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中考专题复习5】记叙文阅读主题情境训练
(主题情境)校报需要刊载一篇以“民风民俗”为主题的文章,下面是小语推荐的篇目,请你和校报社的同学们一起审阅,回答后面的问题。(21分)
艾蒲粽香润端午
宫凤华
①故园水乡,端午时节总是弥漫着醇厚的粽香、艾蒿、菖蒲的草木幽香,泼洒着浓郁的风情。粽箬、艾蒿和菖蒲,轻念有股凉意从远古袭来,一片幽深和暗绿。
②破晓时,天空是澄澈的天青色,宛若古镇的染坊。水色淋漓中,有窈窕村姑担一篮粽箬,在小巷深弄里脆生生地叫卖。她们软软的步子,水蒲般的腰肢,一副青竹扁担在圆肩上直晃悠。青碧的粽箬养在水桶里,甜脆的吆喝声回荡在长街短巷,音韵绵长。村妇在清水田里插秧,甜润的秧歌飘向远方,在淡青色的炊烟里缠绵。
③母亲把箬叶放到锅里煮沸,再捞起洗净,就是上好的粽叶了。新采的箬叶浸泡入水,瞬间水即晕染成淡淡的青色,翡翠般透明,嫩嫩的绿惹人怜爱。
④裹粽子颇有技巧,多为村中祖辈们或心灵手巧的村妇。她们先把翠绿的箬叶烫煮干净,在雪白的糯米里掺上赤豆、蚕豆、花生仁或肉末儿,然后把三四片箬叶铺叠起来,尖出两指卷成锥状,灌满糯米和馅料,用棉线慢慢地包扎、绑缚,棱角分明。
⑤村中巧手还能包出各种风格的青粽,有犄角对称菱米形的,有犀利峭拔斧头形的,有粗放简朴草把形的,馋得垂髫稚子直咽口水。小粽子拎在手中,像一件精细的工艺品,玲珑别致,赏心悦目。
⑥煮好的粽子,清香扑鼻。剥开粽叶,里面的粽子晶莹透亮,如宋朝瓷器。蘸点白糖,咬上一口白嫩的糯米,又甜腻又软糯,紫红的大枣和赤豆就露出头来,那香那甜那糯,游弋在唇齿间,令人满脸春色、齿颊生香。细细咀嚼,最是暖心熨帖,顿觉尘世渐远,内心柔软而丰盈。
⑦自家腌的咸鸭蛋多与粽子同煮。青黄的粽子出了锅,天青的咸蛋也被捞出装盘。粽子清香,鸭蛋腴美,相映成趣。外嫁女子回娘家,娘家会回赠咸鸭蛋,数字吉祥,讨个彩头。乡村孩子洁白的脖颈上会挂上五彩线、鸭蛋网和香包。香包里填的是晒干的艾蒿、菖蒲、凤仙花及一些草药,有一股浓烈的草药香,孩子家戴香包有清洁、辟秽的好处。
⑧端午时节,除了清供粽子、石榴、艾蒲外,还会看赛龙舟,民间还有饮雄黄酒、饮菖蒲酒、戴香包、悬艾草、簪菖蒲、挂钟馗等习俗。以菖蒲作剑、以艾作鞭、以退蛇虫、灭病菌、驱毒邪。
⑨夕光濡染,晚风清凉。桑木桌上一盘青碧规整的端午粽,几瓣切成月牙状的咸鸭蛋,散放的红樱桃黄枇杷,再盛上绿豆粥,小院清秋唯美如印象派画作。一家人抿家酿,嘬青螺,嚼蚕豆,吸溜声中,清凉来袭,洋溢着田园生活的清苍疏旷。
⑩每逢端午节,乡间古朴澡堂里都煮熬百草汤待客。在热气腾腾的浴池里放进艾蒿、香蒲、老姜、蛤蟆等浸泡。最后将草物捞尽,池里水色浊黄,艾香扑鼻。大家欣然前往沐浴,吮吸来自乡野深处的苦涩气息,沐浴后能祛病免灾。
乡间端午,如同窗花、青瓷、旗袍一样氤氲着浓郁的古典气息。艾香、蒲香和粽香弥漫心头,那是汹涌而至、空旷无边的乡愁。故园端午,摇曳浪漫风情,浸润浓浓乡情,带给我们无尽的期盼和甜蜜,让人瞬间抵达清明与平和,拥有“布衣暖,菜根香”的淡定与惬意。
(刊载于2024年6月4日,有删改)
1.文中写了端午节的多种习俗,请你简要列举。(3分)
2.审阅文章时,小文觉得第①段与后文关系不大,建议删去,你不认同他的观点,请结合文章内容说明理由。(4分)
3.(中考新考法·作批注)根据校报的选稿规定,所选文章的语言要有可圈点之处。请你根据校报批注的选稿要求审阅下面的句子。(4分)
(1)村妇在清水田里插秧,甜润的秧歌飘向远方,在淡青色的炊烟里缠绵。
