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初中语文写作指导1:审题立意 课件(共25张PPT)+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武汉初中语文写作指导1:审题立意 课件(共25张PPT)+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4-20 15:15:46

文档简介

(共25张PPT)
初中作文写作指导
演讲人:陈
时间:2025.2
2025
Catalogue
目录
不同类型作文审题方法
2.
1.
审题立意基础认知
材料作文审题立意
3.
同步训练精炼指导
4.
审题立意基础认知
01
资料助学
请通过阅读,完成如下自学任务:
1.审题时通常需要审哪些对象?
2.一般命题作文审题的方法
3.武汉中考材料作文材料部分常见结构?
4.什么是立意?
5.立意的要求?
不同类型作文审题方法
02
命题作文审题
审题 立意
题目 关键内容 限制条件 初中生活二三事 事 初中、二三 初中生活快乐多彩令人难忘
美丽的误会 误会 美丽的
1.有限制条件的作文题
对xx美好善良品质
命题作文审题
审题 立意
题目 关键内容 添加限制条件 游戏 游戏 抢救爸爸的游戏 爱也是需要学习的
陪伴 陪伴 成长路上的陪伴 感谢妈妈一路陪伴使我茁壮成长
1.无限制条件的作文题
比喻性题目审题
审题 匹配题材
题目 喻体 本体 翻过 那座山 山 困难 经过反思、请教、勤练我终于学会了骑车
弱点 (如胆怯) 我在鼓励和帮助下克服胆怯顺利登台演讲
隔阂 我发现不咋顾家的爸爸已下岗,每天借上班之名瞒着我们外出送跑滴滴,父子之间隔阂消除
翻过 克服、消除
心中的红绿灯 红绿灯 道德准则 朋友偷偷让我借假期作业给他抄,我婉言拒绝
材料作文审题立意
03
材料作文特点
材料作文特点
材料作文特点
审题步骤详解
请阅读导学案,了解审题立意的一般步骤
1.审核心语意
审读材料中的事例——审读材料中的提示语
有提示语则锁定提示语(若立意表述语句中有比喻,需结合材料将喻体还原为本体)
无提示语则需通读材料,概括材料核心语意。
审题步骤详解
2.审题意要素
将核心语意(题意/立意句)分解为若干个关键词(即题意构成要素),标注序号,再逐一到材料中去寻找与每个关键词对应的信息,明确要素所指。
审题步骤详解
3.审逻辑关联/事理
审清核心语意(即题意/立意句)各要素之间内在逻辑上的关联。[操作方法:对立意句发问,拟出完整的事理逻辑]
审题步骤详解
4.审要素详略
根据核心语意(即题意/立意句)各要素间的事理逻辑确定核心要素与非核心要素,从而确定完整的事理逻辑中各要素在写作中孰详孰略。
审题立意示范
→第一步:审核心语意
材料已于提示语中明确给出立意,故可直接锁定核心语意(即题意/立意句):“凡有德者,都不会孤单,一定有亲近的朋友。”有德必有邻。
审题立意示范
审题立意示范
→第三步:审逻辑关联/事理
对立意句“有德者,必有亲近支持他的人”发问→为什么有德者能赢得他人的亲近与支持?
有德者的美德能吸引、感召他人,从而让他人乐于亲近与支持他;
有德者会以有德之行待人行事,使他人从中受惠,他人心生感激,因而乐于亲近与支持他;
……
有亲近支持的人会怎样?
审题立意示范
→第四步:审要素详略
关键词A:有德(有美德)——详;
关键词B:有邻(有亲近支持的人)——略;
同步训练精炼指导
04
题意表达:人生需承受压力才能绽放光彩。
题意要素:承受压力、绽放光彩
题意表达与要素
01
逻辑关联:承受压力可以激发潜力从而绽放生命的光彩;承受压力可以磨炼意志,从而走向成功……
详略安排:承受压力的表现应详写,绽放光彩应略写
逻辑关联与详略
02
喷泉景观启示人生
题意表达与要素
题意表达:从实际出发才能解决问题(或完成任务)。
题意要素:面临的问题,从实际出发,解决问题
01
逻辑关联与详略
逻辑关联:从实际出发是成功的关键,从实际出发可深入分析有利于不利因素从而扬长避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从实际出发可明确当前形势,从而指定正确策略;从实际出发可分析自身实情,从而明确个人努力方向。
详略安排:面临的问题略写,从实际出发的表现详写,问题解决略写。
02
从实际出发的重要性
逻辑关联与详略
题意表达与要素
01
02
题意表达:做有意义的事,自己付出后有所收获就是值得的。
题意要素:有意义的事,付出的表现,收获,值得(对付出的肯定)
逻辑关联: (前提—做有意义的事;行为—付出的表现;结果—收获;认知—值得)
详略安排:详写付出的具体表现,略写做该事的收获和认为值得的心理感受。
“值得”主题写作指导
谢谢大家第一章——作文审题立意 (一)一般命题作文
知识讲授与方法指导 1.有限制条件的作文题:
一.何谓审题,何谓立意 审题 立意
1.审题就是审察题意,明确题目的意思和题目的要求。 题目 关键内容 限制条件
审的对象是主要包括:作文类型(命题作文/话题作文)、体裁、关键词(题眼)、题意(命题意图)、 初中生活二三事 事 初中、二三 初中生活快乐多彩令人难忘
