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课 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 教学设计(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3课 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 教学设计(表格式)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4-19 16:25:2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学设计
教科书版本及章节 部编《中处历史纲要》(上)第八单元
课题 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
课型 新授课 章/单元复习课□ 专题复习课□ 习题/试卷讲评课□ 学科实践活动课□ 其他□
教学内容分析
全面抗战是近代中国反抗外来侵略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斗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抗战中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两股力量之间的关系影响了未来历史的走向,对局势的变化有深远的影响。本课是《中外历史纲要(上)》第八单元的第2课,继承上一课《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的内容,进一步阐述全面抗战的历史进程;为下一课《人民解放战争》中全面内战有关内容奠定了基础。总之,本课在本单元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课的四个子目分别是“正面战场的抗战”“敌后战场的抗战”“东方主战场”以及“抗日战争的胜利”,遵循时间顺序,视野由小到大,从国内战场转向国际战场,最终指明抗战胜利在中国、世界乃至在全人类的历史意义。
学习者分析
本课针对高一学生。学生在初中对抗战等史实已有了初步的了解,只是知识尚未形面全完整的知识体系。因此本课重在将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的关系、中国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作用作更进一步的说明,引导学生深化对全面抗战的认识,提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这部分知识对于学生来说比较久远,因此可以用一些图片及影像资料辅助教学,以此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
学习目标确定
1.引入一些抗战历史图片,设置相应问题,通过对比认识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作战的史实,辩证看待两个战场在抗战不同时期的作用,掌握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唯物史观) 2.利用历史图片与历史资料,展现进入到战略相持阶段之后中共领导的敌后战场面临的困境以及破解的方法,理解为什么中共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史料实证) 3.通过材料,认识到在中国抗战的同时,世界上的反法西斯国家也在进行艰苦斗争,世界人民的斗争与中国的抗战日益联系在一起,抓住抗战特定的时空背景。并通过文字材料提供的有效信息,理解为什么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的东方主战场,形成有效解读材料,自主分析的能力。(历史解释,时空观念) 4.通过文字与图表材料,理解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思考作为新一代的青年面临新问题、新挑战应该怎么做,形成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归属感。(家国情怀)
学习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正面战场、敌后战场的主要史实;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抗战胜利的重要意义。 教学难点 国共两党在抗战中的关系及其作用;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的东方主战场。
学习评价设计
1.能辨识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重要战役的时间和空间。 2.能够梳理绘制抗日战争过程示意图。 3.能够理解和解释中国获得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所起的作用、中国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4.能够将抗日战争和现实问题相联系,对一些问题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并作出合理的论述。
6.学习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环节一:导入新课:以“民族魂”为主题,通过探讨抗战过程中投入的各种不同力量,理解在实力悬殊的背景下中国取得抗战胜利的原因,感受中国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和不易。教师活动1 你 12月的那天 ——中国 南京的你趴在路边 曾记否 似河的鲜血从你的臂膀流出 1937年的那天 如山的尸骸在你的眼中出现 卢沟桥的你备受摧残 我看见 战火从你的胸膛弥漫 血泪从你的眼眶溢出 我看见 我狂怒了 泪水从你的脸庞滑落 终于 你哭了 不在沉默中爆发 还记得 就在沉默中灭亡 ——《民族魂》学生活动1 阅读诗歌后,结合初中所学知识,说说你对这场战争的认识。活动意图说明:激发学生的民族情怀,奠定情感基调。环节二: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的抗战教师活动2 1.正面战场 展示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的地图,指出这些会战取得了成果,但从整体上来看是节节败退的。