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教学设计(表格式)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教学设计(表格式)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4.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4-19 21:01:4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教学设计
教学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指导思想:本课以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为指导,将唯物史观作为线索,从社会实际出发,讲授关于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内容涉及经济、政治、思想文化三个方面。教学过程坚持以学生为本,通过互动探究和创设情境,培养学生们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其在掌握课程重难点的基础上,树立起家国情怀的意识。理论依据:唯物史观是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客观基础及发展规律的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人类对历史的认识是由表及里、逐渐深化的,要透过历史的纷杂表象认识历史的本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是非常重要的。家国情怀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的人文追求,体现了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情感,以及对国家的高度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价值关怀,要充满人文情怀并关注现实问题,以服务于国家强盛、民族自强和人类社会的进步为使命。
教学背景分析
教学内容分析:本课主要分为四个板块的内容,分别是“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孔子和老子”以及“百家争鸣”,内容涉及了春秋战国时期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内容之间的跨度大但逻辑性强。学生情况分析:高一学生经过了初中三年的历史学习,对于中国古代史的基本史实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但由于年龄尚小,课外阅读的时间有限,对于历史事件的整体把握、事件与事件之间逻辑关系的理解仍存在较大困难,因此本课的教学应注重以学生为本,为其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念,即唯物史观,通过相关历史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鼓励自主思考与合作探究,帮助其掌握高中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
教学目标
①通过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变动,理解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②了解老子、孔子学说。③通过孟子、荀子、庄子等了解“百家争鸣”的局面及其意义。④通过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背景,分析诸侯纷争、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明白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掌握唯物史观。⑤通过华夏认同的产生及演变,培养家国情怀。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及原因;变法运动的主要内容(商鞅变法);儒、道两家的核心思想、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及其影响。教学难点:百家争鸣局面形成与社会变革之间的关系。
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
(一)教学资源:《中外历史纲要(上)》、PPT课件、地图册、《中国通史》纪录片片段。(二)教学方法:讲授法、问题法、情境创设法
板书设计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政治:列国纷争与变法运动背景、内容、影响经济: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主要表现思想文化:百家争鸣 代表学派、意义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讲述并分析春秋战国以来的社会变化,概括而言就是一个字“大”,表现在其变化之剧烈、内容之丰富、影响之深远,具体有政治上的大动荡、大分裂、大融合,经济上的大变革、大发展,文化上的大繁荣。 回顾所学知识,思考变化之大具体体现在哪? 开门见山,概括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课堂重点探究 请学生们分组讨论并思考:为什么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情境创设:假如你是一国之君,你会选择变法吗?为什么说商鞅死了,但是商鞅变法却是成功的。观看《中华道路》片段。讲授孔子与老子的核心思想,请学生们做好相应的笔记。探究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并请学生们举手回答,最后由老师归纳总结。 分组讨论、思考“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的大变革原因何在?”假设自己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国君,会选择变法吗,为什么? 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帮助学生养成合作学习与独立思考的习惯,培养他们的唯物史观与家国情怀。
课堂小结 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大动荡、大变革的时期,同时也是一个过渡的时期,国家在这一时期从分裂走向统一,社会形态从奴隶社会逐渐向封建社会过渡。社会的变革主要体现在多个方面,政治上诸侯纷争,民族融合加快,变法运动兴起;经济上铁制农具出现,私有制经济快速发展;思想上百家争鸣。 回顾本节课所学重点知识,整理好课堂所做笔记。 归纳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重难点,加强记忆。
课堂情感延伸 春秋战国虽然是一个动荡的年代,但中华民族的产生也在这一时期奠基,民族的交往与融合使得我们有了共同的信仰。 思考春秋战国时期的民族融合对我们现在的生活有何影响。 培养学生们的家国情怀,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教学反思
本节课采用了讲授法、问题法、情境创设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学生们积极回答问题,课堂的参与度比较高,通过对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分析,以及对民族融合和华夏认同的讲解,培养了学生们的唯物史观和家国情怀。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例如由于PPT内容过多,导致课堂整体的节奏稍慢,还需不断改进。
PAGE
3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