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中考复习《艾青诗选》重点考点梳理(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5中考复习《艾青诗选》重点考点梳理(学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4-20 11:42:4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5中考复习《艾青诗选》重点考点梳理
一、作者简介
艾青,1910年3月27日生于浙江金华,现代文学家、诗人。1933年第一次用笔名发表长诗《大堰河——我的保姆》。1932年在上海加入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从事革命文艺活动。1935年,出版了第一本诗集《大堰河》。以后陆续出版诗集《大堰河》(1939)《火把》(1941)《向太阳》(1947)等,笔触雄浑,感情强烈,倾诉了对祖国和人民的情感。解放后的诗集有《欢呼集》《春天》等。1948年以后发表了《在浪尖上》《光的赞歌》等诗作。出版了《艾青选集》等。另有论文集《诗论》《论诗》《新诗论》等著作。其诗作《我爱这土地》《大堰河——我的保姆》被选入人教版中学语文教材。
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艾青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人之后又一位推动一代诗风并产生过重要影响的诗人,在世界上也享有声誉。1985年,法国授予艾青文学艺术最高勋章。
二、成书过程
1976年“四人帮”粉碎后,艾青冤案平反,再次焕发创作青春,写作并发表了《鱼化石》等优秀作品。1979年诗人自己编定《艾青诗选》,交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这部诗选收录了诗人自三十年代到七十年代末期的主要作品,基本反映了诗人的创作历程和风格特征。
三、作品简介+风格
艾青的诗歌选集共分8辑,收入作者1932--1978年所写诗和寓言90首(篇)。艾青的代表作均收入此诗集中,如早起的《大堰河——我的保姆》。抗战时期的《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吹号者》,新时期的《光的赞歌》等。大部分诗作均反映出作者“诗人必须讲真话”“诗只有通过形象思维的方法才能产生持久的魅力”的诗歌创作主张。
艾青的诗歌从风格上看:解放前,以深沉、激越、奔放的笔触诅咒黑暗,讴歌光明;解放后,又一如既往地歌颂人民,礼赞光明,思考人生。他的“归来”之歌,内容更为广泛,思想更为浑厚,情感更为深沉,手法更为多样,艺术更为圆熟。他的诗歌,以现实主义为主体,汲取了象征主义的养分,风格朴素清新、深沉隽永,明朗并不直露,时有含蓄也不晦涩,实践着他“朴素、单纯、集中、明快”的诗歌美学主张。艾青是自由体新诗的代表诗人。
四、主题思想
1.对于人民痛苦的关心,对于理想和光明的追求及其浓厚的爱国主义精神,始终贯穿于全部作品。作者抒发的不只是一己的悲欢,更是大时代的诗情;
2.对于人民痛苦的关心,对于理想和光明的追求及其浓厚的爱国主义精神,始终贯穿于全部作品。作者抒发的不只是一己的悲欢,更是大时代的诗情;
3.首先,艾青的诗歌凝聚着他对祖国——大地母亲的最深沉的爱;其次,艾青的诗歌还凝聚着他对祖国命运的深沉的忧患意识。
五、艺术特色
1.善于通过印象、感觉的捕捉来表达浓烈的情思,形式上倾向朴素、自然、不拘泥于外形的束缚。如《北方》写“我爱这悲哀的国土/古老的国土/——这国土/养育了为我所爱的/世界上最艰苦/与最古老的种族”;
2.简洁明快,呈现出散文化、口语化的风格,诗中含有大量的设问、呼告、对话、引语等,极大地增强了诗歌的真切感和表现力;
