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张家川县第一中高考冲刺模拟卷(一)
历史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场号、座位号、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据考证,距今1万年前后,陶器在中国中东部广大地区出现并得到发展。如距今9000年前后浙江上山文化的彩陶,距今7500年前后湖南高庙文化的白陶,距今5500年前后湖北油子岭文化的黑陶。这可以用来佐证新石器时代
A.贫富分化现象日渐凸显B.人们重视手工技艺传承C.农耕定居生活渐趋稳定D.氏族之间联系趋于紧密
2.西汉时,政府曾经多次将公田分给农民。但从西汉末年起,政府可分配的土地愈加减少,东汉政府授田的次数远远少于西汉,甚至一度将皇家掌管的山林开放,允许农民前去采食。据此推知,东汉时期
A.朝廷逐渐放弃重农抑商政策B.豪强地主势力发展迅速
C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日益激化D.均田制遭到了严重破坏
3.下表为南朝梁、陈两朝参预中央决策的官员出身统计表(单位:人),其数据变化反映了当时
选官制度发生异变B.中枢权力结构有所调整C.社会阶层流动频繁D.南北力量对比发生改变
4.宋代,对于那些“父母疾,子弃不敢养”“厚于婚丧”“民未知学”等鄙陋民俗,地方官在沿袭唐代诱劝、晓谕、明列科防等做法的同时,进一步推行教化。例如,陈尧佐任潮州通判时,修孔子庙,建韩吏部祠,以风示潮人”。这说明宋代
A.政府重视儒学世俗化B.乡约与法律实现合流C.律令儒家化得以实现D.社会主流价值观始变
5.明代废相后,六部地位尊崇,“是明以六部为相也”。内阁设立后,一时权势之炽,“逐然为真宰相”。“故事,家宰(吏部尚书)与阁臣遇不避道,后率引避”。这从本质上反映了明代
A.分权制衡机制逐渐形成B.内阁侵夺六部职权C.中央集权体制日益完善D.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6.19世纪六七十年代,郑观应等人提出“商战”思想,“以商战之竞胜,凭恃知识学问之精进,根本在于智力之竞胜。然智力之培育,因教育与学习而见增长”,遂又从“商战”观念自然引申出“心战”和“学战”的思想。这反映出
A.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萌发B.中国社会舆论受制于列强
C.近代社会转型趋势的加强D.洋务运动的阶级基础扩大
7.武昌起义后,湖北军政府通过单方面的外交照会、宣传以及军事措施,不断给列强施加压力。列强被迫由避免联系转为间接联系,再转为直接交往,后来发展到六大国一致以正式照会表达“严正中立”,事实上承认了军政府的地位。据此可知,湖北军政府的做法
A.有利于革命形势的发展B.体现了资产阶级的软弱妥协
C.实现了革命力量的团结D.贯彻了三民主义的基本原则
8.1921年5月,中华书局出版了李达翻译的荷兰人郭泰所著《唯物史观解说》。在该书附录中,李达择要翻译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唯物史观的重要论述。该书在15年间印行了14次之多。这表明
A.中国共产党致力于传播新思想B.中国民主革命新道路得以开辟
C.唯物史观已成为社会主流思想D.马克思主义传播具有一定基础
9.1936年,保定福和公遇记面粉厂投资建成325.4平方米的制粉大楼,使用三台以蒸汽机为动力的面粉机,取代了原来的石磨、石碾,并为产品注册了“天水桥牌”商标。这主要得益于
A.欧美国家经济危机的影响B.民族工业发展环境得到改善
C.国民政府形式上统一全国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10.1955年9月,陈云指出:我们的工业品虽然不能同资本主义国家竞争,但我们的成本要低一些。我们也要出口一些工业品,好的东西自已不用,出口换外汇买机器,还可换回原料维持生产。其旨在
A.推进国家工业化战略B.确立社会主义制度C.调整工农业发展关系D.促进国民经济恢复
11.下图为古巴比伦时期褐铁矿滚印。图中场景为滚印的主人觐见马尔杜克神(右侧)。印中铭文大意为“辛伊图姆/普祖尔·马尔图之子/马尔杜克神之侍从”。该印章反映出
A.楔形文字的普及B.两河流域的统一C.早期文明的特质D.权贵阶层的特权
12.在中世纪的英国城市,行会能够组建自己的法庭,处理并决定行会内部以及与本行会相关的各种事宜。行会还承担举办城市各式庆典,其中游行和盛宴是最引人瞩目的部分。此外,行会还可以开展慈善与救济等活动。这说明中世纪英国城市的行会
