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1张PPT)
教科科学四年级下册
5.里面是怎样连接的
第二单元 电路
学习目标
1.知道如果电能从一点流到另一点,这两点之间一定构成一个电的通路,否则这两点就是断开的;可以用不同连接方法组成电路。
2.用电路检测器检验接线盒内电路的连接情况;能根据检测结果,运用比较、分析、推理等方法推测接线盒内部的连接方式。
3.在科学探究过程中养成勇于挑战、缜密推断的态度;乐于交流自己的观点。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两个4个接线柱的盒子(一组通路*1、三组通路*3)、
实验记录单、1节电池(配电池盒)、1个小灯泡(带灯座)、
导线几根;
学生准备:电路检测器、活动手册。
问题导入
在一个真正的电路中,各个部件都是以不同的方式连接的。
如果看不到电路,我们能知道各个部件是怎样连接的吗
认识电路接线盒
4个触点
暗盒,无法看到里面的连接情况。
导线
导线+小灯泡
导线+电池
如何判断接线盒里的情况呢?
根据外接小灯泡的变化,
判断暗箱里两个触点之间的情况。
怎么保证检测有序且不遗漏?
A-B A-C A-D
B-C B-D
C-D
检测注意事项
①有序地对4个触点进行检测,做到
不重复、无遗漏。
②检测电路前,先将电路检测器的两个检测头接触一下,以检测它能否正常工作。
③为保证检测的准确性,需检测两次。
实验记录
在表格中相应的空格打“√”记录结果。
A-B A-C A-D B-C B-D C-D
通路
断路
实验记录
根据检测的记录,用铅笔把可能的连接方式画出来。
出现这几种检测结果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情况:小灯泡亮
原因:两个接线柱之间电路是通的,触点间有电路元件。
出现这几种检测结果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情况:小灯泡不亮
原因:两个接线柱之间电路是断的,触点间可能什么也没有,可能有一个断开或损坏的电路元件。
下表是一个接线盒的检测记录,
你能用示意图说明接线盒内部是怎样连接的吗?
1-2 1-3 1-4 2-3 2-4 3-4
通路 √ √ √
断路 √ √ √
画出示意图
接线盒外部检测结果一样,而内部连接方式可能不一样。
如果是5个或6个接线柱的接线盒,怎样才能毫无遗漏地检测任意两个接线柱之间的通断情况?
按照顺序,逐一排列,以1号开头,先逐个和23456相结对检测。
接着,以2号开头,先逐个和3456相结对检测……
课堂总结
里面是怎样连接的
灯泡亮,有导线相连
通路
灯泡不亮,无导线相连
断路
小试牛刀
电能从一个点流到另一个点,这两点之间一定构成了一个电的
_________。
通路
小试牛刀
检测暗盒前,先将电路检测器的两个检测头连在一起,目的是检验电路检测器是否存在故障。( )
√
小试牛刀
如果用电路检测器检测接线盒(4个接线柱)中任意两个接线柱,小灯泡都发光,那么接线盒中最少有( )根导线。
A.2 B.3 C.4
B
本课结束,下次见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
《里面是怎样连接的》教学设计
课题名 里面是怎样连接的
核心素养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知道如果电能从一点流到另一点,这两点之间一定构成一个电的通路,否则这两点就是断开的。 2.知道可以用不同连接方法组成电路。 科学探究目标 1.用电路检测器检验接线盒内电路的连接情况。 2.能根据检测结果,运用比较、分析、推理等方法推测接线盒内部的连接方式。 科学态度目标: 1.在科学探究过程中养成勇于挑战、缜密推断的态度。 2.乐于交流自己的观点。
教学重点 能使用电路检测器检验接线盒内电路的连接情况。
教学难点 能根据检测结果,运用比较、分析、推理等方法推测接线盒内部的连接方式。
教学方法 讲授法、示范法、讨论法、任务驱动、小组合作法、实验法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两个4个接线柱的盒子(一组通路*1、三组通路*3)、实验记录单、1节电池(配电池盒)、1个小灯泡(带灯座)、导线几根; 学生准备:电路检测器、活动手册。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1.教师提问:在一个真正的电路中,各个部件都是以不同的方式连接的。如果看不到电路,我们能知道各个部件是怎样连接的吗 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教师谈话:今天我们要来在不打开电路盒的情况下,运用科学知识推测各个部件是怎样连接的。 【设计意图】 有了前几课电路概念的铺垫,本节课重在检验学生对电路概念的理解,因此直接抛出问题“如果看不到电路,怎么知道各个部件是怎样连接的?”启发学生思考并深入探究。 二、探索 (一)检测接线盒内电路连接情况 1.教师结合图示讲解电路暗盒:在生活中,我们会发现电路都是嵌在墙里的,我们无法用肉眼直接看到电路的连接方式。