3.表现出“诗中有画”的特点,诗作色调鲜明,线条清晰,素描一般的简练、凝重。如《刈草的孩子》开头句“夕阳把草原燃成通红了”,结尾句“和在夕阳里闪着金光的镰刀……”给全诗笼罩上一层阔大、凄美的气氛。
六、内容梗概
第一阶段(1932--1937年)
1932年,艾青因从事革命文艺活动被捕,这使他对黑暗现实有了更痛切的认识。他在诗中描写异国的都市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下的中国,渴盼光明社会的到来。经过这些创作,艾青自由体诗散文化、口语化的风格逐渐成型。代表作有《大堰河——我的保姆》《太阳》等。
第二阶段(1937--1948年)
卢沟桥事变后,艾青诗歌创作达到了一个高峰。他这一时期的诗歌多写国家民族的苦难、悲伤与反抗,具有非常凝重、深厚而又大气的风格,透露出一种乐观进取、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代表作有《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我爱这土地》《黎明的通知》等。
第三阶段(1949--1978年)
1949年后,艾青仍然继续礼赞光明,创作出许多歌颂新时代和主旋律的作品。代表作有《礁石》《启明星》等。1957年艾青被错划为“右派”。失去了创作的权力。1964年之后写作完全停止。
第四阶段(1978年以后)
1978年艾青重返诗坛,开始了他诗歌创作的另一个高峰。艾青归来后的诗风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诗句变得更整齐,诗情变得更深沉,诗意变得更警策。代表作有《鱼化石》等。
重点篇目及主要内容
七、意象梳理
01主要意象
(一)土地
1.《复活的土地》
诗人在车厢中眺望着青葱的原野时引起感触。土地象征受尽凌辱的伟大民族,诗人预言伟大的抗日民族解放战争即将来临,也体现了诗人对解放的向往与爱国之情。
2.《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通过描写大雪纷扬下的农夫、少妇、母亲的形象,表现了中华民族的苦痛与灾难,展现了旧中国的图景。土地象征备受苦难的中国。抒发了诗人对苍老、衰弱、正备受苦难的祖国感到万分悲哀的情感。
3.《我爱这土地》
以“假如”领起,用“嘶哑”形容鸟儿的歌喉,接着续写出歌唱的内容,并由生前的歌唱,转写鸟儿死后魂归大地,最后以鸟的形象代之以诗人的形象。土地象征正在遭受日寇欺凌的国土,凝聚着诗人甘愿为祖国献身、至死不渝的伟大爱国主义感情。
(二)大堰河
《大堰河——我的保姆》
通过对自己乳母的回忆与追思,抒发了对贫苦农妇大堰河的怀念、感激和赞美之情。大堰河象征着勤劳、宽厚、善良的中国劳动妇女。
(三)太阳
1.《向太阳》
以丰富的想象和象征手法,再现了抗战时期民族觉醒之后,所呈现出的热烈而广泛的抗敌御侮、誓死为国的动人情景。表达了诗人对光明、理想和美好生活的热烈追求,为了这企盼已久的光明,甘心献出自己的生命。
2.《太阳》
第一、二节写太阳到来时的悲壮场景;第三节暗示着光明的到来;第四节诗人直接抒情,要在光明必然到来的预感中振奋起来。体现了诗人向往光明的热情和信念,对民族解放、民主自由的追求。
3.《给太阳》
诗人以拟人化的手法赞颂太阳的光辉,通过讴歌太阳来讴歌当时伟大的时代,赞美太阳带来的光明和理想生活。
(四)黎明
《黎明》
诗人通过“我”来写“我”与黎明的关系,以“我”对黎明的感情来讴歌黎明。黎明是破晓时分、天亮之时。反映了当时处于黑暗之中的民众对于黎明和光明的渴望。
(五)光
《光的赞歌》
赞美了光的形象,光使世界变得绚丽多彩。同时,诗人将对光的追求同人类追求进步、追求理想、为真理而斗争的艰难历程联系起来,揭示了人类虽会经历漫长的黑夜但前途终将无限光明的必然规律。赞美了“光”带来的社会文明,体现了诗人对光明的讴歌和追求。
