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唐诗三首《石壕吏》课件(共17张PPT)+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4 唐诗三首《石壕吏》课件(共17张PPT)+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3.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4-20 15:13:29

文档简介

(共17张PPT)
  杜甫(712—770),字子美,尝自称少陵野老,巩县(今河南巩义西南)人,唐代诗人。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誉为“诗史”。因其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代表作有《兵车行》《春望》《秋兴八首》等。有《杜工部集》。
文常回顾
预习检测
老翁逾墙走( )____________
吏呼一何怒 __________
三男邺城戍 __________
一男附书至 __________
二男新战死 __________
死者长已矣 __________
犹得备晨炊 __________
如闻泣幽咽( )____________


越过
多么
防守
书信
最近
生命结束
还能够
形容低微断续的哭

诗歌比读,明韵辨体
诗歌比读,明韵辨体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细读课文,品味探讨
观官吏之举
原文版: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改文与原文哪个好?请同学们细细加以比较、品析。
修改版:
暮投石壕村,有吏来征兵。
老翁攀墙走,老妇出门看。
听老妇之诉
找出具体的词句,抓住关键字,说说老妇之苦。
(1)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丧子之苦
听老妇之诉
(2)室中更无人……出入无完裙
——无人,无男子。
——无完裙,没有完整的衣服。
贫寒之苦
“更”字“惟”字是什么意思?改作“室中已无人,惟有乳下孙”行不行?
听老妇之诉
(3)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应征之苦
老妇企图从儿子遭遇、家中贫困等两个方面感化官吏,成功了吗?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独”字暗示老妇已被带走。
知识链接——《旧唐书-食货志》:
  “二十为丁,六十为老,每岁一造记账,三年一造户籍”。
工作辛劳之苦:怒中有劳累(昼夜抓人)
不被理解之苦:怒中有无奈
任务艰巨之苦:“捉”不是“征”(必须要交差)
男人俱何在?
尚有他人否?
哭声又何故?
其母又何在?
吾需带人去。
凶恶蛮横
乞求痛苦
老妇语气:
石壕吏语气:
分角色朗读
察作者之情
有人说在这场抓丁事件中作为官员的诗人全程片言未发,眼睁睁看着老妇被抓走,冷血无情,你怎么看?
(1)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2)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
知识链接——杜甫官职:
  杜甫在公元757年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这时从洛阳回华州任所,途径此地。
  司功参军,官名,掌管官员、考课、祭祀、礼乐、学校、选举、表疏、丧葬等事。(虽为大官,但无实权)
诗人为何一夜无眠?
提示:以杜甫的官职,虽无实权,也完全可以解决住宿问题,但是他并没有利用特权,而是住到了农家。
  内疚、自责。老翁一家留他住宿,他觉得自己没有帮他们脱离苦海,有恩不报非君子。
  纠结、矛盾。一边是官吏征兵平定叛乱,不能耽误国家大事;一边是家中已有人参军,只余老弱妇孺的军属之家,要感激帮助之。诗人既反对战争,又不得不支持战争,因为这是为了大多数百姓的幸福。
  诗人就在这样的思想斗争中痛苦地过了一夜。