A.致力于打破二元政治格局B.以封君封臣制度为基础
C.使国王的权力受到了限制D.具有了社会治理的职能
13.“香料群岛”一般指印尼的爪哇岛等地,这些地方出产的香料基本上可以满足欧洲人的需求。1512年,葡萄牙人派遣探险队前往所谓的“香料群岛”。葡萄牙人对香料群岛的探索使得他们来到印尼爪哇岛以东的多个岛屿。东帝汶成为葡萄牙在远东最偏僻的属地。这
A.开通了亚欧之间海上贸易网络B.引发了欧洲的商业革命
C.刺激了欧洲对亚洲的殖民扩张D.导致了价格革命的爆发
14明治维新初期,政府把临时征调的御亲兵变为常备近卫军,并以各地的勤王藩兵为基础,设立了东京、大阪、熊本和仙台等维持地方治安的四镇台,初步建立了由政府直接管辖、兵力超过3万的“国军”。后又增加了名古屋和广岛镇台。由此可见,当时明治政府的这些举措
A.实现了富国强兵B.强化了中央集权C.突出了文明开化D.保障了殖产兴业
15.下图为1931年苏联的宣传画《共青团一计划突击旅》。该宣传画意在
A.号召广大青年投身国家建设B.利用大危机时机引进机器设备
C彰显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优势D.强调工业结构调整的重要作用
16.1961年,美国国会通过《富布莱特一海斯法》,为政府资助国际学术活动提供了立法保障。此后,美国开始有组织地资助国际学术会议,或者资助美国学者参加国际学术会议,以“增强美国与国外智识和文化领袖间的交流”“确保美国的代表性与其自由世界领导责任相适应”。材料所述状况的背景是
A.国际关系的缓和B.第三世界的崛起C.西方阵营的分化D.大国对崎的加强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贞观十年(636年),梁、陈、齐、周、隋五代史同时修成,唐太宗勉励史臣们说:
朕睹前代史书,彰善瘴恶,足为将来之戒。秦始皇奢淫无度,志存隐恶,楚书坑儒,用谈者之口。隋场帝虽好文儒,尤疾学者,前世史籍竞无所成,数代之事殆将泯绝。朕意则不然,将欲览前王之得失,为在身之龟镜。公辈以数年之间,勒成五代之史,深副朕怀,极可嘉尚!
-摘自《册府元龟·国史部·思奖》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秦始皇、隋炀帝、唐太宗对待史学的态度。(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一位中国古代政治人物(秦始皇、隋炀帝、唐太宗除外),说明其借鉴历史治理国家的措施及其影响。(6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摘编自姚秀兰《户籍、身份与社会变迁》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整体或任一历史阶段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材料一
19世纪以来,英锈逐渐成为具有世界影响的世界货币,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而其从世界货币地位走向衰退的国际区域性货币,以及衰落为一般性的国家货币,也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经过第一次世界大战及战后发生的1929-1933年的大萧条,英锈被迫放弃了金本位制,但英国还是组建了英集团(1939年改称英榜区)。甚至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英国再次遭到重创,以及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之后的初期,英铸还能借助其历史影响,在其英区发挥区域性的国际货币作用。
—摘编自李文增《作为最强世界货币的英锈向美元移位的历史回顾与思考》
材料二
在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伊始,欧洲国家和日本根本没有能力分担国际货币体系中的成本。美国独自担当管理世界经济体系的重任,为世界经济的复苏提供公共物品,即稳定的国际货币体系。随着美国贸易状况的恶化和长期的慢性赤字,再加上美国在越南战争的泥潭中越陷越深,欧洲和日本开始担忧美元的过度供应会引起通货膨胀和货币动荡。随之而来的是人们对美元信心的消失。美国已经负担不起维持货币稳定的高昂代价。最终尼克松总统宣布美元与黄金脱钩,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
