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必下第三单元名句默写及答案
9.1陈情表
(1)李密在《陈情表》中用“ , ”两句概括了自己早年坎坷多难的命运。
(2)在《陈情表》中,作者用“ ”委婉地说出母亲改嫁的事实;而“ ”则直接表现了他门庭衰微福分浅薄的事实。
(3)李密在《陈情表》中用“ , ”两句说明自己缺少亲人、童仆的帮助,不得不事必躬亲。
(4)《陈情表》中“ , ”两句写出了李密孤单无依,只有和自己的身影相互安慰的境况。
(5)李密在《陈情表》中写自己虽然想为国效力,但是祖母病情日渐加重,让他进退两难的句子是:“ , 。”
(6)在《陈情表》中作者抓住晋朝“ ”的治国原则,坚持和祖母相依为命,因此“ ”。
(7)“物尤如此,人何以堪”,李密在《陈情表》中通过列举鸟雀反哺的事例来恳请皇帝答应自己将祖母奉养至终的句子:“ , 。”
(8)李密在《陈情表》中写自己无论活着还是死去都要报答晋武帝恩情的句子是:“ , 。”
(9)李密在《陈情表》中表达自己孤苦无依,只有影子与自己相伴的两句是“ , ”。
(10)《陈情表》中以乌鸦反哺为喻,来揭示全文主旨的句子是“ , ”。
(11)《陈情表》中李密写他的祖母常年有病不能自理的两句是“ , ”。
(12)《陈情表》中,李密用“ , ”两句作为“陈情”的开始,同时这也是全文陈述苦情的总括。
(13)李密在《陈情表》中表示,自己不仅没有伯叔兄弟,而且“ , ”,可见其缺少亲人伶仃孤苦的境况。
(14)在《陈情表》中,李密通过“ , ”这两句向晋武帝表明了自己本来就希望做官显达,并不顾惜名声节操。
(15)在古人笔下,凡是可能引起别人产生不良联想的事物,都尽可能地采用讳饰的方法,比如生病、死亡、如厕等。李密《陈情表》中用“ ”来婉指父亲去世,又用“ ”来婉称母亲改嫁。
(16)李密《陈情表》中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强调既无父辈照顾祖母,也无同辈共同侍奉,只能自己义不容辞担起反哺责任的句子是“ , ”。
(17)《陈情表》用“ , ”两句写出了自己只身一人的孤单和缺少心灵的安慰。
(18)《陈情表》中晋成公绥《<乌赋>序》中的典故写明人应尽孝心的两句是:“ , 。”
(19)《陈情表》用“ , ”两句写缺少亲属帮助并且事必躬亲的孤弱。
(20)李密在《陈情表》中,用“ , ”八个字精炼、形象地写出自己孤单无助的苦况。
(21)《陈情表》中“ , ”两句,是李密在陈述完自己和祖母的年龄之后,写为国效忠来日方长,奉养祖母时日无多,表明不应命的原因是愿先尽孝后尽忠。
(22)在《陈情表》中,李密向晋武帝陈述了自己的家庭情况,我们通过“ , ”这两句可以知道李密不但是家里的独子,而且至少是两代单传了。
(23)在《陈情表》中,李密在文末用“结草”的典故来表明如果朝廷能满足自己抚养祖母终老这个心愿的话,自己将会终身报答朝廷的知遇之恩的句子是:“ , 。”
(24)在《陈情表》中,作者用“ ”委婉地说出母亲改嫁的事实;而“ ”则直接写出了他门庭衰微福分浅薄的事实。
(25)《陈情表》中,李密向晋武帝说明在前朝任职的目的而打消晋武帝疑虑的两句是:“ , 。”
(26)在《陈情表》中,委婉地拒绝了太守和刺史的举荐之后,李密收到了朝廷先后任命他为郎中和洗马的诏书,对此,李密回应是:“ , 。”
(27)《陈情表》中以对偶形式将李密举目无亲、伶仃孤苦的境地表现出来的句子是“ , ”。
【答案】
臣以险衅 夙遭闵凶
舅夺母志 门衰祚薄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茕茕孑立 形影相吊
臣欲奉诏奔驰 则刘病日笃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乌鸟私情 愿乞终养
臣生当陨首 死当结草
茕茕孑立 形影相吊
乌鸟私情 愿乞终养
而刘夙婴疾病 常在床蓐
臣以险衅 夙遭闵凶
门衰祚薄 晚有儿息
本图宦达 不矜名节
慈父见背 舅夺母志
既无伯叔 终鲜兄弟
茕茕孑立 形影相吊
乌鸟私情 愿乞终养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茕茕孑立 形影相吊
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 报养刘之日短也
既无伯叔 终鲜兄弟
臣生当陨首 死当结草
舅夺母志 门衰祚薄
本图宦达 不矜名节
臣具以表闻 辞不就职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9.2项脊轩志
(1)在《项脊轩志》中,作者通过描写妻子当年亲手种植的枇杷树如今已长得枝繁叶茂来表达物是人非的感慨的句子:“ , , 。”
(2)在《项脊轩志》中,作者的感情基调由“喜”转“悲”的过渡句:“ , , 。”
(3)在《项脊轩志》中,通过描写老妪口中转述的作者母亲在门外对子女嘘寒问暖的话语从而表达作者对母亲的怀念之情的句子:“ ? ?”
