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7张PPT)
八上第三单元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单元教学设计
主要
内容
1
02
2
课标分析
整体设计
课时分析
教材分析
3
4
教材分析
01
教 材 分 析
19世纪末—20世纪10年代
本单元为第三单元,内容应该是上承第一、二单元中农民阶级、地主阶级洋务派、资产阶级维新派对救亡图存及近代化的探索,下启第四单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及共产党的探索。是中国近代中华民族救亡图存及近代化的探索重要阶段和内容。
第8课 革命先行者孙中山
□ 孙中山早年的革命活动 □ 同盟会与三民主义
第9课 辛亥革命
□ 革命志士的奋斗 □ 武昌起义
第10课 中华民国的创建
□ 中华民国的建立 □ 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第11课 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
□ 二次革命 □袁世凯复辟帝制 □护国战争 □军阀割据
教材内容:
教材地位:
知识点
知识点之间、知识点与内容要求之间的联系均是考试的内容
4课、11个子目
人物多、事件多
02
课程标准分析
1、了解孙中山早年的革命活动,知道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
2、了解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成立的史实,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3、知道袁世凯独裁统治和复辟帝制的史实;
4、了解北洋军阀混战的黑暗局面。
《课程标准(2011版)》 规定的本单元课程内容:
要求学生在学习辛亥革命基本史实的基础上,至少要获知两点历史认识:第一,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也就是说中国的民主革命是从孙中山开始的。第二,要充分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第2个知识点
—— 第1个知识点
但实际上,第1、2项是在中国近代史课程内容中要求比较高的学习内容
要求学生在学习辛亥革命基本史实的基础上,至少要获知两点历史认识:第一,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也就是说中国的民主革命是从孙中山开始的。
第二,要充分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河北省2019年考试说明 历史学科考试内容》
基于对课标、考试说明、学情及教材的分析,围绕教学立意,把本单元4课内容,整合为3课时进行教学。
◆第一课时 走向民主共和
◆第二课时 缔造民主共和
◆第三课时 痛失民主共和
03
单元整体
设计
教学立意
通过展现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对民主共和的追寻历程,认识辛亥革命的成功与失败
从中国近代史的大局(即从救亡图存和实现现代化视角) 认识辛亥革命的成功(历史功绩)与失败。
设计思路
围——辛亥革命及其历史意义
绕核心事件“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
——辛亥革命的失败及教训
第三单元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 孙中山早年的革命活动
◆ 同盟会与三民主义
◆ 革命志士的奋斗
了解孙中山早年的革命活动,
知道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
第一课时 走向民主共和
教材内容
课程标准
民主共和的短暂实现
——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条件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目标
教法学法
教学过程
孙中山的早年革命活动;三民主义
知识与能力:了解孙中山走上革命道路的历程,了解孙中山和辛亥革命先驱们矢志以革命手段,推翻清政府,建立共和国的革命活动:创立兴中会、同盟会、提出三民主义;宣传革命思想,成立革命团体、领导武装起义。培养阅读理解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了解孙中山的革命活动,认识孙中山是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历史解释等核心素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孙中山等革命党人为救国救民百折不挠、不懈奋斗的精神、敢于牺牲的革命勇气和追寻民主共和的坚定立场。
知道孙中山是民主革命的先行者;
三民主义的内涵。
以孙中山及辛亥革命先驱这些历史人物为核心,通过自主学习、史料研读,突出历史人物的活动,引导学生感悟、学习历史人物的品格。
导入
讲授新课
小结
升华
创建革命政党
领导辛亥革命
四、建立中华民国
胡锦涛讲话
教 学 过 程
一、走上革命道路
二、成立革命政党
三、提出革命纲领
四、进行革命斗争
国庆天安门广场
悬挂孙中山画像
设计意图:联系现实热点,设疑激发兴趣。
设计意图:以孙中山等历史人物为主线,通过自主学习、史料研读创设情境,突出历史人物的活动,引导学生感悟、学习历史人物矢志不渝追求民主共和的品格。
——为“孙中山”为主线,围绕课时主题“走向民主共和”设计了四个环节
一、走上革命道路
学生活动:1、阅读课本38页第一段、人物扫描、39页第一段材料;说一说孙中山
是怎样走上革命道路的
2、依据所学,想一想,孙中山为什么选择革命道路?
3、依据教材,指出孙中山早年的革命活动有哪些?
