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历史学科
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至鸦片战争前):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第20课 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学习目标】
①知道明清时期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②了解明清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内因和外因。(唯物史观、历史解释)
③分析清朝前期人口增长的原因,了解人口增长与自然环境、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唯物史观、家国情怀)
【学习重难点】
学习重点:明清时期经济发展的主要表现。
学习难点:人口增长与清朝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
【课前预习】
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措施:
①允许民众开垦各地荒闲的田地,实行轻徭薄赋、休养生息的政策;
②组织移民屯田;
③对全国土地进行核查,编制土地文册,使得税收更加公平合理,也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表现:
①耕地面积不断扩 ;
②大力兴修水利;
③引进了原产于美洲的玉米、甘薯、花生等作物,改进种植技术,改良新品种,粮食产量大幅提高;
④经济作物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农产品商品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3、影响: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繁荣。
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1、手工业
(1)表现:
①棉纺织业从南方向北方推广;
②手工业生产基地涌现:松江(棉纺织业中心)、苏州(丝织业中心)、景德镇(制瓷中心);
③手工业制品畅销海内外;
④丝织、棉织、印染、制瓷等品种繁多,产品精良。
⑤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手工工场。
2、商业
(1)表现:
①商品贸易兴盛:国内形成区域性乃至全国性的商业网络。国际海外贸易繁荣;白银成为主要货币;中国经济成为全球经济体系中的重要一环。
②大型商帮兴起:山西晋商;徽州徽商,商帮的活动对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三、人口的增长
1、表现:人口数量大幅增加。
2、影响:人地矛盾日益突出;大量人口流向边疆地区,开垦荒田,发展生产,极大促进了边疆的社会繁荣。
【课中探究】
探究一:问题:【历史解释】根据材料结合教材内容归纳明清时期农业发展的原因。
解析:统治者高度重视农业生产;高产农作物的引进;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努力。
探究二:问题:结合材料说一说什么是手工工场?这一新的生产经营方式有何特点?
解析:机户提供生产资料,雇用自由劳动力进行生产。
雇佣关系、规模大、分工合作
探究三:问题:【历史解释】结合本课所学内容,小组讨论说一说明清经济发展出现了哪些新变化?
解析:农业引进高产农作物;经济作物广泛种植;农产品商品化手工业出现手工工场,形成雇佣关系;商业白银货币化;商帮形成;工商业市镇经济功能凸显。
探究四:问题:【历史解释】根据材料分析人口增长的原因是什么?
解析:统治者采取一系列恢复社会经济的措施,使经济发展,国力增强,社会安定;政府税收政策的改革;高产农作物的引进与推广。
探究五:问题:【唯物史观】小组讨论,结合本课所学说一说明清时期经济发展的内因和外因都有哪些?
解析:统治者采取一系列恢复社会经济的措施,使经济发展,国力增强,社会安定;政府税收政策的改革;高产农作物的引进与推广。
探究六:问题:【家国情怀】小组讨论,清朝前期盛世的出现对现代经济发展有何启示?
解析: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加强经济建设,提高综合国力以民为本,注重民生。坚持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相结合,实现可持续发展。
【课后检测】
1.(2024·四川成都·中考真题)清朝乾隆时期,著名画家徐扬创作了《盛世滋生图》,该图描绘了苏州的市井风情。据统计,图中共绘有人物12000有余,船近400只,桥50余座,店铺200余家,中式房屋2000余栋。该图反映了当时( )
A.开放包容的对外政策 B.尖锐的人地矛盾 C.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 D.繁华的城市风貌
【答案】D
【详解】根据材料“据统计,图中共绘有人物12000有余,船近400只,桥50余座,店铺200余家,中式房屋2000余栋”和所学可知,《盛世滋生图》反映了当时苏州繁荣的城市面貌,D项正确;题干说明的是苏州城市风貌的繁荣,并未体现当时的对外政策内容,排除A项;题干说明的是城市风貌,并未涉及人地矛盾问题,排除B项;题干中有说明中式房屋的数量,但并未说明其建筑风格问题,排除C项。故选D项。
2.(2024·四川自贡·中考真题)清朝以前,江南被誉为“鱼米之乡”,到清中期后,湖广地区成为新的商品粮基地,出现“湖广熟,天下足”的谚语。由此反映出清朝( )
A.率先引进占城稻 B.普及种植茶树 C.开始种植棉花 D.推广玉米、甘薯
【答案】D
【详解】依据所学可知,清朝以前,从宋朝开始。江南盛产稻米,养鱼业已经很发达,被誉为鱼米之乡,有“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到了清中期,江汉平原、洞庭湖和湘江沿岸地区,普遍推广玉米、甘薯等作物的种植,粮食产量有较大的提高。当时的湖广地区成了新的商品粮基地,以致出现了“湖广熟,天下足”的谚语。D项正确;北宋时,由越南传入的占城稻,逐步得到推广,排除A项;两宋时期,南方各地普遍种植茶树,排除B项;中国种植棉花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汉代。当时,中国南方地区的气候条件适合棉花的生长,而且汉代的丝绸之路的贸易也促进了棉花种植的发展,排除C项。故选D项。
