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1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同步练习(含答案)苏教版(2024)七年级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3.8.1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同步练习(含答案)苏教版(2024)七年级下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2.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5-04-20 20:13: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苏教版生物学七年级下册第8章第1节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
一、选择题
1.在一个由水稻、蝗虫和青蛙组成的相对封闭的生态系统中,若青蛙被人大量捕杀,则一段时间内蝗虫的数量变化将如下图中的哪条曲线所示(  )
A. B.
C. D.
2.自然界中有一条食物链:植物→鼠→蛇,若人们大量捕蛇,那么近期内会发生(  )
A.植物的数量会持续增加
B.鼠的数量减少,不会带来鼠害
C.鼠的数量不变
D.鼠的数量增加,会造成鼠害
3.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包含下列哪几个方面的相对稳定平衡状态(  )
A.生物与非生物物质之间 B.生物与非生物能量之间
C.生物与生物之间 D.前三项都是
4.生态平衡是一种(  )
A.绝对平衡 B.动、植物数量相等的平衡 C.动态平衡 D.永久平衡
5.在食物链“草→兔→狐”中,若把狐全部杀灭,兔群的数量将会( )
A.迅速上升 B.缓慢上升
C.保持相对稳定 D.上升后又下降
6.下列生态系统中,自我调节能力最强的是( )
A.内蒙古草原 B.热带雨林 C.北极冰原 D.沙漠地区
7.关于生态平衡叙述错误的是( )
A.生态平衡是一种动态的平衡 B.动物在维持生态平衡中起重要作用
C.生态平衡一旦遭到破坏就不能恢复到以前水平 D.生产者大量死亡会导致生态平衡破坏
8.马尾松人工林容易受到松毛虫的爆发性危害,而在马尾松混交林(两种以上乔木树种组成的森林)中,这种单一性的虫害就不容易爆发。其原因是( )
A.马尾松人工林中营养物质较多
B.人工林中,松毛虫的繁殖能力强
C.松毛虫只能在马尾松人工林中生活
D.混交林中,食物网复杂,可通过天敌控制松毛虫的数量
9.混交林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树种组成的森林。研究发现,混交林远比单纯林(单一树种的森林)更加稳定。下列分析最合理的是(  )
A.混交林的自我调节能力更强 B.单纯林的间接使用价值更高
C.混交林能实现能量循环利用 D.单纯林更利于野生动物生存
10.一个稳定的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变化可用下列来表示(  )
A. B.
C. D.
11.草原上放养的牲畜太多,就会严重破坏草场植被,造成土地沙化,草场就很难恢复原样了,这一事实说明( )
A.草原上放养的牲畜越少越好
B.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下去
C.生态系统中,生物的数量只能一成不变,否则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
D.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12.草原上放养的牲畜太多,就会严重破坏草场植被,造成土地沙化,草场就很难恢复原样了。这一事实说明(  )
A.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是无限的
B.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C.生态系统中,生物的数量只能一成不变,否则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
D.草原上放养的牲畜越多越好
二、填空题
13.在一定时间内,一个自然生态系统内的生物的种类和数量一般是相对稳定的,生物与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 和物质循环保持着相对稳定,这种相对稳定的状态称为 。
14.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 和所占的 是相对稳定的,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 能力。
15.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总是在不断变化,但在正常情况和范围内,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相对稳定的。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 能力。
三、判断题
16.生态系统具有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如果外界干扰超过了这个限度,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 )
17.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所以我们可以不停地、无限制地利用。( )
18.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写“正确”,错误的写“错误”。
(1)一块农田中的农作物可以看做一个生态系统。( )
(2)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 )
(3)生态系统具有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的,外界干扰超出了一定的范围,生态系统就可能受到破坏。( )
四、综合题
19.面对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恶化的严峻形势,我们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如图是一个农田生态系统中几种生物的关系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从图中可以看出,该生态系统有 条食物链,写出最短的一条食物链: 。
(2)如果该图要表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还缺少由细菌和真菌组成的 ,以及由阳光、水、空气、土壤等组成的 部分。
(3)该生态系统中的最终能量来源是 。
(4)如果大量捕食田鼠,那么猫头鹰的数量在一定时间内将 。
(5)生物与生物之间最常见的关系是 。
五、资料分析题
20.资料一:日本在2023年8月24日正式启动福岛核污水排海,并已完成三批次排放,前三批的累计排放量超过2.3万吨。
资料二:2024年1月29日,在广东汕头的东海岸线上,发现了一头须鲸陨落搁浅。相关专家赶到现场进行勘察,为防止“鲸爆”现象发生,专家进行了放气处理。“鲸爆”是指鲸鱼死亡后,其体内腐败产生的气体累积到一定程度,导致鲸鱼尸体膨胀并最终爆炸的现象。
资料三:据环球网3月5日报道:我国珍稀濒危物种数量实现稳中有升。其中大熊猫野外种群从上世纪80年代的约1100只,增长到现在的近1900只。海南长臂猿野外种群从40年前仅存2群、不到10只,增长到现在的6群、37只。朱鹮由发现之初的7只增加到现在的1万多只。藏羚羊野外种群由上世纪90年代末的6万到7万只,恢复到现在的30多万只。
(1)在资料一中,核污水中含有重金属等放射性物质,这些物质属于影响海洋生态环境的 因素。海洋动物和人通过 直接或间接摄入这些有害物质,对生物造成不可逆转的损害,科学家预测,日本此次事件造成被污染的海洋生态系统环境在今后相当长时间内难以恢复正常,这是因为生态系统的 能力有一定的限度。
(2)鲸鱼生活在水中,胎生哺乳,体温恒定,用 呼吸。鲸鱼死亡后,体内产生大量腐败气体,主要是由于大量厌氧细菌进入鲸骨和其它组织,分解其中的有机物,这些厌氧细菌在生态系统中扮演了的角色是 ,其营养方式为 。
(3)资料三中提到的几种动物中,跟其他三种属于不同类群的是 。请写出该生物与其主要运动方式相适应的特征之一: 。
(4)我国珍稀濒危物种数量实现稳中有升与人类的保护离不开关系,保护珍稀濒危生物最有效的措施是 。作为中学生,能为保护濒危动物做些么? 。(写出一个即可)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C D D C D B C D A D
题号 11 12
答案 D B
13. 能量流动 生态平衡
14. 数量 所占比例 自动调节
15.自动调节
16.正确
17.错误
18. 错误 错误 正确
19.(1) 5/五 水稻→田鼠→猫头鹰
(2) 分解者 非生物
(3)太阳能
(4)减少
(5)捕食
20.(1) 非生物 食物链(食物链和食物网) 自我调节(自动调节)
(2) 肺 分解者 腐生(异养腐生)
(3) 朱鹮 身体呈流线型,前肢变为翼,体表被羽毛,骨骼中空等
(4) 就地保护(建立自然保护区) 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的宣传/杜绝食用野生动物等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