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 第8课 夏商周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教材版本 人民教育出版社
学段 2024 - 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
课型 新课 计划课时 1课时
主备人 主备人 编写时间 年 月 日
学科备课组 适用年级 七年级
教学内容分析 1. 本课地位:“夏商周时期的科技与文化”是《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的第8课内容。本单元主要讲述了夏商周时期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而本课聚焦于这一时期的科技与文化成就,它是对前面王朝更替和政治经济内容的深化与拓展,展现了夏商周时期高度发达的文明,为后续学习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这些科技与文化成就也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源头,对于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具有重要意义。 2. 内容分析:本框内容共设三目:第一目是甲骨文与汉字的起源,第二目是青铜工艺的辉煌,第三目是天文历法与医学成就。根据新课标要求,通过本框学习能够让学生了解夏商周时期在文字、青铜铸造、天文历法和医学等方面的突出成就,认识到这些成就对中国古代文明发展的重要影响,从而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文化素养,增强学生对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的热爱。
学情分析 1. 心智特征:本课内容的教学对象是七年级学生,其身心发展正处于从儿童向青少年的过渡阶段,好奇心强,对新鲜事物充满兴趣,但注意力容易分散。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在历史思维能力和对历史现象的分析理解能力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培养。从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来看,他们可能对一些历史文化元素有所耳闻,但对于夏商周时期的科技与文化缺乏系统深入的了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选用生动有趣、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素材创设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探究。 2. 认知结构:七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形象思维仍占主导地位。他们对直观、具体的历史事物和现象比较容易理解,但对于一些抽象的历史概念和历史发展规律的把握还存在一定困难。在面对夏商周时期的科技与文化成就时,他们可能只是停留在表面的认识,难以深入理解这些成就背后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通过本框内容的学习,帮助学生搭建起系统的知识框架,引导他们从多个角度去认识和分析历史现象,提高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文化素养。
教学目标 1. 唯物史观:引导学生运用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认识夏商周时期科技与文化成就与当时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关系,理解文化是一定社会经济和政治的反映。 2. 时空观念:帮助学生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框架下,理解夏商周时期科技与文化成就的发展脉络和地域特色。 3. 史料实证:通过展示相关的历史文物、文献资料等,培养学生搜集、整理和运用史料的能力,让学生学会用史料来实证历史。 4. 历史解释:引导学生对甲骨文、青铜器等历史现象进行分析和解释,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 5. 家国情怀:通过介绍夏商周时期的科技与文化成就,激发学生对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的热爱,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 1. 甲骨文的特点和历史价值。 2. 青铜工艺的发展和代表作品。 教学难点: 1. 理解甲骨文对中国文字发展的重要意义。 2. 分析青铜文化所蕴含的历史意义和社会价值。
学法指导 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与讲授分析法相结合
教学用具 多媒体教学平台、相关历史文物图片、视频资料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引入课题 展示视频:《国家宝藏》中关于商朝青铜器的介绍片段。 在播放视频前,提出问题:同学们,在观看视频的时候,请大家仔细观察这些青铜器的外观和造型,思考一下它们可能具有什么用途? 观看视频,认真观察青铜器的外观和造型,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 视频播放结束后,邀请几位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结果和对青铜器用途的猜测。 通过播放精彩的视频片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在观看视频前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有目的地进行观察和思考,为后续的教学内容做好铺垫。
内容一 一、甲骨文与汉字的起源 1. 甲骨文的发现 展示王懿荣发现甲骨文的相关图片和文字资料,详细讲述王懿荣发现甲骨文的故事:1899年,王懿荣因病买药,在一味叫“龙骨”的药材上发现了一些奇怪的符号,他凭借自己深厚的金石学造诣,意识到这些符号可能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经过深入研究,最终确定这些符号就是商代的文字——甲骨文。 提问:同学们,从王懿荣发现甲骨文的故事中,我们可以学到什么精神? 2. 甲骨文的特点 展示一些甲骨文的图片和对应的现代汉字,引导学生对比观察,总结甲骨文的特点。例如,甲骨文是刻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字体结构比较简单,具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多种造字方法。结合具体的甲骨文例子,如“日”“月”“人”“木”等象形字,详细讲解不同造字方法的特点。 3. 甲骨文的历史价值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甲骨文的发现对研究中国古代历史有什么重要意义? 在学生讨论结束后,邀请小组代表发言,然后进行总结归纳: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它为研究商朝的历史提供了丰富而真实的资料,让我们能够更加直观地了解商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情况。 1. 认真倾听王懿荣发现甲骨文的故事,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积极举手发言,分享自己从故事中体会到的精神,如勇于探索、善于发现、严谨治学等。 2. 仔细观察甲骨文图片和对应的现代汉字,跟随教师的引导,总结甲骨文的特点。积极参与课堂互动,对教师讲解的造字方法提出疑问或发表自己的见解。 3. 分组进行讨论,小组成员之间相互交流、分享自己的观点。小组代表在讨论结束后,向全班汇报小组讨论的结果。 通过讲述王懿荣发现甲骨文的故事,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历史责任感。利用图片和实例引导学生对比观察,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甲骨文的特点,提高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组织小组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让学生深刻认识到甲骨文的历史价值。
