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河南省鹤壁市高中高三下学期第十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

文档属性

名称 2025届河南省鹤壁市高中高三下学期第十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3.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4-19 09:49: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鹤壁市高中2025届第十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总分:100分时间:75分钟
一.选择题(共16小题,每题3分)
1.在一个考古学文化分布区内,聚落层级制中处于中心地位的聚落被称为“中心聚落”,它常通过防御设施、高等级的宗教和政治、经济中心功能设施来体现其中心地位。在新石器时代后期,中心聚落开始出现,它的出现反映了
A.文化的多元形态 B.早期国家的形成
C.社会结构的变化 D.生产关系的变革
2.下图为《汉书·杜周传》中的相关记载。杜延年的经历反映出当时
(杜)延年字幼公,亦明法律。昭帝初立,大将军霍光秉政,以延年三公子,吏才有余,补军司空......霍光薨后......上以延年霍氏旧人,欲退之,而丞相魏相奏延年素贵用事,官职多奸。遣吏考案,但得苑马多死,官奴婢乏衣食,延年坐免官,削户二干。
A.地方势力威胁中央集权 B.政治斗争影响官员仕途
C.选官制度比较灵活务实 D.相权对皇权有制约作用
3.陈长琦先生对晋宋齐的八种高级官位(录尚书事、尚书令仆、中书监令、侍中等高级职位)的拥有者分为士族势力和宗戚势力分开进行统计,西晋的时候这几种高级官职士族占48%,宗戚占19%;到了东晋士族上升到78.4%了,宗戚骤然下降到7.4%;到刘宋士族占64%,宗戚上升到19%;到南齐,士族下降到55%,宗戚上升到38%。这样一个此消彼长变化反映出
A.世族势力不断衰落,宗戚势力持续增强 B.选官制度变化影响世族与宗戚地位变化
C.政治权力中皇权有所增加但仍不稳定 D.地方局势混乱导致中央官职比例失调
4.均田制实施之初,国家对土地类型进行了划分,并按等级授田。农民可通过从国家请田或受田获得土地的占有权(只针对部分熟地)和使用权。政府对农民在何种土地上种植何种农作物,有相对具体的规定,违者将被收回土地。这说明均田制的实施
A.维系了人身依附关系 B.保证了国家赋役征调
C.缓解了土地兼并问题 D.扩充了自耕农所有制
5.明末清初某商号账本载“四月,收汉口客会票三张,兑付松江布款计银五百两;九月,与杭商合采闽茶二千斤,息约四分,立契分红;另支纹银百两购湖丝,委苏匠成镇账本说明当时
A.商业信用推动跨地域资本整合 B.赋役白银化促使农产品商品化
C.专业化生产利于商业资本聚集 D.商贸的繁荣驱动贸易网络扩张
6.林则徐在编译的《四洲志》中介绍美国时,其中“山则深林,莫知矿处;壤则启辟,始破天荒”完全属于改写,还凭空加入“不立国王,仅设总领”等内容,并将美国的联邦制与中国郡县制类比。对这一现象解释合理的是,林则徐
A.放弃天朝上国思想观念 B.以传统文化视角解读西方制度
C.初步实践中体西用主张 D.试图全面学习美国的政治体制
7.1933年,中央苏区政府颁布《关于倡办粮食合作社问题》布告,鼓励群众集股组织粮食合作社,通过买卖粮食平抑粮价,并规定“在苏区内,粮食合作社有买卖粮食的优先权”。这一举措
A.有利于稳定苏区粮食供应 B.服务于民族革命战争需要
C.促进了苏区商业全面繁荣 D.改变了苏区的经济所有制
8.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斗争实践中,历经多次胜利和失败的反复,最终探索出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下列认识先后顺序正确的是
①开始认识到建立统一战线的重要性②开始认识到独立领导武装的重要性
③开始认识到建立根据地的重要性④开始认识到领导工人运动的重要性
A.①②③④ B.①④②③ C.④①②③ D.④②①③
9.1940年,华北沦陷区内小麦及面粉的上市及流通管理由三方负责。本地原麦由华北小麦协会,具体由三井、三菱等会社进行统购经营;第三国原麦及第三国麦粉由“特殊机构”,即指定日商社或委托海外商社经营;日本小麦粉则由天津及青岛日本小麦粉进口配给组合独家开展经营。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日本强化对中国的商品输出管理 B.官僚资本主义与侵略势力相联合
C.为“速决战”的实施抢占战略物资 D.适应了日军以战养战的侵略策略
10.公私合营企业从1953年的1036户扩展到1954年底的1746户,1955年达到3193户,其产值占49.6%。1955年与1950年相比,合营企业劳动生产率提高两倍多,而私营企业只提高半倍多,资本家得到的红利也比私营时期多,更多的资本家要求实行公私合营。由此可知
A.公有制企业逐渐成为主体 B.生产关系得到较合理调整
C.工商业开始受到政府重视 D.工业化建设保持较快发展
11.公元前525年,古埃及被强大的波斯帝国征服,成为波斯的一个行省;希腊化时代,托勒密王朝统治埃及,希腊文明和古埃及文明大规模融合;后来阿拉伯帝国又在这里推行伊斯兰教。这
A.说明古埃及的神学色彩日趋增强 B.不利于古代埃及文明的独立发展