(4)在《项脊轩志》中,描写项脊轩的大小和面积的句子:“ , 。”
(5)在《项脊轩志》中,描写了项脊轩在修葺之前的老、旧、破的句子:“ , , 。”
(6)在《项脊轩志》中,描写了项脊轩的朝向以及修葺之前采光不好的情况的句子:“ , , 。”
(7)在《项脊轩志》中,描写了项脊轩庭阶上时不时有小鸟前来觅食,人来了也不会被吓飞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景象的句子:“ , , 。”
(8)在《项脊轩志》中,描写了在明月之夜,项脊轩附近桂树的影子落在半墙上随着夜风的吹拂而不断移动的可爱景象的句子:“ , , 。”
(9)在《项脊轩志》中,描写了项脊轩里面有书香之味的句子:“ , 。”
(10)在《项脊轩志》中,作者归有光写到自己对旧项脊轩的改造,首先对屋顶进行了修复,其目的是“ ”,接着作者“ , ”,使得房间的亮度大增,采光极好。
(11)在《项脊轩志》中,描写了作者这个大家庭的叔父辈分家自立门户后门墙增多的句子:“ , 。”
(12)在《项脊轩志》中,描写了作者这个大家庭的叔父辈分家自立门户后鸡狗横行、人员杂乱的一片萧条的句子:“ , , 。”
(13)在《项脊轩志》中,点明老妪对作者家中的巨大贡献以及作者母亲对其十分关照的句子:“ , 。”
(14)在《项脊轩志》中,通过描写作者妻子归宁后转述其小妹的话语,从而表达作者对亡妻的思念之情的句子:“ , ?”
(2)《项脊轩志》中,作者善于使用叠词来描摹事物,如用“ ”描写庭院台阶的景象,用“ ”描写枇杷树生长的情况。
(1)王锡爵评价归有光文章“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恻之思,溢于言语之外“,诚如斯言,归有光在《项脊轩志》的结尾,写庭中枇杷树“ , ”。短短两句,抚今追昔,感伤低回,悲从中来。
(1)《项脊轩志》中,描写在明月之夜,项脊轩附近桂树的影子落在半墙上,随着夜风的吹拂而不断移动的一片可爱的景象的句子是“ , , ”。
(2)《项脊轩志》中起到承上启下,使行文思路陡转的过渡句是“ , , ”。
(3)《项脊轩志》中借物抒情,表现了作者对妻子深深的怀念之情,也表明了作者在项脊轩年日之久的句子是“ , , ”。
(3)在《项脊轩志》中,作者在堆满书的屋内吟咏文章的两句是: , 。
(4)《项脊轩志》中表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句子是:“ , 。”
(5)归有光在《项脊轩志》中用“ , ”描写出了项脊轩美丽可爱的十五之夜的美景。
(9)在《项脊轩志》中,作者的感情基调由“喜”转“悲”的过渡句:“ , , 。”
(10)在《项脊轩志》中,描写了项脊轩庭阶上时不时有小鸟前来觅食,人来了也不会被吓飞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景象的句子:“ , 。”
(11)在《项脊轩志》中,描写项脊轩的大小和面积的句子:“ , 。”
【答案】
庭有枇杷树 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今已亭亭如盖矣
然余居于此 多可喜 亦多可悲
儿寒乎 欲食乎
室仅方丈 可容一人居
百年老屋 尘泥渗漉 雨泽下注
又北向 不能得日 日过午已昏
而庭阶寂寂 小鸟时来啄食 人至不去
桂影斑驳 风移影动 珊珊可爱
借书满架 偃仰啸歌
使不上漏 前辟四窗 垣墙周庭
内外多置小门墙 往往而是
东犬西吠 客逾庖而宴 鸡栖于厅
乳二世 先妣抚之甚厚
闻姊家有阁子 且何谓阁子也
而庭阶寂寂 今已亭亭如盖矣
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今已亭亭如盖矣
桂影斑驳 风移影动 珊珊可爱
然余居于此 多可喜 亦多可悲
庭有枇杷树 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今已亭亭如盖矣
借书满架 偃仰啸歌
小鸟时来啄食 人至不去
明月半墙 桂影斑驳
然余居于此 多可喜 亦多可悲
小鸟时来啄食 人至不去
室仅方丈 可容一人居
【详解】
需要注意书写的字词有:
庭、植、亭、渗漉、注、寂、斑驳、珊、偃仰、漏、辟、垣、庖、栖、妣、抚、姊。
10.1兰亭集序
(1)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中表现兰亭环境优美的句子是: , , , 。
(2)表现兰亭气候宜人的句子是: , 。
(3)兰亭集会时文人雅士们把盛酒的杯子浮在水面从上游放出,循曲水而下,流到谁面前,谁就取来饮酒赋诗,并且表达幽深内藏的感情的句子是: , 。 , , 。
