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 150分钟 总分: 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 (本题共 5小题, 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题。 材料一 :
近年来,大运河与《红楼梦》是学界关注的热点话题之一 ,有关研究主要涉及两个方面: 一是大 运河对于《红楼梦》故事背景的意义,强调《红楼梦》中南北文化交融、物资交流、人员流动等,都 与贯穿南北的京杭大运河密切相关;二是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中如何有效开发利用“ 红楼 文化 ”旅游资源的问题。
曹雪芹借助“ 他乡 ”与“ 故乡 ”这一组意涵丰富的对立性词语,表达了深刻的乡愁主题,而借以 表达这一主题的重要载体之一就是运河元素,包括南京、苏州等典型的运河城市和舟船、毗陵驿等典 型的运河意象。
常州在汉代被称为毗陵,因此,这里的驿站被称为毗陵驿,始建时间已难以考证,但相关资料显 示,它在唐朝时已经存在,至明清时期已是江南运河第一大驿,声名远播。
《红楼梦》第一百二十回写贾政和贾蓉送贾母、黛玉等人的灵柩南下安葬,贾政在南京料理完坟 墓之事,来到毗陵驿,等待送黛玉灵柩回苏州安葬的贾蓉前来会合一起回京。 当时,贾政从家书中 得知宝玉在中举之后走失,正在烦恼,忽见宝玉披着大红猩猩毡斗篷在雪地里向自己拜别,然后随一 僧一道飘然而去,了却尘缘,回归大荒。
《红楼梦》的作者为什么将宝玉拜别贾政的重场戏地点放在毗陵驿,学者们有不同的解读。王继 宗《红楼遗梦在常州 —— 红楼梦 故事终结地考》 一文认为,这一情节可以证明《红楼梦》 一百二 十回都是出自曹雪芹之手,因为曹雪芹年幼时的佛学导师大晓实彻禅师在曹家被抄后,几经辗转来到 常州毗陵驿附近的天宁寺任住持,曹雪芹将毗陵驿写入作品就是为了纪念这位禅师。刘强《贾政贾宝 玉父子离别地点之分析》 一文认为,不管后四十回是否出自曹雪芹之手,毗陵驿这一地点的选择令人 联想到曹雪芹祖父曹寅《毗陵舟中雪霁》 一诗,曹寅诗句“ 寒雨淹旬不肯晴,毗陵夜雪坎坷平 ”所写 的情形与宝玉拜别贾政时的雪景相似。相比此类主观性推测或类比,傅燕婷、俞明钢《常州运河文学 中的毗陵驿书写》和苗菁《 红楼梦 与京杭大运河》等文章结合历史事实和文学作品,强调毗陵驿 这个地点的象征意义,更具启发性和说服力。
事实上,毗陵驿作为水陆兼用的交通枢纽,既是南北往来的车马船只日夜穿梭之地,也是南下北 上的文人士子必经之路,因此,它顺理成章地成了文学创作的重要素材。历史唐代白居易、南唐徐铉、 南宋杨万里、元代陈孚等著名文学家都曾写过有关毗陵驿的诗篇。到明清时期,文人士子笔下的毗陵 驿早已成为一个蕴含等待、会见、离别、怀乡等丰富内涵的文学意象。
结合文学谱系,以互文性视角来看,贾政南下二百多里在常州毗陵驿等候贾蓉这一看似有悖生活 常理的细节,实则是作者匠心独运的艺术安排。因为明确写到贾政是停在毗陵驿岸边的船上写家书时 见到前来拜别的宝玉 . 因此,此处的毗陵驿可以说是一个典型的运河意象。
在这里,宝玉与父亲诀别,也意味着与他十九年的尘世人生诀别。对于顽石来说,大荒山无 【(一级校)联考半期考高一语文试卷 第 1页(共 8页)】
稽崖青埂峰才是它的故乡,尘世则是暂居的 “ 他乡 ” 。此时的宝玉不说轻松愉悦,至少应该有得 偿所愿的欣慰。而文本所呈现的却是,宝玉在清冷的白雪世界身披大红斗篷不言不语、似喜似悲 拜别贾政的场面,充满了哀伤。贾政看到失踪的宝玉出现在自己面前时 “ 吃一大惊 ” 的喜悦,更 加衬托了宝玉的哀伤。而宝玉被一僧一道 “ 夹住 ” 并催着 “ 快走 ” 的背影,又分明写满了对尘世 的留恋与不舍。这样,宝玉诀别的场景,又显示出了另一层面的意义:此岸世界虽是 “ 他乡 ” , 此岸世界虽然有种种思想上的桎梏与不自由、种种欲望带来的痛苦,可是,此岸世界也有种种深 情——亲情、爱情、友情——这些人类温馨美好的情感,足以令人留恋,而且值得珍惜!肯定现 实人生的价值,正是儒家入世精神的内核。
当宝玉在毗陵驿拜别贾政时, “ 他乡 ” 与 “ 故乡 ” 的边界变得模糊了,道家所主张的超然物 外的人生观与儒家所肯定的入世精神也变得不再泾渭分明。作者通过毗陵驿这一典型的运河意象, 巧妙地将乡愁主题融入了儒道释三者合一的传统文化结构之中,余味无穷。
(摘自段江丽《毗陵驿与 红楼梦 的乡愁主题》 )
材料二:
从文学构成看,作家写作从来都不是一个封闭系统,而是开放的,融汇了多种多样的因素和 可能,尤其是能够接收和吸取各种文化信息,源源不断为自己的文学创作提供各种资源。
从这一意义上讲,文学中的地方从来都不是一个凝固的实体,它有虚拟、超越实在的内容和 形式。很多文学作品中的地方,似有似无,虚实相间,引导人们从一种具体实在向更高更遥远的 方向和目标思考和追寻。文学史上,很多优秀的作家最善于从一个具体的地域物象出发,引导人 们进入到一个浩瀚的审美世界。这种文学艺术的升华和超越能力,只属于少数优秀作家。像鲁迅
