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1张PPT)
第10课 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
目录
一、研考向
二、强基础
三、破重点
第10课 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
【新课标要求】
5.10通过了解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生产力的极大发展以及所引起的生产关系的深刻变化,理解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及对人类社会生活的深远影响。
2.5认识大机器生产、工厂制度对人类劳作方式及生活方式的影响。
5.12认识工业革命对促进交通进步的作用。
【旧课标要求】
了解两次工业革命的基本史实,探讨其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
一、研考向——新旧课标对比
一、研考向—新旧教材单元目录对比
一、研考向——新旧教材内容对比
全国卷 地方卷
2022年 全国甲卷:工业革命影响农业生产组织形式(影响) 全国乙卷:两次工业革命期间德国航运业发展(影响) 湖北卷:工业革命后殖民扩张加剧(影响)
广东卷:工业革命推动社会分化(影响)
2021年 全国甲卷:巴黎公社性质 湖北卷:工业革命提高产品竞争优势(影响)
河北卷:马克思主义
江苏卷:第二次工业革命影响生产组织形式(影响)
海南卷:工业革命推动法律体系完善(影响)
2020年 全国Ⅰ卷:工业革命的双重影响(19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巴黎成为“悲惨之城”的原因) 江苏卷:工业革命带来环境恶化(影响)
山东卷:工业革命推动世界市场的形成(影响)
一、研考向——考情分析
阿拉善左旗第一中学
创新驱动发展
二、强基础——时空定位
工业革命:又称产业革命,开始于18世纪60年代的英国,是资本主义工业化的早期历程,它是以机器取代人力,以大规模工厂化生产取代个体工场手工生产的一场生产与科技革命,使人类世界跨入了“蒸汽时代”。
革命性的变化
生产工具:
由手工生产到
生产组织形式:
由手工工场到
生产动力:
由人力、畜力、水力到
机器时代
工厂时代
垄断时代
蒸汽时代
电气时代
机器生产
机器工厂到垄断组织
蒸汽力量到电力
二、强基础——核心概念
第二次工业革命是指19世纪中期,欧洲国家和美国、日本的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的完成,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从19世纪60-70年代开始,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基本完成。第二次工业革命是以电力的广泛应用为其显著特点,使人类世界跨入了"电气时代"。
二、强基础——工业革命背景、进程、特点
第一次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
背景
时间
中心
标志
成果
能源
部门
特点
(1)英国“光荣革命”后,国内政局稳定,政府积极鼓励经济发展。
(2)英国农业资本主义发展迅速,为工业发展提供充裕的农产品、自由劳动力和国内市场。
(3)英国通过殖民扩张,促进了资本原始积累,获得了大量廉价的原材料和广阔的海外市场。
(4)英国的手工工场发展水平较高,劳动分工细致,生产工具日趋专门化,工人的生产技术日益纯熟,为技术改革和机器发明提供了条件。
(5)17世纪中期,英国很多科学家热心于生产技术的改进。
19世纪中后期,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社会相对稳定,经济发展,自然科学取得一系列突破性成果。
新技术,新发明层出不穷,为工业革命的深入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18世纪60年代——19世纪60年代
19世纪60年代——19世纪末20世纪初
①技术发明源于工匠的实践经验
②科学和技术尚未真正结合
③首发在英国,向其他国家扩展
④开始于轻工业
①自然科学和生产技术相结合,使科学技术成为生产力发展的直接动力。
②几乎在几个先进国家同时发生。
③在一些后起的国家两次工业革命同时进行
④从重工业开始
最重要发明:蒸汽机
最重要发明:发电机、电动机、内燃机
煤炭
石油 电力
英国(中心)——法美——俄德日
同时开始于多国(美德中心)
蒸汽机的改良应用
电力技术的广泛开发和应用
炼钢 纺织 采煤 机器制造 铁路运输
电力电器 石油化工 汽车飞机制造等
三、破重点——两次工业革命的多重影响
下表所列数字的变化,反映了英国工业革命( )
英国棉纺织业动力织布机台数变化表(单位:万台)
年份 1813 1820 1829 1833 1850 1861
台数 0.24 1.4 5.5 10 25 40
A.改变了世界格局 B.密切了国际交流