C.体现出埃及文明较为包容的特性 D.奠定了近代埃及的语言文化格局
12.有学者指出:中古西欧是一个二元制的社会,世俗权力与宗教权力形成了一种对立统一,这体现为村庄、采邑和教区三个交叉层次的关系,对大多数庄园农民来说,他们既是村民,又是佃本农,同时也是教民。这反映出中古西欧
A.社会经济发展严重倒退 B.封建庄园人身依附强化
C.封建王权集中程度较低 D.教皇权威凌驾国王之上
13.17世纪时,法国慈善事业中捐助者关心的往往是拯救穷人灵魂、改造其道德品质。18世纪中叶以来,法国舆论将减轻穷人的痛苦视为国家的责任,认为贫困不是来自于原罪,而是因为缺乏有效的社会与经济组织。造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工业革命拓展政府职能 B.民主政治影响力日益扩大
C.贫富分化问题得到缓解 D.思想解放与理性主义传播
14.巴黎公社建立后,在关于选举的《公告》中明确指出,公社委员会即是公社议会”或“市政议会”“市政委员会”;对外发表公报则宣称:“巴黎所追求的,是建立共和国,获得城市应享的特权。”由此可以看出,巴黎公社是
A.巴黎工人建立的城市自治政权 B.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的合法代表
C.法国各地城市政权的合法代表 D.无产阶级建立的社会主义政权
15.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重工业和农业领域,许多欧洲国家已逐步摒弃自由贸易原则,转而实施贸易保护主义的关税政策;与此同时,这些国家在社会政策领域也显著强化了政府干预力度。这些政策
A.使得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B.说明资本主义制度出现颓势
C.源于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矛盾加剧 D.反映了垄断资本的政治影响
16.20世纪90年代初产生“智慧聚集-美国创造一资本推动一全球应用”的可持续发展体系。自2008年尤其是2015年以来,中国围绕新经济陆续出台涵盖“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人工智能、双创等领域的一系列政策,德国提出“工业4.0”战略目标,美国正实施“再工业化”战略。上述现象反映了
A.传统经济取代新经济发展模式 B.互联网发展推动各国经济进步
C.国家干预政策已占据主导地位 D.新经济的发展加剧了全球竞争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
明初鉴于元末战争的动乱,确定了以原籍立户的原则。洪武十四年实行的“黄册”制度把户口、田产和赋税三者合一,并与里甲制度相配合,以里甲控制编户,征派赋役,达到对基层社会控制有序的目的。
鱼鳞册虽然也登载丁口,但主要是一种地籍,按照《明史·食货志》的解释,因其登载地亩的形状“状如鱼鳞,号曰鱼鳞图册”。黄册与鱼鳞册的区别,主要是黄册以登载丁口为主,以田地付之,鱼鳞册以登载田地为主,以丁口付之。换句话说,黄册与鱼鳞册各有侧重,黄册重在户口徭役,鱼鳞册重在土地田赋。明人一般将黄册称为经册,将鱼鳞册称为纬册,经纬交织而互补,以防弊端的产生。
-摘编自陈锋《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人口税演进》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代户籍制度变化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代鱼鳞图册的历史作用。(8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1927年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革命根据地的苏维埃政权纷纷建立,使乡村权力从地主士绅手中转移到农民手里,乡村政权的基础由地主士绅变为工农群众。乡苏维埃作为民众选举出来的乡政权机关,在其领导之下让农民直接参与行政管理,也使其在乡苏维埃代表和普通民众围绕苏维埃政府的日常事务和中心任务开展工作。由于乡苏维埃政府所拥有的广泛的社会职能,也使其影响力渗透到苏区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通过开展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的土地革命,的确满足了民众自身的权益。
-摘编自杨东《中国基层社会治理与参与主体的近代嬗变》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共产党进行苏维埃政权探索的时代背景。(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中国共产党对苏维埃政权的探索。(6分)
19.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有时经商逐利,如不十分危险,那是很好的;贷款取利,如果非常公道时亦然。盗贼处罚两倍,贷款取利者四倍,我们的先人们持这种观点,并这样写在法律中。从而可以断定,他们认为贷款取利者是比盗贼坏得多的公民。他们称赞好人时这样称赞:“好农民”,“好庄稼人”。受到了这样称赞的,就被认为受到了最大的称赞。但我认为商人是勤奋和热衷于逐利的,然而如上所述,却是多冒风险和易遭灾难的。不过,最坚强的人和最骁勇的战士,都出生于农民之中。(农民的)利益来得最清廉,最稳妥,最不为人所疾视,从事这种职业的人,绝不心怀恶念。
