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考地理(人教版)阶段过关测试卷(八上)(原卷版+解答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5年中考地理(人教版)阶段过关测试卷(八上)(原卷版+解答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5-04-21 15:31:23

文档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地理学科
2025年中考地理(人教版)阶段过关测试卷(八上)
(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你见过什么样的中国?是960万平方千米的辽阔,还是300万平方千米的澎湃?是四季轮转的天地,还是冰与火演奏的乐章?”这是纪录片《航拍中国》的片头。下图为“中国疆域示意图”。据此完成1~3题。
1.“960万平方千米的辽阔”,这句话表明我国(D)
A.地跨寒、温、热三带 B.是一个内陆国
C.河流湖泊数量众多 D.陆地面积广阔
2.“300万平方千米的澎湃”为我国提供了(A)
①充足的水资源 ②便利的海运条件
③大量的海产品 ④丰富的油气资源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3.我国冬季北方和南方形成“冰与火”的差异,主要的影响因素是(A)
A.纬度位置 B.海陆位置
C.地形地势 D.人类活动
2023年底,武汉汉口江滩上的雕塑作品《美好未来》(如下图)发生很大变化,由一家三口变成了一家五口,雕塑作品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的现象引起各界人士的关注。据此,完成4~5题。
4.《美好未来》作品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该作品的变化是为了体现(B)
A.文化艺术的演变 B.人口政策的变化
C.财政收入的提高 D.生态环境的改善
5.目前我国面临的主要人口问题是(A)
A.老龄化加剧 B.分布不均
C.男女比例失调 D.增长过快
西瓜是国内经济作物种类中的重要作物之一。西瓜喜温,耐炎热,怕低温,如图为我国西瓜种植类型分布。据此完成6~8题。
6.种植反季节西瓜的省区有(D)
①广东省 ②海南省 ③四川省 ④广西壮族自治区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7.我国能够广泛种植西瓜得益于(B)
A.纬度跨度广 B.夏季普遍高温
C.东西距离长 D.地形平坦开阔
8.甲省区种植的西瓜不仅个大,而且品质上乘,其优势自然条件是(D)
A.纬度低,热量充足
B.降水丰富
C.地处第一级阶梯,空气稀薄,光照强
D.昼夜温差大,利于养分积累
2024年5月1日2时10分,广东梅大高速发生路面塌方灾害,并导致车辆陷落和人员伤亡,当地政府全力开展救援工作。读图,完成9~10题。
9.救援车辆车牌的开头大多是(B)
A.闽 B.粤 C.桂 D.湘
10.关于此次灾害的诱因及分类,说法正确的是(A)
①地势陡峻,连续降雨 ②地势平坦,天气干燥 ③属于地质灾害 ④属于气象灾害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攀蜥是一种迁徙能力较弱的野生动物。下图所示区域为我国攀蜥集中分布区之一,其中不同流域的攀蜥品种不同。据此完成11~13题。
11.图示区域位于(A)
A.横断山脉 B.东南丘陵
C.黄土高原 D.东北平原
12.不同流域的攀蜥品种不同,出现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该区域(A)
A.高山峡谷纵列分布 B.气候类型复杂多样
C.植被覆盖度不均匀 D.各流域水质差异大
13.为保护攀蜥的物种多样性,当地政府应(D)
A.禁止旅游开发 B.鼓励宠物贸易
C.大力开发森林 D.加强监管力度
交通强国,铁路先行。下图为“我国高速铁路八纵八横规划示意图”。据此完成14~16题。
14.我国高速铁路的分布特点是(A)
A.东部密集,西部稀疏
B.内陆密集,沿海稀疏
C.北部密集,南部稀疏
D.网状布局,分布均匀
15.家住北京的小丽同学去上海研学,她最有可能选择的高铁线路是(B)
A.京广高铁 B.京沪高铁
C.沪昆高铁 D.京哈高铁
