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地理复习主题串讲5:自然环境对农业发展的影响(课件+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中考地理复习主题串讲5:自然环境对农业发展的影响(课件+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5-04-21 16:13:26

文档简介

主题串讲1 气候类型的全球分布及影响
知识融合·搭项目
1.C 2.D 3.A 4.D 5.B 6.B 7.D 8.B 9.D  10.A
11.D 12.A
主题串讲2 区域位置的判读、影响及评价知识融合·搭项目
1.C 2.A 3.C 4.B 5.C 6.A 7.D 8.A
主题串讲3 自然环境对文化的影响(衣、食、住、行)
知识融合·搭项目
1.(1)A B C
(2)高或较高 多为毛皮衣服
(3)以丝绸为主要材料或质地轻柔薄爽
(4)宽大或透气性好
(5)气候复杂多样
2.B
3.(1)南方 排水
(2)水稻 潮湿
(3)B
(4)旱地 位于黄河下游,靠近海洋,气候温和,省内汇集有大河、大湖、丘陵、平原、大海等多样性的地貌,造就了鲁菜的食材选料品种异常丰富与均衡,多海鲜类食物等
(5)自然环境原因:我国外流区的中低纬度地区多为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雨热同期,光照充足,降水充沛;地形多为山地丘陵,为不同动植物的生长提供了有利条件;沿海地区水产品丰富,内陆地区则因河流众多,有利于多种水生动植物的生长。
人文原因:这些菜系多与当地的历史文化紧密相连,如鲁菜与山东的儒家文化、川菜与四川的巴蜀文化等;人口众多,对饮食的需求量大且多样化;交通便利,促进了烹饪技艺的相互借鉴和融合。
4.D 5.B 6.A
7.(1)B 甲地属于热带沙漠气候,气候干旱,降水稀少,沙漠面积广大,骆驼是常见的牲畜。
(2)D 乙地位于青藏高原,气温低,牦牛体毛密而长,可御寒防湿,适宜寒冷气候。
(3)C 丙地属于热带季风气候,降水丰富,当地以船为主要交通工具。
(4)A 丁地所在地区纬度高,气候寒冷,交通运输工具是狗拉雪橇。
主题串讲4 地形、气候对河流的影响
知识融合·搭项目
1.C 2.D 3.C 4.C 5.B 6.C 7.C 8.D 9.B 10.D
主题串讲5 自然环境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知识融合·搭项目
1.(1)海拔高 河谷
(2)纬度高,冬季气温低,雪期较长;有小兴安岭、长白山等山地,坡度适宜开展滑雪运动;离冬季风源地近,冬季降雪丰富
(3)反对开垦。理由:湿地起着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蓄洪、防洪等作用
(4)位于板块交界处,地壳活动频繁
(5)涵养水源;净化水质;调节气候;维护生物多样性等
2.B 3.A
4.(1)华南 长江流域  旱地
(2)秦岭 淮河 小麦(玉米、大豆等)  水稻(油菜、甘蔗等)
(3)降水 畜牧
(4)高 热量 一
(5)河流分布广泛,水源充足;以季风气候为主,雨热同期,有利于农业生产。(合理即可)
5.B 6.D
7.(1)①少 ②畜牧业 ③灌溉农业
(2)千沟万壑,支离破碎 水土流失严重
(3)地势低洼,农田易受渍涝灾害 土壤肥沃,灌溉便利
(4)高新技术产业、生态农业、旅游业等。
8.(1)黑 水稻
(2)①牧民 ②湿润
(3)禁止焚烧(或可以焚烧) 焚烧秸秆会污染空气,易引发火灾(或焚烧秸秆可以肥沃土壤,降低病虫害)
主题串讲6 自然环境对工业发展的影响
知识融合·搭项目
1.B 2.B 3.A 4.B 5.B 6.C
7.(1)乌拉尔 管道
(2)重 圣彼得堡工业区 矿产
主题串讲7 保护生态环境(保持水土、防沙治沙、保护湿地、保护海洋环境)
知识融合·搭项目
1.(1)土地利用类型齐全;耕地比重小,草地、林地和难以利用的土地比重大;后备耕地资源不足
(2)丘陵 黄土高原 水土流失
(3)自然原因:梯田不利于开展大规模机械化耕作,水利设施落后,灌溉条件较差;人文原因:进城务工人员增多,农村劳动力短缺等(符合题意即可) 利用梯田景观发展旅游业、退耕还林还草、恢复生态保护功能等(符合题意即可)。
(4)珍惜和合理利用耕地,保护优质耕地;提高耕地质量,增加优质产田面积,提高产量等
2.D 3.C 4.D 5.D 6.C
7.(1)黄土高原 西高东低
(2)土质疏松、夏季多暴雨 坡耕地变梯田,荒山变果园
(3)森林(植被)
(4)保护生态环境,防止水土流失;合理开采自然资源;发展旅游业、发展林果业等
8.B 9.A 10.C
主题串讲8 区域联系与协同发展(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西部大开发)
知识融合·搭项目
1.(1)渤海
(2)煤炭、石油等矿产资源丰富;海陆交通便利;国家政策支持;科技水平高;劳动力丰富。
(3)较大(或悬殊) 资源(或矿产、劳动力) 大 水资源
(4)建立现代化交通体系;优化城镇规模结构;加强产业联系。
2.A 3.C 4.B 5.A
6.(1)为粤港澳大湾区提供了广阔的腹地;缓解了能源紧张的局面;减轻了环境污染;提供了产业升级的机会。(任意两条即可)
(2)异:北部湾经济区①③④ 粤港澳大湾区②⑥ 
同:⑤⑦
