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永恒记忆 教学设计
课题 永恒记忆 单元 第四单元 学科 美术 年级 七年级
教材分析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2024版新教材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2课,从学生的学习活动方式划分,本课是艺术实践“综合·探究”领域的课程。新课程标准要求对学生进行个性与创新精神的培养,采取多种方法,帮助学生学会将创意理念和方法运用于美术活动,并通过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获得将创意转化为具体成果的能力。 《永恒记忆》以基本问题“摄影或微电影的形式,拍摄关于革命遗址的影像资料”为驱动,旨在引导学生通过探究艺术家的摄影作品,感受摄影作品的创作背景及创作意图,体会摄影的乐趣,形成用摄影进行艺术创作的意识。
学情分析 授课对象是初一学生,学生有一定的自主学习及探索能力,能够尝试多种学习方法,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对摄影的兴趣较为浓厚,但缺乏相关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本节课将通过欣赏感知、探究学习的方式,加深学生对摄影艺术美感的认识和摄影技术的掌握,培养学生的摄影兴趣。
核心素养 【艺术表现】: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视频并进行欣赏与探究,感受革命题材摄影作品的艺术魅力,探究摄影作品的创作背景及创作意图,并尝试进行简单的作品创作,用自己喜欢的形式进行简单的作品创作。 【审美感知】:通过欣赏优秀艺术家的美术作品,思考摄影作品的创作背景及创作意图,体会艺术家的拍摄技法与技巧。 【创意实践】:组织学生学生运用摄影或微电影的形式,拍摄关于革命遗址的影像资料; 【文化理解】:革命遗址拍摄作品成为了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激发了人们对历史的记忆和对未来的想象,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进而成为有理想、有道德的社会主义青年。
重点 掌握摄影的基本的构图、景别与运镜的知识点;
难点 用摄影或微电影的形式,拍摄关于革命遗址的影像资料;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一)视频导入 【视频展示】 同学们,观看视频,说说你从视频中看到了什么? 【过渡语】 视频向我们展现了近代中国众多的历史成就,在波澜壮阔的近现代历史中,大批艺术家用镜头记录了中国革命的伟大历史进程,这些珍贵的影像让一幕幕激动人心的瞬间成为了中国人民永恒的记忆; 接下来请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课题《永恒记忆》! 教师板书:永恒记忆 学生思考 自主回答 认真聆听 进入课堂 通过问题导入的活动调动学生积极性 引出视频背后的历史故事,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导学生进入正课学习
讲授新课 (一)作品创作背景及意图 【课件出示图片】 欣赏革命战争时期的经典摄影作品 看图思考:说说这些摄影作品的创作背景及创作意图是什么? 1.八路军战牛在古长域(摄影)沙飞 意图:巧妙地利用了长城这一中华民族最具有象征意义的符号,再将战士们的身影融合在其中,以长城象征万古长存的中华民族生存意志,以长城寓意唤起国人抵御外侮的决斗之心。 2.中国革命圣地延安古城(摄影) 徐肖冰 意图:一轮红日从山下升起,初升的光芒刺破了黑夜的笼罩,照亮了河边氤氲的水雾,万马奔腾的行军场景若隐若现,徐肖冰在远处捕捉了这一画面,以“胜利的曙光”之名,点出有形的画面中无形的信心。 (二)作品的拍摄技巧与方法 【课件出示图片】 欣赏革命战争时期的经典摄影作品,他们的作品有怎样的艺术魅力,体现的拍摄技巧与方法有哪些 1.《八路军南下部队挺进中原》 1940年(摄影)张爱萍 2.太行八路军出击晋中攻打祁县(摄影)1942年高帆 学生思考 观看图片并认真摄影作品的创作背景及创作意图; 探究作品的创作背景及创作意图; 观看图片并认真聆听作品有怎样的艺术魅力,体现的拍摄技巧与方法有哪些 引导学生结合实际,欣赏革命战争时期的经典摄影作品; 感受摄影作品的创作背景及创作意图; 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深入探究 (一)摄影中的构图 【课件出示图片】 欣赏著名摄影家的作品,看图思考:总结常见的构图形式有哪些 摄影中的构图方法包括: 对角线构图:把主题安排在对角线上,有立体感、带雹延伸感和运动感。 S形曲线构图:所谓S形曲线构图,就是指利用画面中具有类似英文字母“S”形的曲线元素来构建画面的构图方法。 中心式构图:将主体放置在画面中心进行拍摄,在拍摄人像、静物或者单独个体的场景的时候,会经常使用到中心构图。 三角形构图:拍摄时利用人物主体的肢体或动作姿态来组合构成三角形。 (二)摄影中的方法——光源 【图片展示】 看图欣赏,说说摄影作品中的光源的照射方向有哪些? 1.地道战显神通 2.地雷战真威风 石少华 3.戴着德式头盔的国军 总结:根据光源与照相机拍摄方向的不同, 光源的照射方向大致可分为顺光、侧光和逆光三种情况。 (三)摄影中的用光 1、顺光 顺光:光源方向与相机方向一致,被摄物体受光均匀,色彩还原度高,但立体感弱。 2、侧光 侧光:侧光指光源位于镜头的侧面。侧光中的被摄物体 有强烈的明暗对比,易于表现立体感和质感。 3、逆光 逆光:光源位于被摄物体的正后方,与相机呈180度夹角,使物体产生明显的轮廓线条,突出立体感和空间感。 (四)课堂活动 动手连一连,图片对应的是哪一种光源? 看图并思考 探究分析 认真思考 师生互动 共同总结 认真思考 认真思考 引导学生进行问题探究并总结摄影中的构图有哪些? 引导学生进行问题探究并总结摄影中的构图有哪些? 引导学生进行问题探究并总结摄影中的光源; 引导学生进行问题探究并总结摄影中的用光有哪些; 引导学生进行问题探究并总结摄影中的用光有哪些;