小说中有很多江南人物、故事,但很少有人会认为鲁迅只是一个擅长于表现民俗风俗的乡土作家。 (摘自杨扬《文学的地域指向意味着什么》 )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大运河与《红楼梦》这一话题研究主要涉及两方面: 一是大运河对于《红楼梦》故事背景的 意义研究,二是大运河 “ 红楼文化 ” 的保护、传承与利用研究。
B. 始建于唐朝的毗陵驿,至明清时期已是江南运河第一大驿,声名远播。《红楼梦》第 120回 写贾政和贾蓉送贾母、黛玉等人的灵柩南下安葬都要经过此地。
C. 宝玉拜别贾政的重场戏地点放在毗陵驿,体现了作者匠心独运的艺术安排。对此不同学者有 不同的解读,既有主观推测,又有贴近历史和文本的深刻理解。
D. 写作需融汇多种因素和可能,接收和吸取各种文化信息。作者借助毗陵驿这一运河意象,表 达了宝玉对尘世的留恋与超脱,同时融入了乡愁主题与传统文化结构。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曹雪芹借 “ 他乡 ” 与 “ 故乡 ” 这一组词语,表达深刻的乡愁主题。尘世是宝玉希望远离的 “ 他乡 ” ,而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才是 “ 故乡 ” 。
B. 毗陵驿既是水陆兼用的交通枢纽,又是文学创作的重要素材。在唐宋至明清文人笔下蕴含着等 待、会见、离别、怀乡等丰富文学内涵。
C. 《红楼梦》结尾写宝玉在毗陵驿拜别写家书的贾政,被一僧一道 “ 夹住 ” 并催着 “ 快走 ” ,这 一 “ 思家 ” 与 “ 离家 ” 的情节具有艺术张力。
D. 文学中的地方不是一个凝固的实体,而是虚拟与实体相结合的艺术表现,既基于现实地理又超 越现实,引导读者进入更深层的审美世界。
【(一级校)联考半期考高一语文试卷 第 2页(共8页)】
3. 下列选项不符合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3分)
A. 沈从文的《边城》试图通过湘西特有的青山绿水和小溪渡船来展现自然之美和淳朴的人性。 B. 徐则臣的《北上》精彩之处就在于真实还原了京杭大运河全貌以及生活于其间的家族生活。 C. 屈原的《楚辞》中满是楚地的神话小说、巫术信仰等元素,让人们感受到荆楚文化的魅力。 D. 苏轼在岭南地区的创作中,融入当地的自然景观和文化特色,使得作品具有独特地域风情。
4. 材料一第五段引用了多个学者的观点,请简要分析其用意。 (4分)
5. 常州在运河畔的篦箕古巷重修了“ 毗陵驿碑亭 ”。如果要写一篇《毗陵驿与 红楼梦 》的碑 记,你认为这篇碑记应包含哪些要点 请简要列举。 (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 (本题共 4小题, 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题。
东藏记①(节选) 宗 璞
①这是五月的一个夜晚,昆明的一个夜晚。
昆明不是日军空袭的主要目标,但也承受着钢铁的倾泻。 ②塞满了惊恐和劳累的日日夜夜, 丝毫没有影响这里知识的传授和人格的培育。夜晚皎洁的月光和温柔的星光,更照亮着思想迸 出的火花。
三三两两的年轻人跑进新校舍大门。 一个说,快点嘛! 一个说,赶得上。 一个衣衫整洁、 头发服帖的学生从门里出来,停住脚步问:“ 跑什么 白天还没有跑够! ”有人回:“ 听庄先 生讲时事。 ”又用手一指:“ 你就没有看见布告!”门边墙上果然贴着一张小纸,写着:“ 庄 卣辰②先生时事讲座,第十八期,欧洲战场,地点是第四教室。 ”问话的人是仉欣雷,他正要 到文林街女生宿舍去找孟离己和吴家馨,这时见了布告,便也转身朝第四教室走去,又见人们 都往小操场走,原来是因为教室坐不下,改在操场了。场上点着大汽灯,很亮。专有人守望, 如有红球挂出,立即熄灯。
场内椅子、小凳都是自己搬的,也有人坐在几块砖头上。欣雷一眼便看见峨(即孟离己)和 吴家馨坐在后排。澹台玹和几个外文系同学靠边站着,似乎准备随时撤退。
庄卣辰从前面座位上站起,几步迈上权作讲台的矮桌,转身对大家。他还是一身旧西装, 打着领带。人群很快安静下来,听庄先生讲话。
“ 今天, ③ 这一次是讲座开始以来人最多的一次,我们不得不换地方。 ”卣辰的声音清亮 地传得很远。
“ 这不是我的讲话有什么吸引力,而是世界局势的变化太让人关心了。欧战爆发快一年了, 德国法西斯肆意横行,阻挡是十分微弱的。它占领捷克不费一兵一卒,波兰人民虽然有二十多 天的抵抗,终于被占领。可叹英国、法国的强大陆军坐视不管,没有援救。他们希望德国满足 于得到的领土,可是,强盗会满足么 不会的!上个月德国进攻北欧,丹麦投降。值得讲一讲 的是挪威,挪威不肯投降。德国进攻奥斯陆时,原以为可以长驱直入,德使馆甚至派出人员迎 候德国军舰。不料挪威海军和炮台猛烈开火,击沉了德军的军舰。我们为挪威欢呼!这都是十 多天前的事。那里的茂密的森林,二十年代我到过,真像随时会有山妖出现。我觉得挪威的精 神和他的山山水水分不开。 ”
【(一级校)联考半期考高一语文试卷 第 3页(共8页)】
“ 今天要着重说的是,英国首相换了。张伯伦下台,丘吉尔上台,组成了保守党、工党、自由党 的联合政府。请听丘吉尔在下院的演说: ‘ 我没有别的,我只有热血、辛劳、眼泪和汗水贡献给大 家。 ’ ”