范围(取材对象)、情感、字数等其它要求。 美丽的误会 误会 美丽的
2.立意就是确立最主要的思想内容,也就是确立主题。 2.无限制条件的作文题
审题
立意
二.审题的方法 题目 关键内容 添加的限制条件
不同类型的题目有不同的审题方法。 游戏 游戏 抢救爸爸的游戏 爱也是需要学习的
1.一般命题作文 陪伴 陪伴 成长路上的陪伴 感谢妈妈一路陪伴使我茁壮成长
要注意把握题目中的限制条件,明确选材范围,进而确定中心。
注:有的题目,题干中有限制条件,写作者明确条件限定了什么即可。 (二)比喻性题目作文
有的题目,题干中没有限定条件,写作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为题目添加限定条件以确定题材范围。 审题
2. 匹配题材比喻性题目 题目 喻体 本体
要善于理解题目的比喻义,为喻体匹配恰当的本体。 困难 经过反思、请教、勤练我终于学会了骑车
3.材料作文 弱点(如胆怯) 我在鼓励和帮助下克服胆怯顺利登台演讲
审题时要准确、深入地理解材料的含义,根据材料含义确定中心。 翻过 山 我发现不咋顾家的爸爸已下岗,每天借上班之名瞒着
[武汉地区中考材料作文中材料部分常见结构:事例/现象+提示语。此时,审题既要把握事例或现象的整 那座山 隔阂 我们外出跑滴滴,父子之间隔阂消除
体语意,也要重视提示语。] 翻过 克服、消除
心中的红
三.立意的要求与方法 红绿灯 道德准则 朋友偷偷让我借假期作业给他抄,我婉言拒绝绿灯
(一)立意的要求
1.正确、积极。
(三)材料作文(此处仅针对武汉地区中考材料作文)
正确:一是能准确、全面地揭示题意; 1.武汉中考作文题材料的一般呈现形式:
二是切题,完全符合题意的要求。
形式一:事例/现象 + 提示语(关键语句,一般由议论性语句充当)
积极:指文章要肯定真善美,批评假恶丑,给人以向上的力量。
形式二:事例/现象 [无提示语]
2.鲜明、集中。
其中“事例/现象”部分是作文题整体语意概括的基础与支撑,无论是事例还是现象,都是为了表达一
鲜明:是指肯定什么、否定什么、赞成什么、反对什么,态度要明确。
个中心主题/事理,命题人往往要求考生根据材料的整体语意自主拟定题目、立意构思,进而写作成文。但
集中:是指一篇文章只有一个中心,中心的表达要明确、突出。
有时命题人也会直接给定题目。
3.深刻、新颖。
例 1:
深刻:是指能够透过现象深入到事物本质,对读者有启发。
鲁迅初到日本留学时尚未精通日语,有的教师还经常用拉丁文和德语上课。但最终鲁迅的成绩在同班
新颖:是指能够提出新的观念,新的见解,或能够开发新的认识角度,给人以新的启迪,新的感受。
142 人中位列第 68 名。值得一提的是,全班除了鲁迅外,其余 141 位同学皆为日本人。朱德一家的生活极
度贫苦,甚至无法养活全部的孩子。不仅如此,豪绅地主还在不断压榨他们这些穷困的农民。但朱德的母
(二)立意的方法
亲不仅撑起了这个家,更培养出朱德这样一位开国元勋。(事例/现象)
1.顺向立意
困难如同一道道坎,我们唯一要做的事情,就是迈过去。(提示语)
题目中明确蕴含着什么思想,就直接以此作为文章的中心。题目的含义可以做多元解读的,就选择其中
请你根据对上述文字的理解和思考,结合自己的经历或感受,以“我迈过了这道坎”为题,写一篇文章。
的一种思想作为文章中心。
要求:依据材料的整体语意立意,不少于 600 字。文中如果出现自己的姓名或校名,请以化名代替。
2. 例 2:变向立意
, , , 一个游客去波罗的海海滨度假,找到一处房屋,打算同房东—— 一位和蔼可亲的老人签下租房合同。就是不顺着题目中本有的意义进行思考 而是从其他方向去思考问题。例如 逆向立意 从题目中思想
, , , , , 老人劝他不妨先试住几天,看究竟合适不合适,再作决定。的对立面去思考 确定中心 立意与题目的意义相反。再如 辩证分析 一分为二地看问题 多角度全面地分析
, 游客住下后感到很满意。到第 5 天,将要签合同时,却发生了一点意外:一个精美的玻璃杯被他不小心问题 确定中心。
打碎了。他有些忐忑不安地打电话告诉了老人,老人说:“不要紧,你又不是故意的,我过来签合同时再拿
三.审题、立意示范 一个来。”游客把碎玻璃和屋里的其他垃圾打扫了。不久,老人来了,进屋后就问:“玻璃杯碎片呢 ”游
1
客回答说,已经装进垃圾袋,放到门外了。老人赶紧出门,打开垃圾袋看过后,脸色凝重地对游客说:“对不 对立意句“有德者,必有亲近支持他的人”发问→为什么有德者能赢得他人的亲近与支持?→有德
起,我不再把房子租給你了。” 者的美德能吸引、感召他人,从而让他人乐于亲近与支持他;有德者会以有德之行待人行事,使他人从中
然后,老人仔细地将玻璃碎片一一捡了出来,放入另一个垃圾袋,写上:“玻璃碎片,危险!” (事例/ 受惠,他人心生感激,因而乐于亲近与支持他……
现象) →第四步:审要素详略
请根据对以上文字的理解和思考,或结合生活经历,或论述其中道理,写一篇文章。要求:依据材料的整 关键词 A——详;B——略;
体语意立意,自拟标题,不少于 600 字。文中如果出现自己的姓名或校名,请以化名代替。