16.我国高速铁路的快速发展(D)
A.缩短了城市空间距离
B.取代了其他交通方式
C.改变了自然环境特征
D.节省了旅客出行时间
风能、太阳能和水能是重要的清洁能源。2023年2月16日,我国首个进入川藏高原腹地的特高压工程开工建设。该工程从金沙江上游出发,最终接入华中特高压交流骨干网架。建成后每年可向华中地区输送400亿度清洁电能。下图示意该工程输电线路。据此完成17~18题。
17.该工程输电线路(B)
A.地跨我国地势两级阶梯
B.地跨我国地势三级阶梯
C.跨越南岭山脉和横断山脉
D.跨越四川盆地和黄土高原
18.该工程的建设,说明西藏自治区和四川省(D)
A.煤炭资源丰富 B.风能资源丰富
C.石油资源丰富 D.水能资源丰富
国家科技实力的增强深刻影响着农业生产,助力我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下图展现了我国某地小麦收割方式的变化。读图,完成19~20题。
19.图中农作物主要分布在我国(D)
A.青藏地区 B.西北地区
C.南方地区 D.北方地区
20.图中小麦收割方式的变化体现了我国粮食安全重视(B)
A.藏粮于民 B.藏粮于技
C.藏粮于地 D.藏粮于天
汽车产业是体现国家制造业实力的重要标志之一。中国已形成多个汽车产业群。读下图,完成21~22题。
,
中国汽车产业群分布图
21.中国汽车产业群多位于(D)
A.西北内陆 B.三江平原
C.青藏高原 D.东部地区
22.能为长三角、珠三角汽车产业群所在区域提供能源的是(A)
A.西气东输工程 B.京哈高速铁路
C.南水北调工程 D.坎儿井引水工程
聚落遗址是古人类居住、活动的场所。研究发现,洞庭湖水域面积变化直接影响了古人类聚落的空间分布,表现出“水退即进,水进则退,择高而居”的特点,且古人类聚落与水源地的距离基本不超过3千米。下图示意新石器时期部分聚落遗址分布,据此完成23~25题。
23.与屈家岭文化聚落遗址相比,龙山文化聚落遗址数量大幅增加的直接原因是(B)
A.气温急剧下降     B.洞庭湖水面范围减小
C.降水快速增加     D.洞庭湖水面范围扩大
24.图中古人类聚落距离水源较近,主要是为了(C)
A.采集野果 B.便于狩猎
C.方便取水 D.欣赏风景
25.古人类选择湖边地势较高的地方居住,主要是为了躲避(D)
A.台风 B.雷电 C.野火 D.洪水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共50分。
26. (10分)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中欧班列是往来于中国与欧洲及“一带一路”相关国家间的铁路货运列车。“渝新欧”是中欧班列的主要运输线路之一。下图为“渝新欧”班列主要线路示意图。
(1)“渝新欧”中的“渝”是指我国的直辖市——重庆市。(2分)
(2)“渝新欧”班列西行经过我国西北地区时,班列司机发现,沿途地表景观从草原、荒漠草原过渡为荒漠,原因是这里距海较远,且被山岭阻隔,降水稀少,气候干旱。班列行至阿拉山口附近,晚上10点仍不见日落,说明我国东西经度跨度广/大,时间差异大。(6分)
(3)“渝新欧”班列由我国阿拉山口出境,途经哈萨克斯坦、俄罗斯、白俄罗斯、波兰、德国等国家,其中哈萨克斯坦和俄罗斯两国地跨亚、欧两大洲。(2分)
27.(10分)【江海相约 创新中国】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汇聚千流,接纳百川”,长江以其独特而磅礴的力量促进流域高质量发展,更好支撑和服务中国式现代化。
长江流域图
【江河哺育】雪山而来,东海奔去,长江滋养哺育了中华儿女。
(1)说出长江属于内流河还是外流河,并说明判断依据。(4分)
长江属于外流河;长江最终注入海洋。
【山水蓄能】长江上游立足自身优势,建成多座水电站和水利枢纽,如二滩、三峡等。
(2)说明长江大型水利枢纽发挥的综合效益。(2分)
防洪、发电、灌溉。
【稻渔共生】长江中下游地区探索出“一地双收”的农业模式,如“稻田养蟹”等。
(3)说出你知道的“一地双收”农业模式。(至少答两种,2分)
稻田养鱼;旱地套种;桑基鱼塘。
【创新驱动】长江三角洲地区拥有全国众多的“双一流”高校和国家重点实验室,长江三角洲工业基地已成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先行者”。
(4)简析长江三角洲工业基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有利条件。(2分)
