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中考二轮复习《议论文阅读答题方法归纳》课件(共2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九年级中考二轮复习《议论文阅读答题方法归纳》课件(共27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62.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4-19 20:41:5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7张PPT)
议论文阅读答题技巧归纳
一、找论点的方法:
①在文题,标题就是论点。如果题目为一句话,并且是肯定的判断,则题目本身就是中心论点。
如果题目由偏正短语、并列短语构成,则要到文中寻找中心论点。
方式:
偏正短语,如“成功的秘诀”,则在题目上加“是什么”,论点是文中回答的句子;
并列短语,如“敬业与乐业”,论点则是二者的关系:“敬业乐业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
②在开头,开门见山提出论点。
③在文尾,在层层深入论述的基础上,在文章的总结中推出中心论点。寻找时可从语言标志入手,一些在结尾推出中心论点的文章,论点前常有“总之”“综上所述”“所以”等标志性词语。
④在文中,在初步展开议论后顺势提出中心论点。
⑤此外,也有些文章对论点表述不很集中需要通读全文后才能概括归纳出中心论点。
二、补写事实论据或道理论据。
公式:某人+某事+结果(要注意论据的真实性、典型性和侧重点)
答题要点:
清楚要求补充的论据类型,即看清楚要求的是名言还是事例;
②补充名人事例要注意字数限制。当然,作为应考,可以准备“勤奋”、“处世”等常见主题的名人事例和名言。名言字数要少,事情要熟悉,不要为求新而准备那些较长名言或不熟悉的名人事例。

三、常见的论证方法及作用
1.论证方法的识别:
事例(含概括事例)---举例论证引名言,讲道理-----道理论证
运用比喻证明观点-----比喻论证把正反事实或道理进行对比-----对比论证
2分析论证方法的作用:
问题句式:使用xx论证的方法+论证了*x观点+效果
①举例论证:通过举具体的事例加以论证,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格式:使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列举……(概括事例)证明了……(如果有分论点,则写出它证明的分论点,否则写中心论点),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② 比喻论证:通过比喻进行证明,使论证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格式:使用了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将……比作……,证明了……的观点,从而把抽象深奥
的道理阐述得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③对比论证:对比论证的作用就是突出强调。
格式:使用了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将……和……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的观点,增强文章说服力,给人鲜明深刻的印象。
④道理论证:通过讲道理的方式证明论点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引用论证是道理论证的一种,这与具体的引用材料有关,有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名人佚事、笑话趣闻等各种情况,其作用要具体分析。如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可以增强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引用名人佚事、奇闻趣事,可以增强论证的趣味性,吸引读者往下读。
格式:使用了道理论证的论证方法,通过讲……道理证明……观点,是论证更概括更深入。
使用了引用论证的论证方法,引用……(科学的道理或引用名言、格言、警句等)证明……的观点,增强了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
或者引用……(名人佚事、奇闻趣事)证明……的观点,增强论证的趣味性,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四、分析文章的论证思路
首先应该了解一般议论文的结构: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
分析议论文的论证思路,其实,就是在段落层次的基础上加上一些诸如“首先”、“然后”、“接着”、“最后”一类表承转启合关系的词语。做这个题目,尤其要注意开头结尾的表述。
做这个题目,就是把文章的引论、本论、结论具体化地陈述出来。如《敬业与乐业》一文,我们可以这样表述:(梁启超)首先引用国人熟悉的儒家经典《礼记》和道家经典《老子》中的格言,开宗明义地提出了“敬业乐业”的主旨。接下来,分别谈论了“有业” “敬业” “乐业”的重要性;最后,又用“责任心”和“趣味”总结全文旨意,勉励人敬业。
答题思路:
先通过……引出论点,再用例子(或名言、或者从某个角度)加以论证,最后得出……的结论。
五、议论文题目分析:
①作用分析
1 点明论点,
2、交待论题,
3 点明议论由头
方法:(1)主谓短语和动宾短语一般是论点,如:珍惜xx,学会xx,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2)并列短语一般论述事物之间的关系,如:想和做,成与败。
(3)题目中有谈、论、说、议的一般是论题。
②效果分析:(1)点明了文章论述的内容,明确了文章论点,(2)运用比喻,生动形象的提出了论点等。
六、议论文开头的作用:
①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