“ 你们问:我们的政策是什么 我说:我们的政策就是用我们的全部能力和全部力量在海上、陆 地上和空中进行战争;同一个在邪恶悲惨的人类罪恶史上还从来没有见过的穷凶极恶的暴政进行战争。 你们问:我们的目的是什么 我可以用一个词来答复:胜利——不惜一切代价去争取胜利 ……我们的 抗日战争,不是孤立的。 ”
听众中间有人带头喊口号: “ 抗日必胜! ” 大家跟上来,排山倒海一般。
庄卣辰又联系分析日军的动向。有人悄声议论: “ 庄先生知道这么多,是有内线,通着英国。 ” 许多消息,确是英领馆收录的新闻稿。
欣雷一面听, 一面看着人群,发现孟弗之先生和别的好几位教授都在座。孟离己一边坐的是庄无 因。 “ 抗战已经快三年了,还不知道要打多久。 ” 庄先生继续讲话, “ 我们知道的是,无论三十年, 三百年,我们都要打下去!赶走日本强盗,收复失地,建设我们伟大的国家!
学生又喊起了口号: “ 抗战必胜!还我河山! ” 口号声在黑暗中飘得很远。庄先生讲完了,主持 会的中文系学生孙理生说,希望孟弗之先生讲几句话。大家热烈鼓掌。
弗之站起,先对庄先生表示感谢,说了解天下事才会更懂得自己的事,接着说: “ 庄先生说哪怕 三十年,三百年也要打下去。同学们可能想,三十年,我们都老了,三百年,我们都不在人世了。可 是中华民族是不会死,也不会老的。世上的公理,人类的正义也是不会老,不会死的。 ”
“ 四年级同学很快要离开学校了。我年年这时都有一种成功的感觉。这是因为大家完成了学业, 都将是国家的栋梁之材,教师才会有成功感。我感谢你们——有些话,到时候再说吧。 ”
当时人群中的四年级同学都觉得孟先生正看着自己。有人问: “ 什么时候说 ” 弗之笑笑,摆摆 手。庄卣辰也站起来,和弗之说着什么。许多人上来围住先生们,问这问那。庄无因站着等父亲(庄 卣辰) 。 ④ 他长高多了,长长的秀气的眉眼仍然略显忧郁,加上清澈的目光,使得他有些大彻大悟的 样子。 他入学以来,以功课好、相貌好、年纪小、少言笑这几个特点在同学间颇受人注意,他却一点 不在意。他坐在峨旁边,只见面时点点头,自始至终没有说一句话,也没有问起嵋。
比赛沉默,峨当然是比得过的,也不理他,自和家馨走开。走到场外遇见玹子,大家站住说话。
(有删改) [注]① 《东藏记》以抗日战争时期西南联合大学的生活为写作背景。 ② 庄卣辰:yǒ u。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 专有人守望,如有红球挂出,立即熄灯 ” 以及 “ 似乎准备随时撤退 ” 表明了当时局势危急,也 与上文 “ 承受着钢铁的倾泻 ” 相照应。
B. “ 抗战必胜!还我河山! ” 的口号声既表明了庄卣辰的演讲富有感染力与鼓动性,深入人心,又 体现了同学们高涨的爱国热情。
C. 针对孟弗之所说 “ 有些话,到时候再说吧 ” ,有人问 “ 什么时候说 ” ,孟弗之笑笑,摆摆手,这 体现了孟弗之内心的迷茫。
D. 文章节选部分围绕庄卣辰演讲让各色人物前后依次登场,展示了各色人物在抗战中的生存状况及
心理状态。
【(一级校)联考半期考高一语文试卷 第 4页(共 8页)】
7.对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句子①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用两个“ 一个夜晚”突出了这一夜的不平凡。
B. 句子②运用议论,强调了“ 知识的传授和人格的培育”在战争中的重要性,引出下文的 叙述。
C. 句子③将现在与过去听讲座的人数比较,“ 最多的一次”表明关注时事的人越来越多。
D. 句子④细致描写了庄无因的肖像,与其他同学形成反差,表明庄卣辰教子有方。 8.文中用大量篇幅写庄卣辰的演讲内容,这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4分)
9.本文是反映抗战的小说,作者在选材上有什么特点 请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题。 材料一 :
康白:足下昔称吾于颍川① ,吾常谓之知言。然经怪此意尚未熟悉于足下,何从便得之也 足下 傍通,多可而少怪;吾直性狭中,多所不堪,偶与足下相知耳。 闲闻足下迁,惕然不喜,恐足下羞庖 人之独割,引尸祝以自助② ,手荐鸾刀,漫之膻腥,故具为足下陈其可否。
夫人之相知,贵识其天性,因而济之。 禹不逼伯成子高,全其节也;仲尼不假盖于子夏,护其短 也;近诸葛孔明不逼元直以入蜀,华子鱼不强幼安以卿相,此可谓能相终始,真相知者也。足下见直 木不可以为轮曲木不可以为桷盖不欲枉其天才令得其所也。吾顷学养生之术,方外荣华,去滋味,游 心于寂寞,以无为为贵。又有心闷疾,顷转增笃,私意自试,不能堪其所不乐。足下无事冤之,令转 于沟壑也。
(节选自魏 · 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 )
材料二:
微之③ 足下:自足下谪江陵至于今,凡枉赠答诗仅百篇。每诗来,或辱序,或辱书,冠于卷首, 皆所以陈古今歌诗之义,且自叙为文因缘,与年月之远近也。仆既受足下诗,又谕足下此意,常欲承 答来旨粗论歌诗大端,并自述为文之意,总为一书,致足下前。 累岁已来,牵故少暇,间有容隙,或 欲为之;又自思所陈,亦无出足下之见;临纸复罢者数四,卒不能成就其志,以至于今。