同步训练
2.审题、立意步骤 (一)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1)审核心语意 校园的喷泉景观开放了,吸引了师生们前来观赏。学生们一边欢喜雀跃地欣赏喷泉美景,一边七嘴八
认真审读材料中的事例及事例后的提示语,从整体上、深入地把握材料核心语意。 舌地讨论着喷泉是怎样形成的。
若已在材料提示语中明确给出立意,可直接锁定(若立意表述语句中有比喻,需结合材料将喻体还原为 老师们听到了他们的议论。物理老师说:“喷泉是由喷头将水经过一定压力喷洒出来而形成的。”语
本体); 文老师说:“承受一定压力的重荷,喷水池才喷射出银花朵朵。”
若材料中没有明确的立意表述(即无提示语),则需通读材料,概括材料核心语意(即题意)。 喷泉如此,人生亦如此。
注意:有的材料中提示语是完整的题意表述,有的提示语只是强调题意中的核心要素。(如后文【同步 请你根据对上述文字的理解和思考,或叙述生活经历,或论述其中道理,写一篇文章。要求:依据材料的
训练】中第 2 题材料中的提示语) 整体语意立意,自拟标题 ,不少于 600 字。
(2)审题意要素
将核心语意(题意/立意句)分解为若干个关键词(即题意构成要素),标注序号,再逐一到材料中去
题意表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寻找与每个关键词对应的信息,圈定关键词的内涵、外延。
作文题中材料的核心语意(题意/立意句)常由如下要素构成:前提/背景、方法/行为、结果/意义。
(3)审逻辑关联/事理 题意要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审清核心语意(即题意/立意句)各要素之间内在逻辑上的关联。[操作方法:对立意句发问,拟出完整
的事理逻辑] 逻辑关联/事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审要素详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根据核心语意(即题意/立意句)各要素间的事理逻辑确定核心要素与非核心要素,从而确定完整的
事理逻辑中各要素在写作中孰详孰略。
要素详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审题、立意示范
【范例 1】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二)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子曰:“德不孤,必有邻。”(《论语》) 中国革命生死存亡关头,毛泽东没有照搬俄国革命的成功经验,而是立足中国国情,确定了“农村包围
有德的人自有伙伴,有德的家庭会有芳邻,有德的国家必有友邦....... 城市”的革命道路,引领中国革命走向胜利。
凡有德者,都不会孤单,一定有亲近的朋友。 国民经济濒临崩溃之际,邓小平没有固守旧的经济体制,而是依据中国实情,确定了“改革开放”的发
请你根据对上述文字的理解和思考,或叙述生活经历,或论述其中道理,写一篇文章。要求:依据材料的 展道路,引领中国经济走向繁荣。
整体语意立意,自拟标题,不少于 600 字。 无论革命战争时期,还是改革开放年代,都需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大到民族复兴,小到个人发展,仍需
要一切从实际出发。
审题、立意过程: 请你根据对上述文字的理解和思考,或叙述生活经历,或论述其中道理,写一篇文章。要求:依据材料的
→第一步:审核心语意 整体语意立意,自拟标题,不少于 600 字。文中如果出现自己的姓名或校名,请以化名代替。
材料已于提示语中明确给出立意,故可直接锁定核心语意(即题意/立意句)“: 凡有德者,都不会孤单,
一定有亲近的朋友。”有德必有邻。 题意表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共 3 句话,是总分总的结构。第 1、3 句均可作为立意句。第 2 句是提示学生,从个人、家庭、国家
等角度均可切入) 题意要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步:审题意要素
将核心语意(题意/立意句)分解为若干个关键词(即题意构成要素)
逻辑关联/事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意句中的关键词:
( )A: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关键词 要素 前提——有德(有美德,例如乐于奉献、宽容等)
关键词(要素)B:结果——有邻(有乐于亲近、支持的人)
→第三步:审逻辑关联/事理 要素详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