今天老师也准备了类似的电路暗盒,我们一起来测一测,推断它的构成。 2.教师提问:结合前面几课所学习的电路知识,我们可以借助什么工具来检测呢? 学生结合所学知识思考并回答。 教师提示:根据外接小灯泡的变化,判断暗箱里两个触点之间的情况。 3.教师提问:怎么保证检测有序且不遗漏? 学生小组讨论说一说自己的检测顺序和思路。 教师展示参考的检测顺序,重在提示思路。 4.教师提醒检测注意事项: ①有序地对4个触点进行检测,做到不重复、无遗漏。 ②检测电路前,先将电路检测器的两个检测头接触一下,以检测它能否正常工作。 ③为保证检测的准确性,需检测两次。 5.教师播放探究视频《接线盒里是怎样连接的》,学生小组合作完成实验探究和记录。 6.学生结合各自的记录表说一说检测结果。 分享完成后,顺便在纸上画一画可能的连接方式。 【设计意图】 本环节旨在通过探究接线盒内电路连接,深化学生对电路知识的理解与运用。先以电路暗盒引发兴趣,引导学生思考检测工具,回顾旧知;再通过讨论检测顺序,培养科学思维与规划能力,有效提高学生使用电路检测器检验接线盒内电路连接情况的活动能力。在观察活动时,教师要及时给予学生指导,为后续交流汇报时突破引导学生推测接线盒内部的连接方式这一难点做好铺垫。 (二)研讨推测的依据 1.学生画完后,教师组织学生小组讨论: 你们是如何判断电路暗盒里可能的连接方式的? 学生分享各自的想法。 教师组织学生打开暗盒核对是否与自己的想法一致。 教师小结:任意连接两个接线柱,如果小灯泡亮了,说明两个接线柱之间有导线相连,是通路;如果小灯泡没有亮,则说明两个接线柱之间没有导线连接,是断路。 2.教师谈话:接下来,我们再来通过一个小练习巩固一下。请看课件上的这张表,你能用示意图说明接线盒内部的连接方式吗? 学生思考并尝试画出可能的连接方式。 教师展示可能的答案。 教师小结:接线盒外部检测结果一样,而内部连接方式可能不一样。 3.教师追问:如果是5个或6个接线柱的接线盒,怎样才能毫无遗漏地检测任意两个接线柱之间的通断情况? 学生思考并回答。 教师点拨:按顺序来,逐一排列,以1开头,和23456相结对检测。 【设计意图】 本环节聚焦推测依据,鼓励学生主动交流汇报,乐于与他人进行沟通交流,培养勇于挑战、严密推测的态度。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解释如何根据检测结果,运用比较、分析、推理等方法推测接线盒内部的连接方式,检验学生的理解程度。
课堂总结 教师提问: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新的知识? 学生交流并回顾。 教师总结:今天这节课,我们通过电路检测器,检测任意连接两个接线柱,如果小灯泡亮了,说明两个接线柱之间有导线相连,是通路;如果小灯泡没有亮,则说明两个接线柱之间没有导线连接,是断路。 【设计意图】 通过师生提问互动的形式,学生回顾并了解本节课的学习重点。
板书设计
课后作业 1.填空题:电能从一个点流到另一个点,这两点之间一定构成了一个电的_________。 答案:通路 2.判断题:检测暗盒前,先将电路检测器的两个检测头连在一起,目的是检验电路检测器是否存在故障。( ) 答案:√ 3.如果用电路检测器检测接线盒(4个接线柱)中任意两个接线柱,小灯泡都发光,那么接线盒中最少有( )根导线。 A.2 B.3 C.4 答案:B
教学反思 在《里面是怎样连接的》这堂科学课教学中,我围绕既定教学目标展开教学,整体达成情况还可以,但也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在达成教学目标方面,成效较为显著。比如,通过检测接线盒这一核心活动,学生深刻理解了通路与断路的区别,明白电能流动需构成通路,同时也直观感受到不同连接方法能组成电路。再如,学生通过运用电路检测器检验接线盒内电路连接情况,在实验过程中,依据检测结果,积极运用比较、分析、推理等方法推测内部连接方式,探究能力得到有效锻炼。 此外,探究活动设计时,我注重引导学生思考检测工具、讨论检测顺序,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在学生实验过程中,我注意及时给予指导,为后续交流汇报突破难点做好铺垫,使整个探究过程有条不紊。 然而,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在小组活动中,我对个体差异关注不够。部分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参与度不高,过于依赖小组其他成员完成任务,而我在巡视过程中未能及时发现并给予针对性指导,导致这部分学生知识掌握不够扎实。此外,在实验时间把控上存在欠缺。由于学生讨论和操作时间过长,后续研讨环节略显仓促,学生未能充分展示和深入探讨推测依据,使得教学效果受到一定影响。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更加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合理安排教学时间,让每个学生都能在科学探究中有所收获,不断提升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