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甘肃省中考历史模拟练习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0小题,共30分。
1.1901年签订的《辛丑条约》与此前中国与列强签订的不平等条约相比较,具有新的特点。下列表述最符合新特点的是( )
A. 中国自然经济遭解体 B. 中国领土主权和关税主权遭破坏
C. 中国内陆市场被打开 D. 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2.数据分析是学习历史的一种重要方法。下列对如图数据的分析,与史实相符的是( )
A. 外邦人同样享有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权利
B. 占据人口半数的奴隶可以担任政府公职
C. 全体自由民可以参加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公民大会
D. 真正享有民主权利的人数不足雅典居民的一半
3.五、六千年前,黄帝与炎帝两个部落的势力不断扩展,为争夺土地、财富和领导权,他们之间发生了一场大规模战争。最终炎帝失败,归顺黄帝,两大部落组成了部落联盟。这场战争是( )
A. 涿鹿之战 B. 巨鹿之战 C. 阪泉之战 D. 牧野之战
4.下表为初三某班同学在复习中总结的重大历史事件。据此判断,他们复习的主题是( )
A. 步入近代 B. 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C. “蒸汽时代”的到来 D. “电气时代”的到来
5.在1600年,亚洲贸易的3/4几乎都在陆上进行,其贸易路线主要是通过中东到达地中海。但是到17世纪末,由于荷兰与英国的兴起,海上贸易取代了陆上贸易,欧洲和亚洲的贸易就转到了海上,商业优势很快从地中海转移到北欧。材料表明( )
A. 新航路开辟促进世界贸易中心的转移 B. 亚洲仍为世界贸易中心
C. 贸易中心由地中海转移到太平洋沿岸 D. 全球世界市场正式形成
6.杨小凯在《中国政治随想录》中写道:英国革命大概是我心目中最完美的一次政治设计。它在一个有长期专制传统的国家找到了一个摆脱革命与专制的循环,能有效地控制“控制者”的办法。作者所说的控制“控制者”的办法是指( )
A. 分权制衡 B. 推翻君主专制 C. 议会制约王权 D. 保护私有财产
7.美国耶鲁大学法学教授认为,在1787年宪法中,关于成立国家政府的一个基本观点是:如果我们不联合起来。就会被欧洲列强所摧毁。我们需要一个中央政府。依据材料推断,美国制定1787年宪法的背景是( )
A. 中央政府软弱无力 B. 社会矛盾尖锐 C. 地方政府软弱无力 D. 英国殖民统治
8.如图为17-19世纪资本主义制度确立与扩展示意图(部分)。对相关史事表述完全正确的选项是( )
①为限制王权提供了法律保障
②宣告了保护私有财产等基本原则
③宣告了北美的独立
④使日本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A. ②③ B. ①③ C. ③④ D. ①②
9.1814年诗人华兹华斯在游历英国新兴城镇后在诗篇《远游》中写道:“一些又小又破的村子,一转眼就变成了大城镇……无休止的火焰燃起的浓烟,长期漂浮在城镇的上空,多的好像清晨阳光中闪烁的雾气。”这首诗歌的创作背景是( )
A. 生产领域出现革命性变化 B. 中世纪城市和大学的出现
C. 议会开始和王权进行斗争 D.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兴起
10.如表是洋务派创办的部分企业信息简表,这些企业属于( )
企业名称 情况简介
安庆内军械所 中国近代最早的新式兵工厂,是中国近代机械工业的开端
江南机器制造总局 又称上海机器局,是清政府开设的规模最大的近代企业
福州船政局 是中国近代特设的第一所海防事务机构
A. 军事企业 B. 民用企业 C. 外资企业 D. 中外合资企业
11.改朝换代的方式有外来入侵、权臣篡位、大将夺权等,也有直接被农民起义推翻的,下列口号与此种“农民起义”有关的是( )
A. 均田免赋 B.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C. 苍天已死,黄天当立 D. 莫道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
12.有学者指出:在19世纪中期,有两个学说都发现了事物变化的原因在于斗争,即生存竞争推动生物的发展,阶级斗争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下列史实中,能印证该学者观点的是( )
