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教科书版本及章节 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九单元 第
课题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课型 专题复习课
教学内容分析
第九单元的主题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它向学生呈现了一个核心问题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第27课《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正是向学生介绍了这其中一个特殊的历史阶段,1956-1976年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史实及经验总结,这一阶段的突出特点是探索中曲折发展。这一课既是承接了26课中所述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已经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化已取得重大进展,以及毛泽东思想的进一步发展的基本史实,同时又为27课“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好知识构建。 通过本课的学习,主要有助于培养学生以下的核心素养: 1.时空观念:使学生了解1956年—1976年新中国建设的历史事件。能够运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术语对相应历史事件进行描述概况,理解历史事件的演变进程、彼此联系及影响。 2.唯物史观:从历史发展的角度,使学生认识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我们的成就是在不断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之上取得的。运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等基本观点和方法,辩证分析这一时期历史事件的利弊得失。 3.史料实证: 学生通过整理史料,养成“有一分材料,说一分话”的论从史出的习惯,使具备重视证据的思维方式和能力,用史料证据支撑自己的观点,从而解释1956—1976年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曲折发展历程中的历史问题。 4.历史解释:使学生能够选择、组织和运用相关史料并使用相关历史术语,对1956年至1976年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曲折发展历程中的历史问题作出描述与解释。从而认识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及教训。理解政治、经济、外交、国防等领域所取得的成就在新中国历史上所具有的开创性,奠基性意义。 5.家国情怀:使学生理解和认同这一时期的时代劳模和先进典型人物事迹,感悟这一时期中国人民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精神风貌,感悟他们对祖国的深情厚爱。涵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学习者分析
高三本阶段的学生已经进入一轮复习,在人教版教材三本必修复习的基础上,已经基本具备了本课的知识储备和一定的历史学科学习能力核心素养。但,对于历史事件内在规律线索的把握,重要概念的内涵外延的明确,唯物史观方法的运用,历史解释的能力,学科术语的精准使用等方面仍有欠缺。 所以,本课以学生为主导,教师为指导,由学生进行主干知识的高度归纳概括,进行史料分析,知识迁移,做出历史解释。并从中感悟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艰辛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伟大成就,时代精神。本节课是学生的能力提升课和核心素养、核心价值的培养课。
学习目标确定
依据教材及相关史料,按照时间顺序和空间要素,了解20世纪50-70年代中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基本历程:中共八大、“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60年代初对国民经济的调整等;了解改革开放前新中国在工农业、国防、外交等领域取得的伟大成就;了解彰显艰苦奋斗、奋发图强时代精神的代表人物;了解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贡献。建构之间的相互关联。 运用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和方法,认识20世纪50—70年代中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历程的总体趋势;认识“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及教训;认识毛泽东思想对近现代中国的深远影响。并作出历史解释。 理解改革开放前各领域开创性、奠基性成就的意义;感悟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人民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的现实意义,感受时代精神;理解毛泽东思想是我们必须始终高举的伟大旗帜,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信念。
学习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社会主义在探索中的良好开端和曲折发展、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和经验。 教学难点:20世纪50—70年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学习评价设计
1.小组合作,问题探究 2.真题实战 3.课后疑难解答 4.课后测试
学习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环节一 导入新课
情境创设:展示“喜迎二十大”的相关时政资料及图片。 引导学生感悟:全党全国人民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征程中,“开辟新天地,创造新奇迹”的豪迈热情。
活动意图说明 历史照进现实,使学生掌握历史线索,理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一脉相承。同时引发对该课核心问题的思考。
环节二 课程标准
展示本课课程标准 抓准课标关键要求
活动意图说明 课标指导下的学习,目标明确。
环节三 学习目标
展示本课学习目标 明确需掌握的主干知识,达成的能力要求和核心素养。
活动意图说明 依据课标,为学生具体细化学习目标,也提出了评价依据。
环节四 概念清单
展示本课重要概念 总结归纳本课重要概念,并根据本课所学,课后对概念作出解释。
活动意图说明 明确重要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环节五 问题引领
1956—1976年我们国家进入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阶段。提出了一个核心问题:“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思考:为什么说1956年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这一时期摆在全党全国人民面前的首要问题是什么?
