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课题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课型 新授课 章/单元复习课□ 专题复习课□ 习题/试卷讲评课□ 学科实践活动课□ 其他□
教学内容分析
1.课程标准: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其他文献记载,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特征。 2.课标解读:“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是初步迈入文明的表现,所以课标的第一点要求可概括为“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的关系”;早期国家特征可以从私有制和阶级等角度概括归纳,因此,课标第二点可概括为“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其他文献记载,了解早期国家的特征”。 3.教材分析:本单元的主线是讲中华文明从产生到早期国家,再由早期国家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所以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起源与奠基是本单元的教学主线。本课设有三个子目,分别是“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从部落到国家”、“商和西周”;还设置了14个栏目和10组图片。本课时间跨度大,从原始社会到夏商西周,对学生素养要求较高,内容概念多,教学立意难。中国是远古人类起源的重要地区,中华文明是人类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源远流长,生生不息,展现出自身道路的特点与风格。中国原始文化星罗棋布,多姿多彩,先后经历了旧石器时代与新石器时代两个时期。夏、商、西周是中华文明诞生和早期国家的形成时期,也是奴隶制社会的形成与繁荣时期。春秋战国是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大变动的时期、百家争鸣是这一变动的思想反映。秦汉是中国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形成时期,奠定了大一统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治理的基本模式。本课是第一单元第1课,在本册教材以及本单元教学中起着上承初中历史下启高中历史,站在人类文明发展的高度认识历史学科价值的重要作用。因此,本课作为开启高中历史教学的开篇能否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深入贯彻学科核心素养,进而完成教学目标是本课教学成败的关键。鉴于教学实践和课时安排的需要,实施“大单元+大概念”的主题学习模式,构建学习内容体系,关注初高中衔接,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整合,进而活化教材,促成教学目标的达成。
学习者分析
已知点:本课教学对象是高中一年级学生,高一学生思维较活跃,有一定独立思考能力,从知识角度看,在初中阶段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掌握了一些历史学习的方法,具有一定的历史分析能力,为本课内容的学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本课内容在初中涉及课节有五课之多,所述非常详细,经过初中课程《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一至二单元的学习,学生熟悉中国境内早期人类文明的代表: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等,对夏商西周的更替和甲骨文、青铜文明都有一定的学习基础。 障碍点:本课学习的相关内容距今年代久远,时间跨度大,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史学素养,才能较好的完成相关的学习任务,这对有些同学来讲是不小的挑战。 发展点:教学中需要能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感知历史学科的智慧与魅力。
学习目标确定
1.通过对石器时代文化遗存的资料搜集、辨析、对比,了解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的基本特征,树立时空观并利用识图方法认识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源远流长。 2.通过学习母系氏族公社向父系氏族公社的过渡,知道生产力发展对私有制、阶级、国家产生的影响,初步理解唯物史观并运用其理解人类文明进步的基本规律。 3.通过对夏、商、周历史沿革的梳理、对比,认识中国早期政治文明的基本特征,并由三代兴衰理解人民是灿烂文明的创造者,民心向背关乎政权稳定。