A. 《物种起源》和《共产党宣言》的出版 B. 《天演论》和《人权宣言》的发表
C. 进化论和空想社会主义的提出 D. 启蒙运动和巴黎公社的实践
13.19世纪六七十年代,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新技术、新发明层出不穷。关于这一时期的发明成果搭配错误的是( )
A. 奥托——煤气内燃机 B. 戴姆勒——汽油内燃机
C. 狄塞尔——柴油内燃机 D. 夏尔多内——电磁感应现象
14.霍布斯鲍姆在《极端的年代》中说:“十月革命人士认为,这场革命的意义,不只限于一国一地,而是全世界全人类的革命;不只为俄国带来了自由与社会主义……”这表明十月革命人士认为俄国革命( )
A. 促使俄国走上了现代化道路 B. 推动了世界反封建斗争的最终胜利
C. 促进了世界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 D. 有助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发展
15.请将下列文献前的序号与相关的史事前的字母符号连线,正确的是( )
a.法国大革命
b.美国独立战争
c.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A. ①--a②--b③--c B. ①--c②--b③--a
C. ①--b②--a③--c D. ①--c②--a③--b
16.苏联政府在实施“一五计划”期间,从西方国家引进了一批先进的机器设备和技术;“二五计划”期间,苏联政府大力发展本国机器制造业。到了1937年,从西方国家进口机器的比重仅占苏联国内需求量的0.9%。这一变化可以用来说明,当时苏联( )
A. 西方的经济技术封锁趋势加强 B. 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已调整
C. 工业生产的自主能力快速提升 D. 已经克服了计划经济体制弊端
17.1948年至1952年是欧洲历史上经济发展最快的时期。工业生产增长了35%,农业生产实际上已经超过了战前的水平,战后前几年的贫穷和饥饿已不复存在。当时欧洲经济发展最快的重要原因之一是( )
A. 成立欧洲共同体 B. 成立欧洲联盟 C. 推行马歇尔计划 D. 推行非军事化政策
18.1937年夏,日本悍然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国军队奋起抵抗,全民族抗战的局面开始形成。中国全民族抗战开始的标志是( )
A. “九一八事变” B. 西安事变 C. “一二 九运动” D. “七七事变”
19.1933年,美国政府通过颁布《国家工业复兴法》,各工业企业制定本行业的公平经营规章,确定各企业的生产规模、价格水平、市场分配、工资标准和工作日时数等。其目的是
A. 放任市场自由竞争 B. 放宽政府对经济的控制
C. 实行计划经济体制 D. 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20.1945年,联合国成立时,有51个成员国;2012年,联合国已经有192个成员国。数字的变化从侧面反映了( )
A. 安理会权力的增大 B. 殖民体系的崩溃 C. 经济全球化的凸显 D. 地区矛盾的消除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30分。
21.某校九年级(3)班同学以“城市的建设与发展”为主题展开探究活动,请你参与。
【英美城市建设】
材料一:17-18世纪,英国城市化的主要动力因素是对外贸易。欧洲贸易经济中心由地中海转向大西洋,使得英国具有最为优越的地理位置。……随着技术革新在棉纺织领域的展开,轻工业城市率先异军突起。煤炭工业、冶金工业的发展,产生了一批能源和重工业城市。另外,交通运输业的变革,亦给英国平添了一批新的交通枢纽城市。
——摘编自陆伟芳《简析近代英国城市化的特征》等
材料二:
一战期间,联邦政府实施了两项战时应急住房计划,为工人和军人家庭建造公共住房。20世纪30年代,联邦政府开始扩大在一战时期的做法,1934至1937年间,美国公共工程局以解决就业的名义新建住房21640套。1937年,美国国会通过《美国住房法》,并建立美国住房署负责贫民的公共住房建设,到二战结束时,该署为16.8万个建筑单元提供了90%的资助。
——摘编自王旭《美国城市发展模式:从城市化到大都市区》
【中国城市发展】
材料三:19世纪中国部分地区城市发展简表
区域 1843年 1893
城市数量 城市数量
长江中下游 633 563
东南沿海 125 138
华北 416 488
西北 119 114
云贵 52 81
——摘编自施坚雅《中国封建社会晚期城市研究》