(六)火把
《火把》
主要描写了唐尼这一女性形象,展现了她在火把游行夜思想情感的变化。表达了诗人驱逐黑暗、坚持斗争、争取胜利的美好愿望。
02次要意象
(一)礁石
《礁石》
描绘了礁石的形象。礁石像一个久经斗争考验的人,无论东西南北分给,无论多少的伤害打击,都不能让它移动一步,都不会让它失去对生活的信念。礁石象征虽遭受种种困扰和挤压,但依然英勇顽强的中华民族。
(二)煤
《煤的对话》
全诗以三叠式问句开头,全方位阐释了煤的历史深远、灾难深重及长久的沉默,但它蕴含着无穷无尽的能量,且憧憬着光明灿烂的前景。
(三)树
《树》
全诗表面上看起来一个一个孤立的树,实际上它们在土地下根系相连,体现了共产党人表面没有联系,实际上紧密团结的奋斗精神。
(四)旗
《河边诗草(五首)》之《旗》
全诗写了党旗昂扬地竖立和飘荡着,讴歌了中国共产党给人类带来的光明和希望。
(五)鸟
《鸫》
诗中的鸟有一颗深挚的爱国之心,一腔浓烈的爱国之情。诗人借此表达自己对祖国的深情和对同胞的热爱。
(六)鱼化石
《鱼化石》
借助对“鱼”被无故尘埋的血淋淋事实的描述,抒发了对逝去生命的祭奠与悼惜之情。
(七)生命
《生命》
阐述了诗人用一首诗去定义生命的意义,体现出对“生命”的理解。表达了诗人对生命的伟大赞叹。
(八)镜子
《镜子》
含蓄地刻画了人们对直言之士的种种态度,鞭挞和嘲讽了生活中的种种丑恶现象,弘扬了正直无私的品格。通过镜像反观人生,充满哲理,诗人借此揭示人心世态。
八、推荐语
1.在艾青的诗里,土地与民族的脉搏同频共振。他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叩击人心,用嘶哑的歌喉歌唱苦难与希望。从《大堰河——我的保姆》的细腻乡愁,到《向太阳》《火把》的炽烈激情,诗句如滚烫的熔浆,浇铸着对土地的赤子之爱。读他的诗,便是与一个时代的灵魂对话。
2.艾青的诗是意象的盛宴,更是精神的火炬。他将“太阳”“火把”“黎明”锻造成永恒的象征,让自由诗体在旷野上奔腾呼啸。当《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他的悲悯化作千万行泪;当《光的赞歌》响起,又让希望在字里行间迸发星火。这些带着泥土气息与时代烙印的诗篇,至今仍在唤醒人们对真与美的渴求。
3.艾青的文字是历史的镜像,照见民族的沧桑与觉醒。他用诗笔记录抗战烽烟里的悲怆(《我爱这土地》),也书写新中国黎明前的憧憬(《黎明的通知》)。诗句不事雕琢却力透纸背,既有“暴风中的火焰”般的磅礴气势,也含“礁石”般的坚韧哲思。读《艾青诗选》,是触摸一段滚烫的岁月,更是感受一位诗人与土地生死相依的赤忱。
九、阅读感受
1.读《大堰河——我的保姆》,艾青以质朴笔触勾勒保姆大堰河的苦难与慈爱,字里行间满是对底层人民的悲悯与怀念,揭示旧时代的残酷。全书以土地、太阳为核心意象,串联起家国情怀。建议采用批注法精读,感受诗歌韵律与情感张力。其对人性与正义的坚守,至今仍能唤起我们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关注。
2.《我爱这土地》中“鸟”的形象,将个体生命与祖国命运紧密相连,“嘶哑的喉咙”诉说着深沉的爱国之情。整本书以诗为史,展现时代风云。可结合创作背景,梳理艾青情感脉络。其不屈的抗争精神与对光明的向往,在当下仍激励我们直面困境,保持对生活的热爱与希望。
3.《向太阳》以雄浑笔触描绘黎明曙光,传递出对新生力量的赞美,展现了诗人从忧郁到振奋的心境转变。阅读时对比不同时期作品,能更清晰把握艾青创作风格的演进。书中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启发我们在快节奏生活中坚守初心,以积极姿态拥抱挑战,为时代注入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