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性、早期国家的特征。
难点:私有制、阶级与国家产生的关系。
学习评价设计
评价内容 评价水平划分标准
观察《中国旧石器时代重要人类遗址分布图》和《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分布图》,概括旧石器时代古人类遗存特点,归纳新石器时代古人类遗存变化并分析原因。 水平1:了解中国新、旧石器时代的重要文化遗存,在地图上准确标注。 水平2:了解中国远古时期文化遗存分布特点,认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征。
观察《陕西西安临潼姜寨聚落遗址复原图》和《红山文化牛河梁遗址的祭坛和积石冢》两幅图片,进行对比,得出结论。 水平1:概述陕西西安临潼姜寨遗址复原图和红山文化牛河梁遗址的祭坛和积石冢反映的社会发展阶段特征; 水平2:理解新石器时代晚期,社会出现分化,有制已经形成。
教科书第5页“史料阅读”和学思之窗内容。 水平1:了解中国远古时期的神话传说及其价值, 水平2:理解导致有关启继位有不同说法的原因并能进行基于材料的合理分析。
观察教科书第6页《西周分封制示意图》 水平1:准确说出西周疆域; 水平2:理解商朝实现内外服制和西周实行分封制的原因。
学习活动设计
过程学习内容与教师活动(引领性问题)学生任务或学习活动设计设计意图或评价目标环节一 导入新课内容1. (创设情境) 教师活动:导入新课 我们一直强调,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有着五千年的悠久文明。然而很长时间以来真正的文字和实物可考的历史,我们却只能追溯到商代。作为五千年文明起点的三皇五帝时代一直作为传说写在历史教科书中。三皇五帝和夏朝不仅缺乏信史考证,而且即使在文献的叙述上,许多文明的片段也是模糊的,因此很多外国人根本不信服中国的五千年历史,以至于出现“五千年文明,三千年历史”的尴尬状况。 为此,继“夏商周断代工程”之后,又一项由国家支持的多学科结合、研究中国历史与古代文化的重大科研项目——“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启动了。中华文明探源工程2001年正式提出,至2016年工程4期完成结项,经过16年的不懈努力,该工程对中华文明形成和早期发展有了总体性认识,不仅用考古史料实证了中华大地的五千年文明,而且明确了中华早期文明的发展“多元一体、兼容并蓄、绵延不断”的总体特征,进而打破了长期以来有关文明或国家的定义主要由西方学术界制定的状况,提出了自己的有关文明或国家的标准。学生任务1. 学生学习活动: 学生聆听、思考。以当下考古热点导入新课,激发学生本课学习的兴趣。环节二 讲授新课 板块1 一、中华文明的奠基——从旧石器时代到新时期时代前期 内容2. (1)教师设问:结合教材第一子目和教材中《旧石器时代重要人类遗址分布图》、《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分布图》,思考: 1.旧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在生存年代、地域分布、生产、生活方面具有怎样的特点?为什么? 2.新时期时代文化遗存分布的特点是什么?能结合上述内容概括中华文明起源的什么特点? (2)教师设问:请同学们观察并阅读教材第5页陕西临潼姜寨聚落遗址,思考其体现的特点? (尚未产生贫富分化的母系氏族公社时期) 过渡:新石器时代前期,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下,尚未产生贫富分化,但通过分布在中华各地的历史遗存来看,人类即将迈入文明时代了。学生任务2. 学生学习活动: 学生结合教材文字、图片回答问题。 运用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唯物史观的原理,涵养学科素养,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性和统一性是本课的重点之一,通过图文结合,层层铺垫,引导学生思考、归纳出中华文明从起源上就体现了多元性、开放性、包容性、统一性。环节二 讲授新课 板块2 二、中华文明的起源——新石器时代晚期 环节二 讲授新课 板块2 二、中华文明的起源——新石器时代晚期 内容3. 教师活动:多媒体展示良渚文化出土的玉器和大型祭坛、积石冢,良渚古城城墙分布范围图、稻田遗址及出土文物 教师讲解:良渚文化”是一个考古学概念。考古学上的“文化”指的是在一定地域、一定时间段内有着共同文化特征的一群人所留下来的遗址或遗迹。“文明”是建立在“文化”基础之上的。新石器时代的人在日常生活和交流之时,也会产生一些比较高雅的,有思想性和艺术性的物品和风俗习惯。如果这类东西达到一定的规模,我们就可以把它称为“文明”。 “文明”的定义最初是由西方人提出的,主要的三个标准是文字、青铜器和城市。但是后来,国际上的考古学家在考察不同区域的文明时发现,这个传统的标准是行不通的。