(4)王羲之在兰亭聚会时看到天空的无边和事物的繁多之后,眼力舒展,胸怀开畅,极尽视听的乐趣,确实感到非常快乐的句子是: , , , , 。
(5)我们在感叹时光流逝时,往往会说“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兰亭集序》中有一句相似的感叹是: , 。
(6)王羲之将世人大体分为两类“静者”和“躁者”,并形象地概括了两类人的生活内容的句子是: , ; , 。
(7)生活中当我们专注于自己所喜欢的事物时,会达到忘我的状态而忽视时光的流逝,不觉中老年将要到来。这很容易让我们想起王羲之《兰亭集序》里的句子: , , , 。
(8)我们喜欢的事物由生到灭,时间极其短暂,自然也会令人生发感慨,正如王羲之《兰亭集序》中写: , , , 。
(9)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用精练的句子表明自己关于生和死,长寿和短命的观点的句子是: , 。
(10)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一开始就点明聚会的季节、地点和事由的句子是: , , 。
(11)《兰亭集序》中交代了在兰亭聚会的人是“ , ”,各路英才,老少皆有。
(12)生活中当我们对所喜欢或得到的事物已经厌倦时,感情会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感慨也随之产生。这很容易让我们想起王羲之《兰亭集序》里的句子: , , 。
(13)《庄子》中说死生是人的一件大事,每个人寿命的长短,听凭造化,最后都要归结于消亡。正如王羲之《兰亭集序》中所写: , 。
(14)每当我们看到古人对死生发生感慨的文章,就为此悲伤感叹,也说不出是什么原因。正如王羲之《兰亭集序》中所写: , , , 。
(15)纵使时代变了,世事不同了,但人们的思想情趣是一样的,正如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所说: , , 。
(16)针对魏晋名士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用了两句话来批评: , 。
(17)后代的读者,对《兰亭集序》的感受是: , 。
(18)《兰亭集序》中写到人们各有自己的情趣取向的句子是: , ; , 。
(19)兰亭集会时文人雅士们把酒杯浮在水面从上游放出,他们则坐在水边的句子是: , 。
(20)司马迁说“藏之名山,传之其人”,是相信后人会对其作品产生思想共鸣,本文体现这样内容的句子是: , 。
(21)参加集会的人员是: , 。
(22)集会地山林特点是: , 。
(23)集会地水流特点是: , 。
(24)集会文人因地制宜,借用曲水来娱乐的句子: , 。
(25)作者说在此地足够畅叙幽情,其原因是: , 。
(26)聚会之处天气特点是: , 。
(27)王勃《滕王阁序》中说“穷睇眄于中天”,本文也写了文人墨客远望近观宇宙的句子是: , 。
(28)作者说确实值得高兴的原因是: , 。
(29)作者感慨人生苦短的句子: , 。
(30)人的生活方式各不相同,有人与朋友畅谈理想: , 。
(31)人的生活方式各不相同,有人放纵无羁地生活: , 。
(32)作者概括不同生活方式的句子是: , 。
(33)当人们遇到快乐之事时,其表现往往是: , , 。
(34)等到对得到或喜爱的东西已经厌倦时其表现是: , 。
(35)人们对生活中美好事物逝去发生无限感慨的原因是因为好景不长,表达这思想的语句是: , 。
(36)作者感慨人生总难免一死的语句是: , 。
(37)作者抨击庄子“齐万物,一死生”观念的句子是: , 。
(28)作者写记人汇集诗文的句子是: , 。
【答案】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天朗气清 惠风和畅
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 俯仰一世
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齐彭殇为妄作
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群贤毕至 少长咸集
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况修短随化 终期于尽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齐彭殇为妄作
后之览者 亦将有感于斯文
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引以为流觞曲水 列坐其次
后之览者 亦将有感于斯文