康有为1858-1927
孙中山1866-1925
思想转变:从“医人”到“医国”;从寄希望于自上而下的改革到决心以革命方式推翻清朝统治
2、早年革命活动:成立兴中会、策划发动广州起义 、流亡海外时发展革命组织
设计意图:
用材料构建历史情境,帮助学生了解孙中山革命意识觉醒的过程。培养学生解读材料的能力。
引导学生通过孙中山的早年革命活动,认识孙中山首先举起民主革命旗帜(以革命手段,推翻清政府,建立共和国),所以,他成为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
二、成立革命政党
革命思想
广泛传播
革命团体
纷纷成立
孙中山成为
公认的革
命领袖
同
盟
会
2、依据以下材料及课本39-40页,分析概括同盟会成立的背景及条件。
1、阅读课本40、41页,列表归纳同盟会成立的目的、时间、地点、创立者、同盟会的政治纲领、机关报、性质。
学生活动:
名称 背景 目的 时间 地点 创立者 政治
纲领 机关报 性质 意义
同
盟
会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革命手段推翻满清专制统治;
创立民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平均地权” 因为是初二学生理解能力有限,只告诉他们是解决民生问题就可以了。
1、有统一的组织系统,总部在东京,国内外有支部,支部下各省设分会。展示《同盟会在国外的分布》《同盟会在国内的分布》 2、有领导机构公认的领袖 3 、有明确政治纲领、机关刊物
意义:成立不到一年,会员就发展一万多人,得到了的支持更多了,大大改变了当时的革命形势。
目的:让学生有一个时空观念的认识,
大大推动了全国革命运动的发展。
……八国联军之破北京,清后、帝之出走,议和之款九万万两而后,则清延之威信已扫地无余,而人民之生计从此日蹙。国势危急,岌岌不可终日。有志之士,多起救国之思,而革命风潮自此萌芽矣。
——《孙中山自述》
筹款、起义、失败、流亡、宣传、再筹款、再起义,在屡败屡战的奋斗中,在5次环行海外各国的宣传中,在无数次的死亡威胁和穷困潦倒中,孙文这个名字随着清政府赏价格的提升而日益为人们所熟知,越来越多的人被这个医国者百挫不折的精神所感动。
背景:《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国内革命情绪日趋高涨。
条件一:资产阶级革命思想迅速传播
条件二:各种革命团体纷纷成立
条件三:孙中山成为革命党公认的领袖
设计意图:
以材料解析的方式落实史料实证的核心素养。在材料解读中体会孙中山等资产阶级革命派对民主共和的坚定追求。
推翻清朝统治,建立民主共和制度
三、提出革命纲领
——三民主义
想这样处理的:
1、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要求学生识记。
2、三民主义与同盟会政治纲领的关系——只要求学生知道即可。
3、
孙中山将民族主义放在了三民主义首位,把推翻清王朝同建立统一民族国家及共和制度相结合。这反映出三民主义( )
A. 适应了救亡图存的需要 B. 提出了明确的反帝口号
C. 推动新文化运动的开展 D. 代表维新派的思想要求
【答案】A
【解析】根据“把推翻清王朝同建立统一民族国家及共和制度相结合。”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出三民主义适应了当时救亡图存的时代需要。A符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三民主义提出了明确的反帝口号,B不符合题意;材料未涉及三民主义推动新文化运动的开展,C不符合题意;三民主义代表革命派
结合41页知识拓展,合作探究,评价三民主义
明确反对满族贵族的民族压迫,具有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精神;
进步性:
土地纲领体现了资产阶级的经济要求;
为资产阶级革命指明了前途和方向;
三民主义初步描绘出了中国还不曾有过的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成为孙中山领导资产阶级革命的指导思想
土地纲领没有从根本上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不彻底;
局限性:
民族观的狭隘性;
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
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革命的不彻底性
设计意图:
以合作探究的方式突破教学难点,并培养学生多角度分析、评价问题的能力。
回首中山路之三----进行革命斗争
播放革命志士发动起义的视频
四、进行革命斗争——革命志士的奋斗
学生活动1——看谁找的准、找的快:革命志士为了推翻清政府做了哪些斗争?观看视频,阅读教材42-43页,完成表格
萍浏醴起义 安庆绍兴起义 广西起义 黄花岗起义
时间
领导者
地点
过程
结果
影响
学生活动3——结合上述起义及《黄兴绝命书》、林觉民《与妻书》,同桌相互议一议:革命志士有着怎样的革命精神?
