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甘肃省民乐县第一中学等校高三下学期4月模拟检测历史试题(含答案 )

文档属性

名称 2025届甘肃省民乐县第一中学等校高三下学期4月模拟检测历史试题(含答案 )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4.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4-19 09:43: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5年高三综合模拟检测卷
历史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座位号、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考试时间为75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据考古发掘,江苏张家港市东山村遗址目前已揭示出土了若干埋葬较完整陶器和玉石器的祭祀坑、大型墓葬与小型墓葬实施分区埋葬等重要遗迹。这表明当时该地区
A.奴隶社会进入鼎盛时期
B.出现阶级阶层分化
C.文化具有多样性的特点
D.社会分工现象凸显
2.秦汉时期与东部海岸线大致平行的重要陆路交通线-并海道,沟通了南北18个郡国、十多个港口,并与其他东西向道路相连。沿线人口约占全国的20%,铁官和盐官数量占全国30%以上。并海道的形成和发展
A.促进了国家的一体化进程
B.说明了盐铁官营的实施
C.推动了经济重心不断东移
D.保证了东部海疆的安宁
3.拓跋鲜卑人肇兴时,以“畜牧迁徙,射猎为业”。338年,什翼犍继位代王,任用汉人燕凤为长史,许谦为郎中令,“始置百官,分掌众职”。由此可见,在这一时期内
A.华夏认同观念正式形成
B.鲜卑族封建化趋势加强
C.北魏已经统一北方地区
D.民族矛盾出现缓和迹象
4.下表是宋代关于泉州地区的相关记载。这可以用来佐证当时泉州地区
记述 出处
“若欲船泛外国买卖,则自泉州便可放洋” 《梦梁录·江海船舰》
“自泉州至本国,顺风舟行二十余程” 《诸蕃志·占城》
泉州市舶司“掌蕃货、海舶、征榷、贸易之事,以来远人,通远物” 《宋会要辑稿》
A.城市经济的发展 B.海上丝路的兴起
C.海外贸易的繁盛 D.政府管理的严苛
5.史载:明初,苏州吴江地区“风尚诚朴,非世家不架高堂,衣饰器皿不敢奢侈。若小民咸以茅为屋,裙布荆钗而已。即中产之家,前房必土墙茅盖,后房始用砖瓦,恐官府见之,······万历以后······百姓有三间客厅费千金者,金碧辉煌,高耸过倍,往往重檐兽脊如官衙,然园囿僭拟公侯”。据此可推知,明朝
A.封建统治日益僵化 B.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
C.抑商政策逐渐松动 D.理学思想逐渐深入发展
6.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朝廷发布上谕:“各省所用银钱,式样各殊,平色不一、最为商民之累。自应明定划一银式,于京师设立铸造银钱总厂······一切公款,均专用此项银钱。”然而此时各省并未停铸银元,清廷亦无可奈何。这反映了当时清朝
A.社会秩序遭到严重破坏 B.统治危机日益凸显
C.地方已获得金融自主权 D.逐步向近代化转型
7.下图中文件明确规定,居民凡年满16岁,不分男女、宗教、民族的区别,均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细则列出的没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人群,包括剥削他人劳动力者(如富农)、靠土地和资本盈利而不劳动者、商人、资本家及其代理人、中间人、买办、传教士等。上述规定
A.巩固了革命统一战线
B.体现了工农民主政权性质
C.奠定了新中国政治建设基础
D.标志着中国共产党走向成熟
8.1943年10月,毛泽东在边区高干会上指出:“今年边区在发展生产上,又来了一个革命,这就是用合作社方式,把公私劳动力组织起来,这在中国经济史上是要大书特书的。”边区允许正当商人投资经营工商业。中农和贫农占有大部分土地,家庭手工业成为边区自给商品的重要来源。这表明边区
A.物资实现了自给自足 B.推动建立社会主义经济
C.发展新民主主义经济 D.积极落实减租减息政策
9.1952年,湖南省开展生产技能评比活动,包括改良品种、提升耕作技术等,许多农民参与了生产工具的改良与发明,涌现出众多劳动模范和生产能手。该现象
A.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优势 B.得益于三大改造的实施
C.调整了农村产业结构模式 D.缘于生产关系适时调整
10.2023年的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建设,将“助推双方经贸关系向高质量发展”,不断增强区域竞争力;2024年的中非合作论坛峰会,以“携手推进现代化,共筑高水平中非命运共同体”为主题,中非关系进入新阶段。以上表明
A.中国重视发展与周边国家关系 B.中国注重同一意识形态领域合作
C.中非之间加强区域和国际合作 D.中国积极与发展中国家开展合作
