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核心素养】部编版历史七下第21课 明清时期的科技与文化(导学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新教材核心素养】部编版历史七下第21课 明清时期的科技与文化(导学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4-20 10:31:23

文档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历史学科
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至鸦片战争前):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第21课 明清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学习目标】
①了解明清时期科技著作、建筑、思想文化方面的成就。(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②分析明清时期科技与文化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唯物史观、历史解释)
③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恒久魅力,体悟我国古代科学家不懈追求和进取的精神,树立科技报国的崇高理想(家国情怀)
【学习重难点】
学习重点:明清时期科技与文化成就的主要表现。
学习难点:明清思想家的主张
【课前预习】
科技名著
《本草纲目》
①作者:
②类别:药物学著作
③主要内容:总结了我国 。
④价值地位:丰富了我国医药学宝库,在世界医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农政全书》
①作者:
②类别:农业科学巨著
③主要内容:全面总结了我国古代 、 和农学创新研究成果。
④价值地位:是一部重要的农业科学巨著。
《天工开物》
①作者:
②类别:科技名著
③主要内容:对我国 和 进行了全面总结。
④价值地位:被誉为“ ”。
明长城和北京城
明长城
①目的:防御北方 的南扰
②起止点:东起 、西至
③组成:城墙(主体)、关隘、城台、烽火台等。
④功能:完整的 体系
北京城
①基础:元大都
②皇帝:明成祖
③构成: ; ; ;外城;
④核心: (紫禁城/故宫)
三、明清的思想家
1、明中期思想家
代表人物及思想:王守仁:提倡“ ”“ ”和“致良知”
2、明末清初思想家
代表人物及思想:黄宗羲:激烈反对
顾炎武:把“ ”与“ ”作区分。
王夫之: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家,认为社会是 、 ,不能泥古不化、厚古薄今
四、小说和戏曲
1、小说:元末明初罗贯中的 ;元末明初 的《水浒传》;明代中期吴承恩的 ;清朝中期曹雪芹的 。
2、戏曲
昆曲
①发展: 末年,经过改良,成为一个 的剧种。代表作有 的《 》
②顶峰: 前期,昆曲艺术发展到鼎盛, 的《长生殿》和 的《 》成为昆曲的传世之作。
京剧
①产生:徽调不断吸收昆曲、秦腔、京调、汉调等地方戏的优点,加以创造和改进,在 年间逐渐形成一个新的剧种“ ”,又被称为“ ”或“ ”。
②地位:是中国的“ ”之一,被誉为“ ”。
【课中探究】
探究一:问题:【家国情怀】结合三位科技巨人的创作经历,你能感受到他们哪些优秀品质?
探究二:问题:【历史解释】根据史料说一说明长城有哪些作用?
探究三:问题:【时空观念】说一说北京城的布局有何特点?此布局彰显了什么样的设计理念?
探究四:问题:【唯物史观】根据材料结合所学,概括明清思想家的基本主张,并分析其出现的原因。
探究五:问题:结合材料及教材思考明清文学艺术有何新变化?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探究六:问题:【唯物史观】小组讨论,明清时期科技文学发展的原因有哪些?我们应该如何对待中国的传统文化呢?