C.完成了城市化进程 D.提高了社会生产力
生产力方面:生产力发展,产业结构改变,工业化进程加快,工业化国家经济繁荣
1777年,英国工业在国民总收入中占24%,农业占45%;到1821年,工业收入上升到31%,农业收入下降至26%。1851年工商业劳动力占总劳动力的58.7%,农业劳动力占21.7%。这说明英国( )
A.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
B.工业革命促进了城市化进程
C.第一产业生产能力日益降低
D.社会贫富差距的进一步扩大
D
A
18世纪后半期,韦奇伍德的陶瓷不仅迅速占据了英国市场,而且不到20年就将中国瓷器逐渐挤出欧洲,其出口率达到总销量的80%。出现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通用部件标准化生产 ( )
B.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
C.制陶业工厂制的建立
D.自由贸易成为英国国策
漫画《被垄断组织操控的美国参议院》
生产组织和管理方式变革:工厂制度和垄断组织出现
有人描写19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巴黎:人们在巴黎内部建立了两座截然不同、彼此敌对的城市,一座是“奢靡之城”,另一座是“悲惨之城”,前者被后者包围。当时“悲惨之城”的形成,主要是因为( )
A.波旁王朝的苛政
B.资产阶级的贪婪
C.贸易中心的转移
D.教会统治的腐朽
英国工人阶级争取普选权的斗争
阶级结构变化: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成为社会两大阶级
C
B
材料一: 随着工人阶级的不断壮大,一度曾被视作难登大雅之堂的一些民族运动如足球,拳击等,也自下而上地渗透到上流社会并逐渐成为全民共同的体育休闲方式。1863年12家俱乐部在伦敦成立了英国足球协会,制定了统一的规则来规范足球运动。1888年足球联盟成立,确立了职业足球比赛的合法地位。职业足球运动员在英格兰从1893年的560人上升到1914年的7000人,到了19世纪末,大多数中等以上城市都建设了各种体育场馆,仅伦敦就建有6个体育馆、61个足球场和297个网球场。
——摘编自任慧明《英国现代体育的起源》
问题:根据材料一概括19世纪以来英国现代体育的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工业革命是如何推动现代体育的发展的。
特征:普通大众为主体参与体育活动。体育运动有统一规则和组织。体育的职业化产业化发展。
如何推动:工业革命创造的巨大财富,为体育运动奠定物质基础。工业革命带来城市人口的增加,推动体育事业的发展。工人阶级市民阶级的文化精神需求。
社会生活:人口增加,城市化进程加快,人们生活改善,休闲娱乐和群众性体育运动逐渐兴起。
有学者认为,与工业化一起到来的是人口的大量增长、大规模移民与迅速的城市化,“劳动力在地理上的重新分化,一些地区提供原材料,而另外一些加工或者消费这些原材料,从而增加了世界贸易的总量……大船、巨大的码头、深水运河加速了贸易和运输的发展。这一新体系所带来的利润主要流向欧洲、北美洲和日本。”由此说明( )
A.资本开始自由开放地流动 B.国际经济交流基本准则得到确立
C.人类社会的横向交流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D.人类朝着世界一体化进程迈出关键性一步
世界格局:推动了交通运输业的发展,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
D
1.民主与法治的完善
工业资本主义发展,推动欧美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欧美主要国家确立资本主义制度,政治日趋民主化、法制化、专业化。
2.社会思想、文化、教育的发展:
1)出现自由主义(主流)、民族主义、科学社会主义三股主流思潮;
3)工业革命也促进了职业教育发展,大众教育开始形成(合理化、科学化)。
2)浪漫主义、现实主义文学艺术兴起;
1776年,亚当·斯密发表《国富论》,系统地阐述了自由主义经济理论,主张减少政府在经济事务中的操控,让市场机制(即“看不见的手”)发挥调节资源的作用。1852年,英国议会发表声明,宣称自由贸易是英国的国策。
共产党人的最近目的是和其他一切无产阶级政党的最近目的一样的:使无产阶级形成为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由无产阶级夺取政权。
——1848年《共产党宣言》
拓展提升
从其他角度看工业革命的影响
22.表3
英国国民总收入变化表 年份 约1770 约1790~1793 约1830~1835
数额(百万英镑) 140 175 360
英国工人实际工资变化表(即按实际购买力计算的工资,1851年为100。) 年份 1755 1797 1835
指数 42.74 42.48 78.69
综合表3可知,在工业革命期间,英国( )
A.工人实际收入与经济发展同步增长 B.经济快速发展依赖于廉价劳动力