②针对现实中某种现象(或事例或观点)进行分析,然后提出论点(或提出论题),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③引用名言提出论点或论题,同时,名言又是证明论点的论据。
④由某个故事或事例引出论点或论题,同时,故事和事例又是证明论点的论据。
⑤用生动的比喻或故事(如寓言)引出论点,既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又能把抽象的道理
形象化,便于读者接受。
七、议论文结尾的作用:
(1)深化中心论点,提出……的结论;
(2)强调……的中心论点;
(3)发出……的号召或希望人们……;
(4)补充论证了……。(其作用是使论证更严密。)
(5)总结全文,得出中心论点
(6)提出问题,发人深思,其发人去关注或思考某个问题
八、议论文语言特点
分析的角度比较固定,只有二个角度:
1.语言特点:简明平实、形象生动、幽默风趣、含蓄委婉、富有文采等
2语体特点:语体特点,就是抓住逻辑严密四个字做文章就可以了。
一个应特别注意的事项就是做这类的题目一定要有具体文句支撑,也就是用文章中的具体例句为例子进行分析。
常用句式:这个词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严密性。
常见题型:某句话中某个词删去(或换成另一个)行吗 为什么
答题格式:
A.动词:不能删去。因为“……”这个词准确(或生动、具体)地写出了……,如果去掉,就……
B.形容词:不能删去。因为“……”这个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如果去掉就……
C .副词:不能删去。因为“……”这个词强调了(或突出了;或从范围上限定了)……;如果删去,就显得太绝对了(或根据语境分析)。它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严密、准确性。经常被考查到的几个副词:都,往往,非常、只有等。
(1)前后两段的位置关系能否互换 为什么?
先看这两段与前面的段落之间有没有照应的关系,如果没有,再看这两段之间有没有先后关系,比如时间上、逻辑上等,分析后即可作答。
两种答题技巧:
不能,因为这几段和第*段的***几句一一对应关系
不能,因为这几段存在着逻辑或时间上的先后关系(或不符合人们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认知习惯)
(2)删去文中的某段话(或某个词语)可以吗 为什么
答题技巧:
公式:不能,因为(段意或这个段落和词语的作用)+(如果删去,会使论证不严密。)
九、结构和内容上的作用。
答题技巧:
结构上:开头引起下文、中间承上启下、结尾总结全文。
内容上:论证了作者的……论点,体现议论文论证的严密性。
赏析修辞手法的答题步骤?
1.比喻: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比作...,生动形象的写出了...,表达了(流露出,烘托出)...之情。例如:年复一年,一开春,癣就如同藤蔓在他身上开支散叶。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癣”比喻成藤蔓。生动形象的写出了癣蔓延速度之快,蔓延速度之广以及顽固的特点。表达出作者的无可奈何之情。
2.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拟人化,生动传神的描写了......抒发了......的情感。
例如: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蓝天下,很暖和,安适的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
“暖和安适的睡着”“把他们唤醒”,运用了拟人手法,把山水比作人。形象生动的写出了济南的冬天温暖又温馨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济南的热爱之情。
3.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句式整齐,节奏感强,突出了(表现了)...的特点(感情)。
修辞手法赏析题是初中阶段最常见的阅读题目,运用阅读公式,这类阅读问题可以轻松搞定。
一、题目分析
初中接触到的修辞手法大约有12种:比喻、拟人拟物(比拟)、排比、夸张、对偶、反问、设问、反复、反语、借代、对比、引用,前8种要求必须掌握(可简单记作:“两问两比,反对夸拟”),按其作用效果又可大体分为三大类:生动形象类(比喻拟人)、强调突出类(夸张反复反问设问)、增强气势类(排比对偶)。
初中常见8种修辞及速记口诀,按作用效果将修辞手法分为三大类:
其中,比喻、拟人为必考修辞,其它偶有涉及,题目基本均以句子赏析的形式进行考查,即直接提示从修辞的角度赏析句子或自选角度赏析句子。
二、解题公式:
判定修辞(1分)+分析效果(1分)+分析情感(人物情感思想心理品质道理等)(1分)。
三、分析修辞手法“三步走”:
1、生动形象类
2、强调突出类
3、增强气势类
1、生动形象类
第一类答题步骤
举例:
题目(1):从未见过开得这么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
答案:①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②把茂盛的藤萝比做瀑布,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藤萝的勃勃生机,③表达出作者对藤萝花的赞美之情。
题目(2):小草偷偷的从土里钻出来。
答案:①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②把小草当作人来写,生动地描绘了春天到来时小草生长的可爱姿态,③表达了作者对小草的喜爱之情。
2、强调突出类
第二类答题步骤
举例:
题目(3):希特勒、墨索里尼不都在人民之前倒下去了吗
答案:①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②强调反人民的势力最终都会被人民消灭这一事实,③表达了闻一多先生对敌人的愤慨和对人民力量的无比自信!