选稿要求:文章中需要体现描写手法。
(2)剥开粽叶,里面的粽子晶莹透亮,如宋朝瓷器。
选稿要求:文章中需要体现修辞手法。
4.审阅文章时,小明发现作者在文中综合运用了记叙、描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请你从文中任选一段,分析其表达方式及作用。(3分)
5.校报要求刊登的文章中需放置一个朗读音频二维码,下面是一位同学做的朗读设计(“·”表重读,“ ”表停顿),A、B、C三处设计不恰当的一处是(3分)( )
夕光濡染,晚风清凉。桑木桌上一盘青碧规整的A端午粽,几瓣切成月牙状的咸鸭蛋,散放的B 红樱桃黄枇杷,再盛上绿豆粥,小院清秋唯美C 如印象派画作。
6.(中考新考法·读写结合)有成员从不同的角度对文章做了点评。请你任选一句,围绕该点评写一段赏析性文字。(4分)
朴素的文字传递着浓浓的乡情。
带着家乡印记的端午节是人一生的眷恋。
参考答案
1.示例:用箬叶包粽子、吃粽子:煮咸鸭蛋,孩子在脖子上挂五彩线、鸭蛋网和香包;清供粽子、石榴、艾蒲;看赛龙舟、饮雄黄酒、饮菖蒲酒、戴香包、悬艾草、簪菖蒲、挂钟馗:沐浴百草汤。
评分标准:每点1分,答出3点即可。共3分。
2.内容上,第①段点明本文的写作对象—故乡的端午节,同时奠定了思乡的情感基调;统领全文,引出下文对故乡端午习俗的叙述。结构上,照应尾段,使文章结构更完整。因此不能删。
评分标准:每点2分。共4分。
3.(1)本句运用视觉描写和听觉描写描绘了一幅村妇插秧图,生动地展现了故乡生活的恬淡和美好,增强了画面感和表现力,符合选稿要求。
(2)本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粽子比作“宋朝瓷器”,形象地写出了粽子的晶莹透亮,表达出作者对粽子的喜爱、赞美之情,符合选稿要求。
评分标准:(1)答出描写角度,得1分;分析表达效果,得1分。(2)答出修辞手法,得1分;分析表达效果,得1分。共4分。
4.示例:第⑥段运用了描写和抒情的表达方式,通过描写粽子煮熟后的外观、口感以及品尝时的感受,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尾句则表达了作者对粽子的喜爱之情。
评分标准:选择段落并准确判断其表达方式,得1分;结合内容分析作用,得2分。共3分。
5.B【解析】B处“散放的红樱桃黄枇杷”是偏正短语,“红樱桃黄枇杷”重读,起强调作用,“散放的”修饰“红樱桃黄枇杷”,中间不应停顿,应连读。故选B项。
6.示例一:朴素的文字传递着浓浓的乡情。在作者的笔下,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繁复的修饰,一字一句都如乡间小溪般清澈而自然,却在朴素中蕴含着无比深厚的乡情。作者通过朴素的语言描述端午浓郁的艾草香、母亲包的粽子、端午的习俗,勾勒出一幅幅生动温馨的画面,让人在字里行间中感受到浓浓的乡情。
示例二:带着家乡印记的端午节是人一生的眷恋。在文中,作者深情地描绘了家乡端午节的种种传统习俗,如包粽子、挂艾草、赛龙舟等,这些习俗不仅是节日的仪式,更是家乡民俗文化的体现,深深地烙印在每一个游子的心中。这些习俗承载着作者对家乡的记忆与情感,它让人们在异乡也能感受到家的温暖与亲切。无论走到哪里,这些回忆都会成为游子心中永恒的牵挂。
评分标准:结合文章内容,语言通顺,表述合理即可得4分。共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