【课后检测】
1.(2024·山东青岛·中考真题)某历史兴趣小组在开展研究性学习时,收集了以下资料。据此判断,他们研究的主题是( )
A.中国古代民主思想的演变 B.中外思想文化的交流
C.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发展 D.中国古代教育的普及
2.(2024·山东威海·中考真题)下面四幅插图记载了明代农业和手工业各部门的生产技术。这些插图出自( )
A.《天工开物》 B.《资治通鉴》 C.《本草纲目》 D.《齐民要术》
3.(2024·山东临沂·中考真题)如图(来源:2021年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79页)所示是中国古代的军事防御工事,在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关于该工事的准确表述是( )
A.为防御女真贵族南扰而修 B.明代修筑长城的规模最大
C.西起临洮,东至鸭绿江边 D.成为今天主要的防御工事
4.(2024·河南·中考真题)1608年,徐光启从福建引来甘薯种在上海栽种,取得成功;后又写成《甘薯疏》,指出甘薯的优点,介绍其种植方法。材料体现出他( )
A.关注科学理论 B.得到百姓的支持 C.重视数据分析 D.注重实践与总结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历史学科
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至鸦片战争前):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第21课 明清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学习目标】
①了解明清时期科技著作、建筑、思想文化方面的成就。(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②分析明清时期科技与文化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唯物史观、历史解释)
③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恒久魅力,体悟我国古代科学家不懈追求和进取的精神,树立科技报国的崇高理想(家国情怀)
【学习重难点】
学习重点:明清时期科技与文化成就的主要表现。
学习难点:明清思想家的主张
【课前预习】
科技名著
《本草纲目》
①作者:李时珍
②类别:药物学著作
③主要内容:总结了我国古代药物学成就。
④价值地位:丰富了我国医药学宝库,在世界医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农政全书》
①作者:徐光启
②类别:农业科学巨著
③主要内容:全面总结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经验、技术革新和农学创新研究成果。
④价值地位:是一部重要的农业科学巨著。
《天工开物》
①作者:宋应星
②类别:科技名著
③主要内容:对我国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进行了全面总结。
④价值地位: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明长城和北京城
明长城
①目的:防御北方蒙古贵族的南扰
②起止点:东起鸭绿江边、西至嘉峪关
③组成:城墙(主体)、关隘、城台、烽火台等。
④功能: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
北京城
①基础:元大都
②皇帝:明成祖
③构成:宫城;皇城;内城;外城;
④核心:宫城(紫禁城/故宫)
三、明清的思想家
1、明中期思想家
代表人物及思想:王守仁:提倡“心即理”“知行合一”和“致良知”
2、明末清初思想家
代表人物及思想:黄宗羲:激烈反对君主专制制度
顾炎武:把“亡国”与“亡天下”作区分。
王夫之: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家,认为社会是发展的、进化的,不能泥古不化、厚古薄今
四、小说和戏曲
1、小说:元末明初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元末明初施耐庵的《水浒传》;明代中期吴承恩的《西游记》;清朝中期曹雪芹的《红楼梦》
2、戏曲
昆曲
①发展:明朝万历末年,经过改良,成为一个全国性的剧种。代表作有汤显祖的《牡丹亭》
②顶峰:清朝前期,昆曲艺术发展到鼎盛,洪昇的《长生殿》和孔尚任的《桃花扇》成为昆曲的传世之作。
京剧
①产生:徽调不断吸收昆曲、秦腔、京调、汉调等地方戏的优点,加以创造和改进,在道光年间逐渐形成一个新的剧种“皮黄戏”,又被称为“京戏”或“京剧”。
②地位:是中国的“国粹”之一,被誉为“国剧”。
【课中探究】
探究一:问题:【家国情怀】结合三位科技巨人的创作经历,你能感受到他们哪些优秀品质?
解析:博采众长的创新勇气,刻苦钻研的坚强意志;实际考察的科学作风,持之以恒的科研精神。
探究二:问题:【历史解释】根据史料说一说明长城有哪些作用?
解析:军事防御体系;民族交往的纽带;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勤劳勇敢,坚韧刚毅、充满向心力和凝聚力)
探究三:问题:【时空观念】说一说北京城的布局有何特点?此布局彰显了什么样的设计理念?