随着国民政府迁都,重庆由长江上游的经济中心一跃成为中国大后方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与此同时,重庆还是国共合作的政治舞台,抗日运动的中心。中国战区的建立,使重庆与伦敦、莫斯科、华盛顿等城市一样,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指挥中心,也由此获得国内外的广泛关注。
——摘编自何一民《抗战时期西南大后方城市发展变迁研究》
【建设绿色宜居城市】
材料四:那些当前在宜居城市排行榜靠前位置的城市不是因为一直保护着环境从而成为宜居城市。事实是,很多今天的宜居城市(如伦敦、东京)在大约半个世纪之前也曾是污染特别严重的城市。改善环境最终还是要靠产业结构的调整,当制造业被逐渐转出,技术和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生活方式向绿色环保转变,城市环境就改善了。
——摘编自陆铭《大国大城:当代中国的统一、发展与平衡》
(1) 促使“欧洲贸易经济中心由地中海转向大西洋”的事件是什么?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实现城市化的有利因素。
(2) 根据材料二图A,指出纽约人口增长速度最快的时期及原因。根据材料二文字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30年代美国住房政策的积极作用。
(3) 根据材料三表格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以来中国城市发展的特点。根据材料三文字,概括全面抗战时期重庆地位提升的表现。
(4) 根据材料四,概括改善城市环境并成为宜居城市的方法。综合上述国家城市建设与发展的经验教训,谈谈对我国的城市化发展有何启示?
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43年10月30日,中、美、英、苏四国在莫斯科发表《普遍安全宣言》,声明有必要建立一个普遍性的国际组织,以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1944年8月至10月,苏、英、美三国和中、英、美三国代表先后在华盛顿的敦巴顿橡树园举行会议,提出并拟定出了该组织的基本轮廓。
材料二:面临全新而复杂的世界,美国不断调整其全球战略,核心思想仍与冷战时期的美国战略一脉相承,即维护和加强美国的领导地位,按照美国的价值观塑造世界。美国凭借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在对外政策方面表现出浓郁的霸权主义色彩。
(1) 材料一中“有必要建立的”是哪一国际组织?说说该组织的作用。
(2) 据材料二,概括冷战后美国的战略核心思想,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主要有哪些力量在阻碍它的图谋实现。
(3) 当今世界虽然和平与发展依旧是时代主题,但民族矛盾、宗教纷争不断,恐怖活动抬头,你认为如何处理国际争端更妥当?
23.20世纪的中美关系复杂多变。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1) “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的目的是什么?你认为这场战争对新中国产生了哪些影响?
材料二:中美两国的社会制度和对外政策有着本质的区别。但是,双方同意,各国不论社会制度如何,都应根据尊重各国主权和领土完整、不侵犯别国、不干涉别国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的原则来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国际争端应在此基础上予以解决,美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准备在他们的相互关系中实行这些原则。
—— 1972年《中美联合公报》
(2) 据材料二,中美双方达成什么共识?根据材料一、二,新中国成立后到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材料三:下面是与周恩来总理外交活动有关的两幅老照片
(3) 照片1是周恩来参加的某次国际会议,当时为打破会议僵局,推动了会议圆满成功,提出了什么方针?照片2是中美两国领导人的“历史性的握手”,所反映的是什么历史事件?
(4) 综合以上材料,你认为中美关系顺利、稳定发展的前提是什么?
