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核心素养】部编版历史七下第20课 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教学课件+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新教材核心素养】部编版历史七下第20课 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教学课件+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2.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4-20 10:38:29

文档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历史学科
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至鸦片战争前):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第20课 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教学目标】
①知道明清时期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②了解明清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内因和外因。(唯物史观、历史解释)
③分析清朝前期人口增长的原因,了解人口增长与自然环境、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唯物史观、家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明清时期经济发展的主要表现。
教学难点:人口增长与清朝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
【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请大家观看视频,你从这幅画中看到了怎样的景象呢?请用一两个词语形容一下。
答案提示:繁华、繁荣、热闹……
这幅图名叫《姑苏繁华图》,又叫《盛世滋生图》,是清代苏州籍宫廷画家徐扬描绘苏州风貌的巨幅画作,描绘了苏州城郊百里的风景和街市的繁华景象,再现了18世纪中叶,苏州风景秀丽、物产丰饶、百业兴旺、人文荟萃的繁盛景象,是中国康乾盛世的一个缩影。 清王朝统治下的中国到底是一幅怎样的社会图景呢?让我们走进本课,学习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环节二:整体感知
1、先导阅读:结合本课内容思考,明清时期经济发展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给当时的社会带来什么影响?
答案提示:
环节三:新课教学
(一)目标导学一: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1、自主学习:【教材研读】阅读教材P116-117,小组合作,自主归纳明清时期农业发展的具体表现。
清朝前期,大片土地得到开垦,荒山旷野改造成农田,耕地面积不断扩大,边远地区也得到了开发。在兴修水利方面,清政府对黄河、淮河以及大运河进行治理,还组织人力修建堤坝、渠堰、海塘,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明朝引进了原产于美洲的玉米、甘薯、花生等作物。清朝继续改进种植技术,改良新品种,使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同时,棉花、甘蔗、烟草、茶叶、药材,以及花卉、水果等作物的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农产品商品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答案提示:①耕地面积不断扩 ;②大力兴修水利;③粮食产量大幅提高;④经济作物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农产品商品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问题探究:
①【历史解释】根据材料结合教材内容归纳明清时期农业发展的原因。
答案提示:统治者高度重视农业生产
教师指导:鱼鳞图册解读:以田块为单元编制,每张分图上绘有田块形状草图,旁注坐落、面积、四至、地形及土质等级,按照《千字文》顺序编号,详细登记每户土地亩数和方圆四至,并绘有田产地形图,以及所在都、图。另外图上还设 “分庄” 一栏,用于土地买卖分割及父子兄弟分家时填写。各分图田块组成鱼鳞总图,田块内注有田块编号、面积及水陆山川桥梁道路情况,总图上各田块栉比排列,看似鱼鳞,故称《鱼鳞图册》。这种土地编制方法使赋役的征收具备了确实根据,防止了产去税存或有产无税的弊端,税收更加公平合理,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土地兼并。
开荒执照:包括开垦者的姓名、籍贯、住址等,以及所开垦荒地的具体位置、面积、四至范围等。如乾隆三十三年云南布政使司发给沙立目的开荒执照上,就写明了沙立目一家开垦干地八亩,坐落于打麦冲,四至范围为东到河、南到河、西至树林、北至山脚。
从上述材料中可以看到不管是修订赋税,垦荒政策还是兴修水利,都离不开统治者的重视和支持。
②【历史解释】根据材料结合教材内容归纳明清时期农业发展的原因。
答案提示:高产农作物的引进
教师指导:材料解读:四十年前,百姓只是在自家菜地里偶尔种上一两株玉米,给小孩子玩耍或尝鲜;而现在,玉米已经遍布山谷,西南二百里的地方人们都把它当作一年到头的粮食。这反映了玉米在该地区从最初的不被重视到后来成为重要粮食作物的地位转变。体现了清朝时期高产农作物的推广对地方农业生产和人们生活的重要影响。而玉米地位的变化,主要是因为其具有较强的抗逆性,能够适应山区的环境,且相对当地传统旱地作物有产量优势
③高产农作物的普遍种植,对清朝社会有何影响?
