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古代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课件(共17张PPT)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四单元古代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课件(共17张PPT)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4-19 20:43: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7张PPT)
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新课标要求:
了解不同时代、不同类型商路的开辟;通过了解商品所体现的特色文化,理解贸易活动在文化交流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学习目标:
1.通过史料的呈现,能够探究史料背后的真相。
2.通过史料的梳理,看到历史事件的发展脉络,并分析其发展的历史特征。
3.通过对商路、贸易与文化的交流的学习,理解我国实施一带一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格局。
重难点:
1.丝绸之路
2.古代商路上的文化交流
材料一:
甘肃敦煌莫高窟323窟的初唐壁画《张骞出使西域》
绘有身着丝绸妇女形象的古希腊陶壶
材料二
解读史料,寻求真相
我们可以得到的历史认识是?
2013年成都老官山汉墓出土的多综织机模型
材料三:
20世纪50年代,前苏联考古学家在阿尔泰地区发现了一批公元前5世纪的贵族石顶墓葬,“由于墓土封冻很结实,墓中很好地保存了中国的丝织品和其它物品。其中在乌拉干流域巴泽雷克地区发现的5号墓中“出土的茧绸” 特别精致、上面的刺绣,是用彩色经线以连环状的线脚绣成,刺绣主题——凤栖息于树上,凰飞翔于树间的素底间”。
在欧洲,德国考古学家曾经在德国南部斯图加特的霍克杜夫村,发掘了一座公元前500年的古墓,其中发现有中国丝绸服装的残片。
一、丝绸之路
影响丝绸之路兴衰的因素
从西汉至隋唐丝绸之路兴盛的原因?
材料一:汉兴至于孝武,事征四夷,广威德......分置武威、张掖、敦煌、酒泉,列四郡,据两关焉......于是自敦煌西至盐泽,往往起亭,而轮台、渠犁皆有田卒数百人,置使者校尉领护,以给使外国者。
——班固《汉书·西域传》
材料二:河陇地区的农业,以河西走廊、湟水流域自然条件最好,唐廷在这里兴置了大量的屯田、营田......“天下称富庶者无属陇右”。
—— 史念海《中国通史》
沿线社会秩序和治安的维护
实行屯田制,经济繁荣
材料四:13世纪蒙古兴起之后,由于蒙古的西征和对中亚、西亚广大地区的直接统治,东西驿路畅通无阻,使丝路一度有所复兴。
——周伟洲、丁景泰《丝绸之路大辞典》
影响丝绸之路兴衰的因素
安史之乱后到宋代丝绸之路衰落的原因?
材料三:唐宋以后,海上丝绸之路变得日趋重要。两宋时期军力屏弱,难以突破西北游牧民族的屏障,加之经济重心南移,自海路向西方出口丝绸的道路开始繁荣。
——张亚光《“一带一路”的历史转换与现实思考》
西北局势长期动荡、经济重心南移,海上丝绸之路发展
二、欧亚大陆其他交通线
中国古代有四条主要有四条丝绸之路。“沙漠丝绸之路”由西汉张骞所开辟......“西南丝绸之路”......“草原丝绸之路”……
“海上丝绸之路”……
——刘庆柱《“丝绸之路”的考古认知》
三、古代商路上的中西文化交流
材料一:中国人的经济政策有远大眼光,采纳许多有用的外国植物以为己用,并把它们并入自己完整的农业系统中去,这是值得我们钦佩的。
——劳费尔
物种传播之路
时间 引入物种
西汉——隋唐 首蓿、胡芫荽、葡萄、胡桃、胡瓜、胡葱、石榴、胡椒、西瓜、菠菜、无花果、大宛马、骆驼
宋元 棉花
明清 辣椒、玉米、甘薯、花生、向日葵
材料二:中原地区的丰盛物产资源源源不断地传播到西域、中亚、波斯、阿拉伯和地中海欧洲区域……丝绸、瓷器、茶叶等输入西方......草原民族的畜皮毛、毛织品,西亚的珊瑚、翡翠、珠宝、琉璃器等传入中国。
——李明伟《丝绸之路研究百年历史回顾》
三、古代商路上的中西文化交流
贸易互惠之路
宗教文化传播之路
三、古代商路上的中西文化交流
材料三:在思想和文学方面,佛教的传入对魏晋南北朝时期玄学思潮的形成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随之而来的还有大量印度寓言、童话,对中国古代志怪、传奇文类的形成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唐代高僧守温仿古代印度梵语体系,制定汉语三十个字母,为汉语音韵学的重建奠定了基础。 ——王欣《丝绸之路与古代东西文明交往》
乐舞融汇之路
三、古代商路上的中西文化交流
材料四:开元、天宝之际......长安胡化盛极一时,此种胡化大率为西域风之好尚:服饰、饮食、宫室、乐舞、绘画,竞事泊。
——向达《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
三、古代商路上的中西文化交流
材料五:仅隔一两代,这些胡人的子孙就开始以诗书为业,倾心科第,甚至以礼教自居了,其文化取向和心理认同已完全等同于中原汉人其间的变化不可谓不大。
——李鸿宾《论唐代宫廷内外的胡人侍卫》
材料六:昔者汉灵帝好胡服,胡帐,胡床,胡坐,胡饭,胡箜篌,胡笛,胡舞;京城贵戚,皆竞为之。
——向达《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
问题:两则史料表明了胡人和汉人在交往中出现了什么趋势
胡人汉化
汉人胡化
民族交融之路
中原
西方
造纸术、冶铁术、凿井术、水力技术、金银器皿、钱币、雕版印刷、丝织技术、炼丹术(中药)
天文学、历法、数学、医药、建筑技术、制糖技术、制玻璃技术、酿酒技术、缝合木船技术
三、古代商路上的中西文化交流
三、古代商路上的中西文化交流
近期,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荣新江教授提出了“丝绸之路也是一条,写本之路””的论断,将关注点集中到丝绸之路沿线所发现的丰富的写本文献上,为丝绸之路文化交流研究开辟了新的视角。
荣新江教授的相关论点主要见于《丝绸之路也是一条“写本之路”》一文,刊载于《文史》。文章指出:汉朝到元朝是陆上丝绸之路的兴盛时期,也是写本文献流行的时代。由于西北、中亚一带环境干燥,丝绸之路沿线保存下来大量的写本,其中有丝路从一地运送到另一地的图书文献或官府文书也有直接反映丝绸之路运营情况的各种写资料。这些写本的物质形态有简牍、羊皮纳纸草、桦树皮、绢布、麻纸等,其中数量最且信息量最大的,要数吐鲁番、敦煌等地保的写本文献。
写本之路
习近平主席有个生动比喻,“打开窗子,才能实现空气对流,新鲜空气才能进来”。40多年来,中国对外开放与对内改革同步,按下了发展的快进键。“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中国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今天,“一带一路”如同双翼,带动各参与国一起腾飞;“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如同纽带,将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不同信仰的人联系在一起。开放的中国,必将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