因为东西方文明之间的差异很大,南北半球的文明也有很大的不同。有些地域虽然有文字但没有青铜器,有些地域虽然有青铜器但没有文字。现在国际上的判断标准是,一个文化能不能被称为文明,关键在于是否已经进入国家社会的形态,是否具有一套礼仪系统和统治管理的制度。在这点上国际社会已经达成了共识。 考古发现,良渚古城距今5000多年,古城由类似后世都城中宫城、王城、外郭构成,是中国最早的三重城市布局,王城城墙围合面积达3平方千米,外郭围合面积达8平方千米,是中国乃至世界上同时期最大的古城遗址之一。2019年7月6日,中国良渚遗址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申遗成功标志着中华五千年新石器时代文化史得到国际社会认可。专家推测古城为良渚文化的“首都”,其外围还发掘出了规模宏大的水利系统和大面积的稻田。这些考古发掘说明了什么? 教师总结:通过考古发掘成果可以实证原始农业的产生与发展是在新石器时代,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产品有了一定的剩余,进而产生了贫富分化,随之产生了阶级并进而形成国家,国家的形成是人类迈入文明时代的标志之一。中华文明5000多年,因此得以实证。 【材料展示】“良渚文化虽然没有青铜器,目前也没有成熟的文字,但是良渚文化出土的玉器,在制作精细程度上一点不亚于其文明的青铜器。浙江省的良渚博物院就归纳了六个关键词:稻作文明、玉器文明、水利文明、原始文字、城市文明、早期国家。我甚至认为,良渚文化是东方早期一个集大成的文明。”——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 过渡:“中华探源工程”是继“夏商周断代工程”后一项由国家支持的多学科结合、研究中国历史与古代文化的重大科研项目,其最近研究成果确认,在距今5000年前后,以良渚文明为代表,中国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这个大范围里面,一些地方率先进入到文明阶段,有了自己的国家。学生任务3. 学生学习活动:学生结合教材文字、老师所给图片及材料思考并回答问题。 引入最新权威学术成果,通过考古发掘成果的展示,涵养学生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并将结论指向生产力的发展,从而使唯物史观素养的培养落到实处。环节二 讲授新课 板块3 三、中华文明的形成——从“三皇五帝”传说到夏的建立 内容4. (1)教师活动: 【材料展示】国家形成的标志为:一是阶级的存在,二是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的设立。阶级或阶层的出现是这一管理机构得以建立的社会基础,凌驾于全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的设立则是国家的社会职能,是国家机器的本质特征。——曹大为等:《中国大通史·导论·史前》 过渡:同学们在初中时就学过关于三皇五帝的传说,炎帝、黄帝被尊为华夏始祖,尧、舜、禹实行“禅让”,选贤与能。有专家推测龙山文化陶寺遗址可能就是尧的都城。学生任务4. 学生活动:学生结合教材文字、老师所给图片及材料思考并回答问题。 (2)教师活动: 【材料展示】多媒体展示陶寺早期城址、观象祭祀台及出土的礼器、乐器。 教师设问:陶寺遗址是一个大型聚落遗址,早期面积达到160万平方米,除宫城、贵族居住区外还有王族墓地、仓储区、普通居民区等,还发掘出土了标志王者身份的蟠龙纹陶盘、玉石饰品、大量彩绘陶器、漆木器,各种礼器和乐器。这些考古发现说明什么? 教师讲解:有专家认为“万邦时代”的陶寺遗址已经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随着历史的发展,“邦国时代”向“王国时代”演进,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夏朝。考古学家在河南偃师发现的二里头遗址很有可能是夏文华的遗存。夏朝(约前2070—前1600)(由夏商周断代工程发布的《夏商周年表》)是中国史书中记载的第一个世袭制朝代。夏西起河南省西部、山西省南部,东至河南省、山东省和河北省三省交界处,南达湖北省北部,北及河北省南部。这个区域的地理中心是今河南偃师、登封、新密、禹州一带。除了二里头遗址外,考古工作者还在河南省发现了两处可能与夏文化密切相关的遗址——新密市新砦遗址和登封王城岗遗址。(多媒体展示考古成果)衔接初中教学,体现历史发展趋势,涵养学生史料实证和家国情怀素养。通过陶寺遗址考古成果实证此时:王权空前发展,国家形态进一步完善,文明进一步发展。 (3)教师活动: 教师设问:禹死后,其子启继位,关于启的继位,古书中有不同的记载。请同学们阅读“学思之窗”中的相关内容,思考:为什么会出现上述不同说法? 过渡:结合预习成果,夏朝的政治特征是什么?夏朝仍然是聚族而居,除了对夏部族生活的地区实行直接统治外,对其他地方主要是通过控制一些部族进行间接统治。通过对这一问题的思考,使学生认识到启的继位并非是一帆风顺的,了解从“公天下”到“家天下”的转变,理解世袭制的弊端,进而具备初步的史料辨析能力,认识到受到时代和作者立场等不同因素的影响在文本记述方面的差异以及国家在文明发展中的作用。