夫文,尚④ 矣,三才各有文。天之文三光首之;地之文五材首之;人之文六经首之。就六经言, 诗又首之。何者 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 诗 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上自圣贤,下至愚騃(sì ) ,微及豚鱼,幽及鬼神。群分而气同,形异 而情一。 未有声入而不应、情交而不感者。
圣人知其然,因其言,经之以六义;缘其声,纬之以五音。音有韵,义有类。韵协则言顺,言顺 则声易入;类举则情见,情见则感易交。于是乎孕大含深,贯微洞密,上下通而一气泰,忧乐合而百 志熙。五帝三皇所以直道而行、垂拱而理者,揭此以为大柄,决此以为大窦也。故闻“ 元首明,股肱 良 ”之歌,则知虞道昌矣。闻五子洛汭之歌,则知夏政荒矣。言者无罪,闻者足诫,言者闻者莫不两 尽其心焉。
(节选自唐 · 白居易《与元九书》)
[注]① 颍川:山嶔,山涛的叔叔,曾任颍川太守。 ② 羞庖人之独割,引尸祝以自助:典出《庄子 · 逍遥游》,这里比喻山涛引荐自己不当。 ③ 微之:元稹的字,白居易的好友。 ④ 尚:早、久,指起源 很早,历史很久。
【(一级校)联考半期考高一语文试卷 第 5页(共 8页)】
10. 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 对一处给 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3分)
足下见直 A木不可以B为轮C曲木D不可以为桷E盖不欲枉F其天才G令H得其所也。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足下 ” ,古代最初用为下对上的敬称,后来书信中多用于同辈之间,如《鸿门宴》中“ 再 拜献大王足下 ”的“ 足下 ”属于前者用法。
B.“ 具 ” ,详细地,与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中“ 故今具道所以 ”的“ 具 ”含义相同。
C.“ 笃 ” ,病重,与成语“ 笃新怠旧 ”的“ 笃 ”含义相同。
D.“ 所以 ” ,表凭借,与《鸿门宴》中“ 所以遣将守关者 ”的“ 所以 ”含义不同。
12. 下列对材料的理解与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 听说山涛升官,嵇康感到忧虑,怕他拉自己当助手,这类似于手执屠刀,沾上一身腥气味。
B. 嵇康追求“ 无为 ”的最高境界,对山涛所爱好的东西不屑一顾,希望对方不要委屈自己,使 自己陷于走投无路的绝境。
C. 白居易纪念元稹赠诗的友谊,写信做总的回复,他在信里认为圣人感化人心使天下太平。
D. 白居易认为诗歌的音韵和意义是相互独立的,音韵的协调与否并不影响意义的表达。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1)夫人之相知,贵识其天性,因而济之。 (4分)
(2)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 (4分)
14. 材料一、材料二和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均为书信,但写信目的各不相同,请根据材料内容 简要说明。 (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小题, 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 15~16题。
浣溪沙 · 洞庭① 张孝祥
行尽潇湘到洞庭。楚天阔处数峰青。旗梢不动晚波平。 红蓼一湾纹缬② 乱,白鱼双尾玉刀明。夜凉船影浸疏星。
[注]① 这首词是张孝祥在公元 1168年,由知潭州(今湖南长沙)调知荆南(今湖北江陵)兼荆湖 北路安抚使时,傍晚沿湘江入洞庭湖所作。 ② 缬:有花纹的纺织品。
15. 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 行尽潇湘到洞庭 ” ,词人的前一段路程以“ 行尽潇湘 ”一笔带过,语言简练之至。 “ 到
洞庭 ”三字则有引出下文的作用。
B.“ 楚天阔处数峰青 ”一句,以宏大的视角,勾勒出湖光山色的壮美。不写湖之大如何,只说 四围广阔,远处峰青,则规模可见,气象可想。
C.“ 旗梢不动晚波平 ” ,是官船晚泊时的景象。船头所插旌旗上的飘带一丝不动,呈现出大自 然清幽的静态美。
D.“ 红蓼一湾纹缬乱,白鱼双尾玉刀明 ” ,这两句写词人停船后泛览湖景所见,虽然视觉观察 的角度未发生变化,却显示出另一番情趣。
16. 姜夔说:“ 一篇全在尾句,如截奔马。 ”请对比赏析张孝祥《念奴娇 · 过洞庭》的结尾两句 “ 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 ” ,与本词结尾句情感表达手法上的不同。 (6分)
【(一级校)联考半期考高一语文试卷 第 6页(共8页)】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小题,8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8分)