答案和解析
1.【答案】D
【解析】《辛丑条约》规定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各种形式的反帝活动等内容,这表明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是《辛丑条约》与此前不平等条约相比最突出的新特点,D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南京条约》规定五口通商等内容,外国商品大量涌入,使中国传统的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受到冲击,并非《辛丑条约》的新特点,排除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南京条约》割香港岛给英国,破坏了领土主权,规定英商进出口货物应纳税款,必须经过双方协议,破坏了关税主权,排除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内陆市场被打开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列强的侵略势力深入到中国内地,并非《辛丑条约》的新特点,排除C项。
故选:D。
2.【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雅典的最高权力机关是公民大会,但是,能够参加公大会的仅仅是成年男性公民,奴隶、儿童、妇女和外邦人均不能参加公民大会,故ABC说法错误。图表中的自由民不到人口的一半,故D说法正确。
故选:D。
3.【答案】C
【解析】A.涿鹿之战,相传是以黄帝为首和以蚩尤为首的两大部族,为争夺牧猎和浅耕之地,在涿鹿之野进行的一场战争,故A项错误;
B.巨鹿之战是刘邦和项羽之间的战争,故B项错误;
C.结合所学可知,阪泉之战黄帝打败了炎帝,炎黄联盟形成,故C项正确;
D.牧野之战是公元1046年,周武王伐纣,双方在牧野展开大战,商朝灭亡,故D项错误。
故选:C。
4.【答案】A
【解析】题目给出图片材料中内容为手工工场和租地农场的出现、文艺复兴运动、新航路的开辟,据此判断,他们复习的主题是步入近代。从14世纪到17世纪上半叶,地中海沿岸的手工工场、文艺复兴、新航路开辟和早期的殖民扩张孕育了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的基本要素,使世界朝着一体化方向迈出了关键一步。这是一个被称为“人的发现”和“世界的大发现”的时代。
故选:A。
5.【答案】A
【解析】A.根据“在1600年,亚洲贸易的3/4几乎都在陆上进行,其贸易路线主要是通过中东到达地中海。但是到17世纪末,由于荷兰与英国的兴起,海上贸易取代了陆上贸易,欧洲和亚洲的贸易就转到了海上,商业优势很快从地中海转移到北欧。”可知,材料反映新航路开辟促进世界贸易中心的转移,故A项正确;
B.材料没有体现亚洲仍为世界贸易中心,故B项错误;
C.材料反映贸易中心由地中海转移到北欧,故C项错误;
D.材料没有体现全球世界市场正式形成,故D项错误。
故选:A。
6.【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控制“控制者”的办法是指英国确立君主立宪制,议会制约王权。1689年,议会通过《权利法案》,以《权利法案》为基础,英国确立了议会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最高地位,逐渐形成了君主立宪制。英国君主立宪制最为突出特点是议会权力至上,议会是国家权力的核心,国王是国家传统和统一的象征,传统君主统治权力受到议会的极大约束,C项正确;分权制衡不符合英国君主立宪制政体的特征,排除A项;推翻君主专制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目的,排除B项;《拿破仑法典》规定保护私有财产,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
故选:C。
7.【答案】A
【解析】材料中提到“如果我们不联合起来,就会被欧洲列强所摧毁。我们需要一个中央政府”,这表明当时美国面临的问题是中央政府权力薄弱,无法有效地团结各州,抵御欧洲列强,所以需要制定宪法加强中央政府的权力,A选项符合题意。材料中并未涉及社会矛盾尖锐的相关内容,B选项错误。美国独立后,面临的问题是中央政府软弱无力,而不是地方政府软弱无力,相反,地方政府权力较大,各自为政,C选项错误。1783年美国独立战争胜利后,英国的殖民统治已经结束,D选项与时间不符。
故选:A。
8.【答案】D
【解析】1689年,英国议会通过《权利法案》,以法律形式对国王的权力进行了明确的制约,为限制王权提供了法律保障,①正确;1789年,法国制宪议会通过了《人权宣言》,宣称人们生来自由,权利平等,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②宣告了保护私有财产等基本原则说法正确;1862 年9月,美国联邦政府通过了《解放黑人奴隶宣言》,规定从1863年元旦起,废除叛乱各州的奴隶制,并允许奴隶作为自由人参加北方军队。宣告了北美的独立的是《独立宣言》,③说法错误;明治维新使日本从一个闭关锁国的封建国家,逐步转变为资本主义国家,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命运,是日本历史上的重大转折点。日本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是二战后日本的发展成果。④说法错误。
故选:D。
9.【答案】A