答案提示:提高粮食产量,促进人口增长,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④【历史解释】根据材料结合教材内容归纳明清时期农业发展的原因。
答案提示: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努力
教师指导:《耕织图》是南宋绍兴年间画家楼璹所作,这是中国古代很美丽的小农经济图景。清朝康熙南巡,见到《耕织图诗》后,感慨于织女之寒、农夫之苦,传命内廷供奉焦秉贞在楼绘基础上,重新绘制。
3、自主学习: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对社会有何影响?
答案提示:农业的发展,一方面促进人口增长,另一方面为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与繁荣。
教师指导:农业是中国古代社会的经济基础,农业解决了温饱、提供了手工业生产所需原料,进而推动手工业的发展,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商品,推动了商品的发展,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达到封建社会的顶点……
(二)目标导学二: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1、自主学习:【教材研读】阅读教材P117,归纳手工业蓬勃发展的表现。
答案提示:棉纺织业从南方向北方推广;
手工业生产基地涌现:松江(棉纺织业中心)、苏州(丝织业中心)、景德镇(制瓷中心);
手工业制品畅销海内外;
丝织、棉织、印染、制瓷等品种繁多,产品精良。
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手工工场。
2、问题探究:结合材料说一说什么是手工工场?这一新的生产经营方式有何特点?
答案提示:机户提供生产资料,雇用自由劳动力进行生产。
雇佣关系、规模大、分工合作
教师指导:根据材料描写,苏州“机户”雇 的劳动者“织 ”总数众多,这些 完全脱离了 产资料,以出卖劳动 为 ,按 领取 资,形成“机户出资,织 出 ,相依为命久矣”的状况。 且他们与雇主并 主奴、师徒 类依附关系,属于 由劳动者。这种 定规模的 业 由雇佣劳动,有学者认为是资本主义萌芽的表现。
3、自主学习:阅读教材P118,归纳商业发展的表现。
答案提示:形成区域性乃至全国性的商业网络。
海外贸易繁荣;白银成为主要货币;中国经济成为全球经济体系中的重要一环。
4、问题探究:对比以往城市,天下四大镇有什么新变化?
答案提示:城市商品经济功能凸显。
自主学习:
①观看视频,结合教材P118,归纳商业发展的表现。
答案提示:山西·晋商:粮食、食盐、绸缎、茶叶、票号等。
徽州·徽商:食盐、粮食、绸布、茶叶、木材、典当等。
②商帮的出现,对社会有何影响?
答案提示:对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教师指导:乔致庸:“皇家看故宫,民宅看乔家”。山西祁县的乔家大院始建于清乾隆、嘉庆年间,共有6个大院,20个小院,313间房屋,具有很高的建筑美学和居住民俗研究价值,全方位展现了晋商文化和晋商的富有。
胡雪岩: 著名的徽商,经营中药、丝茶生意,操纵江南商业,资产最高达2000万两以上。 后又入朝为官,所以历史上称“红顶商人”
6、问题探究:【唯物史观】概括指出材料中描述的社会现象,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导致上述现象出现的经济政策因素。
(明清时期)在史籍中并不乏有关从商致富的记载,但几乎毫无例外,过去几个世纪以来,商人最后总是倾向于把累积得来的财富或过剩的资本投资于购买土地,或供应下一代沉浸于传统典籍,参与科举,以便进入官僚行列。即使有人终生以商贾为业,仍会要求其下一代尽可能转向科举。因此,我们可以说,引发人们营商致富的动机中,实已包含了否定或摧毁商业企业发展的因素。
——史仲文、胡晓琳《中国全史·商贾史》
答案提示:现象:财富主要用于购田置地;供应下一代读书。
因素:重农抑商。
答案提示:明清时期受到传统自然经济、重农抑商政策和儒家思想等方面的影响;财富没有转化为扩大生产的资本,没有发展出新的生产关系,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
7、问题探究:【历史解释】结合本课所学内容,小组讨论说一说明清经济发展出现了哪些新变化?
