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 第四章 光现象 第4节 光的折射 教学设计、评测练习、课件(共20张PPT) (3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 第四章 光现象 第4节 光的折射 教学设计、评测练习、课件(共20张PPT) (3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16-05-30 16:27:28

文档简介

教学设计
设计思路
通过学生实验、设疑等方式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实验探究的基础上,启发指导学生归纳光的折射规律,进一步认识光路可逆。分析解释生活中的折射现象,培养逆向思维能力,注意不同现象所体现的规律性。激发热爱科学、探寻科学规律的兴趣。
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
1.认识光的折射现象。
2.了解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中时的偏折规律。
3.了解光在发生折射时,光路是可逆的。
过程与方法
1.体验由光的折射引起的视觉现象,能用光的折射知识简单解释有关现象。
2.通过实验观察,认识光的折射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初步感受折射现象,增强热爱自然的情感。
2.尊重科学,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浓厚的学科兴趣。
重点难点
重点:探究光的折射规律。
难点:用光的折射知识简单解释有关现象。
教学准备
小平面镜、白纸、光盘、光源、水槽、水、玻璃砖、烧杯、筷子、硬币、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通过用身边的物品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对物理知识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乐于进行探究。
情境1:教师分别将小平面镜、白纸、光盘的正面在教室里从各个不同的方向向同学们展示,让同学们发现这些物体表面“反光”有什么不同,从而激发学生的思维。
  现象1:小平面镜、白纸的正面无论从什么方向看反射的都是白色的光,在一些方位上能从平面镜中看到教室内的一些物体或人的像;光盘的正面在某些地方看起来是彩色的,在有些方位也能看到教室内的一些物体或人的像(如图1所示)。
?
情景2:学生在装有清水的大烧杯中竖放或斜放铅笔,分别从杯子的上方俯视和从侧面正视铅笔,启发学生作进一步的思考。
  现象2:若将铅笔沿竖直方向插入水中,学生从杯子的上方竖直向下观察,将看不到铅笔的变化,若从侧面正视则有两种可能:一种是水中部分变粗,铅笔没有被弯折的现象;一种是不仅水中部分变粗,而且水中部分与水上部分好像在水面处折断了。若将铅笔斜插到杯子的底部,学生从无论从水面上方向下观察还是从侧面正视都将看到:不仅水中部分变粗了,而且水中部分的铅笔在水面处发生了弯折(如果侧面观察时铅笔与视线在同一平面内,铅笔的水中部分将变粗,却没有被弯折的现象。如图2所示)。
?
?
  通过观察,同学们发现这些现象无法完全用前面学习的光学知识来解释,使得他们在观察之后会自然而然地提出问题,从而引入要学习的课题──光的折射。
二、光的折射规律
1.介绍折射现象。
教师演示折射现象,并介绍实验装置(光源,水槽,水等)
演示实验:使一束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观察光束在空气中和水中的路径。
引导归纳“折射”,强调“斜射”。
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偏折,这种现象叫做光的折射。
(学生活动:仔细观察、思考,并得出: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在水面处传播方向发生了偏折。)
(多媒体应用:播放视频“光从空气射向水”。)
2.引导探究光的折射规律。
在引起了学生的观察兴趣,明确观察目的和观察对象后,先向学生介绍几个基本概念(一点、二角、三线,如图3所示)。
?
?
  A.入射光线:AO。
  B.入射(折射)点O:入射(折射)光线与界面的交点。
  C.折射光线:OB。?
  D.法线::过O点与界面垂直的线NN′。
  E、入射角∠i: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
  F、折射角∠β:折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
 