科技力量雄厚、高素质人才聚集。
28.(10分)蚯蚓被称为“土壤工程师”,能疏松土壤,降解土壤中的污染物,蚯蚓是我国重要中药材之一,不少人利用电子诱捕装置猎捕蚯蚓谋利,对生态环境影响巨大。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严厉打击电捕蚯蚓等行为。图1示意我国远盲蚓属蚯蚓分布,图2示意蚯蚓担当的角色,下表为每平方米土壤里蚯蚓数量与土壤质量状况关系。读图表,完成下列问题。
图1
图2
蚯蚓数(条) 土壤质量状况
≥50 健康
20~50 中等退化
4~20 重度退化
≤4 极不健康
(1)指出我国远盲蚓的主要分布区域。(2分)
南方地区;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湿润区;秦岭—淮河以南地区等。(任答其一即可)
(2)蚯蚓是土壤健康状况优劣的“指示器”。说明土壤中的蚯蚓数量与土壤质量的关系。(2分)
蚯蚓数量越多,土壤质量越高(健康)(或蚯蚓数量与土壤质量成正比)。
(3)简述蚯蚓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2分)
生态效益:疏松土壤;降解污染物;提供有机肥等。经济效益:提供动物蛋白;是中药材;提供饵料。
(4)下列框图简要说明了国家严厉打击电捕蚯蚓的意义,将下列备选项序号填入框图中,使框图完整。(4分)
备选项:①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②维护土壤生态系统

29.(10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对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意义。读图1~4,回答下列问题。
黄河流域生态系统脆弱,是世界上输沙量最大、含沙量最高的河流。经过多年努力,黄河流域变得地绿、水清、天蓝,经济生态走向良性循环。
图1 黄河流域略图
(1)读图1,黄河泥沙主要来源于黄土高原(填写地形区)。(2分)
青海省共和县利用“富光、丰水、风好”打造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清洁能源产业正在高原上“风生水起”。(注:太阳能丰富区日照时数一般大于2 600小时/年)
(2)根据图文信息,分别说明该县太阳能与水能资源丰富的原因。(4分)
地处青藏高原,地势高;晴天多,日照时间长,太阳能资源丰富;位于阶梯(一、二级阶梯)交界处,河流落差大,水能丰富。
陕西省榆林市地处毛乌素沙地与黄土高原过渡地带,治沙过程中,过去栽种高大乔木树种成活率低,后来引种耗水较少的针叶树种——樟子松,成活率高,防风固沙效果突出,成功实现了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根本转变,获得联合国人居环境奖。
(3)读图3,结合当地气候特点,简述樟子松成活率高的主要原因。(2分)
地处半干旱地区;樟子松(为针叶林,蒸发量小)耗水较少。
山东省龙口市炼铝工业过去靠“晋煤外运”提供能源,现在通过特高压输电技术从青海输送大量清洁能源(即“青电入鲁”工程),实现了经济生态良性发展。
(4)简要说明“青电入鲁”工程对于能源输入地经济发展、环境保护所产生的有利影响。(2分)
缓解能源短缺(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改善大气质量。
30.(10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秭归县四季皆有鲜橙产出,小脐橙变“致富果”。下图示意秭归县地理位置。
四季橙香 以“特”兴橙
(1)自然环境为秭归实现四季有鲜橙创造了有利条件。完成下面框图。(4分)
①大  ②冬(西北)
科技兴农 以“智”兴橙
(2)在优越的自然条件基础上,农业科研人员培育出夏橙、九月红等新品种,实现了四季有鲜橙,这体现了科技在农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鲜橙采摘后装上汽车,通过公路运输(填交通运输方式)运往县城批发市场,再销往千家万户。(4分)
橘颂新篇 以“旅”兴橙
“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屈原的《橘颂》为秭归脐橙增添了文化意蕴,形成独特的“脐橙文化”。近年来,秭归依托“脐橙文化”推进橙旅融合,以旅助农。
