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重庆七中九年级(下)月考历史试卷(3月份)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2025学年重庆七中九年级(下)月考历史试卷(3月份)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43.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4-19 16:03:0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4-2025学年重庆七中九年级(下)月考历史试卷(3月份)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5小题,共15分。
1.茅海建在《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一书指出:就一般而言,历史事件随着时光流逝而意义日减。鸦片战争则不然。它是中国历史的转折,提出了中国必须近代化的历史使命。“它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的含义是指(  )
A. 中国战败,威严尽失 B. 签订了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C. 中国从此开启了近代化的第一步 D.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革命党人除在新军中组织共进会、文学社等团体外,还“不时在小关帝庙戏台上开各团体演讲大会,演讲词非常激烈,听者无不动容”,所以“武汉的民气,以及民众团体的力量,也都已暗中有所准备”。据此可知,武昌起义(  )
A. 符合广大群众的利益需要 B. 具备多种形式的斗争手段
C. 得到外国列强的大力支持 D. 注重动员和争取民意支持
3.八七会议后,毛泽东回到湖南领导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在攻打长沙受挫后,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山区进军,创建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开创了一条正确的革命道路。这一探索(  )
A. 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B. 标志着新型人民军队的诞生
C. 标志着中国共产党走向成熟 D. 促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
4.习总书记曾这样寄语道: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1919年就是这样的一群青年揭开了一个时代的序幕。“一个时代”指的是(  )
A. 资产阶级革命时代 B. 民主共和时代
C.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代 D.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代
5.数据分析是历史学习常用的重要方法。小华同学收集了一组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中国抗战的数据。这些数据表明(  )
A. 全民族团结才能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
B. 中国人民的抗战得到了世界各国援助
C. 中国抗战是近代以来抗击侵略的第一次完全胜利
D. 中国战场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重大贡献
6.为了深入学习和研究土地改革运动,同学们搜集到了下列资料,其中最有价值的是(  )
A. 以土地改革运动为题材的小说《暴风骤雨》
B. 亲历土地改革运动的老人写成的回忆录
C. 从互联网检索获取的土地改革运动的资料
D. 市博物馆保存的土地改革运动的档案
7.一年一度的“两会”见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与完善。“两会”指的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与我国“两会”对应的政治制度是(  )
A. 中国共产党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B.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D. 中国共产党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8.如图示意图中①处应为(  )
A. 成立农业生产合作社 B.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 制定“一国两制”方针 D. 我国国民生产总值快速增长
9.观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年代尺,其中①、④处被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的是(  )
A. 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B.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
C. 邓小平理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D. 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10.凉山彝族自治州阿土列尔村建于四川横断山脉上,也称悬崖村,是大范围连片特困地区。2017年政府建成2556级钢梯以方便村民出行,并逐步实现水电和网络供给,至2020年悬崖村整体脱贫。悬崖村整体脱贫(  )
A. 是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体现 B. 保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施
C. 体现对各民族宗教信仰的尊重 D. 满足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愿望
11.1955年,周恩来在国际会议中进行了精彩发言,强调“求同”而不是“立异”,主张不同思想意识和社会制度的存在并不妨碍求同和团结。这次会议(  )
A. 促使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 加强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团结合作
C. 推动了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 D. 推动了中国全方位外交格局的建立
12.历史解释是对历史的认识和评判。下列表述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
A. 五四运动是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
B. 随著北伐的胜利进军,各地的工农革命运动蓬勃发展起来