—摘编自刘韵竹《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和瓦解及其原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英榜走向衰落的主要因素。(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和崩溃。(6分)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世界货币体系演变的认识。(4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许多有识之士认为,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之一是铁路太少。张之洞认为,为了未来的战争与中国的发展,中国必须在铁路建设方面下大力气。经过长时间的争论,最终地方大员的建议得到了清政府高层的积极回应。清政府规定各地集股1000万两以上者,准许成立公司,从事铁路的建设。清政府依靠民族资本兴建铁路的政策引起了国内商界的高度兴趣,但是在卢汉铁路修建招股集资时,经费却难以落实。同时,政府拒绝利用外资的决定也使一些不法绅商钻了政策的漏洞,这些不法绅商虽然号称集股达到了政府的要求,请求政府批准他们成立公司,但实际上他们背后都有外国资本在支持,他们只不过是在为外商出头露面而已。这些绅商的不法活动促使清政府重新考虑是否使用外国资本的问题,并最终于1896年10月20日下令改变先前不使用外国资本而依靠民族资本的既定政策,设立铁路总公司,负责筹借外国资本,兴建卢汉铁路。
—摘编自张海鹏总主编《中国近代通史》
(1)根据材料,概括甲午战后清政府铁路建设政策的变化。(4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甲午战后中国掀起修建铁路热潮的背景。(8分)
2025届甘肃省天水市张家川回族自治县第一中学高三下学期冲刺模拟(一)历史试题答案
一、选择题
1.C
2.B
3.B
4.A
5.D
6.C
7.A
8.D
9.B
10.A
11.C
12.D
13.C
14.B
15.A
16.D
二、非选择题
17.
(1)态度:
秦始皇:焚书禁锢史学,以专制控制思想。
隋炀帝:忽视史书编纂,导致历史记载断层。
唐太宗:重视修史,以史为鉴推动治国。
(2)示例:
人物:汉武帝
措施:吸取汉初黄老之学导致地方势力膨胀的教训,推行“推恩令”削弱诸侯,加强中央集权;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统一思想巩固统治。
影响:巩固了大一统王朝,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18.
示例:
论题:中国户籍制度演变反映社会治理的强化。
阐述:
古代:汉代“编户齐民”制度将百姓纳入国家控制,保障赋役征收;唐代“大索貌阅”通过核查人口防止脱籍,强化中央集权;明清“黄册”里甲制将户籍与基层治理结合,维护封建统治稳定。
近代:晚清政府和北洋政府尝试制定现代户籍法,反映传统制度向近代转型的努力,但因政局动荡未能有效实施。
新中国初期:1951年《城市户口管理暂行条例》和1955年户口登记制度,旨在维护社会秩序,为工业化提供制度保障,体现人民政权的社会治理能力。
结论:户籍制度从古代管控工具到近代法制化尝试,再到现代治理手段,折射出中国社会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历程。
19.
(1)衰落因素:
两次世界大战削弱英国经济实力,金本位制崩溃;
经济大萧条冲击英国贸易体系,殖民地独立削弱英镑根基;
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美元霸权,取代英镑国际地位。
(2)评价:
建立:稳定了二战后国际金融秩序,推动世界经济复苏;确立美元中心地位,便利美国扩张;为全球化提供制度框架。
崩溃:美国经济霸权衰退,贸易逆差和通胀削弱美元信用;欧洲、日本崛起挑战美国地位,体系内在矛盾(特里芬难题)激化。
(3)认识:
世界货币体系演变由国家经济实力决定,反映国际格局变迁;
单一货币主导体系存在内在缺陷,需多元协调机制;
公平合理的国际货币秩序应兼顾多方利益,推动合作共赢。
20.
(1)政策变化:
从拒绝外资、依靠民族资本修路,转向允许借外资成立铁路总公司统一建设。
(2)背景:
甲午战败暴露交通落后,有识之士呼吁铁路救国;
张之洞等地方大员推动,清政府认可铁路战略价值;
民族资本集资困难,绅商借外资投机促使政策调整;
列强觊觎中国铁路权益,民族危机加深激发自主修路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