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植物的生活 第二章 植物体内的物质与能量变化
第一节 水的利用与散失 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水的利用与散失”是人教版(2024)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二章的重要内容。水是植物生存和生长的关键物质,在植物的生命活动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本节内容主要围绕植物对水的吸收、运输、利用和散失展开,深入探讨植物体内水的动态变化过程。
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涵盖生命观念、科学思维、探究实践和态度责任。在教学过程中,应紧密围绕这些核心素养展开。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和分析,深入了解植物体内水的利用和散失机制,形成对植物生命活动的整体认识,树立生命观念。培养学生运用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分析植物吸水、失水以及水运输的条件和路径,提升科学思维水平。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和探究活动,如制作叶片横切面临时切片、设计蒸腾作用实验等,提高学生的探究实践能力。同时,引导学生认识绿色植物蒸腾作用的意义,培养学生保护森林、珍惜水源的意识,增强态度责任。
核心素养目标
1. 生命观念:理解植物吸水和失水的原理,掌握水在植物体内的运输和利用过程以及植物蒸腾作用发生的机理,形成对植物生命活动的整体认识,深刻认识到水对植物生命活动的重要性,认同叶片的结构与其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2. 科学思维:运用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分析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条件,以及水在植物体内的运输路径,能够解释植物蒸腾作用及气孔控制气体进出植物叶片的机制,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探究实践:熟练练习制作叶片横切面的临时切片,准确用显微镜观察叶片的结构;设计并实施实验,证明植物吸水的部位、运输管道和运输方向;制作叶片的结构模型,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实践探究能力。
4. 态度责任:充分认同绿色植物进行蒸腾作用的意义,积极形成保护森林、珍惜水源的意识,增强对自然环境的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1. 明确植物吸水的主要部位和条件,清晰描述植物体内水运输的途径。
2. 准确描述绿色植物叶片的基本结构。
3. 深入理解植物的蒸腾作用及其对植物自身的意义。
4. 详细解释气孔控制气体进出植物叶片的机制。
(1) 教学难点
1. 精准描述气孔的组成及开闭原理。
2. 透彻理解气孔的开闭与蒸腾作用的关系。
3. 熟练练习徒手切片,清晰观察叶片的结构。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自然界中,水是生命之源,对于植物来说,水同样至关重要。早在 17 世纪初,比利时人海尔蒙特就做了一个著名的实验。他将一棵柳树苗栽种在装有烘干土壤的盆中,仅在必要时往盆中浇水。5 年后,柳树长大了,他再次称量柳树和盆中土壤(烘干)的质量,发现柳树的质量增加了 70 多千克,而土壤只减少了 50 多克。大家思考一下,海尔蒙特的柳树生长实验中,柳树增加的质量是从哪里得到的呢?
另外,有人计算出一株玉米从出苗到结实,从土壤中吸收的水超过 200 千克,其中成为玉米植株组成成分的水还不到 2 千克。那么其余那么多的水都到哪里去了呢?这些水对植物体自身又有什么意义呢?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学习——水的利用与散失。
讲授新课
(1) 植物对水的吸收和运输
- 植物吸水的主要部位: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已经知道,植物吸收水和无机盐的主要部位是根尖的成熟区。大家想一想,为什么成熟区具有强大的吸水能力呢?这是因为成熟区有大量的根毛,这些根毛大大增加了根尖的吸收面积,就像无数个小吸管一样,能够高效地吸收土壤中的水分。我们可以通过一个简单的比喻来理解,根毛就像是植物的“吸水小助手”,帮助植物从土壤中获取足够的水分。
- 水在植物体内的运输途径:根吸收的水是怎样运输到茎、叶、花等器官的呢?接下来我们通过一个实验来探究。教师展示实验材料:剪取一段带叶的茎,放入滴有红墨水的水里,并在阳光下照射 3 - 4 小时。在等待实验结果的过程中,大家可以先思考一下,如果水在茎中能够运输,我们可能会观察到什么现象呢?
一段时间后,我们来观察实验现象。可以看到叶脉红了,整个叶片都有些红了,而茎的表面并没有出现红色。这说明了什么呢?现在请同学们动手把茎横向(或纵向)切断,仔细观察茎的横切面。大家会发现一些变红的“管子”,这些变红的“管子”叫什么呢?它有何特点?又有什么作用呢?水在其中运输的方向又是怎样的呢?