(3)地理位置优越,邻近东南亚;交通便利;国家政策支持;珠江三角洲有较好的经济基础和开放态势等
(4)便捷的交通
7.D 8.B主题素养立意
建立自然环境对农业影响的知识框架,认识影响农业发展的自然因素,形成因地制宜的地理思想,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
主题内容阐释
自然环境对农业发展的影响是地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主要分为气候条件、地形和土壤的影响这几种考查类型,理解自然环境对人类农业生产活动的影响,形成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思想。
主题体系构建
核心项目聚焦
“自然环境对农业发展的影响”这一主题内容综合性强,命题时往往会先结合生活实例或出示气候、地形图以及景观图叙述情境,根据情境中涉及的农业知识进行命题分析,所以做这类题时要学会提取有用信息,总结不同区域的自然环境特点,再根据所学知识进行解答。
(1)探究光照、温度、降水等气候因素对农作物的种类、分布、生长发育的影响。
(2)探究地形的起伏、坡度的大小、土壤的种类等对农业生产方式和种类的影响。
探究气候和水源对农作物的影响问题
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三江平原和三江源地区水草丰美,湿地面积广大,野生动植物种群繁多,被称为“生态的净土”。
材料二 图1为东北地区示意图,图2为青藏地区示意图。
(1)热量不足是东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种植业发展的不利条件。其中青藏地区热量不足的原因是________,受热量条件的限制,青藏地区的种植业主要分布在________地区。
(2)2023年冬天①所在省区旅游业异常火爆,滑雪运动为该地创造了大量收入,从纬度、地形、气候分析该省区发展滑雪运动的有利条件: __________________。(两点即可)
(3)为了进一步提高粮食产量,有人建议应加大对三江平原湿地的开垦,扩大耕地面积,对此你如何看待并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2023年3月26日02时33分在青海玉树州治多县(北纬36.05度,东经91.55度)发生4.5级地震,请分析该地区地震多发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为保护生态环境,国家分别在图中两地设立了①三江自然保护区和②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湿地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作用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至少写2条)
下图为我国某地某种农作物生长过程中不同阶段的气候资料图。读图,完成2~3题。
2.该农作物最有可能是(  )
A.水稻  B.冬小麦 
C.春小麦  D.甜菜
3.该作物主要种植区是(  )
A.华北平原 B.东北平原
C.成都平原 D.内蒙古高原
4.从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食物安全的大局出发,为充分发挥各地区的优势条件,我国制订了农产品主要产区的建设规划。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1)我国农产品主产区中热量条件最好的是________主产区,四川盆地属于________主产区,黄淮海平原主产区耕地类型以________为主。
(2)我国东部地区以________—________一线为界,南、北方地区种植的主要农产品不同,北方地区主要的农产品有________(一种即可),南方地区主要的农产品有________(一种即可)。
(3)制约西部地区农业发展的主要气候条件是________。从自然条件看,西北地区更适合发展________业。
(4)与我国南方地区的水稻种植区相比,东北地区纬度________,气温低,________不足,水稻生长周期长,作物熟制是一年________熟。
(5)试从气候和水源方面简要分析我国东部地区发展种植业的有利自然条件。
探究地形和土壤对农业的影响问题
读中国各类地形面积比例图,完成5~6题。
5.下列关于我国地形特点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地形以平原、丘陵为主
B.地形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
C.山区面积最大,占全国总面积的43%
D.地势东高西低,呈三级阶梯状分布
6.根据这种地形特点,我国发展农业生产的正确做法是(  )
A.在高原地区大力发展林业
B.在山地修梯田发展种植业
C.在平原地区种植优质牧草,发展畜牧业
D.积极发展农、林、牧、渔等多种经营
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长江与黄河构成的“双河结构”决定了中国的大格局,也是中华文明诞生的基础。下图是“双河结构”示意图、河套灌区示意图、黄土高原景观图和《长江经济带·产业转型升级》特种邮票组图。
 