群贤毕至 少长咸集
此地有崇山峻岭 茂林修竹
又有清流激湍 映带左右
引以为流觞曲水 列坐其次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一觞一咏
天朗气清 惠风和畅
仰观宇宙之大 俯察品类之盛
所以游目骋怀 足以极视听之娱
夫人之相与 俯仰一世
或取诸怀抱 悟言一室之内
或因寄所托 放浪形骸之外
虽趣舍万殊 静躁不同
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
情随事迁 感慨系之矣
俯仰之间 已为陈迹
况修短随化 终期于尽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齐彭殇为妄作
故列叙时人 录其所述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错字词有:崇、峻、激、清、觞、幽、骋、诸、悟、骸、诞、殇、妄、暮、稽、禊、慨、契、嗟悼、喻、固、趣。
10.2归去来兮辞
(1)我们经常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并序)》中的“ , ”两句来表达过去不可挽回,未来则可把握。
(2)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并序)》中“ , ”两句写作者拄杖或游或息,时时昂首远望,畅享自然风景。
(3)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并序)》中表明作者不求富贵不求成仙的句子:“ , 。”
(4)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并序)》中回顾当初为了谋生而出仕,而今感到悲哀、自责之句:“ , ?”
(5)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并序)》中认为自己走入迷途还不太远的自恕自慰之句:“ , 。”
(6)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并序)》中表现作者摆脱束缚、重返自然的欢快舒畅心情的句子:“ , 。”
(7)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并序)》中表现诗人自斟自酌享受室中之乐,心情很愉快的句子:“ , 。”
(8)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并序)》中“ , ”两句,精神上的富足与物质生活的清贫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9)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并序)》中“ , ”两句以云、鸟自喻,表现作者过去做官出自无心,如今归田恰如倦鸟还林。
(10)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并序)》中“ , ”两句写作者辞官归家,回归菊前松下的生活。
(11)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并序》中“ , ”是对历史和现状的对比,肯定现在,否定过去。
(12)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并序》中“ , ”两句赞美了大自然万物恰逢繁荣滋长的时节,这些景物使诗人得到精神满足。
(13)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并序》中描写归乡途中轻舟快水的两句是“ , ”,表达了作者弃官归乡的畅快心情。
(14)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并序》中“ , ”两句,通过“问”的细节和“恨”的心理表现了作者急于归家的热切。
(15)《归去来兮辞并序》中,陶渊明借用自然景物形象地概括自己的入世和出世的两句是: , 。
(16)《归去来兮辞并序》中写陶渊明回到家中,傲然自得的情怀得到寄托,身心安然舒适的两句是: , 。
(17)“山”“水”“鸟”是诗人们钟爱的意象,在诗人笔下,它们或灵秀,或壮阔,或低吟,或高唱,给作品增添了丰富的意趣。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并序》中描写的流云倦鸟、令作者留恋不已的图景是:“ , 。”