(3)简述“脐橙文化”对秭归旅游业发展的有利影响。(2分)
可以推进橙旅融合,以旅促农,丰富了当地人文旅游资源。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地理学科
2025年中考地理(人教版)阶段过关测试卷(八上)
(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你见过什么样的中国?是960万平方千米的辽阔,还是300万平方千米的澎湃?是四季轮转的天地,还是冰与火演奏的乐章?”这是纪录片《航拍中国》的片头。下图为“中国疆域示意图”。据此完成1~3题。
1.“960万平方千米的辽阔”,这句话表明我国(D)
A.地跨寒、温、热三带 B.是一个内陆国
C.河流湖泊数量众多 D.陆地面积广阔
2.“300万平方千米的澎湃”为我国提供了(A)
①充足的水资源 ②便利的海运条件
③大量的海产品 ④丰富的油气资源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3.我国冬季北方和南方形成“冰与火”的差异,主要的影响因素是(A)
A.纬度位置 B.海陆位置
C.地形地势 D.人类活动
2023年底,武汉汉口江滩上的雕塑作品《美好未来》(如下图)发生很大变化,由一家三口变成了一家五口,雕塑作品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的现象引起各界人士的关注。据此,完成4~5题。
4.《美好未来》作品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该作品的变化是为了体现(B)
A.文化艺术的演变 B.人口政策的变化
C.财政收入的提高 D.生态环境的改善
5.目前我国面临的主要人口问题是(A)
A.老龄化加剧 B.分布不均
C.男女比例失调 D.增长过快
西瓜是国内经济作物种类中的重要作物之一。西瓜喜温,耐炎热,怕低温,如图为我国西瓜种植类型分布。据此完成6~8题。
6.种植反季节西瓜的省区有(D)
①广东省 ②海南省 ③四川省 ④广西壮族自治区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7.我国能够广泛种植西瓜得益于(B)
A.纬度跨度广 B.夏季普遍高温
C.东西距离长 D.地形平坦开阔
8.甲省区种植的西瓜不仅个大,而且品质上乘,其优势自然条件是(D)
A.纬度低,热量充足
B.降水丰富
C.地处第一级阶梯,空气稀薄,光照强
D.昼夜温差大,利于养分积累
2024年5月1日2时10分,广东梅大高速发生路面塌方灾害,并导致车辆陷落和人员伤亡,当地政府全力开展救援工作。读图,完成9~10题。
9.救援车辆车牌的开头大多是(B)
A.闽 B.粤 C.桂 D.湘
10.关于此次灾害的诱因及分类,说法正确的是(A)
①地势陡峻,连续降雨 ②地势平坦,天气干燥 ③属于地质灾害 ④属于气象灾害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攀蜥是一种迁徙能力较弱的野生动物。下图所示区域为我国攀蜥集中分布区之一,其中不同流域的攀蜥品种不同。据此完成11~13题。
11.图示区域位于(A)
A.横断山脉 B.东南丘陵
C.黄土高原 D.东北平原
12.不同流域的攀蜥品种不同,出现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该区域(A)
A.高山峡谷纵列分布 B.气候类型复杂多样
C.植被覆盖度不均匀 D.各流域水质差异大
13.为保护攀蜥的物种多样性,当地政府应(D)
A.禁止旅游开发 B.鼓励宠物贸易
C.大力开发森林 D.加强监管力度
交通强国,铁路先行。下图为“我国高速铁路八纵八横规划示意图”。据此完成14~16题。
14.我国高速铁路的分布特点是(A)
A.东部密集,西部稀疏
B.内陆密集,沿海稀疏
C.北部密集,南部稀疏
D.网状布局,分布均匀
15.家住北京的小丽同学去上海研学,她最有可能选择的高铁线路是(B)
A.京广高铁 B.京沪高铁
C.沪昆高铁 D.京哈高铁
16.我国高速铁路的快速发展(D)
A.缩短了城市空间距离
B.取代了其他交通方式
C.改变了自然环境特征
D.节省了旅客出行时间
风能、太阳能和水能是重要的清洁能源。2023年2月16日,我国首个进入川藏高原腹地的特高压工程开工建设。该工程从金沙江上游出发,最终接入华中特高压交流骨干网架。建成后每年可向华中地区输送400亿度清洁电能。下图示意该工程输电线路。据此完成17~18题。