题目(4):柏油路晒化了,甚至铺户门前的铜牌好像也要晒化了。
答案:①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②突出了北京夏天的酷热和祥子工作环境的艰苦,③表达出作者对祥子的无比同情。
3、增强气势类
第三类答题步骤
举例:
题目(5):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
答案:①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②增强了文章节奏感和气势,强调了志愿军战士的高尚品格,③表达了作者对志愿军战士的赞美之情。
题目(6):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答案:①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②渲染了艰苦的战斗环境,写出军旅生活的艰辛,③表达了作者对木兰不畏艰苦替父从军的赞美。
四、特别提示:
一般修辞赏析题分值约为2-4分,公式中的3步各占1分,特别注意:很多句子中涉及的修辞不止一种,一定要认真判断,全面作答。
修辞手法口诀
(1)比喻歌
比喻打比方,生动又形象。
明喻甲象乙,暗喻甲是乙。
见乙不见甲,借喻略本体。
说乙再说甲,人们叫引喻。
(2)借代歌
借代象借喻,统统略本体。
借代非借喻,借喻非借代。
以此代彼是借代,
以此喻彼是借喻。
借代富有形象性,
事物特征更鲜明。
(3)比拟歌
拟人拟物叫比拟,
似物把人拟成物。
拟人把物拟成人,
物物比拟叫拟物。
描写文章忌呆板,
比拟生动形象化。
人物相拟文活泼,
强烈感情来抒发。
(4)夸张歌
“言过其实”叫夸张,
表达感情非寻常。
夸张词句表事物,
突出特征更加强。
“夸而有节”正刚好,
增添文采助想象。
“夸而无节”成狂言,
信手败笔损文章。
(5)象征歌
托义于物叫象征,
事物形象表特征。
形象特征细品味,
以物思义含意中。
托义于物是象征,
以此喻彼叫借喻。
“雪压冬云白絮飞”,
“冬云”借喻象征“絮”。
(6)对偶、对仗歌
对偶对仗,结构一样。
词性相同,字数相当。
字句对称,节奏铿锵。
朗朗上口,易记心上。
(7)反语歌:反语是反话,讽刺味辛辣。讽自警钟响,刺敌如刀枪。
(8)双关语
双重含义双关语,
明说暗讲隐意指。
含蓄幽默细品味,
或是暗示或讽刺。
(9)排比歌
排比一大串,语气多连贯。
结构相类似,意义相关联。
请听《排比歌》,排比好效果。
条理更清晰,层层递进说。
排比可记叙,排比可抒情。
强调又深入,道尽满腹情。
滔滔话语来,串串妙句挥。
增强文气势,感人动心扉。
(10)反复歌
说理记叙巧反复,加强话语印象深。
文艺创作用“反复”,强调主题语意尽。
“反复”手法用得妙,文章精彩锦上添。
反复反复意回还,加强节奏如心弦。
(11)递进歌
由浅入深呈递进,由轻变重层层深。从小到大非排比,从低向高层层进。
(12)顶针回文歌
连锁叫顶针,回应是回文。
顶针——结构严谨,语句通顺。
回文——循环往复,息息相关。
(13)设问反问歌
自问自答是设问,问而不答是反问。设问醒目又意深,反问语强耐深省。修辞手法练习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