答案提示:引进高产农作物;经济作物广泛种植;农产品商品化;
出现手工工场,形成雇佣关系;
白银货币化;商帮形成;工商业市镇经济功能凸显。
目标导学三:人口的增长
1、自主学习:【教材研读】阅读教材P119-120,利用表格梳理明清人口增长情况,并分析这一时期人口数量发生了什么变化?
答案提示:
人口数量大幅增加
2、问题探究:【历史解释】根据材料分析人口增长的原因是什么?
材料一:康熙二十年……到嘉庆元年,内地都没有发生大规模社会动乱……
——董林生《新议清朝人口剧增的原因及影响》
材料二:康熙五十一年宣布“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賦”政策,意味有新增人丁不再有人头税负担……这大大刺激人口迅猛滋生……外来高产粮食作物番薯、玉米等引进与推广,为新增人口提供新粮食来源。
——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答案提示:统治者采取一系列恢复社会经济的措施,使经济发展,国力增强,社会安定;政府税收政策的改革;高产农作物的引进与推广。
教师指导:首先,有一个大一统的、长时期的和平安定环境,这是清代人口飞速发展的前提条件。其次,农业生产的发展,特别是高产农作物的推广,使清代的粮食产量有了极大的提高,加之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这就为清朝人口的大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再次,清朝所实行的“滋生人丁永不加赋”和“摊丁入亩”的赋役政策,一方面刺激了人口的自然繁衍,同时也使百姓不再刻意隐匿户口,这是清代人口数额大发展的促进因素。
3、自主学习:【唯物史观】人口的快速增长给社会带来了哪些影响?
答案提示:人地矛盾日益突出;大量人口流向边疆地区,开垦荒田,发展生产,极大促进了边疆的社会繁荣。
教师指导:材料一解析:从乾隆二十七年到乾隆三十七年这十年间,当地民众开垦的土地面积达到了二十万三千三百零四亩有余。
材料二解析:北疆地区自从清朝乾隆年间招募民众开垦荒地以来,(这里的)土地土质肥沃,农作物的收获量比内地要多出一倍。
4、问题探究:【唯物史观】小组讨论,结合本课所学说一说明清时期经济发展的内因和外因都有哪些?
答案提示:内因:①国家统一,社会相对安定;②统治者重视农业发展;③生产技术的进步和发展;
④农业手工业发展,商品经济活跃;⑤广大人民的辛勤劳动,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
外因:①国外高产作物的引进和推广。②世界市场对中国产品的需求日益增大,全球性经济互动;
5、问题探究:【家国情怀】小组讨论,清朝前期盛世的出现对现代经济发展有何启示?