(1)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认为“ 礼 ”在国家治理中具有重要地位。他 嗤笑子路是因为子路“ ▲ ” ;而从曾皙的一个动节细节“ ▲ ”可以看出他 谦恭守礼。
(2)“ 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 ” ,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正是在总结历代帝王的盛衰变化 中,发现了那些承担天下之大任的君王往往呈现出“ ▲ , ▲ ”的特征。
(3)杜甫《登岳阳楼》中“ ▲ , ▲ ”两句,写洞庭湖浩瀚无际的磅礴气势, 意境阔大,景色宏伟奇丽。
(4)王安石《桂枝香 · 金陵怀古》中“ ▲ , ▲ ”两句融情入景,把思古之幽
情寄寓于流水、衰草等意象之中,含蓄凝练。
三、语言文字运用及课内基础题(18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8~20题。 (本题共 3小题, 8分)
那时您可以想象一个孩子,他玩累了可他还没玩够呢,心里好些新奇的念头甚至等不及到 明天。也可以想象是一个老人,无可置疑地走向他的安息地,走得 A 。还可以想象一对热 恋中的情人,互相一次次说 “ 我一刻也不想离开你 ” ,又互相一次次说 “ 时间已经不早了 ” , 时间不早了可我一刻也不想离开你,一刻也不想离开你可时间毕竟是不早了。
我说不好我想不想回去。我说不好是想还是不想,还是无所谓。我说不好我是像那个孩子, 还是像那个老人,还是像一个热恋中的情人。很可能是这样:我同时是他们三个。我来的时候 是个孩子,他有那么多孩子气的念头所以才哭着喊着闹着要来,他一来一见到这个世界便立刻 成了不要命的情人,而对一个情人来说,不管多么漫长的时光也是 B ,那时他便明白,每 一步每一步,其实一步步都是走在回去的路上。当牵牛花初开的时节,葬礼的号角就已吹响。
当他熄灭着走下山去收尽苍凉残照之际,正是他在另一面燃烧着爬上山巅布散烈烈朝辉之 时。那一天,我也将沉静着走下山去,扶着我的拐杖。有一天,在某一处山洼里,势必会跑上 来一个欢蹦的孩子,抱着他的玩具。
当然,那不是我。
但是,那不是我吗
18. 在文中 A、 B两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分)
19. 文中画线句子说“ 我说不好我想不想回去。我说不好是想还是不想,还是无所谓 ” ,在语言表 达上有何特点 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3分)
20. 文中为什么要用“ 孩子 ”“ 老人 ”“ 情人 ” 比作自己 请简要说明。 (3分)
(二)课内基础题(本题共 5小题,10分)
21. 下列对课文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
A. 摄乎大国之间(夹处) 以羊易之(替换) 代下司职(司仪)
B. 素善留侯张良(一向) 居则曰(平日) 于反覆不宜卤莽(书信往返)
C. 又欲肆其西封(扩张) 则牛羊何择(区别) 族庖月更刀(一群)
D. 放辟邪侈(奢侈) 新发于硎(磨刀石) 重念蒙君实视遇厚(看待)
【(一级校)联考半期考高一语文试卷 第 7页(共8页)】
22.从古代汉语词类活用的角度分类,划分正确的一项是(2分)
●
①浴乎沂,风乎舞雩 ②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③无以,则王乎
④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 ⑤可使足民 ⑥谨庠序之教
⑦常以身翼蔽沛公 ⑧同俗自媚于众为善
A. ①③/②⑥/④⑦/⑧/⑤ B. ①⑦/②⑧/③④/⑤/⑥
C. ①③/④⑤/⑥⑧/②/⑦ D. ①⑦/②④/⑥⑧/③/⑤ 23.下列各项中加点词不全是古今异义的一项是(2分)
A. ①沛公居山东
●
B. ①视为止,行为迟 C. ①虽然,每至于族 D. ①必使仰足以事父母
②凡百元首
●
②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
②不推恩无以保妻子
●
②必固其根本
24.下列选项中各句的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2分)
A. ①良庖岁更刀,割也 ②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
B. ①夫晋,何厌之有 ②技经肯綮之未尝
C. ①受命于人主 ②振之以威怒
D. ①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②若属皆且为所虏
25.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和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