并通过一些将士的话语展现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精神。 材料一:淞沪会战地图(包含四行仓库保卫战)与谢晋元遗书 晋元决心殉国,誓不轻易撤退,亦不作片刻偷生之计,在晋元未死之前,必向倭寇索取相当代价。余一枪一弹,亦必与敌周旋到底!——谢晋元在1937年10月29日写下的遗书 材料二:太原会战地图与郝梦龄在忻口会战战前动员的讲话。 此次战争,为民族存亡之战争,只有牺牲;如再退却,到黄河边,兵即无存,哪有长官 此谓我死国活,国活我死。 ——郝梦龄忻口会战战前动员的讲话 材料三:徐州会战地图与台儿庄战役 “台儿庄捷报传出后举国若狂。京沪沦陷后,笼罩全国的悲观空气至此一扫而空,抗战前途露出一线曙光。……台儿庄区区之地,经此一战之后,几成民族复兴的新象征。我军得此鼓励,无不精神百倍,各处断壁残垣之上,都出现一片欢乐之情,为抗战发动以来的第一快事。” ——《李宗仁回忆录》 材料四:速亡论与速胜论的出现 材料一: “这一战,当然不是最后决战,但不失为准决战。因为在日本军阀,这一战,就是他们最后的挣扎。”……“这一战我们胜了,就可以充分得到这样证明,从此以后,日阀就在精神上失了立场,只有静候着末日审判了。” ——1938年4月26日《大公报》,张季鸾《这一战》 材料二:“我们是弱国,抗战就是牺牲”“我们是弱国之民,我们所谓抵抗,无他内容,其内容只是牺牲。”“所谓抵抗,便是能使整个国家整个民族为抵抗侵略而牺牲” ——1937年,汪精卫在庐山发表《最后关头》 (毛泽东在武汉会战前发表《论持久战》的演讲驳斥了两种观点,并在国内外产生重大影响) 材料四:武汉会战地图 2.敌后战场 (1)中共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建立 指出在上海、太原失守之后,中共中央建立了多个敌后抗日根据地,并采用灵活的战略战术打击敌人。 材料:敌后抗日根据地分布地图与灵活的战略战术 (地道战) (地雷战) (麻雀战) (伏击战) (2)其他爱国人士的支持 根据所学,你知道当时除了中国共产党敌后抗战支持,还有哪些群体也为抗战贡献着自己的力量?完善学生的回答,指出抗日战争是一场全民族的抗战。学生活动2 根据这些资料,概括正面战场都组织了哪些大的战役,这些战役对抗战的胜利有何作用?(你怎样认识国民党在抗日中的作用?)活动意图说明:列举史实,认识到抗日战争是一场全民族的斗争,体会只有团结,才能取得最终的胜利的道理。环节三:东方主战场教师活动3 材料 在二战的任何阶段,中国作为东方主战场,始终牵制和消耗着日本陆军的绝对主力。直到抗战末期,日本陆军还有64%被牵制在中国战场上。从1931年至1945年,中国战场歼敌150万余人,占日军二战期间伤亡人数的70%——这样一组数字的背后,是中国人民的巨大牺牲:伤亡3500余万人,经济损失5000亿美元。 ——王公度《中国抗日战争在二战中的地位和作用》 问题:简述中国在二战中的地位和作用。学生活动3 中国的抗日战争始终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是分不开的。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抗日战争的胜利重新确立了中国在世界上大国的地位。活动意图说明:让学生真正认识中国的抗日战争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所做的贡献,树立学生世界意识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环节四:抗日战争的胜利教师活动4 1.阅读教材,分析抗战胜利的原因。 提示,请同学们从中国、日本、国际三方面进行分析。 2.结合课件上的三张图片,总结抗战胜利的意义。 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可以挺直腰杆子和外国人对话,请同学们结合课本以及课件展示的图片分析中国抗战胜利的意义有什么? 3、合作探究:阅读材料,展开小组讨论。 根据材料思考,当侵华日军的历史的脚步买入21世纪的今天,我们应该怎样与日本进行交往? 材料一 当年侵华日军的暴行罄竹难书,铁证如山,但是现在的日本政府并没有认真深刻反省这段历史,没有真诚地向受害国人民,尤其是中国道歉,反而政府官员一而再,再而三地参拜供奉二战战犯的靖国神社;日本新修订的中学历史教科书竟声称“南京大屠杀是捏造的,是20世纪最大的谎言”。 材料二 学生活动4 1.通过教师的引导指出胜利的原因: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中国全民族抗战;②国共合作,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相互配合;③日本发动的战争是非正义的法西斯侵略战争,必然招致失败;④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有力配合,世界各国人民的支持) 2.根据教师的引导,学生回答:①近代首胜:是近代以来中国抗击外敌入侵取得的第一次完全胜利;②大国重立: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重新确立了中国的大国地位;③民族复兴:开辟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开启了古老中国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新征程。 3.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依然要与日本交往,但这个交往要建立在日本正视历史,承认战争罪行基础之上,中日之间更应该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友好相处,发展未来。 活动意图说明: 1.通过该部分的分析,检验学生们对于抗战胜利的认识程度如何; 2.通过对比分析,得出中国人民抗战胜利来之不易,更要引导学生深思,要耕植于现代生活,爱党爱国。 3.学习完这节课内容后,学生的情绪容易激动,通过这个讨论问题的设定培养学生们合作、探求历史的能力和态度,同时,也能引导学生们正确的审视当今的中日交往关系。
板书设计
正面战场:淞沪会战,太原会战, 徐州会战,武汉会战, 长沙会战 敌后战场:游击战争,百团大战
作业与拓展学习设计
1.从1931年至1945年8月,日本帝国主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那些苦难?中国人民是如何克服并最终取得胜利的? 2.梳理一下抗战十四年中国共产党的具体史实。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