(4)教师活动: 教师设问:结合“历史纵横”中的内容,思考:夏商时期历法的发展说明什么问题? 引导学生分析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得出自己的合理解释,涵养历史解释素养。通过材料使学生理解国家形态的发展有利于科学技术和文化的发展。(5)教师活动: 【材料展示】“我不否认夏的存在。但在考古学上,目前夏处于既不能证真也不能证伪的状态。在没有出土如甲骨文那样的自证性文书材料之前,这问题不可能彻底解决。所以,现在无法说有没有夏,无法下定论。”徐宏(二里头考古队队长):《何以中国》第一版(2014年3月) 过渡:夏桀暴虐无道,百姓怨声载道,约公元前1600年,商部族在汤的带领下,灭夏。汤灭夏后建立了商朝,史籍中对于商的记载得到了考古发掘的验证,其中最有利的证据在于考古发掘出的甲骨文和青铜器铭文的记载,中华文明由此进入到信史时代。结合在对夏王朝的考古中面临的困境,激发学生探索未知的勇气,彰显历史的魅力。 环节二 讲授新课 板块4 四、中华文明的初步发展——商和西周 内容5. (1)教师活动: 教师设问:结合预习成果,展示相关史料,归纳商朝的国家特征有哪些? 学生任务5. 结合甲骨文的相关内容,关注对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甲骨文不但使商代先公、先王世系得到物证,更重要的是为我们揭示出中华古文明在多个领域里高度发达的社会样态,比如商代已经具有了系统而精确的天象观察,青铜器的制做工艺达到了当时世界的最高水平,农业生产也达到了较为发达的水平,医学已出现分科的雏形……。除此以外,甲骨文还涉及了祭祀、军事、田猎、刑罚、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商业、医学、教育及历法等多个方面,内容相当丰富,被专家们称为“商代的百科全书”。(2)教师活动: 教师设问: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主要是商朝后期的统治者因占卜记事而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商王以这种占卜的方式来决定自己和国家的行动,反映出商朝在政治上具有怎样的特点?联系商朝疆域图设问商朝以怎样的方式进行治理?较夏朝哪些变化? 引导学生结合教材得出答案,神权与王权相结合,内外服制。在比较夏、商王朝政治特点的过程中感知文明的进步与发展,同时对于重要概念进行解读——内外服制,通过补充材料引导学生理解商王朝在国家的治理方面对夏朝的继承与发展以及特色,理解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政治文明的进步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教师活动: 多媒体展示材料,思考商朝实行内外服制的原因? 【材料展示】“内服指王畿、商王直接统辖之地,外服指王畿以外的臣属地区,散布着许多臣服于商的部落、部族,其中较大者称为“方”,这些部族、方国首领腰围商王承担一定的义务。……总的来看,外服之地只是间接地接受商统治,隶属关系并不稳固,往往视商之国力盛衰而定。……终商一代,与方国的战争十分频繁。”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结合材料,引导学生理解商朝与方国的关系并不十分稳固,而且战争十分频繁。通过比较来看,商朝在国家的治理强度方面较夏朝有所增强,但都未能有效地实现对地方的严格控制和管理,辩证看待历史的发展是史学的重要素养之一。教师活动: 过渡:商朝晚期,社会矛盾尖锐,统治者荒淫无度,公元前1046年经过牧野大战,商朝灭亡,周武王建立周朝,都城镐京。西周统治者面对更为广阔的疆域如何实现有效的管理呢? 阅读教材:何尊及铭文中的“中国”,结合文字材料,思考从中可以得出哪些历史信息? 结合青铜器铭文这一考古发现,再结合相关的文字记载,以深入浅出的方式引导学生以“二重证据法”的方式去理解历史,分析历史,得出历史解释。铭文中记载了周武王灭商后决定建都于天下的中心,“宅兹中国”,是目前所见“中国”一词最早的实物见证,这里的“中国”含义是国之中央。历史是关于人的学科,传承厚重的历史文化传统是每个历史人应该肩负的使命,通过这种潜移默化的历史知识的了解,使对学生家国情怀的涵养落到实处。 (6)教师活动: 教师设问:通过多媒体展示西周时期青铜器铭文宜侯夨簋(内底铸有铭文12行、120余字,记述周康王改封夨于宜地为宜侯,同时赏赐祭祀用的香酒、代表征伐权力的弓矢及宅邑、土地和奴隶之事)的相关考古成果可以实证西周时期什么制度的存在?结合考古成果实证西周时期重要政治制度分封制的存在,引导学生结合教材、《分封示意图》及《宗法制示意图》了解分封制、宗法制的相关内容。(7)教师活动: 教师设问:1、分封制的目的?2、分封的对象?3、分封的内容?4、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 过渡:西周时期的分封制和宗法制相互补充,解决了统治阶级内部在权力和财产分配方面的冲突与矛盾,周王拥有的最高权力因宗法分封而兴,亦因之而衰。在国家政治制度的发展方面除了分封制和宗法之外还有一项重要的制度——礼乐制,西周的礼乐制对维护西周的宗法制度和社会秩序有重要意义。 