3.(2024·湖北·中考真题)与明朝鼎盛时期相比,清朝前期人口数量有了很大变化(图)。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
明朝鼎盛时期和清朝前期人口数量变化情况
A.市民文化丰富 B.禁海令的颁布 C.手工工场成熟 D.社会经济发展
【答案】D
【详解】据题干“与明朝鼎盛时期相比,清朝前期人口数量有了很大变化”和所学知识可知,清朝前期人口的数量有了很大的增长,乾隆末年,全国人口发展到3亿,占当时世界总人口的1/3.清朝前期人口数量激增的主要原因是经济发展。清朝前期统治者采取了一系列恢复社会经济的措施,使经济发展,国力增强,社会安定,人口的数量也有了很大的增长,D项正确;题干反映的是清朝前期人口比明朝时期人口大幅度增加,体现不出市民文化的丰富,人口增长也与市民文化无关,排除A项;禁海令的颁布涉及的是对外关系,对外政策,题干清朝前期反映的是人口增长情况,说明社会经济发展好,国力强盛。与禁海令无关,排除B项;手工工场成熟与人口增长没有直接关系,题干数据也无法体现手工工场成熟的信息,排除C项。故选D项。
4.(2024·江西·中考真题)下图是清朝中期的人口数量和人均耕地面积对比图。这反映了清朝中期( )
A.人地矛盾突出 B.农业生产恢复 C.阶级矛盾激化 D.土地兼并严重
【答案】A
【详解】根据题干“清朝中期的人口数量和人均耕地面积对比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中期1753年至1851年人口数量逐年增长,人均耕地面积不断下降,说明清朝中期人口增长使人地矛盾突出,A项正确;人多地少并不能说明农业生产恢复,排除B项;题干反映的是人地矛盾,不是阶级矛盾,排除C项;人均耕地减少是因为人口增长,不是土地兼并,排除D项。故选A项。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历史学科
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至鸦片战争前):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第20课 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学习目标】
①知道明清时期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②了解明清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内因和外因。(唯物史观、历史解释)
③分析清朝前期人口增长的原因,了解人口增长与自然环境、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唯物史观、家国情怀)
【学习重难点】
学习重点:明清时期经济发展的主要表现。
学习难点:人口增长与清朝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
【课前预习】
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措施:
①允许民众 各地荒闲的田地,实行 、 的政策;
②组织 ;
③对全国土地进行核查,编制 ,使得 。
表现:
① 不断扩 ;
②大力 ;
③引进了原产于 的 等作物,改进 ,改良 , 大幅提高;
④ 种植面积不断扩大, 进一步加深。
3、影响:有利于社会的 。
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1、手工业
(1)表现:
①棉纺织业从南方向北方推广;
②手工业生产基地涌现: (棉纺织业中心)、 (丝织业中心)、 (制瓷中心);
③手工业制品畅销海内外;
④丝织、棉织、印染、制瓷等 , 。
⑤出现了比较成熟的 。
2、商业
(1)表现:
①商品贸易兴盛:国内形成区域性乃至全国性的 。国际海外贸易繁荣; 成为主要货币;
成为全球经济体系中的重要一环。
②大型商帮兴起:山西 ;徽州 ,商帮的活动对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三、人口的增长
1、表现:人口数量 。
2、影响: 日益突出;大量人口流向 ,开垦荒田,发展生产,极大促进了 。
【课中探究】
探究一:问题:【历史解释】根据材料结合教材内容归纳明清时期农业发展的原因。
探究二:问题:结合材料说一说什么是手工工场?这一新的生产经营方式有何特点?
探究三:问题:【历史解释】结合本课所学内容,小组讨论说一说明清经济发展出现了哪些新变化?
探究四:问题:【历史解释】根据材料分析人口增长的原因是什么?
探究五:问题:【唯物史观】小组讨论,结合本课所学说一说明清时期经济发展的内因和外因都有哪些?
探究六:问题:【家国情怀】小组讨论,清朝前期盛世的出现对现代经济发展有何启示?
【课后检测】
1.(2024·四川成都·中考真题)清朝乾隆时期,著名画家徐扬创作了《盛世滋生图》,该图描绘了苏州的市井风情。据统计,图中共绘有人物12000有余,船近400只,桥50余座,店铺200余家,中式房屋2000余栋。该图反映了当时( )
A.开放包容的对外政策 B.尖锐的人地矛盾 C.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 D.繁华的城市风貌
2.(2024·四川自贡·中考真题)清朝以前,江南被誉为“鱼米之乡”,到清中期后,湖广地区成为新的商品粮基地,出现“湖广熟,天下足”的谚语。由此反映出清朝( )
A.率先引进占城稻 B.普及种植茶树 C.开始种植棉花 D.推广玉米、甘薯
3.(2024·湖北·中考真题)与明朝鼎盛时期相比,清朝前期人口数量有了很大变化(图)。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
明朝鼎盛时期和清朝前期人口数量变化情况
A.市民文化丰富 B.禁海令的颁布 C.手工工场成熟 D.社会经济发展
4.(2024·江西·中考真题)下图是清朝中期的人口数量和人均耕地面积对比图。这反映了清朝中期( )
A.人地矛盾突出 B.农业生产恢复 C.阶级矛盾激化 D.土地兼并严重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