A. 挟太山(xié) 殷忧(yī n) 浚其泉源(j ùn) 典刑 杳无音信
B. 千乘(shèng) 盗跖(tuò) 错勘贤愚(kān) 孝弟 目眦尽裂
C. 强聒(guā) 怵然(chù) 彼节有间(jiàn) 衅钟 委屈求全
D. 嫁奁(qi) 蘩漪(yī ) 哥哥行(háng) 彘肩 苌弘化碧
四、写作(60分)
26.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水的清澈,并非因为它不含杂质,而是在于懂得沉淀。 这句话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 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 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字。
【(一级校)联考半期考高一语文试卷 第 8页(共 8页)】
高一语文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 (本题共 5小题, 19分)
1. (3分)
B 【解析】材料一原文说“ 常州在汉代被称为毗陵,这里的驿站被称为毗陵驿,始建时间已难以考 证,但相关资料显示,它在唐朝时已经存在 ” ,并非明确说“ 始建于唐朝 ” ,所以 B 选项错误。
2. (3分)
D 【解析】A选项,由材料 一“ 曹雪芹借助‘ 他乡 ’与‘ 故乡 ’这一组意涵丰富的对立性词语,表 达了深刻的乡愁主题 ……对于顽石来说,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才是它的故乡,尘世则是暂居的‘ 他 乡 ’”可知,尘世对于宝玉来说是复杂的,不能简单说他希望远离,A选项错误。 B选项,材料 一 原文是“ 到明清时期,文人士子笔下的毗陵驿早已成为一个蕴含等待、会见、离别、怀乡等丰富内 涵的文学意象 ” ,未提及唐宋时期, B选项错误。 C选项,材料中提到宝玉拜别贾政时被一僧一道 “ 夹住 ”并催着“ 快走 ” ,这一情节显示了宝玉对尘世的留恋与不舍,而不是“ 思家 ”与“ 离家 ” 的情节, C选项不准确。
3. (3分)
B 【解析】材料二的观点是文学具有开放性,能超越地域的实在性,引导人们进入审美世界。 A选 项沈从文的《边城》展现湘西风情, C选项屈原的《楚辞》融入楚地元素, D选项苏轼在岭南的创作 融入当地特色,都符合这一观点。而 B 选项徐则臣的《北上》“ 真实还原了京杭大运河全貌以及生 活于其间的家族生活 ”侧重于写实,没有体现出超越实在的特点,不符合材料二观点。
4. (4分)
① 丰富毗陵驿情节的解读视角。
② 引发读者思考,助其全面理解该情节作用与意义。
③ 体现了学界的关注与热度,为作者阐述观点铺垫。
④ 对比凸显结合史实与作品分析象征意义的合理性。 (答对三点给 4分)
5. (6分)
① 毗陵驿的历史渊源:介绍其在汉代被称毗陵时就已存在驿站,历经唐至明清的发展,成为江南运 河第一大驿的过程,展现其悠久的历史。
② 文学意象内涵:阐述毗陵驿在文学作品中所蕴含的等待、会见、离别、怀乡等丰富内涵,以及 【(一级校)联考半期考高一语文 · 参考答案 第 1页(共6页)】
在《红楼梦》中所体现的乡愁主题和儒道释文化融合的意义。
③重修的意义与价值:说明在运河畔篦箕古巷重修“ 毗陵驿碑亭 ”对传承运河文化、弘扬《红 楼梦》文化的重要作用,表达对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重视。
④在《红楼梦》中的重要情节:详细描述贾政和贾蓉送灵柩南下,宝玉在毗陵驿拜别贾政等关 键情节,突出其与《红楼梦》故事的紧密联系。
(答对三点给 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 (本题共 4小题, 16分)
6. (3分)
C 【解析】“ 这体现了孟弗之内心的迷茫 ”分析错误,从文中“ 可是中华民族是不会死,也不 会老的。世上的公理,人类的正义也是不会老,不会死的 ”可知,孟弗之内心坚定,“ 笑笑, 摆摆手”只是当时不便说话。
7. (3分)
D 【解析】“ 与其他同学形成反差,表明庄卣辰教子有方 ”分析错误。句子④ 只是描写了人物 外貌和气质,并没有将庄无因与其他同学进行对比,更无法得出庄卣辰教子有方的结论。选项 属于于文无据。
8. (4分)
①交代了时代背景,演讲内容主要交代了当时的国际局势。
②突出了庄卣辰的人物形象,烘托了西南联大师生的精神面貌。
③弘扬了崇高的爱国热情,传达出抗日必胜的信念,给人以鼓舞。 (每点 2分,答对任意两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
9. (6分)
①以小见大,聚焦日常生活。作者没有直接描写战争的宏大场面,而是通过昆明西南联大师生 的日常生活片段,展现了抗战时期知识分子的精神风貌。
②视角独特,突出知识分子的精神力量。庄卣辰通过分析欧洲战场的形势,激励学生坚定抗战 信心;孟弗之则从民族精神和公理正义的角度,鼓舞学生为国家的未来奋斗。