C. 1927年,毛泽东在井冈山创建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D. 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的利益出发,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
13.19世纪中期,资本主义力量进一步增强,相继出现了俄国农奴制改革、美国内战和日本明治维新等重大历史事件。下面表格中对上述历史事件相关内容整理正确的有(  )
历史事件 重要内容
①俄国农奴制改革 农奴获得人身自由,可以自由转换职业
②美国内战 颁布《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废除奴隶制
③日本明治维新 政治上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
④三大历史事件的共同之处;都促进了本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14.1829-1848年间,他以惊人的速度写出了总称为“人间喜剧”的97部作品,有人评价“人间喜剧”是“用故事写成的现实主义编年史”,这说明“人间喜剧”(  )
A. 描绘了十八世纪欧洲社会变革 B. 是研究法国历史的重要资料
C. 在封建社会的鼎盛时代中创作 D. 是欧洲喜剧文学的集大成者
15.世界社会主义史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历史。1848-1917 年的社会主义发展历程主要包括《共产党宣言》的发表、巴黎公社的建立、俄国十月革命的发生等重大事件。这一时期,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主题是(  )
A. 社会主义思想从空想到科学 B. 社会主义制度从一国到多国
C. 社会主义运动从理论到实践 D. 社会主义革新从地区到全球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28分。
16.阅读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一开始于 18世纪60年代的第一次工业革命,以蒸汽机被广泛使用为标志,新型生产工具代替了手工劳动,人类社会进入了蒸汽时代。19世纪中后期发生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以电力技术、内燃机技术的广泛应用为标志,推动人类社公进入了电气时代,也催生了电力、化工、石油、汽车等产业的快速发展。20世纪下半叶开始的第三次工业革命,伴随着半导体、计算机、互联网等技术的出现与广泛应用,人类步入了信息时代,催生了一批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生产力水平大幅提高。
——摘编自颜廷标《坚持科技创新引领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1) 根据材料一指出第二次和第三次工业革命使经济发生了什么变化?
材料二二战期间,由于防战备战的需要,美国全力开动国家机器,成为世界的兵工厂,供应着各国急需的各种军需及生活物资,由此美国出现了战时经济繁荣。……战后美国在罗斯福新政所取得的经济基础上,国内生产力得到极大的发展。……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世界经济发展缺乏新的增长点,发展驱动力下降。基于这种时代发展的经济背景,美国人开始思考新的经济发展模式。
——摘编自周文《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黄金时代”》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二战期间及战后美国经济繁荣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新的经济发展模式”的特点。
材料三概括地说,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它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
—— 2024年1月31日,习近平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3) 根据材料三概括新质生产力的特征,举例说明我国发展新质生产力给人民生活带来的变化。
材料四习近平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具有深厚的理论渊源,是对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关于科技生产力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同时,习近平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也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其具有在实践中凸显中国式现代化关于实现高质量发展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本质要求等内涵特征。因此,新时代新征程,必须通过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才能加速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一摘编自程恩富、陈健《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加速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4) 根据材料四,说明发展新质生产力和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之间的内在联系。
(5) 综上,你有何启示?
17.每个时代都有代表性的重大工程,这些工程不但成为时代的印记,也铸就了非凡的时代精神。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探究一中外时代工程典范
(1) 从探究一的图片中选择一个你熟悉的工程推荐给大家,并说说你推荐的理由(理由从背景、目的、作用三个方面叙述)。
(2) 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两大工程体现的国家治理理念和方式有哪些相同点?
探究二人工天河与不朽精神丰碑
红旗渠是河南省林县(现林州市)人民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从1960年2月开始动工并于1966年建成的一项大型水利工程。在修建这条著名“人工天河”的过程中,勤劳勇敢的十万林州人民,苦战十个春秋,仅仅靠着一锤,一铲,两只手,在太行山悬崖峭壁上修成了这全长1500公里的红旗渠,结束了十年九旱、水贵如油的苦难历史。
——肖力、邢洪儒《中国共产党精神建设研究》
(3) 根据探究二,归纳“红旗渠精神”的内涵,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与“红旗渠精神”同一时期的两位英雄模范人物。
探究三镌刻在山河间的强国印记
1992年4月3日,七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表决长江三峡方案。出席会议的代表有2633人,表决结果:1767票赞成,177票反对,644票弃权,25人未按表决器,方案以多数票赞成通过。
——相关资料
(4) 根据探究三回答,三峡方案的通过体现了我国什么制度?该制度有何特点?