答案提示: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加强经济建设,提高综合国力以民为本,注重民生。坚持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相结合,实现可持续发展。
【课堂小结】
明清时期,大量高产农作物的引进、手工业的进步、商品经济的空前活跃使封建经济得到了高度发展,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和社会的相对安定使人口快速增长。而人口的增长一方面使得中原地区人地矛盾加剧,另一方面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
【课后检测】
1.(2024·四川成都·中考真题)清朝乾隆时期,著名画家徐扬创作了《盛世滋生图》,该图描绘了苏州的市井风情。据统计,图中共绘有人物12000有余,船近400只,桥50余座,店铺200余家,中式房屋2000余栋。该图反映了当时( )
A.开放包容的对外政策 B.尖锐的人地矛盾 C.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 D.繁华的城市风貌
2.(2024·四川自贡·中考真题)清朝以前,江南被誉为“鱼米之乡”,到清中期后,湖广地区成为新的商品粮基地,出现“湖广熟,天下足”的谚语。由此反映出清朝( )
A.率先引进占城稻 B.普及种植茶树 C.开始种植棉花 D.推广玉米、甘薯
3.(2024·湖北·中考真题)与明朝鼎盛时期相比,清朝前期人口数量有了很大变化(图)。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
明朝鼎盛时期和清朝前期人口数量变化情况
A.市民文化丰富 B.禁海令的颁布 C.手工工场成熟 D.社会经济发展
4.(2024·江西·中考真题)下图是清朝中期的人口数量和人均耕地面积对比图。这反映了清朝中期( )
A.人地矛盾突出 B.农业生产恢复 C.阶级矛盾激化 D.土地兼并严重
答案提示:DDDA
【板书设计】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25张PPT)
人教版(2025)七年级下册历史
第20课 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新教材·核心素养
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至鸦片战争前):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知道明清时期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了解明清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内因和外因。(唯物史观、历史解释)
分析清朝前期人口增长的原因,了解人口增长与自然环境、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唯物史观、家国情怀)






导入
手工业
先导阅读,整体感知
结合本课内容思考,明清时期经济发展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给当时的社会带来什么影响?
经济发展
人口增长
农业
商业
农业发展
目标导学一: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①耕地面积不断扩
【教材研读】阅读教材P116-117,小组合作,自主归纳明清时期农业发展的具体表现。
清朝前期,大片土地得到开垦,荒山旷野改造成农田,耕地面积不断扩大,边远地区也得到了开发。在兴修水利方面,清政府对黄河、淮河以及大运河进行治理,还组织人力修建堤坝、渠堰、海塘,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明朝引进了原产于美洲的玉米、甘薯、花生等作物。清朝继续改进种植技术,改良新品种,使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同时,棉花、甘蔗、烟草、茶叶、药材,以及花卉、水果等作物的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农产品商品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②大力兴修水利
③粮食产量大幅提高
④经济作物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农产品商品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统治者高度重视农业生产
目标导学一: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历史解释】根据材料结合教材内容归纳明清时期农业发展的原因。
洪武丈量鱼鳞图
自康熙十七年实施治黄,历三十年,肆虐半个多世纪的黄淮水患得以根治......乾隆时继续大规模兴修水利,实行高投入,又胜过前朝。总计“河工、海塘,以亿万计”。
——《中国古代经济》
兴修水利
修订赋税
清代开荒执照
垦荒政策
税收更加公平合理,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统治者高度重视农业生产
高产农作物的引进
目标导学一: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历史解释】根据材料结合教材内容归纳明清时期农业发展的原因。
材料一:四十年前,民家惟菜圃间偶种一二,以娱孩童。今则延山遍谷,西南二百里皆恃此为终岁之粮的出处
——《霍山县志》
材料二:每亩可得数千斤,胜种五谷几倍。
——《甘薯录》
美洲
提高粮食产量
促进人口增长
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高产农作物的普遍种植,对清朝社会有何影响?
统治者高度重视农业生产
高产农作物的引进
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努力
目标导学一: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历史解释】根据材料结合教材内容归纳明清时期农业发展的原因。
《耕织图》
目标导学一: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农业的发展,一方面促进人口增长,另一方面为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与繁荣。
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对社会有何影响?