学生活动2——研读43页孙中山《<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事略>序》材料,分析黄花岗起义的历史意义,加深对本部分知识的理解。
设计意图:
1、视频展示可对课本内容进行形象补充,符合学生心理特点,利于激发学生兴趣。
2、用任务驱动的方式提高学生阅读的目的性,利于学生活跃思维和参与课堂。
3、用图表来归纳,利于教材内容层次化和简单化,利于学生理解
4、议一议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更多地参与课堂,学会独立思考。同时,通过史料分析,引导学生感受革命志士的为救国救民而百折不挠、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以达到立德树人的目的。
小结:
孙中山
陆皓东
章炳麟
邹容、
陈天华
黄兴
秋瑾
徐锡麟
建立兴中会
建立中国同盟会
提出三民主义
策划广州起义
著书宣传革命思想
发动武装起义
首次举起民主革命的旗帜
初步描绘出了中国还不曾有
过的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
成立革命团体
民主革命逐渐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
第三单元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 武昌起义∕辛亥革命
◆ 中华民国的建立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 25课辛亥革命后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那部分内容
了解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成立的史实,
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第二课时 缔造民主共和
教学材内容
课程标准
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
本课地位
教法学法
教学过程
本课时在第三单元中是承上启下的一课时,上承前一课时走向民主共和,下启后一课时捍卫民主共和,因此本课的辛亥革命和中华民国的建立是缔造民主共和的重要一步。
知识与能力:了解武昌起义的背景、过程,分析归纳其历史意义;了解中华民国成立的史实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通过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的分析,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识读《武昌起义和全国各省独立形势示意图》、研讨历史资料,从中获取有效历史信息,学会全面认识、评价历史事件的方法;通过探究中华民国建立后中国政治制度、社会生活的变化,深刻理解辛亥革命的伟大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革命党人为国为民、敢于牺牲的奉献精神;认识辛亥革命推翻帝制、缔造共和的伟大历史意义。
教学重点: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的建立、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教学难点:1.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性质。
2.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教是为了更好地学,教法与学法应是统一的。本课我主要采用合作探究、史料分析等教学方法,而学生则配合以自主学习、分组讨论等方法来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同时采用联系法和归纳法理解历史事件的前后联系。
辛亥年,武昌发生的那点事,是一场意外,意外里的意外。
这场意外,毁了一个王朝,像扳道岔一样,把古老的中国,扳到了另一个轨道上。
——张鸣《辛亥:摇晃的中国》
辛亥年,武昌发生了什么事?
设计意图:
通过设置悬念、提出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导 入
一、浴血奋战求共和(辛亥革命)
二、众望所归建共和(中华民国的建立)
三、颁布宪法固共和(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四、师生互动话共和(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教 学 过 程
地点:
经过:
结果:
影响:
1911年10月10日
湖北武昌
占领楚望台
→猛攻湖广总督
→占领武昌城
→攻占汉口和汉阳
取得胜利,成立湖北军政府
全国十几个省宣告独立
一、浴血奋战求共和
时间:
设计意图:
武昌起义是本课重点,在观看视频的基础上,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提炼历史信息的能力。
1、武昌起义
——辛亥革命
武昌起义胜利
后仅一个多月
湖北、湖南、
山西、陕西、
江西、云南、
福建、浙江、
贵州、江苏、
安徽、广西、
广东、山东、
四川等15省份
宣布独立。
为什么武昌起义后仅仅一个多月的时间清朝的半壁江山就土崩瓦解?
设计意图:
通过图片的展示和问题的提出,使学生从感性和理性方面体会、理解清朝的灭亡具有必然性,从而进一步明确武昌起义的成功是革命形势成熟的必然结果。
2、各省响应
武昌起义掀起了辛亥革命的高潮,打开了清王朝统治的缺口,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到处燃气革命的烈火。
成立的时间、标志:
国都:
措施:
性质:
意义:
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大总统,宣告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
南京
改用公历,以中华民国纪元,1912年为民国元年
1912年1月1日
选举黎元洪为副总统;成立临时参议院
设计意图:
培养学生阅读、提炼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和时空观念。
二、众望所归建共和
——中华民国的建立
计算历史年代的方法:民国纪年与公元纪年的换算,
+-1911
1、民国元年,为紧跟时势,商务印书馆编纂了《共和国教科书》,推崇爱国、平等、自由、权利、义务等理念。发生在这一年,与该套教科书编纂有直接关联的重大历史事件是
A. 武昌起义 B. 中华民国成立 C. 新文化运动 D. 五四运动
2、 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正式成立。同年,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由袁世凯继任。就任后,袁世凯于1914年修订《总统选举法》,不但自己可以终身担任总统,还可以由他的子孙继任,这与封建帝制已无多少差别,体现辛亥革命成果的资产阶级民主制度遭到破坏,“中华民国”只剩下一块空招牌。上述材料中,“辛亥革命成果”遭到破坏的时间是
A.民国元年 B.民国二年 C.民国三年 D.民国四年
亚东开化中华早,
揖美追欧,旧邦新造。
飘扬五色旗,民国荣光,
锦绣河山普照。
我同胞鼓舞文明,
世界和平永保。
——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的 《中华民国国歌》
国旗:五色旗(象征五族共和)
国旗和国歌的出现说明了什么?
