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2 光合作用学案(学生版+教师版)人教版(2024)七年级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3.2.2 光合作用学案(学生版+教师版)人教版(2024)七年级下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5-04-20 22:23:43

文档简介

3.2.2 光合作用
一、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
1.叶片的见光部分遇到碘液变成蓝色,遇碘变蓝是淀粉的特性,这说明叶片的见光部分产生了淀粉,进而说明,__淀粉__是光合作用的产物。
2.叶片的见光部分产生了淀粉,被黑纸片遮盖的部分没有产生淀粉,说明__光__是植物制造淀粉(有机物)不可缺少的条件。
3.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部位是__叶片__,这是因为叶片的细胞中含有叶绿体,叶绿体中含有的__叶绿素__等色素能捕获太阳光。植物利用光能,在叶绿体中合成淀粉等有机物,并把光能转变为__化学能__,储存在__有机物__中。叶绿体既是__生产有机物__的“车间”,也是__将光能转变为化学能__的“能量转换器”。
二、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
1.普里斯特利实验的结论:__植物能更新因蜡烛燃烧或动物呼吸而变得“污浊”的空气__。后来的科学实验证明,蜡烛燃烧或动物呼吸都会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而植物的光合作用能够消耗二氧化碳、释放氧气。
2.快要熄灭的卫生香遇到金鱼藻在光下释放的气体,立刻燃烧起来,说明这种气体是__氧气__。金鱼藻只有在光下才能产生这种气体,说明__氧气__是光合作用的产物。
3.没有二氧化碳,叶片就不能制造出淀粉,说明__二氧化碳__是光合作用的原料。
4.海尔蒙特的柳树生长实验和后来科学家的实验证明,__水__是光合作用的原料。
三、光合作用的实质
1.光合作用的过程表达式:____。
2.光合作用的变化
(1)__物质转变__:二氧化碳和水等无机物合成为淀粉等有机物,并释放氧气。
(2)__能量转化__:光能转化为储存在有机物中的化学能。
3.光合作用实质上是植物通过__叶绿体__,利用__光能__,将__二氧化碳和水__合成为储存着能量的有机物(如淀粉),并且释放出__氧气__的过程。
四、有机物的运输及其作用
1.有机物通过树皮中的__筛管__向__下__运输。
2.瘤状物的形成:环割树皮后, 有机物向__下__运输的通道被切断,造成局部营养过剩,再加上损伤的刺激等因素,引发细胞无序分裂,进而形成瘤状物。
3.有机物的作用:为细胞的生命活动提供__能量__,并参与__构建植物细胞__,进而构成各种组织、器官和整个植物体。
五、光合作用原理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在农业生产上,为提高作物产量,需要采取多种措施保证作物有效地进行光合作用。例如,要想让作物茁壮生长,就必须让作物的叶片充分地接受光照。如果种植过密,作物就会因叶片互相遮挡等,影响自身的光合作用;如果种植过稀,作物就不能充分利用单位面积上的光照,会造成浪费。这两种情况都会影响作物的产量。因此,种植作物时,应__合理密植__。
易错字:暗处理 酒精 碘液 淀粉 二氧化碳
光合作用 氢氧化钠
知识点1 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
1.(江苏镇江期末)如图是“检验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实验的部分步骤,其中大烧杯、小烧杯、滴管内分别是什么液体?( C )
 
A.酒精、酒精、酒精 B.酒精、清水、碘液
C.清水、酒精、碘液 D.清水、清水、碘液
酒精能溶解叶绿素,但酒精是易燃、易挥发的物质,直接加热容易引起燃烧发生危险。使用水对酒精进行隔水加热,起到控温作用,以免酒精燃烧发生危险。因此,该装置中大烧杯、小烧杯内的液体分别是清水、酒精;淀粉遇到碘液变蓝色,本实验是验证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有机物),因此滴管内是碘液,C符合题意。