(1)河套地区位于黄河上游,是草原文化与农耕文化的交汇融合之地。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河套地区农业发展历程,完成下列关系图。
(2)起源于黄土高原的旱作农业,曾长期是我国农业立国的根脉所在。后来由于不合理开发,黄土高原的地表形成“________________”的显著特征。本区最显著的生态环境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
(3)江苏省兴化市地势低洼,平均海拔不足2米,农田易遭受渍涝灾害。当地人在低洼沼泽地区挖河泥,将淤泥与水草混合物堆积成高出水面的田垛,用来种植作物,形成了垛田。下图是垛田示意图。根据图文资料分析垛田产生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发展种植业的有利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长江经济带横跨中国东、中、西三大区域,是中央重点实施的“三大战略”之一。中国邮政发行了《长江经济带》特种邮票,以手绘方式生动展示了长江经济带的发展成就。结合邮票(见图)展示内容,列举三条长江经济带转型升级的产业。
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我国的农业除了种植业,还有林业、渔业、畜牧业等生产部门,为了合理分配优化农业劳动力,全国有部分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员会随着时令变化不断流动作业。
材料二 下图为我国部分农业类型分布区图。
(1)甲地土壤肥沃,主要得益于________土广泛分布,乙地主要的粮食作物是________。
(2)某季节,为了填补农业劳动力短缺问题,我国部分牧民、守林人、联合收割机农户前往祖国部分农业区劳作,请结合图中信息,完成下表内容。
职业 拟劳作地(填字母) 所在地主要干湿状况
①________ B 半干旱
联合收割机农户 D 湿润、半湿润
守林人 C ②________
(3)丙地随处可见“禁止焚烧秸秆”的标语,但也有人认为焚烧秸秆是可行的,你的观点是________(填“禁止焚烧”或“可以焚烧”),请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共27张PPT)
主题串讲5 自然环境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化零为整·构体系
主题素养立意
建立自然环境对农业影响的知识框架,认识影响农业发展的自然因素,形成因地制宜的地理思想,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
主题内容阐释
自然环境对农业发展的影响是地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主要分为气候条件、地形和土壤的影响这几种考查类型,理解自然环境对人类农业生产活动的影响,形成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思想。
主题体系构建
核心项目聚焦
“自然环境对农业发展的影响”这一主题内容综合性强,命题时往往会先结合生活实例或出示气候、地形图以及景观图叙述情境,根据情境中涉及的农业知识进行命题分析,所以做这类题时要学会提取有用信息,总结不同区域的自然环境特点,再根据所学知识进行解答。
(1)探究光照、温度、降水等气候因素对农作物的种类、分布、生长发育的影响。
(2)探究地形的起伏、坡度的大小、土壤的种类等对农业生产方式和种类的影响。
知识融合·搭项目
项目1 探究气候和水源对农作物的影响问题
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三江平原和三江源地区水草丰美,湿地面积广大,野生动植物种群繁多,被称为“生态的净土”。
材料二 图1为东北地区示意图,图2为青藏地区示意图。
(1)热量不足是东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种植业发展的不利条件。其中青藏地区热量不足的原因是________,受热量条件的限制,青藏地区的种植业主要分布在________地区。
(2)2023年冬天①所在省区旅游业异常火爆,滑雪运动为该地创造了大量收入,从纬度、地形、气候分析该省区发展滑雪运动的有利条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点即可)
海拔高
河谷
纬度高,冬季气温低,雪期较长;有小兴安岭、长白山等山地,坡度适宜开展滑雪运动;离冬季风源地近,冬季降雪丰富
(3)为了进一步提高粮食产量,有人建议应加大对三江平原湿地的开垦,扩大耕地面积,对此你如何看待并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2023年3月26日02时33分在青海玉树州治多县(北纬36.05度,东经91.55度)发生4.5级地震,请分析该地区地震多发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为保护生态环境,国家分别在图中两地设立了①三江自然保护区和②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湿地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作用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至少写2条)
反对开垦。理由:湿地起着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蓄洪、防洪等作用
位于板块交界处,地壳活动频繁
涵养水源;净化水质;调节气候;维护生物多样性等
下图为我国某地某种农作物生长过程中不同阶段的气候资料图。读图,完成2~3题。
2.该农作物最有可能是(  )
A.水稻  B.冬小麦 
C.春小麦  D.甜菜
3.该作物主要种植区是(  )
A.华北平原 B.东北平原
C.成都平原 D.内蒙古高原