C.工人生活整体上没有改善 D.社会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
1873年12月,英国伦敦出现了持续一周的大雾,许多人有强烈的窒息感,约有1150人在此次毒雾中丧生。当时来到伦敦的一位作家在给友人的信中抱怨:“我本应继续在伦敦演讲,但雾快要捏碎我的心脏。”这位作家的抱怨( )
A.源于机器大工业生产活动 B.揭露了垄断资本主义罪恶
C.表现出西方社会精神危机 D.是由于汽车尾气污染环境
社会问题:环境污染、童工问题、贫富分化,疾病与犯罪、精神危机等
C
D
三、破重点——工业革命影响
第一次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
生产力 生产组织形式
社会结构 社会生活 社会意识 世界影响 社会问题 手工工场——工厂
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成为社会的两大阶级
工业革命使生产力出现前所未有的大发展,使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空前繁荣。
(第一次工业革命:蒸汽时代;第二次工业革命:电气时代)
城市化进程加快;生活改善;体育与文化发展;女性地位提高;人口增长;价值观念发生转变。
自由主义经济思想和马克思主义思潮兴起
世界市场形成,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
贫富分化加剧、城市居住条件恶劣、环境污染严重、疾病与犯罪
垄断组织
阶段特征
重要史实 阶段特征
政治
经济
文化
①代议制扩展:1832英议会改革;1871年德君主立宪制;1875年法共和制。
②社会主义运动兴起:欧洲三次工人运动、巴黎公社。③国际关系:东方从属于西方,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高涨;瓜分世界
的完善与发展;
兴起和发展。
高涨,
的国际格局形成。
18世纪六十年代,工业革命,人类进入“蒸汽时代”,19世纪中叶,以欧美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19世纪六十年代,第二次工业革命,人类进入“电气时代”,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将人类带入 和
,推动 的形成。
思想:马克思主义、自由主义思潮、民族主义
科技:相对论、量子力学、进化论、蒸汽机、电的发明和应用
文艺: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印象画派、音乐、电影
相互交织,推动社会发展。
发展繁荣。
资产阶级代议制
社会主义运动
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
东方从属于西方
两次工业革命
蒸汽时代
电气时代
三大思潮
自然科学和文学艺术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创新驱动发展 科技引领未来
两次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阶级
政治
思想
社会生活
经济
衣食住行风俗观念的近代化
逐步沦为半殖半封社会;
民族危机逐渐加深;
反侵略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发展
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洋务运动、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和初步发展
开始向西方学习,逐渐从器物上升到制度层面
民族资产阶级产生并登上政治舞台
中外关联——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三、破重点——工业革命影响
第一次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
生产力 生产组织形式
社会结构 社会生活 社会意识 世界影响 社会问题 手工工场——工厂
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成为社会的两大阶级
工业革命使生产力出现前所未有的大发展,使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空前繁荣。
(第一次工业革命:蒸汽时代;第二次工业革命:电气时代)
城市化进程加快;生活改善;体育与文化发展;女性地位提高;人口增长;价值观念发生转变。
自由主义经济思想和马克思主义思潮兴起
世界市场形成,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
贫富分化加剧、城市居住条件恶劣、环境污染严重、疾病与犯罪
垄断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