(18)《归去来兮辞并序》中“ , ”两句描写了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景象,面对此景,作者却发出“ , ”的慨叹,作者的悲愁叹老,其实是他郁闷难展的苦痛隐忧之情的自然流露。
(19)《归去来兮辞》中表现了作者对过去生活的反思、悔悟和庆幸之情的两句是: , 。
(20)《归去来兮辞》中“ , ”两句写的是作者回乡后喜话家常、以琴为伴的闲适生活。
(21)《归去来兮辞》中描写作者回家后,四处走走看看,看到云从山头冒出,鸟飞回巢中的情景的两句是: , 。
(22)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描写诗人自斟自酌,享受室中之乐的句子是“ , 。”
(23)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表现诗人不奢求富贵与仙境的人生态度的句子是“ , 。”
(24)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用“ , ”表达诗人愿顺随自然的变化走到生命的尽头,卒章显志点出“乐天安命”的思想。
(25)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描写作者登山临河长啸赋诗的诗句是:“ , 。”
(26)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表达自己回家途中摆脱束缚,重返自然的欢快舒畅的心情的句子是:“ , 。”
(27)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描写傍晚时分山静鸟倦令作者流连不已图景的句子是:“ , 。”
【答案】
悟已往之不谏 知来者之可追
策扶老以流憩 时矫首而遐观
富贵非吾愿 帝乡不可期
既自以心为形役 奚惆怅而独悲
实迷途其未远 觉今是而昨非
舟遥遥以轻飏 风飘飘而吹衣
引壶觞以自酌 眄庭柯以怡颜
倚南窗以寄傲 审容膝之易安
云无心以出岫 鸟倦飞而知还
三径就荒 松菊犹存
实迷途其未远 觉今是而昨非
木欣欣以向荣 泉涓涓而始流
舟遥遥以轻飏 风飘飘而吹衣
问征夫以前路 恨晨光之熹微
云无心以出岫 鸟倦飞而知还
倚南窗以寄傲 审容膝之易安
云无心以出岫 鸟倦飞而知还
木欣欣以向荣 泉涓涓而始流
善万物之得时 感吾生之行休
悟已往之不谏 知来者之可追
悦亲戚之情话 乐琴书以消忧
云无心以出岫 鸟倦飞而知还
引壶觞以自酌 眄庭柯以怡颜
富贵非吾愿 帝乡不可期
聊乘化以归尽 乐夫天命复奚疑
登东皋以舒啸 临清流而赋诗
舟遥遥以轻飏 风飘飘而吹衣
云无心以出岫 鸟倦飞而知还
【详解】
默写时需要注意以下字词书写:
谏、憩、遐、役、奚、惆怅、飏、觞、酌、眄庭柯、怡、倚、倚、岫、倦、径、犹。
11.1种树郭橐驼传
(1)《种树郭橐驼传》中写人们之所以称呼传主为“郭橐驼”,是因为他“ , , ”。
(2)《种树郭橐驼传》中郭橐驼总结他种树成功原因的句子是“ , 。”
(3)《种树郭橐驼传》中写郭橐驼种树时的态度的句子是“ ”,写他种完树后的态度的句子是“ ”。
(4)《种树郭橐驼传》中郭橐驼说其他种树人“爱之太恩,忧之太勤”的表现除了“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之外,还有“ , ”。
(5)《种树郭橐驼传》中,描写俗吏烦令扰民的神情动作是“ , ”,将纷纷扰扰,鸡犬不宁,百姓疲于奔命的情景活灵活现地展现出来。
(6)《种树郭橐驼传》中直接点明作者写作意图的句子是:“ 。”
【答案】
病偻 隆然伏行 有类橐驼者
能顺木之天 以致其性焉尔
其莳也若子 其置也若弃
爪其肤以验其生枯 摇其本以观其疏密
鸣鼓而聚之 击木而召之
传其事以为官戒也
【详解】
易错字:
偻、隆、伏、致、莳、置、枯、疏密、聚、召、戒。
11.2石钟山记
(1)苏轼在《石钟山记》中用反诘句提出全文中心的句子是:“ , , ?”这句话是作者经过实地考察后得出的必然结论,也是对李渤的主观臆断、自以为是的批评。
(2)《石钟山记》中说明世上没能流传下石钟山命名的真实缘由的句子:“ , , ; , ; 。”
(3)《石钟山记》写绝壁下的情景:看见的是“ , , ”的大石。
(4)《石钟山记》着力渲染阴森可怖的环境气氛,烘托出亲身探访的不易,为下文批评“ ”埋下伏笔。
【答案】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
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
【详解】
默写时需要注意以下字词书写:
臆、郦、殆、详、渔、侧、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