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教学设计(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5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教学设计(表格式)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46.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4-19 16:24:1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学设计
课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课型 新授课 章/单元复习课□ 专题复习课□ 习题/试卷讲评课□ 学科实践活动课□ 其他□
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到“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设计了四个子目,相对完整地展现了1949年到1957年中国历史的概貌,涉及到了政治、经济、文化、外交、军事等多个领域,范围广、容量大。
学情分析
知识储备方面: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一学生,他们在初中对1949-1957年这段时期内历史史实有所了解,但学生对一些重要的历史专有名词一知半解,另外本课将初中教材近两个课时的相关内容浓缩成一个课时,容量大,而学生在初中对历史知识碎片化的记忆和理解,导致无法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思维能力方面:经过高一一段时间的历史学习,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以及对历史事件和历史问题的分析理解能力较初中明显提高,但还有待加强。 解决方法:需要教师通过创设情境,设题引思,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帮助学生架构知识体系。逐步实现“头脑理论化、知识体系化、概念清晰化”。
学习目标确定
通过自主学习阅读思考、小组合作讨论探究等方式,学生能够总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背景及历史意义,归纳新中国巩固人民政权的主要措施,概述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及成就,掌握社会主义制度确立过程和深远意义等。 通过史料阅读,学生能够理解并分析重大历史事件产生的原因和影响,提升分析理解材料的能力以及历史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历史学科思维。 通过情境化教学,学生能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树立“四个自信”,培养家国情怀。
学习重难点
学习重点:新中国成立的伟大意义、巩固新生政权的主要举措、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学习难点: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全面确立的深远意义。
任务实施过程
学习任务(学习过程) 教师活动(学习内容或引领性问题) 学生活动(学生任务或学习活动设计) 教学意图(设计意图或评价目标)
导入新课、单元总领(3分钟左右) 习近平总书记心中的“国之大者”,为国为民。历史的维度,铸就了格局的宏阔。人心的向背,定义了最大的政治。百年风云,变了人间。不变的是信仰的追寻,是初心的坚守。那么,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后,是 如何践行初心和使命的,为中国和世界贡献了哪些智慧和方案呢,本节我们共同学习。 学生联系历史和现实,感受聆听。 绘制单元时间轴 激发学习兴趣,感受中共伟大的奋斗历程。总体把握本单元结构,建构时空观念。
出示目标、明确任务(2分钟左右) 出示课标 学生齐读、教师强调 有的放矢、 把握重点
讲授新课、问题引领(25分钟左右) 结合所学旧知及教材,归纳中共是如何“谋业”?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就与会代表而言体现其怎样的特点,有哪些重要成果呢? 结合图片及材料,分析中共为谁“立业”,新中国成立有怎样的历史意义? 针对所学,即时训练 (出示习题) 阅读材料,并结合教材第二子目,说明新中国成立之初面临什么局面?请从经济、军事、外交角度列举新中国政权稳固困局的措施及带来的影响,即如何“固业”? 针对所学,即时训练 出示史料,引领学生分析,“大道之行,天下为公”中共带领中国人民建设一个什么样的社会?又该如何行道? 针对所学,即时训练 自主学习、展示成果 军事:人民解放战争胜利 理论:《论人民民主专政》 政治:1949.9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学生思考回答 学生分析回答 教师归纳提升(注意;历史意义的分析视角) 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长期压迫和剥削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 中华民族开始以崭新的姿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历史进入新纪元 学生思考回答 小组合作、讨论研究 展示成果、教师点拨 危局:经济——农村:封建土地制度束缚;城市:财政困难,投机盛行,物价飞涨 军事——内:国民党残余部队、土匪、反革命武装尚存 外:朝鲜战争爆发,威胁国家安全。 外交——美国为首国家敌视新中国;周边新兴民族国家对共产主义中国缺乏了解 措施:经济——农村:土地改革;城市:开展“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稳定物价;统一财政经济 军事——国内:剿匪镇反;国际:抗美援朝 外交——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一边倒”为中心的三大外交方针 学生思考回答 小组再次合作探究。从经济、政治、外交等方面入手,展示新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措施及影响。 经济——“一化三改” 政治——召开第一届全国人名代表大会 外交——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 思想——毛泽东思想的发展 学生思考回答 考查旧知及预习情况,了解新中国成立的准备工作 把握主要考查点,体现新中国政权的人民性 情景创设,自主分析,完成第一个学习目标,培养唯物史观。 讲练结合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史料实证,归纳提炼材料的能力。 讲练结合 培养学生深入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并且用历史解释的方法,认识历史事物。 讲练结合
课堂小结、盘点提升(5分钟左右) 引导回顾知识体系、家国情怀教育。 “国之大道,率民而行”共产党人即所谓的国之大者,一代代的领导集体“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社会主义探索的道路上始终坚守人民为本的治国理念,同时也走出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为世界贡献了中国经验、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同学们该如何“不负韶华,不负青春,不负国家”? 学生盘点归纳知识体系 总结学习收获、谈感想 总结提升、家国情怀教育
板书设计
作业与拓展学习设计
基础题:利用唯物史观,阐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意义; 提升题:建立本节课的知识体系。
教学反思与改进
因为本课容量较大,一些问题的处理上不够细致,在史论结合、培养历史核心素养等方面仍然存在很多不足,望各位同仁批评指正。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