教师讲解:茎内运输水的结构是导管,导管是由许多长形、管状的死细胞构成的,这些死细胞没有细胞质和细胞核,上下细胞间的细胞壁已经消失,形成中空的管道。根和叶脉内的导管相互连接,形成运输水的管网。水在茎中运输的方向是由下往上的,这与我们常识中水一般从上往下流的情况不同,那么水从下往上运输的动力是什么呢?这个问题我们在后面学习蒸腾作用的时候会进一步了解。
(1) 植物的蒸腾作用
- 蒸腾作用的概念:我们来做一个科学实验,用透明塑料袋罩住正常生长的植物,一段时间后塑料袋内出现了水珠。大家思考一下,塑料袋中的水从哪里来的呢?教师讲解:水从活的植物体表面以气体状态散失到大气中的过程,叫作蒸腾作用。就像我们人出汗一样,植物也会通过蒸腾作用散失水分。
- 蒸腾作用的实验探究:为了更深入地了解蒸腾作用,我们可以设计一个实验。教师展示实验装置:准备两盆生长状况相似的植物,一盆用塑料袋将叶片全部罩住,另一盆不罩。将两盆植物放在相同的环境中一段时间后,观察塑料袋内的现象。
让学生分组讨论实验设计的原理和预期结果。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可以直观地看到蒸腾作用的存在,并且可以思考蒸腾作用的强弱与哪些因素有关。
- 蒸腾作用的意义: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思考蒸腾作用对植物自身有什么意义。教师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 促进水分的吸收和运输:蒸腾作用产生的拉力,就像一个“水泵”,能够促使根不断地从土壤中吸收水分,并将水分运输到植物的各个部位。
- 促进无机盐的运输:无机盐只有溶解在水中才能被植物吸收和运输,蒸腾作用带动了水分的运输,也就促进了无机盐在植物体内的运输。
- 降低叶片表面的温度:在炎热的夏天,植物通过蒸腾作用散失水分,就像给叶片“降温”一样,避免叶片被高温灼伤。
(1) 叶片的结构
- 制作叶片横切面的临时切片:教师示范制作叶片横切面临时切片的方法:取一片新鲜的菠菜叶,放在载玻片上,用双面刀片(两片并排在一起)迅速切割叶片,多切几次,将切下的薄片放入清水中,用毛笔蘸取最薄的一片,放在载玻片上,盖上盖玻片。
让学生分组进行操作,教师巡视指导,提醒学生注意安全,避免刀片割伤手指。在制作过程中,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要选取最薄的一片进行观察。
- 观察叶片的结构:学生用显微镜观察自己制作的临时切片,教师引导学生按照从宏观到微观的顺序进行观察,先观察叶片的整体结构,再观察叶片各部分的细胞结构。
教师展示叶片结构的示意图,结合显微镜下的观察结果,讲解叶片的结构:叶片由表皮、叶肉和叶脉三部分组成。
- 表皮:包括上表皮和下表皮,表皮细胞排列紧密,具有保护作用。在表皮上有许多小孔,叫作气孔,气孔是气体进出叶片的门户。
- 叶肉:分为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栅栏组织细胞排列紧密,含叶绿体较多;海绵组织细胞排列疏松,含叶绿体较少。叶肉是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场所。
- 叶脉:具有运输和支持作用。其中,导管负责运输水分和无机盐,筛管负责运输有机物。
- 气孔的结构和开闭原理:教师展示气孔的结构示意图,讲解气孔的组成:气孔是由一对半月形的保卫细胞围成的空腔。保卫细胞的内外壁厚度不同,靠近气孔的内壁厚,远离气孔的外壁薄。
当保卫细胞吸水膨胀时,内壁伸展拉长,牵动外壁向内凹陷,使气孔张开;当保卫细胞失水收缩时,内外壁都拉直,使气孔关闭。气孔的开闭与蒸腾作用密切相关,当气孔张开时,蒸腾作用增强;当气孔关闭时,蒸腾作用减弱。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气孔开闭原理对植物生命活动的意义,引导学生从水分散失、气体交换等方面进行思考。
(1) 气孔控制水分和二氧化碳进出叶片的机制
教师结合叶片的结构和蒸腾作用的知识,详细讲解气孔控制水分和二氧化碳进出叶片的机制:在白天,植物进行光合作用需要吸收二氧化碳,同时释放氧气。此时,气孔张开,二氧化碳通过气孔进入叶片,为光合作用提供原料;水分则通过蒸腾作用从气孔散失到大气中。在夜晚,植物光合作用停止,为了减少水分的散失,气孔关闭。
通过图片、动画等形式,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气孔控制水分和二氧化碳进出叶片的动态过程。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气孔的这种控制机制对植物生存和生长的重要性。
课堂小结
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植物对水的吸收和运输、植物的蒸腾作用、叶片的结构以及气孔控制水分和二氧化碳进出叶片的机制。强调水在植物生命活动中的重要作用,以及蒸腾作用对植物自身和生态环境的意义。同时,鼓励学生课后继续观察生活中的植物,进一步了解植物与水的关系。
布置作业
1. 让学生回家后制作一个叶片结构的模型,可以使用各种材料,如彩纸、橡皮泥等,下节课与同学们分享自己的作品,并介绍叶片的结构和功能。
2. 以“水与植物的生命”为题,写一篇 500 字左右的短文,表达自己对水在植物生命活动中作用的认识和理解。
教学资源
1. 多媒体课件,包含海尔蒙特实验、水在茎中运输的实验、蒸腾作用实验、叶片结构等图片和动画。
2. 实验材料:带叶的茎、滴有红墨水的水、透明塑料袋、新鲜的菠菜叶、双面刀片、载玻片、盖玻片、显微镜、毛笔等。
3. 制作叶片结构模型的材料,如彩纸、橡皮泥等。
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实验探究和多媒体展示等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较好地实现了教学目标。但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部分学生在制作叶片横切面临时切片时存在一定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指导。同时,在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