17.该工程输电线路(B)
A.地跨我国地势两级阶梯
B.地跨我国地势三级阶梯
C.跨越南岭山脉和横断山脉
D.跨越四川盆地和黄土高原
18.该工程的建设,说明西藏自治区和四川省(D)
A.煤炭资源丰富 B.风能资源丰富
C.石油资源丰富 D.水能资源丰富
国家科技实力的增强深刻影响着农业生产,助力我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下图展现了我国某地小麦收割方式的变化。读图,完成19~20题。
19.图中农作物主要分布在我国(D)
A.青藏地区 B.西北地区
C.南方地区 D.北方地区
20.图中小麦收割方式的变化体现了我国粮食安全重视(B)
A.藏粮于民 B.藏粮于技
C.藏粮于地 D.藏粮于天
汽车产业是体现国家制造业实力的重要标志之一。中国已形成多个汽车产业群。读下图,完成21~22题。
,
中国汽车产业群分布图
21.中国汽车产业群多位于(D)
A.西北内陆 B.三江平原
C.青藏高原 D.东部地区
22.能为长三角、珠三角汽车产业群所在区域提供能源的是(A)
A.西气东输工程 B.京哈高速铁路
C.南水北调工程 D.坎儿井引水工程
聚落遗址是古人类居住、活动的场所。研究发现,洞庭湖水域面积变化直接影响了古人类聚落的空间分布,表现出“水退即进,水进则退,择高而居”的特点,且古人类聚落与水源地的距离基本不超过3千米。下图示意新石器时期部分聚落遗址分布,据此完成23~25题。
23.与屈家岭文化聚落遗址相比,龙山文化聚落遗址数量大幅增加的直接原因是(B)
A.气温急剧下降     B.洞庭湖水面范围减小
C.降水快速增加     D.洞庭湖水面范围扩大
24.图中古人类聚落距离水源较近,主要是为了(C)
A.采集野果 B.便于狩猎
C.方便取水 D.欣赏风景
25.古人类选择湖边地势较高的地方居住,主要是为了躲避(D)
A.台风 B.雷电 C.野火 D.洪水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共50分。
26. (10分)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中欧班列是往来于中国与欧洲及“一带一路”相关国家间的铁路货运列车。“渝新欧”是中欧班列的主要运输线路之一。下图为“渝新欧”班列主要线路示意图。
(1)“渝新欧”中的“渝”是指我国的直辖市——重庆市。(2分)
(2)“渝新欧”班列西行经过我国西北地区时,班列司机发现,沿途地表景观从草原、荒漠草原过渡为荒漠,原因是这里距海较远,且被山岭阻隔,降水稀少,气候干旱。班列行至阿拉山口附近,晚上10点仍不见日落,说明我国东西经度跨度广/大,时间差异大。(6分)
(3)“渝新欧”班列由我国阿拉山口出境,途经哈萨克斯坦、俄罗斯、白俄罗斯、波兰、德国等国家,其中哈萨克斯坦和俄罗斯两国地跨亚、欧两大洲。(2分)
27.(10分)【江海相约 创新中国】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汇聚千流,接纳百川”,长江以其独特而磅礴的力量促进流域高质量发展,更好支撑和服务中国式现代化。
长江流域图
【江河哺育】雪山而来,东海奔去,长江滋养哺育了中华儿女。
(1)说出长江属于内流河还是外流河,并说明判断依据。(4分)
长江属于外流河;长江最终注入海洋。
【山水蓄能】长江上游立足自身优势,建成多座水电站和水利枢纽,如二滩、三峡等。
(2)说明长江大型水利枢纽发挥的综合效益。(2分)
防洪、发电、灌溉。
【稻渔共生】长江中下游地区探索出“一地双收”的农业模式,如“稻田养蟹”等。
(3)说出你知道的“一地双收”农业模式。(至少答两种,2分)
稻田养鱼;旱地套种;桑基鱼塘。
【创新驱动】长江三角洲地区拥有全国众多的“双一流”高校和国家重点实验室,长江三角洲工业基地已成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先行者”。
(4)简析长江三角洲工业基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有利条件。(2分)
科技力量雄厚、高素质人才聚集。
28.(10分)蚯蚓被称为“土壤工程师”,能疏松土壤,降解土壤中的污染物,蚯蚓是我国重要中药材之一,不少人利用电子诱捕装置猎捕蚯蚓谋利,对生态环境影响巨大。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严厉打击电捕蚯蚓等行为。图1示意我国远盲蚓属蚯蚓分布,图2示意蚯蚓担当的角色,下表为每平方米土壤里蚯蚓数量与土壤质量状况关系。读图表,完成下列问题。