2.(湖北武汉期末)如图是检验“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实验中的一项操作,用黑色塑料袋套住植株,放置一昼夜后开始实验,其主要目的是( B 
)
A.消耗塑料袋中的氧气
B.消耗叶片内的有机物
C.储备光合作用的原料
D.消耗叶片内的叶绿素
把植物放到黑暗处一昼夜,目的是把叶片内原有的淀粉运走或耗尽,这样实验中用碘液检验的淀粉只可能是叶片在实验过程中制造的,而不是叶片在实验前贮存的,B正确。
知识点2 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
3.(陕西咸阳三模)将天竺葵暗处理一昼夜后,选取两片大小相近的叶片A和B,按照如图连好装置(氢氧化钠溶液可以吸收二氧化碳),移到光下4 h,然后取下叶片A和B,脱色处理后,用碘液检验。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B )
A.该实验探究的是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
B.暗处理的目的是耗尽叶片中原有的二氧化碳
C.叶片A装置的作用是与叶片B装置作对照
D.该实验的结果是叶片A变蓝而叶片B不变蓝
选作实验的植物实验前已经进行了光合作用,叶片内储存了丰富的有机物(如淀粉),若不除去会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所以,将实验装置放在黑暗处一昼夜的目的是把叶片内原有的淀粉运走或耗尽,以排除原来贮存的淀粉对实验的干扰,B错误。
4.(江苏镇江期末)1937年,英国科学家希尔发现离体叶绿体的悬浮液在一定条件下可以释放出气体。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C )
A.“一定条件”包括光照
B.叶绿体与光合作用有关
C.释放出的气体是二氧化碳
D.释放出的气体可使带火星的小木条复燃
离体叶绿体的悬浮液在一定条件下释放出的气体是氧气,因为光合作用在光照条件下会产生氧气,C错误。
5.(山东临沂期末)某学习小组在验证“植物在光照条件下释放氧气”的实验时,设计了甲、乙、丙三个实验装置。以下叙述不正确的是( B )
 
A.甲和乙形成对照,变量是光照
B.乙和丙形成对照,可验证植物的光合作用需要光
C.甲和丙形成对照,变量是植物
D.甲试管中产生的气体,能使快要熄灭的卫生香重新燃烧
乙装置中有植物,没有光照,丙装置中没有植物,有光照,因此乙和丙有两个变量:光照和植物,不能形成对照,B错误。
知识点3 光合作用的实质
6.(四川成都中考)在适宜光照条件下,某植物体内与光合作用有关的过程如图所示。图中①②③代表的物质依次是( B )
A.二氧化碳、水、氧气
B.二氧化碳、氧气、水
C.氧气、二氧化碳、水
D.氧气、水、二氧化碳
光合作用的原料是二氧化碳和水,场所是叶绿体,条件是光,产物是有机物和氧气。结合题图可知,①是二氧化碳,②是氧气,③是水,B符合题意。
知识点4 有机物的运输及其作用
7.(江苏连云港经开区期中)马铃薯是全球第四大重要的粮食作物,其块茎中含有大量的淀粉,可供人们食用。马铃薯块茎中的淀粉是( A )
A.由叶肉细胞制造,运输至块茎细胞的
B.由根细胞从土壤中吸收,运输至块茎细胞的
C.块茎细胞利用无机物自身合成的
D.块茎细胞从土壤中吸收并积累的
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将二氧化碳和水合成为有机物,这些有机物通过筛管输送到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等器官储存起来,A符合题意。
8.(山东泰安月考)在天气晴朗的早晨,摘取某植物的叶片100克,放入烘干机烘干,称其质量为M克;黄昏时,在同一株植物上摘取叶片100克,放入烘干机烘干,称其质量为N克。请问M与N的质量关系是( B )
A.M>N B.MC.M=N D.无法判断