【材料展示】“礼乐制度分礼和乐两个部分。礼的部分主要对人的身份进行划分和社会规范,最终形成等级制度。乐的部分主要是基于礼的等级制度,运用音乐进行缓解社会矛盾。” 过渡:西周时期政治制度的基础在于生产力的发展,随着农业经济的发展井田制形成,不断稳固着西周的社会秩序,同时在王朝晚期也成为瓦解政治制度的经济动因。井田制、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共同构成了西周国家形态的统治体系,适应了青铜时代文明发展的要求,体现了独具特色的时代特征。公元前771年,西北游牧民族犬戎攻破镐京,西周灭亡。(8)教师活动: 探究:结合本课所学和教材第7页的问题探究,归纳早期国家(夏商周)形成的特征。 通过课程的学习,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所学,梳理中华文明起源及形成的历程,完成课程目标要求。引导学生得出夏商周时期国家统治层面的四大特点:神权与王权相结合;维护宗族血缘关系及宗族整体利益在整个意识形态中居于支配地位,实行王位世袭制;形成了较完备的官制和国家结构;统治阶级中占主导地位的是民本思想。环节三 课堂小结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生生不息、薪火相传,历经磨难而不衰,靠的就是中华文化的凝聚、感召和支撑,靠的就是“我们有共同的祖先,我们都是炎黄的子孙”这个朴素而自信的观念。它是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将中华民族牢牢的拧在一起,走向复兴。 中国文明之所以独具特色、丰富多彩、连绵不断,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形成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并在数千年来始终屹立在世界的东方,都与中国文化的传统、中国文明的多源性有密切关系。同世界上其它文明古国的发展模式不同,多源、一统的格局铸就了中华民族经久不衰的生命力。
板书设计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一、中华文明的奠基——从旧石器时代到新时期时代前期 多元一体 二、中华文明的起源——新石器时代晚期 三、中华文明的形成——从三皇五帝到夏的建立 四、中华文明的初步发展——商和西周 1、商朝国家形成特点 2、西周时期的制度——分封制、宗法制、井田制 五、早期国家形成的特征
作业与拓展学习设计
1.基础性作业:补充、完善本课预习案和时空坐标轴(课前作业已经布置)。 2.探究性作业:根据教材第8页材料,就中华文明的多源性与统一性问题写一篇历史小论文,论述中华文明起源多元一体的特征。(要求:300字左右,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条理清晰,符合历史逻辑关系,阐述言简意赅。)
特色学习资源分析、技术手段应用说明
1.央视大型考古历史文化类节目《考古公开课》,可以帮助学生更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起源。 2.可以利用“全历史APP”“国家博物馆APP”“陕西历史博物馆APP”等搜集石器时代文化遗存的图文资料,选出比较有代表性的文物资料。
教学反思与改进
本节课是高中的第一节历史课,对于教与学都具有重要意义。初涉新教材,教者教学设计的过程也是不断发现、解决问题的摸索过程。第一,教学设计要多维考虑。如,立足课标突出教学重难点、结合教参研究教材内容、参考初中教材了解学情、习题前置把握命题方向。基于教材的通史体例特点,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把时空观念作为学科思维来培养,并以此宏观把脉络、微观析概念。第二,素养培养要潜移默化。如,学习任务指向核心素养、同类问题重规律讲迁移。有思考、有启发的课堂才是有生命力的,本课内容涉及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人民是历史发展的创造者和推动者等唯物史观,如果学生能够通过完成学习任务较好得理解这些基本原理,那么日后就可以举一反三地分析相关的历史问题。第三,多媒体丰富课堂启发思维。教育信息化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手段不仅可以资源交互,丰富课堂,也会为历史教学打开一个新的视角,博物馆APP云观看、VR等使历史文物可以鲜活的呈现眼前,这种虚拟的真实感无疑在激发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发现、分析、解决问题以及智慧共享方面会发挥特殊作用,强大的数据反馈功能也使教学诊断更加及时、高效。但是教学手段的选择应考虑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信息技术是教育教学的支撑平台,不可喧宾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