农业生产
粮食作物
经济作物
人口增长
手工制作
商品交换
手工业发展
商业繁荣
社会繁荣
目标导学二: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手工业 传统手工业
新气象
丝织、棉织、印染、制瓷等品种繁多,产品精良。
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手工工场。
【教材研读】阅读教材P117,归纳手工业蓬勃发展的表现。
棉纺织业从南方向北方推广;
手工业生产基地涌现:松江(棉纺织业中心)、苏州(丝织业中心)、景德镇(制瓷中心);
手工业制品畅销海内外;
紫地珐琅彩折枝莲纹瓶
清紫色云龙杂宝纹妆花绸单蟒袍
清缂丝陀罗尼经被
清墨彩山水盒
明青花扁壶
明四合如意云纹缎獬豸补圆领袍
目标导学二: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施复夫妇住在苏州盛泽镇,拥有一台织机,靠缫丝织绸过日子。他们织出的绸缎光彩润泽,成了市场上的抢手货,人们争相购买。不到十年,施复夫妇就添置了三四十台织机,雇人织绸,成了大机户。
江宁著名的大机户,有的拥有织机五六百张;佛山镇经营棉织业的手工工场达2500家,织工超过5万人。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P117
机户出资,织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
——《明神宗实录》
结合材料说一说什么是手工工场?这一新的生产经营方式有何特点?
雇佣关系
规模大、分工合作
商品贸易兴盛
国内
阅读教材P118,归纳商业发展的表现。
国外
海外贸易繁荣;
白银成为主要货币;
中国经济成为全球经济体系中的重要一环。
材料二:“中国占有了世界白银产量的四分之一至三分之一”。——弗兰克《白银资本》
形成区域性乃至全国性的商业网络。
材料一:中国商品经济发展的同时,世界航海业的发展和新大陆的发现,也使得明朝的经济在自觉或不自觉中卷入了世界经济,其中最显著的代表是“白银货币化”的过程……银在中国的产出较少,明清使用的白银,多数来自丝绸、瓷器的出口所得……美洲等地的白银通过海外贸易大量流入,促进了长途和大额贸易的发展。
——《中国古代史十四讲》
目标导学二: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对比以往城市,天下四大镇有什么新变化?
知识拓展:天下四大镇
天下四大镇的出现发展打破了我国传统的“先政治,后经济”的郡县城市的发展模式。它们没有转化为郡县城市,而是受着商品生产的同一律支配,依据着商品经济发展的轨迹向更高阶段演进。这体现了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商品经济迅速发展的潮流和趋向,也开辟了一条中国封建城市发展的新道路。
——白寿彝《中国通史》
城市商品经济功能凸显。
版画
年画
商品贸易
手工业
瓷器
大型商帮兴起
山西·晋商
观看视频,结合教材P118,归纳商业发展的表现。
徽州·徽商
食盐、粮食、绸布、茶叶、木材、典当等。
粮食、食盐、绸缎、茶叶、票号等。
对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商帮的出现,对社会有何影响?
乔家大院乔致庸
红顶商人胡雪岩
目标导学二: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唯物史观】概括指出材料中描述的社会现象,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导致上述现象出现的经济政策因素。
 (明清时期)在史籍中并不乏有关从商致富的记载,但几乎毫无例外,过去几个世纪以来,商人最后总是倾向于把累积得来的财富或过剩的资本投资于购买土地,或供应下一代沉浸于传统典籍,参与科举,以便进入官僚行列。即使有人终生以商贾为业,仍会要求其下一代尽可能转向科举。因此,我们可以说,引发人们营商致富的动机中,实已包含了否定或摧毁商业企业发展的因素。
——史仲文、胡晓琳《中国全史·商贾史》
现象:财富主要用于购田置地;供应下一代读书。
因素:重农抑商。
目标导学二: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知识拓展: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类别 新 变 化
农业
手工业
商业
出现手工工场,形成雇佣关系;
白银货币化;商帮形成;工商业市镇经济功能凸显。
【历史解释】结合本课所学内容,小组讨论说一说明清经济发展出现了哪些新变化?
引进高产农作物;经济作物广泛种植;农产品商品化
类别
农业
手工业
商业
目标导学三:人口的增长
时期 人口增长情况
明朝鼎盛 1亿
康熙 1.5亿
乾隆 3亿
【教材研读】阅读教材P119-120,利用表格梳理明清人口增长情况,并分析这一时期人口数量发生了什么变化?
人口数量大幅增加
目标导学三:人口的增长
【历史解释】根据材料分析人口增长的原因是什么?