天气晴朗的早晨的叶片,进行光合作用的时间短,制造的有机物(淀粉)较少,同时经历了一个晚上的呼吸作用,叶片的含水量较多,有机物减少;黄昏的叶片进行了一天的光合作用,积累了大量的有机物(淀粉),叶片的密度明显增高,虽然是取了同等质量的叶片,但去掉水分后,黄昏时的叶片制造的有机物多,所以M的质量会小于N的质量,B正确。
9.(陕西咸阳秦都区期末)植物是生态系统的基石。关于植物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的用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D )
①用来构建植物体 ②通过食物链进入其他生物体内 ③为许多生物提供食物和能量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②③
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不仅满足了自身生命活动的需要,而且为其他生物提供了基本的食物来源。可以说,植物既为其他生物提供了构建“身体”的材料,也为其他生物提供了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
知识点5 光合作用原理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10.种植黄瓜、扁豆等蔬菜时,一般要搭架供其生长,主要目的是( B )
A.美化环境
B.扩大光合作用面积
C.防止被食草动物吃掉
D.结出的果实更清洁
11.(辽宁盘锦中考)下列农业生产措施中,应用了光合作用原理的是( C )
A.给果树“挂吊瓶”可补充水和无机盐
B.移栽树苗时,剪去部分枝叶可减少水散失
C.白天,在温室大棚中增加二氧化碳浓度可提高作物产量
D.遇到涝害,农民及时排水可避免农作物死亡
白天,在温室大棚中增加二氧化碳浓度可增强光合作用,提高作物产量,C符合题意。
12.(山东烟台期末)图中的叶片,是把盆栽天竺葵在黑暗处放置一昼夜,再夹上黑纸片在阳光下照射4小时后从植株上取下的。用酒精除去这片叶的叶绿素后,滴加碘液,叶片上仅在夹黑纸片的位置不呈现蓝色,这说明植物的光合作用( A )
A.需要光和产生淀粉
B.需要二氧化碳和光
C.产生氧气
D.需要叶绿素和光
实验前把盆栽天竺葵在黑暗处放置一昼夜后,植物叶片内已经不含淀粉了。叶片夹黑纸片部分与没有夹黑纸片部分形成对照,叶片夹黑纸片部分缺乏光,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淀粉,滴加碘液后叶片不变蓝色,还是黄白色;叶片没有夹黑纸片的部分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淀粉,滴加碘液后叶片变蓝色。所以该实验可以证明:光合作用需要光;光合作用产生淀粉。
13.(河南郑州期末)生物圈中有一个巨大的生产有机物的天然“工厂”,能够利用简单的无机物合成复杂的有机物,从而“养活”了地球上几乎所有的生物。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C )
A.淀粉是光合作用的产物
B.光是植物制造有机物不可缺少的条件
C.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光能储存在它所制造的有机物中
D.植物体的组成成分除了水和少量的无机盐,主要是有机物
植物的光合作用是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有机物,并释放氧气,同时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合成的有机物中的过程,C错误。
14.(山东淄博期末)某兴趣小组的同学选取某植株的一片叶片进行如图处理(叶脉切断),然后将其放置于黑暗处一昼夜,再进行光照3~5小时,取下处理过的叶片,酒精脱色漂洗后滴加碘液,发现叶片A部分不变蓝,B部分变蓝。该实验说明光合作用需要( A )
A.水 B.光
C.叶绿体 D.二氧化碳
水是光合作用的原料,本实验中A部分和B部分在水分供应上形成对照,A部分无法从茎中获得水,B部分能够获得水,因此,本实验可以说明光合作用需要水,A正确。
15.(河南平顶山期末)如图是某生物兴趣小组用金鱼藻等实验材料设计的实验装置,观察在不同距离灯光照射下试管中产生的气泡个数,得到的数据记录如下。据此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D )