设计意图:
让学生直观感知辛亥革命后,孙中山等革命党人共建民主共和国的愿望,中华民国是资产阶级共和国。
1.据上述材料,指出清末民初社会生活的变化有哪些主要表现?
2.据上述材料,分析南京临时政府主要代表哪个阶级的利益?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进行了许多意义重大的改革,主要有:
政治方面,保障人权,不准刑讯、体罚,禁止买卖人口、贩卖童工,保护华侨,保护人民财产;
经济方面,奖励工商业发展,鼓励兴办实业;
社会生活方面,提倡平等观念,革除“大人”“老爷”等称谓,废止跪拜,减除男子发辫,劝禁女子缠足,严禁鸦片,禁止赌博;
教育方面,提倡男女同校,废止小学读经等。这些政策在当时虽然没能全部贯彻执行,但对社会观念的转变和平等,自由思想的普及具有重要意义。
设计意图:
通过探究辛亥革命前后的社会变革,使学生认识到辛亥革命不仅废除了帝制,还解放了思想,是一次思想观念的革命,使民主共和深入到社会各个层面。从而让学生得出结论,南京临时政府是资产阶级民主政权,它的成立是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重要成果。
时间:
颁布者:
机构:
内容:
性质:
意义:
1912年3月11日
参议院
三、制定宪法固共和——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孙中山
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
国民不分种族、阶级、宗教信仰,一律平等;国民有人身、居住、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及请愿、考试、选举、参政等自由和权利。
参议院行使立法权,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行使行政权并负其责任,司法独立等。
自由平等
三权分立
主权在民
据《临时约法》的内容,分析《临时约法》的性质及颁布有何重要意义。
设计意图:
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逐条解读约法内容,并得出结论,一方面培养学生表述历史事件的能力,另一方面让学生自己得出临时约法的性质和意义,体会论从史出的原则。突出约法的重要作用,更是为了突破辛亥革命的功绩这个重难点。
合作探究 解读约法
材料一:辛亥革命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为中国革命
的进步打开了闸门,使反动统治秩序再也无法稳定下来。
材料二:1915年,袁世凯公开复辟帝制,遭到全国人民的强烈反对,83天
后被迫取消帝制。1917年,军阀张勋拥戴清朝废帝溥仪登基,在全国人民的怒斥
声中,12天后复辟丑剧草草收场。
材料三:“中国处在大规模的工业发展的前夜,商业也将大规模地发展起
来,再过五十年我们将有许多上海。”
材料四:辛亥革命后,民众都把辫子看成是甘心作清朝奴隶的标志,纷纷自
剪去;当时流行的服饰:中山装、西装、领带、皮鞋、礼帽……
请回答:根据上述材料,结合课本知识评价辛亥革命?
反帝反封建
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促进资本主义发展
革除旧风
四、师生互动话共和——探究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设计意图:
通过解读这四则材料,用现代史观进行分析,表现出辛亥革命的成功一面,强调了辛亥革命对中国历史的贡献,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
第三单元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及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
知道袁世凯独裁统治和复辟帝制的史实;
了解北洋军阀混战的黑暗局面。
第三课时 痛失民主共和
教学材内容
课程标准
重点:袁世凯复辟帝制;二次革命
难点:了解民主共和的痛失、辛亥革命的失败;北洋军阀的概念理解
1、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及北洋政府逐步建立独裁统治
2、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奋起反抗独裁,维护民主共和
重点难点
内容主线
教学思路
以袁世凯1912——1916年身份的转换为线索,引
导学生了解民主共和的痛失、辛亥革命的失败
*
中国近代史备受争议的历史人物,各有评说,有人说他是窃国大盗,
出示图片,设问:
1、阅读教材47页,说一说,袁世凯是怎样由清朝重臣摇身一变成为民国总统的?