【解析】A.1814年英国正处于工业革命时期,工业革命使生产领域出现革命性变化,工厂大量出现,城市快速发展,同时也带来环境污染问题,符合题意。
B.中世纪城市和大学出现在12世纪左右,排除。
C.议会与王权斗争开始于13世纪,排除。
D.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兴起于19世纪中期,排除。
故选:A。
10.【答案】A
【解析】据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60年代-90年代,地主阶级洋务派掀起了一场自救运动,前期以“自强”为口号,创办军工企业,比如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和福州船政局等。表格中列举的洋务企业均属于军事企业,A项正确;“求富”的民用企业有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等,排除B项;洋务运动企业属于官办或者官督商办企业,不是中外资企业,也不是中外合资企业,排除CD项。
故选:A。
11.【答案】A
【解析】李自成率领的农民起义军进入中原后,提出了“均田免赋”的口号,得到了广大农民的热烈拥护。他还规定了严明的军纪,不许妄杀一人,不得侵占民房,严禁抢掠,还向贫苦民众发钱粮。起义军英勇善战,纵横于河南、湖广等10余省。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明朝末帝崇祯在绝望中自缢,统治长达276年的明王朝,最终被农民起义推翻,A符合题意;“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与陈胜吴广起义有关,没有推翻秦朝统治,排除B;“苍天已死,黄天当立”与张角起义有关,使东汉一蹶不振,排除C;“莫道石人一只眼,此物一出天下反”,这是元朝末年农民起义的口号,但没有推翻元朝统治,排除D。
故选:A。
12.【答案】A
【解析】据所学知识可知,1848年(19世纪中期),马克思、恩格斯为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的纲领《共产党宣言》在伦敦正式出版。《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共产党宣言》指出,有文字记载的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1859年(19世纪中期),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的著作《物种起源》出版。在这本书中达尔文提出了进化论的观点。《物种起源》的出版,打破了千百年来“上帝创造万物”的神创论,在生物科学领域掀起了一场伟大革命。《物种起源》能印证“生存竞争推动生物的发展”的观点,《共产党宣言》的出版能印证“阶级斗争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的观点,A项正确;《人权宣言》颁布于1789年,与“19世纪中期”不符,排除B项;“空想社会主义”与“阶级斗争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无关,排除C项;“启蒙运动”与“生存竞争推动生物的发展”无关,排除D项。
故选:A。
13.【答案】D
【解析】ABC人物与成果搭配正确,不符合题意。夏尔多内发明了人造纤维,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D搭配不正确,符合题意。
故选:D。
14.【答案】D
【解析】1917年11月,俄国爆发十月革命,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成立了代表工人、士兵的苏维埃政府,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它的胜利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推动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鼓舞了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据“十月革命人士认为,这场革命的意义,不只限于一国一地,而是全世界全人类的革命;不只为俄国带来了自由与社会主义……”可知,这表明十月革命人士认为俄国革命有助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发展。选项D符合题意,选项ABC在题干中无法体现,排除。
故选:D。
15.【答案】B
【解析】观察题干图片及所学知识可知,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美国独立战争期间,1776年7月4日,大陆会议颁布了《独立宣言》。法国大革命开始后,1789年8月,制宪议会通过了《人权宣言》。选项D文献与相关的史事连线正确,选项D符合题意。
故选:B。
16.【答案】C
【解析】在两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由大量进口机器设备到大幅减少进口,说明了苏联机器设备自主生产能力的快速发展,故C符合题意;“西方的经济技术封锁趋势加强”与史实不符,排除A;苏联当时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没有调整,排除B;苏联一直到解体都没有克服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弊端,排除D。