试管与灯的距离(厘米) 5 10 15 20 25 30 35
每分钟产生的
气泡数(个) 61 55 42 32 25 21 19
A.金鱼藻离光源越近,产生的气泡个数越多
B.该实验探究的是光照强度对金鱼藻光合作用的影响
C.一定范围内,光照越强,金鱼藻的光合作用越强
D.光照时间越长,金鱼藻的光合作用越强
本实验的变量是光照强度,而不是光照时间,所以不能得出光照时间越长,金鱼藻的光合作用越强的结论,D错误。
16.选一个生长旺盛的柳树枝条,在其基部剥去一圈树皮,过一段时间后,伤口上部的树皮长出了节瘤(如图)。这一现象说明( B )
A.有机物是通过导管向下运输的
B.有机物是通过筛管向下运输的
C.水是通过导管向上运输的
D.水是通过筛管向上运输的
导管位于茎的木质部,作用是向上运输水和无机盐;筛管位于茎的韧皮部,作用是向下运输有机物。把生长健壮的柳树枝条,剥去一圈树皮露出木质部,说明茎的韧皮部被割断,韧皮部内的筛管也会被割断。韧皮部内有向下运输有机物的筛管,如果韧皮部内的筛管被割断,会导致向下运输的有机物聚集于伤口的上方,造成局部营养过剩,再加上损伤的刺激等因素,引发细胞无序分裂,进而形成瘤状物。所以,题述现象说明有机物通过筛管由上向下运输,B正确。
17.(科学探究)菹草是一种多年生沉水植物,作为“探究植物的光合作用”的实验材料,效果明显。如图为实验装置示意图,①取两支相同的试管,分别设置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并将表中所示液体装满放入相应试管中;②将装置用100 W灯泡照射3~4 min,观察并记录对应的现象。(碳酸氢钠溶液可向环境中释放二氧化碳,且不会对菹草造成伤害)
试管 试管中的液体及材料 条件 实验现象
1 碳酸氢钠+新鲜菹草叶片 灯泡照射 有气泡,叶片上浮
2 蒸馏水+新鲜菹草叶片 灯泡照射
(1)该实验为对照实验,实验的变量是__二氧化碳__。
(2)预测试管2中的实验现象是__无气泡,叶片不上浮__时,可得到结论:植物的光合作用与变量有关。
(3)1号试管中菹草叶片上浮的原因是叶片通过光合作用产生了__氧气__,聚集在叶片的表面,浮力增大。
(4)若想继续探究“植物的光合作用是否需要光照”,可取与试管__1__(填“1”或“2”)一样的装置,放在__黑暗__环境下,进行对照实验。
(5)根据本实验及已学知识,写出两个可以提高光合作用效率的方法:__适当增加二氧化碳浓度;适当增加光照强度(写出两个即可)__。3.2.2 光合作用
一、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
1.叶片的见光部分遇到碘液变成蓝色,遇碘变蓝是淀粉的特性,这说明叶片的见光部分产生了淀粉,进而说明,__ __是光合作用的产物。
2.叶片的见光部分产生了淀粉,被黑纸片遮盖的部分没有产生淀粉,说明__ __是植物制造淀粉(有机物)不可缺少的条件。
3.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部位是__ __,这是因为叶片的细胞中含有叶绿体,叶绿体中含有的__ __等色素能捕获太阳光。植物利用光能,在叶绿体中合成淀粉等有机物,并把光能转变为__ __,储存在__ __中。叶绿体既是__ __的“车间”,也是__ __的“能量转换器”。
二、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
1.普里斯特利实验的结论:__ __。后来的科学实验证明,蜡烛燃烧或动物呼吸都会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而植物的光合作用能够消耗二氧化碳、释放氧气。
2.快要熄灭的卫生香遇到金鱼藻在光下释放的气体,立刻燃烧起来,说明这种气体是__ __。金鱼藻只有在光下才能产生这种气体,说明__ __是光合作用的产物。
3.没有二氧化碳,叶片就不能制造出淀粉,说明__ __是光合作用的原料。
4.海尔蒙特的柳树生长实验和后来科学家的实验证明,__ __是光合作用的原料。
三、光合作用的实质
1.光合作用的过程表达式:__ __。
2.光合作用的变化
(1)__ __:二氧化碳和水等无机物合成为淀粉等有机物,并释放氧气。
(2)__ __:光能转化为储存在有机物中的化学能。