展读课文,深入探究
杜甫为什么不像史官那样记录安史之乱的大事件,或像白居易那样描绘唐明皇与杨贵妃凄婉的爱情故事,而关注战乱中一位普通老妇的哭诉?
展读课文,深入探究
以小见大
所写不是老妇一家,而是天下家家;不是石壕村一村,而是天下村村。
杜甫悲悯的目光拂过失去亲人的老妇,拂过在边疆浴血牺牲的将士,从一个家庭延伸到整个民族,整个国家。他用他的一生抒写着仁爱的内涵,他厌恶战争与仇恨,认为只有爱、宽容和同情才能拯救我们这个世界。
让我们再次有感情地齐读全诗,重新体会诗中人物的苦难,从而珍惜当下和平、安定的社会生活,做一个如诗人般有担当,有同情心的人。《石壕吏》导学任务单 [提示:结合积累或已学,勇于说出个人真实见解,不拘泥于权威]
【学习目标】 原文版: 修改版:
1.能流畅朗读并背诵诗歌,感知古体诗押韵特点。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暮投石壕村,有吏来征兵。
2.能在初读诗歌的基础上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大意,概括诗歌主要内容,并初步感知诗中人物形象。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老翁攀墙走,老妇出门看。
3.能通过合作探讨及老师点拨深入品析人物形象,理解诗歌主要写法,把握诗人复杂情感。 你的见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预习任务】
初读文本,感知诗意 (二)听老妇之诉
1.自读诗歌,明确下列字词的读音或意思。 1.细读诗歌第 3 节,结合具体词句说说老妇之“苦”体现在哪三个方面?
老翁逾墙走( )____________ 吏呼一何怒____________ 三男邺城戍____________ [表达提示:我从“_________________”这几句读出了____________,这是老妇正遭受___之苦]
一男附书至 ___________ 二男新战死 ___________ 死者长已矣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犹得备晨炊 ____________ 如闻泣幽咽( )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注释了解诗歌写作背景,并疏通诗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翻译时尽量避免平铺直叙;适当处加主语;在不影响原意的基础上加人物描写,如神态、动作等] 2.“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此处“更”“惟”是什么意思?能不能改作“室中已无人,惟有乳下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从中你读出了什么信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察作者之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有人说在这场抓丁事件中作为官员的诗人全程片言未发,眼睁睁看着老妇被抓走,冷血无情,你怎么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诗歌叙述了一件什么事?请用一句简洁的话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从诗歌中各找一个字概括吏和老妇留给你的印象。 三.展读课文,深入探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杜甫为什么不像史官那样记录安史之乱的大事件,或像白居易那样描绘唐明皇与杨贵妃凄婉的爱情故事,而
关注战乱中一位普通老妇的哭诉?
【课中任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诗歌比读,明韵辨体
石壕吏 【课堂总结】
春望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请用流畅的语言总结本课学习所得(200 字以内)。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韵脚:_________ 韵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押韵特点:_______________ 押韵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细读课文,品味探讨
(一)观官吏之举
老师将诗歌开头几句作了修改,改文与原文哪个好?请同学们细细加以比较、品析。
1
【同步练笔】 垂老别
请根据本节课所学,适当扩充,将本诗改为一个简单的小剧本,看看谁是最佳编剧。 四郊未宁静,垂老不得安。子孙阵亡尽,焉用身独完。投杖出门去,同行为辛酸。
格式示例: 幸有牙齿存,所悲骨髓干。男儿既介胄,长揖别上官。老妻卧路啼,岁暮衣裳单。
XXX(神态/动作简述):……人物语言…… 孰知是死别,且复伤其寒。此去必不归,还闻劝加餐。土门壁甚坚,杏园度亦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势异邺城下,纵死时犹宽。人生有离合,岂择衰老端。忆昔少壮日,迟回竟长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万国尽征戍,烽火被冈峦。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何乡为乐土,安敢尚盘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弃绝蓬室居,塌然摧肺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注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⑴四郊:指京城四周之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垂老:将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焉用:犹哪用。身独完:独自活下去。完,全,即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投杖:扔掉拐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⑸骨髓干:形容筋骨衰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⑹介胄:犹甲胄,铠甲和头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⑺长揖:不分尊卑的相见礼,拱手高举,自上而下。上官:指地方官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⑻岁暮:年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⑼孰知:即熟知,深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⑽加餐:多进饮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⑾土门:即土门口,在今河阳孟县附近,是当时唐军防守的重要据点。壁:壁垒。
⑿杏园:在今河南汲县东南,为当时唐军防守的重要据点。
【拓展阅读】 ⒀势异:形势不同。
新安吏 ⒁岂择:岂能选择。端:端绪、思绪。
客行新安道,喧呼闻点兵。借问新安吏:“县小更无丁?”“府帖昨夜下,次选中男行。” ⒂迟回:徘徊。竟:终。
“中男绝短小,何以守王城?”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俜。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 ⒃被冈峦:布满山冈。
“莫自使眼枯,收汝泪纵横。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我军取相州,日夕望其平。 ⒄丹:红。流血多,故川原染红。
岂意贼难料,归军星散营。就粮近故垒,练卒依旧京。掘壕不到水,牧马役亦轻。 ⒅盘桓:留恋不忍离去。
况乃王师顺,抚养甚分明。送行勿泣血,仆射如父兄。 ⒆蓬室:茅屋。
注释: ⒇塌然:形容肝肠寸断的样子。摧肺肝:形容极度悲痛。
①新安:地名,今河南省新安县。
②更:岂。
③次:依次。
④中男:指十八岁以上、二十三岁以下成丁。这是唐天宝初年兵役制度规定的。
⑤伶俜:形容孤独。
⑥不到水:指掘壕很浅。
⑦仆射:指郭子仪。
⑧如父兄:指极爱士卒。
⑨相州:即三男邺城戍之邺城,今河南安阳。
⑩旧京:指东都洛阳。
⑾借问新安吏:作者问新安吏。此处省略主语作者。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