导入新课 (一)问题导入 知识回顾 说说上节课我们都学习了哪些知识点? 1、构图 三角形构图、中心构图、S形构图 2、光源 顺光、逆光、侧光 【过渡语】 接下来我们将通过今天的课程,继续探究与摄影相关的知识点? 认真思考 知识回顾 进入课堂 通过问题导入的活动调动学生积极性 引导学生进入正课学习
讲授新课 (一)摄影的要素 【视频展示】 观看视频,对比摄影与影像,你更喜欢哪一种记录方式?说说微电影的构成要素与拍摄方法有哪些? 总结: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主题和故事情节(分镜头脚本)。 (二)视频拍摄的脚本 【图片展示】 镜头脚本是导演对影片主题进行构思和表现的蓝图,也是拍摄工作的基本依据; 看图分析,你能在视频镜头拍摄脚本中找到哪些信息? 1.主题 2.时间 3.地点 4.运镜 (摇、定、推、拉、移、环绕、升降) 5.景别 (全景、近景、中景) 认真思考 认真聆听 看图思考 观看图片并认真探索; 认真聆听 通过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进行问题探究,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引导性总结 引导学生进行问题探究并总结视频镜头拍摄脚本中的信息;
深入 探究 (一)景别的分类 【图片展示】 观看图片,探究摄影的景别分类有哪些? 全景:主要展现人物全身,人物的脚踩在画面底线上,环境成为衬托。 中景:在人物膝盖以上的位置,大腿卡在画面底线上。 近景:在人物胸部以上的位置,相机与眼平齐捕捉人物神态、突出人物的表情和情绪。 特写:拍摄人物的身体局部细节特写。 远景:人物只占画面的一小部分展示开阔的空间、显示场景的全貌。 (二)运镜手法 【图片展示】 常用的运镜手法有哪些? 运镜:又称“运动镜头”,即设备在运动中进行拍摄。 1.推镜 推镜头是指被摄主体不动,由拍摄机器向前运动进行拍摄。可以分为推人、推物、快推和慢推四个形式,它们往往起到强调信息、强调情绪的作用。 2.拉镜 通过移动逐渐远离拍摄对象的一种运镜方式;取景范围由小变大,对象由大变小,逐渐远离镜头,其表情或细微动作不再清晰,与观众距离也逐步加大。 3.摇镜 摄像机机位不动,借助于三角架上的活动底盘或拍摄者自身做支点,变动摄像机做原地轴体运动的方法左右横摇与上下纵摇。 4.跟镜 镜头跟踪运动着的被摄对象进行拍摄的摄影方法,它可以造成连贯流畅的视觉效果。跟镜头必须锁定被摄主体。 5.移镜 移动跟随运镜即摄影师通过在被摄体前方、后方或者侧面移动拍摄,类似生活中的人们边走边看的状态。 6.升降镜 摄像机上下运动拍摄画面,包括垂直方向、斜向升降以及不规则升降。改变摄像机的高度和俯仰角度,创造更加丰富的视觉感受。 7.环绕运镜 保持相机位置不变,通过以被摄体为中心手持稳定器进行旋转移动,环绕运镜就犹如巡视一般的视角,能够突出主体、渲染情绪,让整个画面更有张力。 观看图片并认真探究; 认真聆听 认真聆听 探究分析 认真探究与分析; 认真探究与分析; 认真探究与分析; 认真探究与分析; 认真探究与分析; 认真探究与分析; 认真探究与分析; 如果引导学生观察图片探究在摄影中镜别的分类有哪些,以学生感兴趣的。图片欣赏代替文字介绍,让学生去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主动性! 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图片,且图片以动图的形式展现。让学生直观的进行对比并总结出运镜的特点与手法! 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图片,且图片以动图的形式展现。让学生直观的进行对比并总结出运镜的特点与手法!
课堂实践 1、课堂作业 用摄影或微电影的形式,拍摄关于革命遗址的影像资料。 2、作品展示 课堂实践与练习 培养学生的审美判断能力和交流表达能力,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作品得到认可和欣赏。
课堂小结 中国革命的历史充满了无数值得铭记的瞬间和人物,摄影家们通过他们的镜头记录下了这些重要的历史时刻,保存了国家的记忆和灵魂。摄影不仅仅是记录历史,更是通过图像传递情感和思想。 革命遗址拍摄作品成为了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激发了人们对历史的记忆和对未来的想象。通过这些摄影作品,我们不仅能够看到中国革命的历史瞬间,更能感受到那些时刻中蕴含的深刻意义和精神价值,这些作品不仅是历史的见证,也是激励后人的宝贵精神财富。 认真回忆、 感受、总结 帮助学生梳理知识框架,强化记忆,加深对本节课重点内容的理解。
板书 《记忆永恒》 构图:三角式、中心式、S形式 光源:顺、逆、侧 景别:全景、中景、近景 运镜:摇、定、推、拉、移、环绕、升降 板书 板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