③结合历史背景,增强时代感。文中穿插了欧洲战场的局势、丘吉尔的演讲等历史背景,使小 说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同时,通过庄卣辰的讲座内容,将中国的抗日战争与世界反法西斯战 争联系起来,突出了抗战的全球意义。
④人物刻画典型,真实细腻。庄卣辰的博学多识、孟弗之的深沉睿智、庄无因的沉默忧郁、孟 离己的独立冷静等,这些人物形象不仅展现了抗战时期知识分子的多样性,也增强了小说的真 实感和感染力。 (每点 2分,答对任意三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
二、古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分)
【(一级校)联考半期考高一语文 · 参考答案 第 2页(共 6页)】
10.(3分)
CEG 【解析】足下见直木不可以为轮,曲木不可以为桷,盖不欲枉其天才,令得其所也。 翻译:您看直木不可以做车轮,曲木不能够当椽子,这是因为人们不想委屈它们原来的本 性,而让它们各得其所。
11.(3分)
C 【解析】“ 顷转增笃”的“ 笃” ,病重;“ 笃新怠旧”的“ 笃” ,忠实,全心全意。
12. (3分)
D 【解析】文章中提到“ 韵协则言顺,言顺则声易入” ,说明音韵的协调能够使语言更加 顺畅,进而使声音更容易被接受。因此,音韵和意义是相互关联的,而不是独立的。
13.(8分)
(1)人与人之间的互相了解,可贵之处在于能了解对方的本性,然后顺着他的本性去帮助 他(成全他) 。 (“ 相知 ” ,互相了解、相互认识;“ 贵 ” ,可贵、宝贵;“ 济 ” ,帮助、 成全、接济。句意 1分)
(2)能够感化人心的事物,没有比情先的,没有比言早的,没有比声近的,没有比义深的。
(“ 莫” ,没有;状语后置;“ 切” ,接近。 句意 1分) 14.(3分)
①嵇康写给山涛的目的是坦白自己的性格志趣趋近老庄无为,无心做官,希望山涛不要委 屈他的意志。
②白居易写给元稹是为了阐明自己的诗歌理论及做文章的意图,回报元稹之前的赠诗。
③王安石写给司马光是为了说明自己坚持改革的原因,强调自己“ 不为侵官、不为生事、
不为征利、不为拒谏”。 (每点 1分) 【文言翻译】
与山巨源绝交书 魏 · 嵇康
嵇康谨启:过去您曾在山获面前称说我不愿出仕的意志,我常说这是知己的话。但我感到 奇怪的是您对我还不是非常熟悉,不知是从哪里得知我的志趣的 您遇事善于应变,对人称赞 多而批评少:我性格直爽,心胸狭窄,对很多事情不能忍受,只是偶然跟您交上朋友罢了。 近来听说您升官了,我感到十分忧虑,恐怕您不好意思独自做官,要拉我充当助手,正像厨 师羞于一个人做菜,要拉祭师来帮忙一样,这等于使我手执屠刀,也沾上一身腥臊气味,所 以向您详细陈说一下可不可以这样做的道理。
人与人之间的互相了解,可贵之处在于能了解对方的本性,然后顺着他的本性去帮助他 (成全他)。夏禹不强迫伯成子高出来做官,是为了成全他的节操;孔子不向子夏借伞,是为 了掩饰子夏的缺点;近时诸葛亮不逼迫徐庶投奔蜀汉,华歆不硬要管宁接受卿相的位子,以 上这些人才
【(一级校)联考半期考高一语文 · 参考答案 第 3页(共 6页)】
可以说始终如一 ,是真正相互了解的好朋友。您看直木不可以做车轮,曲木不能够当椽子,这是 因为人们不想委屈它们原来的本性,而让它们各得其所。我近来正在学习养生的方法,正疏远荣 华,摒弃美味,心情安静恬淡,追求 “ 无为 ” 的最高境界。我有心闷的毛病,近来又加重了,自 己设想,是不能忍受所不乐意的事的。您不要来委屈我,使我陷于走投无路的绝境。
与元九书 唐 · 白居易
微之足下:自从足下被贬到江陵府到现在,你赠送和酬答我的诗已近一百首了。每逢寄诗来, (你还不辞辛苦,)有时作序,有时写信,都冠在卷头。这都是用来阐述古今诗歌的意义,并且说 明自己做文章的缘由和年月的先后的。我既然接受了你的诗,又理解了你这番意图,也就常常想 要回答来信概略地谈谈诗歌的基本道理,并陈述自己做文章的意图,总起来写一封信,送到足下 面前。但是,几年以来,为事拖累,很少空暇。偶然有了空闲,有时想做这件事,又想到我所说 的并没有超出足下的见解,所以有好几次都是铺开信纸又做罢了的。最终没能实现过去的心愿, 直到如今。
所谓文,起源真是太久远了,三才都有自己的文。上天的文,以三光为首;大地的文,以五 材为首:人间的文,以六经为首。就拿六经来说,《诗经》又是为首的。为什么呢 因为圣人就是 (用诗)感化人心,而使天下和平的。能够感化人心的事物,没有比情先的,没有比言早的,没有 比声近的,没有比义深的。所谓诗,就是以情为根,以诗为苗,以声为花,以义为实的。上自圣 贤,下至愚人,微小如豚鱼,幽隐如鬼神。种类有别而气质相同,形体各异而感情一致。接受声 音的刺激而不产生反响,接触到情感的影响而内心不感应,这样的事是没有的。
圣人懂得这个道理,就根据言语的状况,把它纳入六义,按照声音的形态,把它镕入五音, 使之合于规范。五音有规律,六义有类分。韵律协调言语就通顺,语言顺畅声音就容易动人;类 分明确情感就得以表现,情感得以表现就容易感人。这样一来,其中就包含着博大精深的道理, 贯穿着隐秘细微的事物,天子和平民就得以上下沟通,天地之气就能彼此相交,人们的忧乐相同, 人人的心意也就达到和乐。三皇五帝所以按正确的道理去办事,垂衣拱手就把国家治理得很好, 原因就在于掌握了诗的义和音,把这作为主要权衡;也辨明了诗的义和言,把这作为主要的法宝。 因此,听到 “ 元首明,股肱良 ” 这样的歌,就知道虞舜时代治道昌明。听到五子洛汭这样的歌, 就知道夏太康的政事已经荒废。用诗讽喻的人没有罪过,听到这种讽喻的人可以作为借鉴,实行 讽喻的和听到这讽喻的各尽自己的心力。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小题, 9分)