故选:C。
17.【答案】C
【解析】1948年至1952年是欧洲历史上经济发展最快的时期。工业生产增长了35%,农业生产实际上已经超过了战前的水平,战后前几年的贫穷和饥饿已不复存在。当时欧洲经济发展最快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推行马歇尔计划。美国在经济方面推行了援助西欧的“马歇尔计划”(即“欧洲复兴计划”),帮助当时极为困难的西欧各国迅速恢复经济,防止革命的爆发,控制西欧。二战后,美国为了对付苏联,给予西欧资本主义国家大量援助,西欧国家发挥高素质劳动力的优势,利用美国的援助,采用最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制定恰当的经济政策,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20世纪50年代初各国的工业生产已经大体达到甚至超过战前水平;50-70年代,西欧经济持续繁荣。
故选C。
18.【答案】D
【解析】A.“九一八事变”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是局部抗战的开始,排除。
B.西安事变是张学良、杨虎城为要求蒋介石联共抗日而发动的“兵谏”,它的和平阶级,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排除。
C.“一二 九运动”促进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到来,排除。
D.“七七事变”标志着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始,符合题意。
故选:D。
19.【答案】D
【解析】1933年,美国政府通过颁布《国家工业复兴法》,各工业企业制定本行业的公平经营规章,确定各企业的生产规模、价格水平、市场分配、工资标准和工作日时数等。其目的是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1929年-1933年的经济危机冲击了美国的资本主义制度。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后实行了新政,新政的中心措施是对工业的调整,《全国工业复兴法》是整个新政的核心和基础。规定了各个企业的生产规模、价格水平、工资水平和工作实数等。以防止出现盲目竞争引起的生产过剩,从而加强了政府对资本主义工业生产的控制与调节。
故选:D。
20.【答案】B
【解析】题干材料主旨是世界殖民体系瓦解,新兴独立国家加入联合国,没有提及安理会权力的增大,排除A项;
根据题干中“1945年,联合国成立时,有51个成员国;2012年,联合国已经有192个成员国。”结合所学可知,二战后,世界殖民体系瓦解,亚非拉出现了民族独立运动的浪潮,诞生了许多新兴的独立国家,并纷纷加入联合国,B项正确;
经济全球化是指国际投资和国际贸易迅速增长,跨国公司的影响日益增大,生产活动的全球化趋势明显,题干中未出现相关信息,排除C项;
地区矛盾的消除,说法错误,当今世界威胁世界和平与安全的因素之一有地区矛盾,且和题意联合国的扩大无关,排除D项。
故选:B。
21.【答案】【小题1】历史事件:新航路的开辟。有利因素:海外贸易的发展;新技术的应用;纺织、煤炭、冶金等工业的发展;交通运输业的变革与发展;工业革命的深入(答对任意两点即可)。
【小题2】时期:1880-1890年。原因:第二次工业革命,加速美国城市化进程。作用:改善人民住房状况,稳定社会秩序;增加“以工代赈”岗位,利于经济复苏;增加了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有利于稳定资本主义制度;为打败法西斯奠定了一定的基础(答对任意两点即可)。
【小题3】特点:城市化进程缓慢;地区发展不平衡;城市数量有所增加。(答对任意两点即可)表现:由区域经济中心发展为中国大后方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由中国抗日救亡运动的中心发展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指挥中心之一(答对任意一点即可)。
【小题4】方法:调整产业结构,逐渐转出制造业;提升技术和管理水平;生活方式向绿色环保转变等。(答对任意两点)启示:城市化发展应借鉴国际先进经验;立足城市实际,科学总体规划;完善交通等市政基础建设;发挥市场和民间力量;提高公共行政资源的效率等(答出言之有理的任意一点即可)。
22.【答案】【小题1】联合国。维护国际和平和安全。
【小题2】思想:建立“单极世界”。主要力量:欧盟、日本、中国和俄罗斯等。(举出其中任意两例即可)
【小题3】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不干涉别国内政;加强国际合作。(答出其中一点即可,其他言之有理的答案也可)
23.【答案】【小题1】目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影响: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威望;巩固了人民民主政权
【小题2】共识: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来处理双方关系。变化:从敌对状态到走向关系正常化
【小题3】“求同存异”;尼克松访华
【小题4】相互尊重、支持、合作、互不干涉内政;中国发展壮大、综合国力的提高
第13页,共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