4.从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食物安全的大局出发,为充分发挥各地区的优势条件,我国制订了农产品主要产区的建设规划。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1)我国农产品主产区中热量条件最好的是________主产区,四川盆地属于__________主产区,黄淮海平原主产区耕地类型以________为主。
(2)我国东部地区以________—________一线为界,南、北方地区种植的主要农产品不同,北方地区主要的农产品有________________ (一种即可),南方地区主要的农产品有____________________(一种即可)。
(3)制约西部地区农业发展的主要气候条件是________。从自然条件看,西北地区更适合发展________业。
华南
长江流域
旱地
秦岭
淮河
小麦(玉米、大豆等)
水稻(油菜、甘蔗等)
降水
畜牧
(4)与我国南方地区的水稻种植区相比,东北地区纬度________,气温低,________不足,水稻生长周期长,作物熟制是一年________熟。
(5)试从气候和水源方面简要分析我国东部地区发展种植业的有利自然条件。

热量

河流分布广泛,水源充足;以季风气候为主,雨热同期,有利于农业生产。(合理即可)
项目2 探究地形和土壤对农业的影响问题
读中国各类地形面积比例图,完成5~6题。
5.下列关于我国地形特点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地形以平原、丘陵为主
B.地形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
C.山区面积最大,占全国总面积的43%
D.地势东高西低,呈三级阶梯状分布

6.根据这种地形特点,我国发展农业生产的正确做法是(  )
A.在高原地区大力发展林业
B.在山地修梯田发展种植业
C.在平原地区种植优质牧草,发展畜牧业
D.积极发展农、林、牧、渔等多种经营

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长江与黄河构成的“双河结构”决定了中国的大格局,也是中华文明诞生的基础。下图是“双河结构”示意图、河套灌区示意图、黄土高原景观图和《长江经济带·产业转型升级》特种邮票组图。
(1)河套地区位于黄河上游,是草原文化与农耕文化的交汇融合之地。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河套地区农业发展历程,完成下列关系图。
①少 ②畜牧业 ③灌溉农业
(2)起源于黄土高原的旱作农业,曾长期是我国农业立国的根脉所在。后来由于不合理开发,黄土高原的地表形成“__________________”的显著特征。本区最显著的生态环境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
千沟万壑,支离破碎
水土流失严重
(3)江苏省兴化市地势低洼,平均海拔不足2米,农田易遭受渍涝灾害。当地人在低洼沼泽地区挖河泥,将淤泥与水草混合物堆积成高出水面的田垛,用来种植作物,形成了垛田。右图是垛田示意图。根据图文资料分析垛田产生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发展种植业的有利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
地势低洼,农田易受渍涝灾害
土壤肥沃,灌溉便利
(4)长江经济带横跨中国东、中、西三大区域,是中央重点实施的“三大战略”之一。中国邮政发行了《长江经济带》特种邮票,以手绘方式生动展示了长江经济带的发展成就。结合邮票(见图)展示内容,列举三条长江经济带转型升级的产业。
高新技术产业、生态农业、旅游业等。
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我国的农业除了种植业,还有林业、渔业、畜牧业等生产部门,为了合理分配优化农业劳动力,全国有部分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员会随着时令变化不断流动作业。
材料二 下图为我国部分农业类型分布区图。
(1)甲地土壤肥沃,主要得益于________土广泛分布,乙地主要的粮食作物是________。
(2)某季节,为了填补农业劳动力短缺问题,我国部分牧民、守林人、联合收割机农户前往祖国部分农业区劳作,请结合图中信息,完成下表内容。
职业 拟劳作地(填字母) 所在地主要干湿状况
①________ B 半干旱
联合收割机农户 D 湿润、半湿润
守林人 C ②________

水稻
牧民
湿润
(3)丙地随处可见“禁止焚烧秸秆”的标语,但也有人认为焚烧秸秆是可行的,你的观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填“禁止焚烧”或“可以焚烧”),请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禁止焚烧(或可以焚烧)
焚烧秸秆会污染空气,易引发火
灾(或焚烧秸秆可以肥沃土壤,降低病虫害)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