11.在古希腊城邦林立,奥林匹亚竞技会等全希腊节庆活动会定期、连续举行。希腊人创造了“异族”概念,借助于“他者”来界定“自我”,在古典时代希腊诸邦之间彼此和解、联合起来抗击异族侵略。这表明古希腊
A.共同体意识较强 B.民主政治成熟
C.工商业经济发达 D.文化辐射深远
12.13世纪初,英王与贵族签署的《大宪章》规定:任何伯爵或男爵,自余等直接领有采邑之人身故时,继承人如未达成年而须受监护者,应于其成年后将其遗产交付之;监护人只能按照习惯征取受监护者封地上的赋税与力役,不得使其土地财产遭受浪费与损毁。这些规定旨在
A.清除阻碍经济的封建残余 B.限制国王土地赋税权力
C.保障封臣的基本经济权利 D.规范封建土地继承秩序
13.新航路开辟后,原产于美洲的辣椒传入中国,迅速在西南地区广泛种植,融入当地饮食文化,与此同时,中国的茶叶被带到欧洲,改变了欧洲人的饮品习惯,茶文化也在当地逐渐兴起。这主要表明,新航路开辟后的物种交换
A.带来了双重性质影响 B.推动贸易中心向地中海转移
C.促进了文化交流发展 D.引发了农业方面的技术变革
14.19世纪中叶,美国农业领域出现了钢制犁、收割机和播种机,农业生产效率大幅提高。二战后,化肥、杀虫剂和农药的广泛使用提高了美国农作物和畜牧业的产量,大规模农场和农业合作社也取代了小规模农场。在这一过程中
A.农业科技含量提高 B.农业占经济总量比重加大
C.农业经济结构变动 D.农民生产积极性不断提高
15.在1914年至1941年期间,全球经济呈现出显著的解构趋势。国际贸易量急剧缩减,资本流动自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未能实现完全复苏,且在1929年经济大萧条后进一步锐减,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才恢复至1913年的水平。这揭示了该时期
A.区域和集团化成发展趋势 B.亟需国家调控与国际协调
C.逆全球化成为了主流思潮 D.各国的发展差异日益显著
16.21世纪以来,德国提出了基于信息物理融合系统的“工业4.0”战略,美国指定《芯片和科学法案》对先进半导体的研发生产提供支持,中国出台了涵盖“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人工智能”等领域的一系列政策。这说明当今世界
A.传统经济渐趋衰落 B.国家科技水平差异缩小
C.国家干预政策盛行 D.新经济领域的竞争激烈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材料一 湖北最早的书院创建于北宋。今天所知北宋书院共有三所:一是宋初创建于荆门的东山书院,是当时荆门知军孙镛创建,这个书院还只是私人读书之处。另两所是建于嘉鱼的义学书院和建于咸宁的相山书院。北宋的书院从全国来讲都不是很发达,但在南宋初期,由于官学遭到破坏,这便给书院的兴盛提供了良好的机会和条件。从朱熹任知南康军时修复白鹿洞书院起,南宋书院骤然发达,几乎取代官学而成为当时的主要教育机关。宋理宗淳祐二年(公元1242年),在今鄂州市还创建了另一所书院,即南湖书院,为当时寿昌军郡学教授黄端谅创建,奉祀周敦颐、二程、朱熹等七先生。南湖书院有一定的藏书,书院的目的是“为教养游学生徒之地”。
-摘编自罗新《湖北历代书院考》
材料二 明清时期的书院十分重视教材建设。书院的教材分为考课教材、理学教材、心学教材、考据教材以及实学教材等。从教材编写主体来看,既有中央政府专门机构官员参与编写的官方通用教材,也有士大夫学者自发编撰的讲义。王阳明以书院为阵地,通过讲学、著书来宣扬自己的学说,并将个人著作作为书院教学的教材。黄宗羲在书院讲学时开设了历学、象数、律吕、地理等具有自然科学性质的课程,并使用了《春秋日食历》《今水经》等相关教材。
-摘编自张传燧、钟伟春《明清书院教材的类型、建设逻辑及其特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代湖北地区书院教育发展的原因及其影响。(10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书院教材建设呈现的特点。(6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中国粮食进口历史悠久,北宋真宗时期曾经输入占城稻3万石,用作改良稻种。清代康乾之际,清政府鼓励商人从东南亚输入米谷。鸦片战争后,据海关统计,1867-1947年的81年中,78年有粮食进口,其中大米、小麦、面粉分别进口约6.607亿、1.568亿、1.391亿担,三项合计共约9.0266亿担。81年中只有1917、1919、1920三年粮食贸易出超,分别约出超26万担、750万担和1190万担,其余78年分别共约入超6.02亿担、1.104亿担、1.127亿担,三项合计共约入超8.2517亿担。
-摘编自徐畅《近代中国粮食进口的历史启示》
材料二 目前我国粮食安全形势持续向好,国内粮食市场保持供应充足、运行平稳的良好态势。粮食总产量连续9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小麦、稻谷两大口粮品种实现百分之百自给。粮食库存充裕,高于17%-18%的国际粮食安全警戒线,小麦、稻谷库存量能够满足全国人民1年以上口粮消费需求。我国已基本建立起与高质量发展相适应,涵盖中央储备、地方储备、社会储备的多层次、全方位粮食储备体系。京津沪渝等36个大中城市主城区成品粮储备保障能力在15天以上。