在进行探究实验时分两种情况进行:
?
 (1)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的情况
?
  实验过程中,应至少三次改变入射光线的方向,每次都向学生说明入射光线怎样了,然后让学生注意观察水中折射光线的方向,并根据观察进行记录(将数据填入表1中),检查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垂直入射时折射光线方向不改变这一特例也要演示给学生看。
表1:光从空气中斜射入水中的情况
次数
入射光线入射情况
折射光线偏折情况
1
入射角为i
?
2
增大入射角
?
3
减小入射角
?
4
垂直于界面入射
?
?
  (2)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的情况
?
  实验过程与上面的相同,让同学们将数据填入表2中,并检查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
?
表2: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的情况
次数
入射光线入射情况
折射光线偏折情况
1
入射角为β
?
2
增大入射角
?
3
减小入射角
?
4
垂直于界面入射
?
(多媒体运用:播放动画“光的折射现象”。)
  (3)归纳总结
  演示完毕,让学生根据实验中观察到的情况,思考并小组讨论后总结出折射规律:
?
  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折射光线向法线方向偏折(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时,折射光线向远离法线方向偏折(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三、光折射时光路可逆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光沿直线传播时光路是可逆的。关于折射光路的可逆性,不能简单地进行“推导”,可以让同学们先根据前面的实验进行猜想,并用光路图把自己的猜想表达出来,然后由小组代表在小组小黑板上进行展示(教师进行指导、评价):先让光由空气射入水中,记下入射光线、入射点、折射光线的位置,再让光线逆着折射光线方向射入,让学生观察光线是否逆着原入射光线方向射出。让学生把观察到的现象用光路图来描述,从而得出光在折射时光路是可逆性。
小组交流结论:在折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即光从水中或其他介质斜射向空气中时,折射光线总向远离法线方向偏折。)
(多媒体运用:播放动画“光路的可逆性”。播放视频“光从水射向空气”。)
四、简单解释折射现象
1.斜插入水中的筷子发生“弯折”。分析“弯折”原因。?
(学生活动:观察思考并解释。)
2.装水的水槽“变浅”。指导学生分析池水“变浅”的原因。
(学生活动:学生做硬币“上升”的实验。
学生分析:观察池底反射的光是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在水面处发生折射,折射光线远离法线,眼睛逆着折射光线看到了池底的“虚像”,所以看上去池底升高,池水变浅了。)
3.提问:岸上的人看水里的鱼有什么感觉?水里的鱼看岸上的人有什么感觉?
(学生活动:思考并小组讨论、选代表用做光路图的方法将小组讨论的结论展示在各小组的小黑板上。 )

4.水中的人看岸上的树是变高了,还是变矮了?

5.指导学生阅读 科学世界“海市蜃楼”。
(学生活动:领略由光的折射产生的自然奇观。)
( 多媒体运用:播放动画“沙漠中的蜃景”“海市蜃楼的成因”。)
五、当堂检测
(各小组A层次同学坐B组练习,BC层次同学做A组练习)
A组
1.下列现象中属于光的折射现象的是( )
A.斜插入水中的筷子在水下的部分看起来向上弯折了
B.人在河边看到岸边的树木在水中的倒影
C.阳光下的树会出现影子
D.小孔成像
2.完成下列光路图
3.下列各图哪个图正确地表示了光从空气射入水中的情况

A B C D
4.光从空气垂直入射到水面上,这时折射角等于 度,光的传播方向 。
5.一束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当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将 .
6.在水面上看水中的鱼,看到鱼的位置比实际浅,这是由于 .
B组
1、作图题
完成下面光路图