3.光合作用实质上是植物通过__ __,利用__ __,将__ __合成为储存着能量的有机物(如淀粉),并且释放出__ __的过程。
四、有机物的运输及其作用
1.有机物通过树皮中的__ __向__ __运输。
2.瘤状物的形成:环割树皮后, 有机物向__ __运输的通道被切断,造成局部营养过剩,再加上损伤的刺激等因素,引发细胞无序分裂,进而形成瘤状物。
3.有机物的作用:为细胞的生命活动提供__ __,并参与__ __,进而构成各种组织、器官和整个植物体。
五、光合作用原理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在农业生产上,为提高作物产量,需要采取多种措施保证作物有效地进行光合作用。例如,要想让作物茁壮生长,就必须让作物的叶片充分地接受光照。如果种植过密,作物就会因叶片互相遮挡等,影响自身的光合作用;如果种植过稀,作物就不能充分利用单位面积上的光照,会造成浪费。这两种情况都会影响作物的产量。因此,种植作物时,应__ __。
易错字:暗处理 酒精 碘液 淀粉 二氧化碳
光合作用 氢氧化钠
知识点1 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
1.(江苏镇江期末)如图是“检验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实验的部分步骤,其中大烧杯、小烧杯、滴管内分别是什么液体?(  )
 
A.酒精、酒精、酒精 B.酒精、清水、碘液
C.清水、酒精、碘液 D.清水、清水、碘液
2.(湖北武汉期末)如图是检验“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实验中的一项操作,用黑色塑料袋套住植株,放置一昼夜后开始实验,其主要目的是(  
)
A.消耗塑料袋中的氧气
B.消耗叶片内的有机物
C.储备光合作用的原料
D.消耗叶片内的叶绿素
3.(陕西咸阳三模)将天竺葵暗处理一昼夜后,选取两片大小相近的叶片A和B,按照如图连好装置(氢氧化钠溶液可以吸收二氧化碳),移到光下4 h,然后取下叶片A和B,脱色处理后,用碘液检验。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该实验探究的是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
B.暗处理的目的是耗尽叶片中原有的二氧化碳
C.叶片A装置的作用是与叶片B装置作对照
D.该实验的结果是叶片A变蓝而叶片B不变蓝
4.(江苏镇江期末)1937年,英国科学家希尔发现离体叶绿体的悬浮液在一定条件下可以释放出气体。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一定条件”包括光照
B.叶绿体与光合作用有关
C.释放出的气体是二氧化碳
D.释放出的气体可使带火星的小木条复燃
5.(山东临沂期末)某学习小组在验证“植物在光照条件下释放氧气”的实验时,设计了甲、乙、丙三个实验装置。以下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甲和乙形成对照,变量是光照
B.乙和丙形成对照,可验证植物的光合作用需要光
C.甲和丙形成对照,变量是植物
D.甲试管中产生的气体,能使快要熄灭的卫生香重新燃烧
知识点3 光合作用的实质
6.(四川成都中考)在适宜光照条件下,某植物体内与光合作用有关的过程如图所示。图中①②③代表的物质依次是(  )
A.二氧化碳、水、氧气
B.二氧化碳、氧气、水
C.氧气、二氧化碳、水
D.氧气、水、二氧化碳
知识点4 有机物的运输及其作用
7.(江苏连云港经开区期中)马铃薯是全球第四大重要的粮食作物,其块茎中含有大量的淀粉,可供人们食用。马铃薯块茎中的淀粉是(  )
A.由叶肉细胞制造,运输至块茎细胞的
B.由根细胞从土壤中吸收,运输至块茎细胞的
C.块茎细胞利用无机物自身合成的
D.块茎细胞从土壤中吸收并积累的
8.(山东泰安月考)在天气晴朗的早晨,摘取某植物的叶片100克,放入烘干机烘干,称其质量为M克;黄昏时,在同一株植物上摘取叶片100克,放入烘干机烘干,称其质量为N克。请问M与N的质量关系是( )
A.M>N B.MC.M=N D.无法判断