15. (3分)
D 【解析】 D项 “ 红蓼一湾纹缬乱,白鱼双尾玉刀明 ” 句意为:水湾处红色的蓼草就像纷乱的 丝织品,跃出水面的双尾白鱼就像玉刀一样明亮。 “ 虽然视觉观察的角度未发生变化 ” 错误, 前句的观察角度为远视,后句的观察角度为近观,发生了变化。 D项赏析不恰当。
【(一级校)联考半期考高一语文 · 参考答案 第 4页(共 6页)】
16. (6分)
《念奴娇 · 过洞庭》结尾两句:
① 用典,化用苏轼诗句,表达词人纵情忘我,忘情于自然万物之中。 ② 直抒胸臆,抒发个人满腔豪 情。
《浣溪沙 · 洞庭》结尾句:
以景结情(借景抒情) ,词人借清幽、静谧的夜景,含蓄地传达出宁静、悠然,又带着淡淡的孤寂的 情感。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小题, 8分)
17. (8分)
(1)其言不让 舍瑟而作
(2)(莫不)殷忧而道著 功成而德衰
(3)吴楚东南塬 乾坤日夜浮
(4)六朝旧事随流水 但寒烟衰草凝绿 三、语言文字运用及课内基础题(18分)
18. (2分)
A:无怨无悔(心平气和、淡然自若……) B:稍纵即逝(转瞬即逝)
【解析】A处:对应上文中“ 无可置疑 ” ,应填写表示“ 没有任何理由,内心平静 ”之意的成语, 注意所填成语应符合语法规范。 B处:根据前文“ 不管 ”“ 漫长的时光 ” ,所填成语应表示与“ 漫 长的时光 ”相反的意思。
19. (3分)
① 采用了重复句式,通过多次强调“ 我说不好 ” ,表达了作者内心的矛盾与迷茫。
② 使用“ 想还是不想,还是无所谓 ”的递进结构,进一步突出了对“ 回去 ”这一问题的复杂情感, 增强了语言的感染力。
【解析】分析时从其句式、修辞手法、内容情感等角度理解表达效果。
20. (3分)
①“ 孩子 ”充满活力和希望; ②“ 老人 ”暗示生命即将消逝; ③“ 情人 ”代表生命的热烈和激情。 【解析】《我与地坛》中史铁生用“ 孩子 ”“ 老人 ”“ 情人 ”来比作自己,是为了从不同角度和层 面表达自己对“ 回去 ”这一选择的复杂情感和态度。这种比喻手法丰富了表达的内涵,使情感更 加细腻和立体。
21. (2分)
B 【解析】A. 司职, 掌管职事。 C. 族, 众。 D. 侈, 过度。
22. (2分)
C 【解析】 ①“ 风 ” ,名词用作动词,吹风。 ②“ 小 ” ,形容词用作名词,小相。 ③“ 王 ” ,名 词用
【(一级校)联考半期考高一语文 · 参考答案 第 5页(共 6页)】 一
作动词,行王道以统一天下。 ④“ 安 ” ,形容词使动用法,使 安宁。 ⑤“ 足 ” ,形容词使 动用法,使 ……富足。 ⑥“ 谨 ” ,形容词用作动词,慎重办理。 ⑦“ 翼 ” ,名词作状语,像翅 膀一样。 ⑧“ 媚 ” ,形容词用作动词,献媚讨好。
①③名词用作动词/④⑤形容词使动用法/⑥⑧形容词用作动词/②形容词用作名词/⑦名词作状
语
23. (2分)
D 【解析】A. ① 古:崤山以东,泛指东方六国之地:今:山东省。/② 古:帝王:今:国家的 最高领导人。B. ①古:两个词,动作,因此;今:受思想支配而表现出来的外部活动。 /②古: 从而推广到;今:连词,连接并列的词或词组。C. ①古:虽然这样;今:表转折关系的连词。 /②古:妻子和儿女;今:男子配偶。 D. ① 古今义相同,都指事物的程度已经达到某种要求或
水平。/②古:树木的根,多比喻事物的根基本源;今:事物的根源或最重要的部分。
24. (2分)
D 【解析】A. 均是判断句。 ①“ 也 ” ,表判断;②“ 此 ……耳 ” ,表判断。B. 均是宾语前置句。
①“ 之 ”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正常语序为“ 夫晋,有何厌” ;②“ 之 ”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正 常语序为“ 未尝技经肯綮 ”。C. 均是状语后置句。 ①“ 受命于人主” ,正常语序为“ 于人主受 命” ;②“ 振之以威怒” ,正常语序为“ 以威怒振之 ”。D. 句式不同。 ①主谓倒装,正常语序 是“ 百姓之谓我爱也宜乎” ;②被动句,“ 为所 ”表示被动。
25. (2分)
A 【解析】 B. “ 盗跖 ”的“ 跖 ”应读 zhí ;“ 孝弟 ”的“ 弟 ”应为“ 悌 ”。 C. “ 强聒 ”的
“ 聒”应读 guō;“ 委屈求全”应为“ 委曲求全 ”。D. “ 嫁奁”的“ 奁 ”应读“ li án”。
四、写作(60分)
26. (60分)
【参考立意】
1. 沉淀自我,方能澄澈人生。
2. 在沉淀中成就非凡。
3. 去除浮躁,沉淀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