解析:以宫城即紫禁城为核心;整个北京城平面呈凸字形;以中轴线对称展开,布局均衡。
皇权至尊
探究四:问题:【唯物史观】根据材料结合所学,概括明清思想家的基本主张,并分析其出现的原因。
解析:批判君主专制,重视工商业发展;
政治:君主专制不断强化,政治腐败,社会矛盾尖锐。
经济: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壮大。
思想:程朱理学僵化,八股取士、文字狱强化了文化专制。
探究五:问题:结合材料及教材思考明清文学艺术有何新变化?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解析:世俗化、大众化、反传统、反封建;
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壮大,市民文化需求增强,世俗文学兴起。
探究六:问题:【唯物史观】小组讨论,明清时期科技文学发展的原因有哪些?我们应该如何对待中国的传统文化呢?
解析:国家统一、社会安定;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达到顶峰,激发反封建思想;商品经济繁荣,市民阶层不断壮大,推动市民文化的繁荣;印刷术的普及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课后检测】
1.(2024·山东青岛·中考真题)某历史兴趣小组在开展研究性学习时,收集了以下资料。据此判断,他们研究的主题是( )
A.中国古代民主思想的演变 B.中外思想文化的交流
C.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发展 D.中国古代教育的普及
【答案】C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材料中涉及的唐诗宋词元杂曲、明清时期小说以及京剧等相关内容,包括了我国古代的几种主要的文学形式,反映的研究主题是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发展,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中国古代几种主要的文学种类,未涉及思想以及的教育的内容,排除AD项;材料仅涉及中国的文学形式,未反映中外思想文化交流的信息,排除B项。故选C项。
2.(2024·山东威海·中考真题)下面四幅插图记载了明代农业和手工业各部门的生产技术。这些插图出自( )
A.《天工开物》 B.《资治通鉴》 C.《本草纲目》 D.《齐民要术》
【答案】A
【详解】根据题干“四幅插图记载了明代农业和手工业各部门的生产技术”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代宋应星的《天工开物》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科学巨著,书中全面、系统地记录了我国古代农业和手工业的生产技术,对各种手工业产品的生产工序都有详细的说明,并附有插图,在科学史上具有很高的价值,A项正确;《资治通鉴》是一部史学著作,排除B项;《本草纲目》是一部药物学著作,排除C项;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是一部综合性农学著作,也是世界农学史上专著之一,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排除D项;故选A项。
3.(2024·山东临沂·中考真题)如图(来源:2021年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79页)所示是中国古代的军事防御工事,在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关于该工事的准确表述是( )
A.为防御女真贵族南扰而修 B.明代修筑长城的规模最大
C.西起临洮,东至鸭绿江边 D.成为今天主要的防御工事
【答案】B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此为明长城,明朝时期,为了防御北方蒙古骑兵南下侵扰,明朝在历代长城的基础上,先后花了近二百年时间修筑长城。明长城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全长六千余公里,是历史上修筑规模最大、工程最坚固的长城,B项正确;明长城的修建主要是为了防御北方蒙古贵族南下侵扰,而非女真贵族的南扰,排除A项;明长城西起嘉峪关,而非临洮;东至鸭绿江,排除C项;虽然明长城在历史上具有重要的防御作用,但到了今天,它更多地是作为文化遗产和历史遗迹存在,而不再是主要的防御工事,排除D项。故选B项。
4.(2024·河南·中考真题)1608年,徐光启从福建引来甘薯种在上海栽种,取得成功;后又写成《甘薯疏》,指出甘薯的优点,介绍其种植方法。材料体现出他( )
A.关注科学理论 B.得到百姓的支持 C.重视数据分析 D.注重实践与总结
【答案】D
【详解】根据材料“徐光启从福建引来甘薯种在上海栽种,取得成功;后又写成《甘薯疏》,指出甘薯的优点,介绍其种植方法”可知,“从福建引来甘薯种”体现他注重实践,“后又写成《甘薯疏》,指出甘薯的优点,介绍其种植方法”体现他注重农作物种植经验方法的总结,D项正确;“关注科学理论”没有完全包括材料信息,排除A项;材料只是说徐光启注重实践与总结,体现不出得到百姓的支持,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徐光启注重实践与总结,不能体现他重视数据分析,排除C项。故选D项。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