9.(陕西咸阳秦都区期末)植物是生态系统的基石。关于植物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的用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用来构建植物体 ②通过食物链进入其他生物体内 ③为许多生物提供食物和能量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②③
知识点5 光合作用原理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10.种植黄瓜、扁豆等蔬菜时,一般要搭架供其生长,主要目的是(  )
A.美化环境
B.扩大光合作用面积
C.防止被食草动物吃掉
D.结出的果实更清洁
11.(辽宁盘锦中考)下列农业生产措施中,应用了光合作用原理的是(  )
A.给果树“挂吊瓶”可补充水和无机盐
B.移栽树苗时,剪去部分枝叶可减少水散失
C.白天,在温室大棚中增加二氧化碳浓度可提高作物产量
D.遇到涝害,农民及时排水可避免农作物死亡
12.(山东烟台期末)图中的叶片,是把盆栽天竺葵在黑暗处放置一昼夜,再夹上黑纸片在阳光下照射4小时后从植株上取下的。用酒精除去这片叶的叶绿素后,滴加碘液,叶片上仅在夹黑纸片的位置不呈现蓝色,这说明植物的光合作用(  )
A.需要光和产生淀粉
B.需要二氧化碳和光
C.产生氧气
D.需要叶绿素和光
13.(河南郑州期末)生物圈中有一个巨大的生产有机物的天然“工厂”,能够利用简单的无机物合成复杂的有机物,从而“养活”了地球上几乎所有的生物。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淀粉是光合作用的产物
B.光是植物制造有机物不可缺少的条件
C.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光能储存在它所制造的有机物中
D.植物体的组成成分除了水和少量的无机盐,主要是有机物
14.(山东淄博期末)某兴趣小组的同学选取某植株的一片叶片进行如图处理(叶脉切断),然后将其放置于黑暗处一昼夜,再进行光照3~5小时,取下处理过的叶片,酒精脱色漂洗后滴加碘液,发现叶片A部分不变蓝,B部分变蓝。该实验说明光合作用需要(  )
A.水 B.光
C.叶绿体 D.二氧化碳
15.(河南平顶山期末)如图是某生物兴趣小组用金鱼藻等实验材料设计的实验装置,观察在不同距离灯光照射下试管中产生的气泡个数,得到的数据记录如下。据此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试管与灯的距离(厘米) 5 10 15 20 25 30 35
每分钟产生的
气泡数(个) 61 55 42 32 25 21 19
A.金鱼藻离光源越近,产生的气泡个数越多
B.该实验探究的是光照强度对金鱼藻光合作用的影响
C.一定范围内,光照越强,金鱼藻的光合作用越强
D.光照时间越长,金鱼藻的光合作用越强
16.选一个生长旺盛的柳树枝条,在其基部剥去一圈树皮,过一段时间后,伤口上部的树皮长出了节瘤(如图)。这一现象说明(  )
A.有机物是通过导管向下运输的
B.有机物是通过筛管向下运输的
C.水是通过导管向上运输的
D.水是通过筛管向上运输的
17.(科学探究)菹草是一种多年生沉水植物,作为“探究植物的光合作用”的实验材料,效果明显。如图为实验装置示意图,①取两支相同的试管,分别设置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并将表中所示液体装满放入相应试管中;②将装置用100 W灯泡照射3~4 min,观察并记录对应的现象。(碳酸氢钠溶液可向环境中释放二氧化碳,且不会对菹草造成伤害)
试管 试管中的液体及材料 条件 实验现象
1 碳酸氢钠+新鲜菹草叶片 灯泡照射 有气泡,叶片上浮
2 蒸馏水+新鲜菹草叶片 灯泡照射
(1)该实验为对照实验,实验的变量是__ __。
(2)预测试管2中的实验现象是__ __时,可得到结论:植物的光合作用与变量有关。
(3)1号试管中菹草叶片上浮的原因是叶片通过光合作用产生了__ __,聚集在叶片的表面,浮力增大。
(4)若想继续探究“植物的光合作用是否需要光照”,可取与试管__ __(填“1”或“2”)一样的装置,放在__ __环境下,进行对照实验。
(5)根据本实验及已学知识,写出两个可以提高光合作用效率的方法:__ __。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