活动意图说明 培养学生透过历史现象把握历史本质的能力。并依据本线索展开探究性学习,有的放矢的达成学习目标。
环节六 时空坐标 (达成“时空素养”“历史解释” 完成学习目标一)
对学生的学案展示,进行评价指导,作出总结。 社会性质——主要矛盾——主要任务 (完成学案,小组展示) 依据教材,按照时间顺序和空间要素,制作1949—1976年中外关联的时空坐标。列举历史事件,划分历史阶段。并在坐标中将事件按照“成功探索”、“曲折发展”进行分类标示。 并对为什么说1956年前后进入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是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良好开端?作出历史解释。
活动意图说明 培养学生时空观念,理解历史事件的演变进程、彼此联系及影响。培养学生运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术语对相应历史事件进行描述解释。
环节七 自学展示 (达成“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完成学习目标二 突破教学重点)
展示1956—1976年相关数字表格、文字图片等史料,引导学生运用计量史学的研究方法,进行史料实证,作出历史解释。 对学生的归纳分析,进行评价指导,作出总结 成功探索:中共八大、“双百方针”、“论十大关系”、“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全党整风运动、国民经济调整、文革时期整顿、“伟大的建设成就” 曲折发展:全国“反右派斗争”扩大化、1958年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959—1961年的经济困难、“文化大革命” 完成学案,小组展示。其他小组进行补充或质疑。 依据学案所提供史料,按照时间顺序和空间要素,各小组依据时空坐标中的历史事件归类,分别从“成功探索”、“曲折发展”两部分中选取重大的历史事件进行讲解。 注:论从史出,史料实证,运用史料中的关键信息解释该事件为什么是“探索”或“曲折”?
活动意图说明 学生通过整理史料,养成“有一分材料,说一分话”的论从史出的习惯,使具备重视证据的思维方式和能力,用史料证据支撑自己的观点,从而对1956年至1976年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曲折发展历程中的历史问题作出历史解释。
环节八 探究学习(达成“唯物史观”“历史解释” “家国情怀” 完成学习目标三 突破教学难点)
对学生的归纳分析,进行评价指导, 作出总结 小组合作展示,其他小组进行补充或质疑。 依据以上自学展示,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解答: 分析“成功探索”的经验和“曲折发展”的原因?并总结这些经验教训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启示? 通过对这一时期的时代劳模和先进典型人物事迹的了解,分析这些事迹中所体现出的时代风貌和人物精神? 如何认识毛泽东思想对近现代中国的深远影响?
活动意图说明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使学生认识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我们的成就是在不断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之上取得的。 运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等基本观点和方法,辩证分析这一时期历史事件的利弊得失。使学生能够选择、组织和运用相关史料并使用相关历史术语,对1956年至1976年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曲折发展历程中的历史问题作出描述与解释。从而认识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及教训。理解政治、经济、外交、国防等领域所取得的成就在新中国历史上所具有的开创性,奠基性意义。 使学生理解和认同这一时期的时代劳模和先进典型人物事迹,感悟这一时期中国人民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精神风貌,感悟他们对祖国的深情厚爱。理解毛泽东思想是我们必须始终高举的伟大旗帜,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信念。涵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环节九 本课小结
总结本课思维导图 展示“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专题研讨班上的重要讲话”节选,引导学生高举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伟大旗帜,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信念。 学生完成本课思维导图 感悟时代精神
活动意图说明 呼应导入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历史学习解决现实问题,坚定战略自信,增强信心斗志,礼赞新时代,奋斗新征程。
板书设计
社会性质——主要矛盾——主要任务 什么是社会主义 成功探索(中共八大等) 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曲折发展(1958年“总路线”等)
作业与拓展学习设计
学生记录学习个性化的疑问,课后师生探讨解答。 完成课时测试 拓展学习:走访“时代楷模” 以小组为单位,走访身边的时代楷模,尤其是所在学校中你的师长。搜集和整理他们所提供的在本职工作中“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口述史料,记录人物事迹及背后所反映的新中国成长历程,分析人物精神,总结时代内涵。
课后说课反思
经验总结: 问题设计基于学生知识储备,环环相扣,达到了一个能力梯度,再增加难度。注意问题设计分解分层。设计学生“够得着”“完得成”的问题。 本课以学生为主导,教师为指导,引导学生通过史料研读、合作交流,突破难点,发展核心素养。活动设计突出了学生提取史料关键信息、建构时空关联、探寻因果关系等活动的逻辑性,有利于提升学生运用唯物主义观点和方法解释历史的能力。 依据本部分内容的特点,引导学生重点学习和运用计量史学研究方法,把数字方法特别是数理统计方法运用于历史研究。 本节课基于学情,能力要求针对性很强。 主要不足: 设计难点,在于新老教材的衔接,教师缺乏新教材的教学实践。再加之是高三的复习提升课,教师对于历史事件细节的处理有所取舍,不当之处还望同仁批评指正。
2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