×10-20mol/L,此时c(Cd2+)=<10-5mol/L,B正确;C.根据S2-+H2O HS-+OH-,设水解的S2-的物质的量浓度为xmol/L,产生的HS-和OH-浓度都为xmol/L,Kh====,x≈0.062mol/L,水解率为,C正确;D.0.1mol/LNa2S溶液中的水解率约为62%,0.01mol/L FeCl2溶液中加入等体积0.2mol/L Na2S溶液,瞬间得到0.005mol/L FeCl2和0.1mol/L Na2S的混合液,瞬时c(Fe2+)c(S2-)=0.005mol/L×(0.1mol/L-0.062mol/L)=1.9×10-4>Ksp(FeS),c(Fe2+)c2(OH-)=0.005mol/L×(0.062mol/L)2=1.922×10-5>Ksp[Fe(OH)2],故反应初始生成的沉淀是FeS和Fe(OH)2,D错误;答案选D。
24.(2025·四川·二模)某温度下,保持溶液中mol·L-1,通过调节pH使、形成氟化物而分离,体系中pH与pX[X表示、、]的关系如图所示。已知:;。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①为pH与的关系 B.
C.①与②线的交点的pH为2.3 D.时,
【答案】D
【分析】根据可知,pH增大,H+的浓度减小,F-的浓度增大, lgc(F-)减小,则①为pH与pc(F-)的关系,根据pc(F-)=1时,pH=3.2,则,根据③给的点可知,Ksp=10-5.4×(10-1)2=10-7.4,根据②给的点可得,此时,则c(F-)=1mol/L,则Ksp=10-5.7×12=10-5.7,根据Ksp(BaF2)>Ksp(PbF2),所以Ksp(BaF2)=10-5.7,Ksp(PbF2)=10-7.4,③为pc(Pb2+)与pH的关系,②为pc(Ba2+)与pH的关系,据此回答。
【解析】A.根据分析可知,①为pH与pc(F-)的关系,A正确;B.根据分析可知,Ksp(BaF2)=10-5.7,B正确;C.①与②线的交点为c(F-)=c(Ba2+)=,,c(H+)=10-2.3mol/L,则pH为2.3,C正确;D.当pH=2时,,则c(F-)=10-2.2mol/L<c(H+),溶液中c(Ba2+)=mol/L=10-1.3mol/L>c(H+),则c(Ba2+)>c(H+)>c(F )>c(OH ),D错误;故答案为:D。
25.(2025·上海崇明·一模)25℃时向的NaOH溶液中通入H2S气体,含硫微粒在不同pH溶液中的分布系数如图所示:
(1)25℃时H2S的电离常数 ;常温下,NaHS溶液显 (填“酸”“碱”或“中”)性。
(2)25℃时的NaOH溶液中通入一定量H2S气体,无论通入多少H2S,溶液中离子浓度大小关系一定成立的是 ,当溶液成中性时,含硫微粒浓度由大到小依次是 。
(3)如果NaOH溶液吸收H2S充分反应后蒸干,得到19.8g无水化合物,所得物质的成分可能是 。
(4)25℃时,PbS的。工业生产中常联合处理含H2S废气和含的废水,欲发生反应,计算该反应的平衡常数 。
【答案】(1)10-6.9 碱
(2)2[S2-]+[OH-]+[HS-] [HS-]> [H2S] >[S2-]
(3)NaOH和Na2S 或Na2S和NaHS
(4)107
【分析】根据含硫微粒的分布分数与pH关系可知,随pH值增加,曲线下降的代表H2S的分布分数,先上升后下降的为HS-的分布分数,一直下降的代表S2-的分布分数,第一个交叉点代表c(H2S)=c(HS-),Ka1=,第二个交叉点代表c(S2-)=c(HS-),Ka2=。
【解析】(1)由分析可知,H2S的Ka1=10-6.9;NaHS电离出的HS-既能电离又能水解,电离常数Ka2=10-14.1,水解常数Kh=,Kh>Ka2,水解大于电离,溶液显碱性;
(2)溶液存在电荷守恒,即2[S2-]+[OH-]+[HS-];当溶液成中性时,Ka1=,c(H+)=10-7mol/L,则=100.1>1,[HS-]> [H2S] ,由图可知,S2-浓度最小,含硫微粒浓度由大到小依次是:[HS-]> [H2S] >[S2-];
(3)的NaOH溶液中通入H2S气体,充分反应后蒸干,得到19.8g无水化合物,NaOH的质量为5.0mol/L×0.1L×40g/mol=20g,若全生成Na2S,质量为5.0mol/L×0.1L×78g/mol=19.0g,全生成NaHS质量为5.0mol/L×0.1L×56g/mol=28g,现得到19.8g无水化合物,可以是NaOH与Na2S的混合物,也可以是Na2S和NaHS的混合物;
(4)的平衡常数K==。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