2、唐朝著名诗人储光羲的《钓鱼湾》中,有一句诗词“潭清疑水浅,荷动知鱼散”。意思是清澈的潭水看起来变___了,荷叶一动,鱼尽散去。在这里,诗人看到的潭底荷水中的鱼,都是___像,且看到的位置比实际的位置都偏___,这是由于光的_____现象造成的。
3、一束光在玻璃和空气的界面上发生反射和折射时,它们的光路图如图所示,其中 是界面, 是玻璃, 是入射光线, 是反射光线, 是折射光线。
六、课堂小结
1.引导组织学生回顾本节学习内容。
(1)折射现象: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中时,传播方向一般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叫做光的折射。
(2)光的折射规律
⑴折射光线、法线、入射光线在同一平面内。
⑵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
⑶当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也增大;当入射角减小时,折射角也减小。
⑷光从空气斜射到水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⑸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⑹光线从空气垂直射入水中时,光的传播方向不会发生变化。
(3)折射中光路可逆。
(4)生活中与光的折射有关的一些现象
2.组织学生在交流的基础上进行小结。
3.学生对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及自我评价。
七、板书设计
光的折射的定义
2.光的折射规律
(1)规律 三线共面
两线分居
空气中的角是大角
(2)折射光路是可逆的
3.解释现象
筷子弯折
铅笔错位
八、课后作业
?课本“动手动脑学物理”2、4。
教学设计反思
1、尝试把光的折射规律的演示实验改为探究式分组实验,有利于帮助学生从实验中体会感性认识,积极参与讨论交流,帮助学生理解光的折射规律。
2、本节利用多媒体、演示实验、分组实验结合。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性,激发学习兴趣。由于教学容量大,一课时没有办法完成,光的折射解释有关问题时,可以少讲几点或者放到第二课时进行讲解。
3、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认识主体的作用,给学生提出问题的时间,尽可能在课堂上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讨论交流,归纳总结。
课件20张PPT。四、光的折射一、光的折射 1、定义: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一般会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叫做光的折射。 入射光线二、入射角与折射角折射光线入射角折射角法 线入射点0界 面玻璃空气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叫入射角。
折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叫折射角。提出问题   光在发生折射时遵循哪些规律?猜想    可能是……设计实验
进行实验得出结论光的折射规律是……边讨论  边设计  边实验三、光的折射定律① 折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② 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入射角、折射角有什么定量关系呢?③当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 玻璃中时, 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⑤光垂直射向介质表面时,传播方向不改变。④当光从水或玻璃斜射入  空气中时, 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池水变浅 人在水上看到物体的像,比实际物体位置偏上,感觉水比较浅。1.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折射角(   ) 入射角.
2.如果光线垂直水面入射时,则入射角( ),反射角( ),折射角( )
3.池水看起来比实际的浅,这是由于光从水中射入空气发生( )造成的.
小于折射0°0° 0°4图中哪个图正确表示了光从空气射入玻璃中的情况 ( ) .
5春游时,看到鱼儿在山水树木的倒影中自由的游 动动动,看到鱼儿是由于光的(   )现象形成的
( )像,它比实际位置要(  )。CDAB空气空气空气空气C折射虚浅 6、假设地球表面不存在大气层,那么人们观察到的日出时刻与存在大气层的情况相比,( )
A.将提前 B.将延后
C.在某些地区将提前,在另一些地区将延后 D.不变BSS′ir 7、光线从空气中以入射角射在玻璃砖的上表面上,穿过玻璃砖后,又射入空气中。如果玻璃砖的上下表面是平行的,求光线从玻璃砖射出后的传播方向。 单色光经玻璃砖后,侧移而传播方向不变8、从水面上斜看水中的游鱼,看到的是鱼的 像,这是因为发生了光的 ,虚像的位置比实际位置 一些。 虚折射高9、水中的鲨鱼看到空中的大雁比实际位置是 了一些。(填“升高”或“降低”)高四、折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课堂小结:
一、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一般会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叫做光的折射。
二、光的折射定律
① 折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② 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
③当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玻璃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④当光从水或玻璃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⑤光垂直射向介质表面时,传播方向不改变。
三、折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课堂作业:
1、光从空气中斜射到水面时,折射角 入射角,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时,折射角 入射角.
2、渔民叉鱼时,看到的是鱼的 像(填“虚”或“实”),这是因为光在水面发生了 .
3、指出下列现象中包含的光学知识:
A、树在水中的“倒影” ;
B 、池水变浅 C 、立竿见影 ;
D、斜插入水中的筷子向上弯折 。
4、画出下列各图的折射光线:谢谢大家!再 见!评测练习
填空题:?
1.池水看起来比实际的要____,这是由于光从____射入____时发生的____造成的,看到的是实际池底的____像。?
2.当光从____斜射入____时折射光线将偏离法线,这时折射角____于入射角。?
3.一束光从空气中射向某一透明介质时发生反射和折射现象,入射光与分界面的夹角为30°,若折射光线和反射光线垂直,则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为____度,折射角为____度。?
4.古诗词中有许多描述光学现象的诗句,如“潭清疑水浅”说的就是光的____现象;“池水映明月”说的就是光的____现象。?
5.将一根筷子插入盛水的碗中,从水面上方看起来,筷子在水中的部分____,这是由于发生____现象产生的,此时____角大于____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