-摘自【古罗马】加图《农业志》(约公元前60年)
材料二
古先圣王之所以导其民者,先务于农。民农非徒为地利也,贵其志也。民农则朴,朴则易用,易用则边境安,主位尊。民农则重,重则少私义,少私义则公法立,力专一。民农则其产复,其产复则重徙,重徙则死处而无二虑。舍本而事末则不令,不令则不可以守,不可以战。民舍本而事末则其产约,其产约则轻迁徙,轻迁徙则国家有患,皆有远志,无有居心。民舍本而事末则好智,好智则多诈,多诈则巧法令,以是为非,以非为是。
-摘自【战国】吕不韦《吕氏春秋》(约公元前239年)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加图和吕不韦对职业问题认识的异同。(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者认识产生差异的历史背景。(8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地区辽阔,社会经济结构、阶级结构、人口、民族、宗教的复杂性,决定了民族民主运动的多样性和多类型。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兴起于18世纪末至19世纪,到20世纪成为历史潮流,二战后在亚非拉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独立国家体系。它们从帝国主义压迫下独立后,还面临着西方文化的挑战以及各种各样的压力,在艰难地寻觅世俗化、现代化的出路。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
请围绕“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主题进行立论,并运用世界近现代史的史实阐述。(要求:立论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2025届河南省鹤壁市高中高三下学期第十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答案
  一、选择题
  1.C
  2.B
  3.C
  4.A
  5.A
  6.B
  7.A
  8.C
  9.D
  10.B
  11.B
  12.C
  13.D
  14.A
  15.D
  16.D
  二、非选择题
  17.
  (1)原因:元末战乱后政权重建,需稳定基层;明初经济凋敝,需恢复生产;土地兼并加剧,需重新确认地权;赋役征收混乱,需整合户籍与田产;人口流动频繁,需强化控制。(任答3点得6分)
  (2)作用:
  明确土地归属,减少纠纷,稳定社会秩序;
  作为田赋征收依据,保障政府财政收入;
  与黄册互补,形成“经纬”管理体系,提升行政效率;
  推动农业生产规范化,促进经济恢复;
  为后世土地制度提供历史借鉴。(任答4点得8分)
  18.
  (1)时代背景:
  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未变,反帝反封建任务迫切;
  资产阶级革命失败,马克思主义传播提供思想基础;
  苏联苏维埃模式示范效应,中共探索无产阶级革命道路;
  国民革命失败后,中共转向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任答3点得6分)
  (2)评价:
  调动农民革命积极性,巩固农村革命基础;
  确立工农群众为政权基础,体现新民主主义革命性质;
  探索基层治理模式,为后续政权建设积累经验;
  推动土地革命,满足农民土地需求,促进社会变革。(任答3点得6分)
  19.
  (1)异同:
  相同:均推崇农业,认为农业利于社会稳定和道德培养。(2分)
  不同:加图承认商人勤奋但强调风险,未否定商业;吕不韦视商业为“末业”,认为其导致社会动荡、道德败坏。(4分)
  (2)背景:
  加图(罗马共和国):对外扩张中农业为经济基础,农民是兵源主力;商业随帝国扩张活跃,但高利贷引发社会批评。(4分)
  吕不韦(战国秦国):小农经济确立,重农抑商政策推行;诸侯争霸需稳定兵源与税源,商业流动性威胁统治秩序。(4分)
  20.
  示例:
  论题: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多样性源于社会经济与殖民历史差异。(2分)
  阐述:
  非洲:埃塞俄比亚凭借传统帝国组织成功抵御意大利(1896年阿杜瓦战役),保留独立;而南非长期受英国殖民,种族隔离制度直至1994年才终结,反映出传统国家结构与殖民深度的影响。(3分)
  拉美:巴西独立后因大地产制延续殖民经济结构,现代化滞后;古巴通过社会主义革命(1959年)实现独立,走上不同道路;波多黎各至今仍为美国属地,体现殖民遗产的复杂性。(3分)
  亚洲:印度通过非暴力不合作运动(1947年)独立,但“印巴分治”遗留宗教与领土争端;韩国在战后依附美国实现经济腾飞,但受制于地缘政治,显示外部势力对独立后发展的干预。(2分)
  结论:亚非拉因殖民历史、经济结构与外部干预差异,民族民主运动呈现多元路径,深刻影响其现代化进程。(2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