探究四创新设计融通湾区血脉
正式开通的港珠澳大桥,被认为是粤港澳大湾区一小时生活圈的纽带。香港与澳门靠道路左侧行驶,内地靠右行驶,在驾驶习惯和交通规则很大不同的情况下,港珠澳大桥利用立交桥的设计,解决了这个差异——驾驶员在抵达或驶离香港、澳门口岸后,按照行车指示牌通过立交桥,就能完成行车方式的调整。
——摘编自澎湃新闻《从港珠澳大桥看未来助力大湾区发展,拉近时空与心灵距离》
(5) 根据探究四,归纳港珠澳大桥“行车方式的调整”所体现的设计理念;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从政治、经济角度分析“港珠澳大桥”能正式开通的前提条件。
(6) 在新时代背景下,应如何借鉴上述重大工程的建设经验来推动国家的可持续发展?
三、综合探究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7分。
18.习近平总书记在2024年新年贺词中强调:“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新时代新征程的中心任务。”阅读材料,完成任务。
在上图呈现的中国近代史和现代史内容中各选一例,结合所学,从民族复兴的角度,自定一个你想论述的观点,加以阐述或说明。(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1.【答案】D
2.【答案】D
3.【答案】A
4.【答案】D
5.【答案】D
6.【答案】D
7.【答案】C
8.【答案】B
9.【答案】C
10.【答案】A
11.【答案】B
12.【答案】A
13.【答案】C
14.【答案】B
15.【答案】C
16.【答案】【小题1】变化:第二次工业革命催生新兴产业;第三次工业革命带来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提高生产力水平
【小题2】原因:二战期间的各国急需的军需及生活物资生产推动美国战时经济繁荣;罗斯福新政推动美国国内生产力的发展;二战后美国积极拓展世界市场,应用最新科技成果,革新生产技术,推动了经济的繁荣。特点:全球化和信息化
【小题3】特征: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与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变化: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迅速;5G 网络的广泛覆盖;智能家居产品不断涌现
【小题4】关系:必须通过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才能加速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小题5】启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17.【答案】【小题1】推荐工程(以武汉长江大桥为例):
背景:新中国成立初期,为改变工业落后局面,实施“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加强交通建设。目的:加强长江南北交通,推动工业化进程,促进经济发展。作用:连接长江南北,便利物资运输和人员往来,是“一五”计划的重要成就,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基础
【小题2】国家治理理念和方式的相同点:国家干预经济,政府主导工程建设;重视改善民生,促进就业或发展;通过工程建设推动经济复苏或建设
【小题3】“红旗渠精神”内涵:艰苦奋斗、团结协作、无私奉献、勇于挑战困难。
模范人物:王进喜、焦裕禄
【小题4】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特点: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体现人民当家作主
【小题5】设计理念:创新思维(利用立交桥解决规则差异)、因地制宜、融合协调(兼顾港澳与内地交通规则)。
政治前提:“一国两制”方针的实施,港澳回归,国家统一。经济前提:改革开放后,中国综合国力提升,具备建设大型工程的经济实力
【小题6】推动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借鉴经验:科技创新驱动;政府科学规划;发挥制度优势;工程建设兼顾民生需求和生态保护(可持续发展理念);弘扬艰苦奋斗、团结协作等精神,凝聚社会力量
18.【答案】选国门洞开、国家独立。
观点:中国从屈辱走向民族独立。
阐述: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最终以清政府的失败而告终,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门洞开,之后列强又发起了一系列侵华战争,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沉重的苦难;1949年新中国成立,它标志着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结束了长期被压迫的历史,成为国家的主人;新中国成立开启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新纪元,中国共产党成为全国范围的执政党,领导人民进行了大规模的社会改革,实现了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解放;新中国的成立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基础,为后来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结论:综上可知,新中国的成立,使中国从屈辱走向民族独立,开创了历史新局面。
第1页,共1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