内容二 二、青铜工艺的辉煌 1. 青铜工艺的发展历程 展示不同时期的青铜器图片,如原始社会末期的简单青铜器具、夏朝的青铜礼器、商朝和西周时期精美的大型青铜器等,结合图片讲解青铜工艺的发展历程:原始社会末期,我国已出现青铜器;夏朝时,青铜器种类逐渐增多;商朝是我国青铜文化的灿烂时期,青铜器生产规模大,品种多,工艺精美;西周时期,青铜器种类更加丰富,大量用于祭祀。 提问:同学们,从青铜工艺的发展历程中,我们可以看出社会是如何发展变化的? 2. 青铜工艺的特点 以司母戊鼎和四羊方尊为例,详细介绍青铜工艺的特点。展示司母戊鼎和四羊方尊的高清图片,从造型、纹饰、制作工艺等方面进行分析。司母戊鼎造型雄伟,气势宏大,纹饰精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它的制作需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反映了当时高超的铸造技术和强大的国力;四羊方尊造型奇特,工艺精湛,采用了分铸法等先进的制作工艺,体现了古代工匠的卓越智慧和创造力。 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活动,假设自己是商朝的青铜工匠,向大家介绍司母戊鼎或四羊方尊的制作过程和特点。 3. 青铜文化的历史意义 引导学生思考:青铜文化在当时的社会中具有什么重要意义?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进行总结归纳:青铜器在当时不仅是实用的器具,更是权力和地位的象征,反映了当时的等级制度和社会结构;青铜工艺的发展促进了当时的经济发展,带动了相关产业的繁荣;青铜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对后世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1. 认真观看不同时期的青铜器图片,倾听教师讲解青铜工艺的发展历程。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积极发言,从青铜工艺的发展变化推测社会在生产力、生产关系、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变化。 2. 仔细观察司母戊鼎和四羊方尊的图片,跟随教师的讲解,了解青铜工艺的特点。积极参与角色扮演活动,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生动地向大家介绍司母戊鼎或四羊方尊的制作过程和特点。 3. 参与课堂讨论,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从不同角度分析青铜文化的历史意义。认真倾听其他同学的发言,学习他人的观点和思路。 通过展示图片和讲解,让学生清晰地了解青铜工艺的发展历程,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以典型的青铜器为例,详细介绍青铜工艺的特点,让学生感受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和智慧。通过角色扮演活动,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组织课堂讨论,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分析青铜文化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内容三 三、天文历法与医学成就 1. 天文历法成就 展示古代天文观测仪器的图片和相关文字资料,介绍夏商周时期的天文历法成就。夏朝时,我国就有了历法,称为“夏历”,这是我国最早的历法,对农业生产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商朝的历法更加完备,一年分为12个月,大月30天,小月29天,闰年增加一个月;西周时期,人们已经能够观测到一些天文现象,如日食、月食等,并对其进行了记录。 提问:同学们,天文历法的发展对当时的社会有什么重要作用? 2. 医学成就 讲述扁鹊的故事和他的医学成就。扁鹊是春秋战国时期的著名医学家,他总结出了望、闻、问、切四种诊断疾病的方法,一直被中医沿用至今。展示扁鹊治病的图片,结合图片讲解望、闻、问、切的具体含义和操作方法。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模拟扁鹊为病人诊断疾病的场景,让学生亲身体验望、闻、问、切的过程。 1. 观看古代天文观测仪器的图片和文字资料,认真倾听教师介绍夏商周时期的天文历法成就。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积极发言,从农业生产、宗教祭祀、社会秩序等方面分析天文历法发展的重要作用。 2. 认真倾听扁鹊的故事,观看扁鹊治病的图片,学习望、闻、问、切的诊断方法。积极参与小组活动,在小组中扮演医生和病人的角色,进行望、闻、问、切的模拟操作,体验中医诊断疾病的过程。 通过展示图片和介绍,让学生了解夏商周时期的天文历法成就,认识到天文历法对当时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讲述扁鹊的故事和医学成就,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医学的辉煌成就。通过小组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中医诊断疾病的方法,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中医文化的了解。
内容四 课堂小结:本课围绕“夏商周时期的科技与文化”展开分析。通过教学,我们了解了甲骨文的发现、特点和历史价值,认识了青铜工艺的辉煌成就,掌握了夏商周时期天文历法和医学方面的重要成果。这些科技与文化成就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和传承这些优秀的历史文化。 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一起构建知识框架图。 学生跟随教师的引导,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与教师一起构建知识框架图,进一步梳理知识,加深记忆。 通过课堂小结,帮助学生梳理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建立知识体系,加强记忆,巩固所学内容。引导学生构建知识框架图,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板书设计 第8课 夏商周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一、甲骨文与汉字的起源 1. 甲骨文的发现 2. 甲骨文的特点 3. 甲骨文的历史价值 二、青铜工艺的辉煌 1. 青铜工艺的发展历程 2. 青铜工艺的特点 3. 青铜文化的历史意义 三、天文历法与医学成就 1. 天文历法成就 2. 医学成就 让学生更直观系统地了解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结构,加深对重点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作业布置 1. 课内:完成课本上相关的课后练习题,制作一张手抄报,展示夏商周时期的科技与文化成就。 2. 课外:查阅资料,了解更多关于甲骨文、青铜器或中医文化的知识,下节课与同学们分享。
集备研讨(手写)教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