图1
图2
蚯蚓数(条) 土壤质量状况
≥50 健康
20~50 中等退化
4~20 重度退化
≤4 极不健康
(1)指出我国远盲蚓的主要分布区域。(2分)
南方地区;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湿润区;秦岭—淮河以南地区等。(任答其一即可)
(2)蚯蚓是土壤健康状况优劣的“指示器”。说明土壤中的蚯蚓数量与土壤质量的关系。(2分)
蚯蚓数量越多,土壤质量越高(健康)(或蚯蚓数量与土壤质量成正比)。
(3)简述蚯蚓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2分)
生态效益:疏松土壤;降解污染物;提供有机肥等。经济效益:提供动物蛋白;是中药材;提供饵料。
(4)下列框图简要说明了国家严厉打击电捕蚯蚓的意义,将下列备选项序号填入框图中,使框图完整。(4分)
备选项:①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②维护土壤生态系统

29.(10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对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意义。读图1~4,回答下列问题。
黄河流域生态系统脆弱,是世界上输沙量最大、含沙量最高的河流。经过多年努力,黄河流域变得地绿、水清、天蓝,经济生态走向良性循环。
图1 黄河流域略图
(1)读图1,黄河泥沙主要来源于黄土高原(填写地形区)。(2分)
青海省共和县利用“富光、丰水、风好”打造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清洁能源产业正在高原上“风生水起”。(注:太阳能丰富区日照时数一般大于2 600小时/年)
(2)根据图文信息,分别说明该县太阳能与水能资源丰富的原因。(4分)
地处青藏高原,地势高;晴天多,日照时间长,太阳能资源丰富;位于阶梯(一、二级阶梯)交界处,河流落差大,水能丰富。
陕西省榆林市地处毛乌素沙地与黄土高原过渡地带,治沙过程中,过去栽种高大乔木树种成活率低,后来引种耗水较少的针叶树种——樟子松,成活率高,防风固沙效果突出,成功实现了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根本转变,获得联合国人居环境奖。
(3)读图3,结合当地气候特点,简述樟子松成活率高的主要原因。(2分)
地处半干旱地区;樟子松(为针叶林,蒸发量小)耗水较少。
山东省龙口市炼铝工业过去靠“晋煤外运”提供能源,现在通过特高压输电技术从青海输送大量清洁能源(即“青电入鲁”工程),实现了经济生态良性发展。
(4)简要说明“青电入鲁”工程对于能源输入地经济发展、环境保护所产生的有利影响。(2分)
缓解能源短缺(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改善大气质量。
30.(10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秭归县四季皆有鲜橙产出,小脐橙变“致富果”。下图示意秭归县地理位置。
四季橙香 以“特”兴橙
(1)自然环境为秭归实现四季有鲜橙创造了有利条件。完成下面框图。(4分)
①大  ②冬(西北)
科技兴农 以“智”兴橙
(2)在优越的自然条件基础上,农业科研人员培育出夏橙、九月红等新品种,实现了四季有鲜橙,这体现了科技在农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鲜橙采摘后装上汽车,通过公路运输(填交通运输方式)运往县城批发市场,再销往千家万户。(4分)
橘颂新篇 以“旅”兴橙
“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屈原的《橘颂》为秭归脐橙增添了文化意蕴,形成独特的“脐橙文化”。近年来,秭归依托“脐橙文化”推进橙旅融合,以旅助农。
(3)简述“脐橙文化”对秭归旅游业发展的有利影响。(2分)
可以推进橙旅融合,以旅促农,丰富了当地人文旅游资源。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