◇逼迫清帝退位 1912 2、12
◇袁世凯3月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
◇4月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职
一、 窃取辛亥革命革命果实
材料二: 以北洋新军(袁世凯建立的新式军队)为主体的清军所表现出来的军事能力,大大震惊了革命党人和立宪派人物。
—— 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晚晴民国卷》
材料一:在革命派内部,妥协思想也已占上风……南北双方达成了一项协议:革命党人同意让出政权,袁世凯则同意宣布赞成“共和”,并逼清帝退位。
——李侃《中国近代史》
2. 北洋新军的强大,袁世凯掌握清政府军政大权
1.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软弱性和妥协性(根本原因)
材料三:各国驻华公使……拒绝承认南京临时政府的合法地位,声称必须由袁世凯“统一”南北,还出动军舰在长江上示威。
—— 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晚晴民国卷》
3、袁世凯得到了帝国主义国家的支持
北洋政府:是指中华民国前期以袁世凯为首的晚清北洋军阀在政治格局中占主导地位的中国中央政府。
二、北洋军阀政府的统治
1、袁世凯的独裁统治
袁世凯的统治活动 革命派维护共和制度的斗争
破坏内阁制
解散国民党和国会
镇压二次革命
宋教仁等组成国民党
收买刺客刺杀宋教仁,武力镇压国民党
孙中山和黄兴等发动二次革命
废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颁布《中华民国约法》
修改总统选举法,规定无限期连任,
可指定继承人
资本主义民主制度遭到破坏,至此,中华民国只剩了一块空招牌
牺牲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接受灭亡中国
的“二十一条”
失败
民国总统袁世凯
洪宪皇帝袁世凯
公然复辟帝制
护国战争
(1)孙中山发表《讨袁檄文》
“万户涕泪、一人冠冕,其心尚有‘共和’两字存耶?既忘共和,即称民贼。……誓死戮(lu)此民贼,以拯吾民”
——孙中山《讨袁檄文》
由此分析孙中山对袁世凯称帝的态度如何?
坚决反对;号召民众进行讨袁斗争,维护民主共和制度。
*
小组讨论:袁世凯复辟帝制为什么会失败?
材料一:袁世凯以符合民意而再起者,卒以伪造民意而亡。
——李大钊
材料二:日本责备袁世凯“断行帝制,无视友邦劝告”,“日政府当然不能承认” ……袁世凯亲信也感到复辟帝制已经绝望,不愿跟他同归于尽。
——李侃《中国近代史》
材料三:由于他倒行逆施,出卖国家和民族利益,只当了83天皇帝就见上帝去了。可见逆民主共和的历史潮流而动,肯定是短命的。
——毛泽东
1、民主共和的观念已深入人心;全国人民支持护国运动
2、袁世凯众叛亲离
3、违背民主共和的历史发展潮流(根本原因)
浙江
福建
江西
湖北
桂系军阀
广东
广西
陆荣廷桂系军阀
滇系军阀
贵州
云南
唐继尧滇系军阀
东北
奉系军阀
张作霖奉系军阀
江苏
湖北
江西
直系军阀
冯国璋、曹锟直系军阀
浙江
安徽
山东
福建
皖系军阀
段祺瑞皖系军阀
北京
对内:
拒绝恢复《临时约法》和国会;(54页)
对外:
出卖国家利益,依附帝国主义。
2、军阀割据
结合教材第四子目的内容,思考袁世凯的继任者有哪些?他们分别控制哪些地区?
为争夺地盘与巩固政权,这些军阀采取了什么做法?
连年混战;
孙中山组织
护法运动
失败
军阀割据混战的影响
根据上述表格想一想,北洋军阀的割据局面对中国社会造成哪些不利影响?
农户减少 1914-1918 减少1500多万户
耕地减少 1914-1918 减少2600多万亩
荒地增加 1914-1918 减少4900多万亩
陆军增加 1914-1918 增加92万多人
军费增加 1916-1918 增加5000多万元
1、军阀割据混战,导致中国社会动荡不安;
2、民众流离失所,经济遭到严重破坏;
3、日益增长的军队人数和军费开支,使中国人民的负担不断加重;
袁世凯
继任的北洋统治者
实行专制独裁统治
投靠帝国主义
孙中山本人沉痛地说过,当时中国“政治上、社会上种种黑暗腐败比前清盛,人民困苦日甚一日”。
毛泽东指出,辛亥革命“只把一个皇帝赶跑,中国仍旧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之下,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完成。”辛亥革命最终失败了!
辛亥革命的失败表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没有能够救中国,
先进的中国人需要进行新的探索,为中国谋新的出路。
近代化的探索
洋务运动
戊戌变法
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成功了?失败了?
合作探究:
毛泽东指出,辛亥革命“有它胜利的地方,也有它失败的地方”
尽管辛亥革命最终失败了,但是以孙中山为代表的的中国民主 革命的先驱者的业绩和为追寻民主共和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永远是中国近代革命史上光辉的一页!永远应该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