-摘编自新华社《守住管好“天下粮仓”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粮食进出口发展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时期我国粮食安全生产的意义。(6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美苏科技竞争是20世纪最重要的国际竞争之一。1957年,苏联成功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卫星,震惊世界;1961年,加加林成为首位进入太空的宇航员。1969年,“阿波罗登月计划”的成功,标志着美国在该领域取得决定性胜利。同时,双方在核武器与运载工具、隐形技术与战略防御、核潜艇与战略威慑等领域展开了激烈竞争。美国为军事需求开发早期计算机,推动互联网前身ARPANET的诞生;苏联则在超级计算机领域试图追赶。半导体技术的竞争促使美国硅谷崛起,而苏联因封闭体制逐渐落后。此外,在超音速客机竞赛方面,苏联图-144与西方客机对比,反映其技术转化能力的不足。美苏科技竞争本质上是制度与资源的全面较量,其影响的双重性不言而喻。
-摘编自哈里斯《冷战的演变》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中后期美苏科技竞争的表现。(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中后期美苏科技竞争的影响。(6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
材料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中华民族具有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是世界上唯一连续不断且以国家形态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在时间的长河里,中华文明展现出恒久的生命力,静水流深与波澜壮阔交织,奔腾不息。这得益于中华民族始终以创新为支撑,不断革故鼎新、推陈出新。中华民族自古就崇尚创新,以创新精神不断进行物质文明创造、精神文明创新和政治文明创建,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曾作为最繁荣最强大的文明屹立于世,展示出蔚为大观的文明成就。
-摘编自魏尧《习近平总书记这样谈中华文明的创新性》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相关知识,围绕“制度创新”就某个时段或总体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论题明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2025届甘肃省民乐县第一中学等校高三下学期4月模拟检测历史试题答案
  一、选择题
  1.B
  2.A
  3.B
  4.C
  5.B
  6.B
  7.B
  8.C
  9.D
  10.D
  11.A
  12.C
  13.C
  14.A
  15.B
  16.D
  二、非选择题
  17.
  (1)原因:宋代崇文抑武政策推动;科举制发展需求;地方官员支持;理学兴起;印刷术进步;官学衰落提供空间。
  影响:促进湖北教育发展,培养人才;推动儒学与理学传播。
  (2)特点:教材类型多样(考课、理学、实学等);编写主体多元(官方与士人结合);融入学者个人思想;以儒学为核心内容。
  18.
  (1)原因:世界市场联系加强;小农经济局限性;政局动荡影响生产;农业科技落后;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列强经济侵略。
  (2)意义:保障国内粮食供应与安全;稳定社会经济;提升民生福祉;为全球粮食安全贡献中国方案。
  19.
  (1)表现:太空探索竞争(卫星、载人航天);军事科技对抗(核武器、核潜艇);信息技术博弈(计算机、互联网);民用技术竞赛(超音速客机)。
  (2)影响:
  积极:推动第三次科技革命;促进航天、信息等领域突破;加速人类现代化进程。
  消极:加剧冷战对峙;增加军事风险;苏联因体制问题逐渐落后,埋下解体隐患。
  20.
  示例:
  论题:隋唐制度创新奠定中华文明鼎盛基础。
  阐述:
  隋唐时期通过多项制度革新推动国家发展。科举制以考试选官,打破门阀垄断,扩大统治基础,促进社会流动与文化繁荣。三省六部制分割相权,强化皇权,提高行政效率,标志中央官制成熟。唐朝两税法“唯以资产为宗”,减轻人身控制,适应商品经济,稳定财政收入。这些创新巩固了大一统,推动隋唐成为世界文明中心,对后世官僚制度、赋税体系产生深远影响。
  结论:制度创新是中华文明持续发展的核心动力,隋唐经验彰显变革对国家兴盛的关键作用。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