统治者采取一系列恢复社会经济的措施,使经济发展,国力增强,社会安定;政府税收政策的改革;高产农作物的引进与推广。
材料二:康熙五十一年宣布“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賦”政策,意味有新增人丁不再有人头税负担……这大大刺激人口迅猛滋生……外来高产粮食作物番薯、玉米等引进与推广,为新增人口提供新粮食来源。
——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材料一:康熙二十年……到嘉庆元年,内地都没有发生大规模社会动乱……
——董林生《新议清朝人口剧增的原因及影响》
目标导学三:人口的增长
【唯物史观】人口的快速增长给社会带来了哪些影响?
人地矛盾日益突出;
大量人口流向边疆地区,开垦荒田,发展生产,极大促进了边疆的社会繁荣。
材料一:迪化州(乌鲁木齐)民屯垦地,自乾隆二十七年至三十七年,垦地二十万三千三百四亩有奇。
——《新疆图志》
材料二:北疆自乾隆时招垦,土脉膏腴,收获倍于内地。 ——《新疆图志》
知识拓展: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唯物史观】小组讨论,结合本课所学说一说明清时期经济发展的内因和外因都有哪些?
①国家统一,社会相对安定;
②统治者重视农业发展;
③生产技术的进步和发展;
④农业手工业发展,商品经济活跃;
⑤广大人民的辛勤劳动,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
①国外高产作物的引进和推广。
②世界市场对中国产品的需求日益增大,全球性经济互动;
3
4
1
2
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
加强经济建设,提高综合国力
以民为本,注重民生。
坚持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相结合,实现可持续发展。
【家国情怀】小组讨论,清朝前期盛世的出现对现代经济发展有何启示?
知识拓展: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课堂小结
表现:①耕地面积不断扩 ;②大力兴修水利;③粮食产量大幅提高;④经济作物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农产品商品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表现:棉纺织业从南方向北方推广;手工业生产基地涌现:松江(棉纺织业中心)、苏州(丝织业中心)、景德镇(制瓷中心);手工业制品畅销海内外;品种繁多,产品精良;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手工工场(雇佣关系)。
农业
手工业和商业
商业
表现:①商品贸易兴盛:形成区域性乃至全国性的商业网络;海外贸易繁荣;白银成为主要货币;中国经济成为全球经济体系中的重要一环。
②大型商帮兴起:山西晋商、徽州徽商。
影响:农业的发展,一方面促进人口增长,另一方面为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与繁荣。
手工业
人地矛盾突出
边疆开发
基础
经济发展
人口增长
1.(2024·四川成都·中考真题)清朝乾隆时期,著名画家徐扬创作了《盛世滋生图》,该图描绘了苏州的市井风情。据统计,图中共绘有人物12000有余,船近400只,桥50余座,店铺200余家,中式房屋2000余栋。该图反映了当时( )
A.开放包容的对外政策 B.尖锐的人地矛盾
C.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 D.繁华的城市风貌
2.(2024·四川自贡·中考真题)清朝以前,江南被誉为“鱼米之乡”,到清中期后,湖广地区成为新的商品粮基地,出现“湖广熟,天下足”的谚语。由此反映出清朝( )
A.率先引进占城稻 B.普及种植茶树
C.开始种植棉花 D.推广玉米、甘薯
课堂检测
D
D
3.(2024·湖北·中考真题)与明朝鼎盛时期相比,清朝前期人口数量有了很大变化(图)。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
A.市民文化丰富 B.禁海令的颁布
C.手工工场成熟 D.社会经济发展
4.(2024·江西·中考真题)下图是清朝中期的人口数量和人均耕地面积对比图。这反映了清朝中期( )
A.人地矛盾突出 B.农业生产恢复
C.阶级矛盾激化 D.土地兼并严重
课堂检测
A
D
明朝鼎盛时期和清朝前期人口数量变化情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