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历史学科
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至鸦片战争前):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第21课 明清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教学目标】
①了解明清时期科技著作、建筑、思想文化方面的成就。(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②分析明清时期科技与文化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唯物史观、历史解释)
③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恒久魅力,体悟我国古代科学家不懈追求和进取的精神,树立科技报国的崇高理想(家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明清时期科技与文化成就的主要表现。
教学难点:明清思想家的主张
【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他的足迹,东到今浙江的普陀山,西到云南的腾冲,南到广西南宁一带,北至蓟县的盘山,遍及大半个中国。在年少“丈夫当朝碧海而暮苍梧”的志气下,他寻访名山大川、记载地理风物。游历30余年,最终留下60万字的《徐霞客游记》。你知道明清时期时期还有哪些重要的科技成就吗?让我们走进本课,学习明清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环节二:整体感知
1、先导阅读:结合本课内容思考,明清在科技、建筑、思想、文学艺术方面取得了哪些辉煌成就?
答案提示:
环节三:新课教学
(一)目标导学一:科技名著
1、自主学习:
①【教材研读】阅读教材P121-122,列表归纳明朝科技成就。
答案提示:
②【历史解释】通过这三部巨著可以看出明朝科技发展有何特点?
答案提示:以传统科技为主,具有实用性和总结性的特点。
2、教师指导: 根据材料思考《本草纲目》有什么特点?
《本草纲目》最大的贡献之一,是它创新了本草分类体系,打破《神农本草经》按上、中、下三品分类的方法,提出“析族分类,振纲分目”的植物分类系统。
答案提示:图文并茂、内容丰富、继承创新
教师指导:李时珍将书中所有药物分为16部,每部又分为若干类,共60类,每一类又包括多种药物,其中自然属性接近地列在一起,由此建立了部、类、种三级分类体系。例如,植物被分为5部:草部、谷部、菜部、果部、木部,另列服器部。其中草部又分为山草、芳草、隰草、毒草、蔓草、水草、石草、苔、杂草等9类,木部分为香木、乔木、灌木,寓木、苞木、杂木6类,可以看出他同时考虑到了植物的形态、习性、用途、生态和内含物等要素,表现出明显的实用特点。
《本草纲目》曾流传到世界各地,被译成法、德、英、拉丁、俄、日、朝鲜等十余种文字在国外出版,对世界药物学和生物学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这部被誉为“东方医药巨典”的著作,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称它为“中国古代百科全书”,对他的进化论学说提供了有益的思想养料。
3、自主学习:我国古代不同时期的医学家及其医学成就都有哪些?
答案提示:战国:扁鹊四诊法;《黄帝内经》
东汉:华佗-麻沸散、五禽戏;张仲景-《伤寒杂病论》
唐朝:孙思邈《千金方》;《唐本草》
明朝:李时珍《本草纲目》
4、教师指导: 《农政全书》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治国思想?
答案提示:治国治民的“农政”思想
5、自主学习: 观看视频根据材料思考下列问题
问题一:为什么说《天工开物》是“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问题二:宋应星为什么要把谷物类放在前面,而把金银珠宝置于最后?
答案提示:图文并茂、内容丰富、记录详细、实用性强
民以食为天,农业是国家的根本,这种编排方式体现了作者重农和以民为本的思想。
教师指导:《天工开物》的名字来源于两部典籍,“天工,人其代之”出自于《尚书》,现代理解为自然的能量、自然的职责。“开物”是《易经》里的一句话“开物成务”,其指开创万物、开展万物、成就万物。所以“天工开物”意思是人要利用自然,用才智、用技术,然后开发出万事万物。《天工开物》一共是上、中、下十八卷,上篇,乃粒:关于粮食作物的栽培技术;乃服:衣服原料的来源和加工方法;彰施:植物染料的染色方法;粹精:谷物的加工过程;作咸:介绍盐的生产方法;甘嗜:种植甘蔗及制糖、养蜂的方法。中篇,陶埏:砖、瓦、陶瓷的制作;冶铸:金属物件的铸造;舟车:船舶、车辆的结构、制作和用途;锤锻:用锤锻方法制作铁器和铜器;燔石:石灰、煤炭等非金属矿的生产技术;膏液:植物油脂的提取方法;杀青:造纸的方法。下篇,五金:金属的开采和冶炼;佳兵:兵器的制造方法;丹青:墨和颜料的制作;麹蘖:做酒的方法;珠玉:珠宝玉石的来源。
6、问题探究:【家国情怀】结合三位科技巨人的创作经历,你能感受到他们哪些优秀品质?
答案提示:博采众长的创新勇气,刻苦钻研的坚强意志;实际考察的科学作风,持之以恒的科研精神。
7、教师指导:根据材料概括这一时期中国与欧洲科技成就的不同特点,并说一说其带来的不同影响
答案提示:中国:传统科技领先世界,重总结和实用;便利了人们日常生产生活。
西方:近代科学兴起 重理论和实验;推动欧洲向近代社会转型。
教师指导:从研究方法上看,中国传统科技注重古代典籍的整理和归纳,重在推陈出新;西方科技则主要通过实验来探究事物发展的规律。从研究的过程来看,中国传统科技大多注重传统经验的归纳和总结;西方科技则注重事件发展规律、原因的探索。最后,从研究的内容和范围来看,中国传统科技成就大多集中于农学及与农学相关的一些应用领域,自然科学发展相对缓慢;西方科技除了注重实践领域和应用领域外,还兼顾人文科学的发展。
(二)目标导学二:明长城和北京城
1、自主学习:【教材研读】阅读教材P122,梳理明长城的基本信息。
答案提示:
教师指导:城台是城门的一部分:一般古代的城镇均有围城,出入城市的城门上多设置城楼,城楼前的平台即为城台。而烽火台又称烽燧,俗称烽堠、烟墩、墩台。古时用于点燃烟火传递重要消息的高台,系古代重要军事防御设施,是为防止敌人入侵而建的,遇有敌情发生,则白天施烟,夜间点火,台台相连,传递消息。是最古老但行之有效的消息传递方式。关隘是万里长城防线上最为集中的防御据点。明长城差不多有一千个大大小小的关隘,著名的如山海关、居庸关、平型关、雁门关、嘉峪关等。
2、问题探究:【历史解释】根据史料说一说明长城有哪些作用?
答案提示:军事防御体系;民族交往的纽带;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勤劳勇敢,坚韧刚毅、充满向心力和凝聚力)
3、自主学习:结合所学知识填充表格内容
答案提示:为了防御匈奴南侵; 为了防御北方蒙古贵族南扰;
西起临洮,东到辽东; 东起鸭绿江边,西至嘉峪关
4、自主学习:【教材研读】阅读教材P123,梳理北京城的基本信息。
答案提示:
教师指导:宫城(紫禁城、故宫)——皇室生活区;皇城——中央各政府机构办公区;内城——市中心,多为官员生活区;外城——平民百姓生活区。北京城建筑以宫殿为重点,并建有坛庙、宫苑、王府、城垣、城楼、官衙、仓库、寺观、桥梁、大街小巷、工商场所、以及各种民生设施。最为雄伟壮丽的是紫禁城,建筑总面积16万余平方米,有各类殿宇近9000间,是当时世界上最宏大,最辉煌的皇家建筑群。被誉为“地球表面上人类最伟大的个体工程”,与法国凡尔赛宫、英国白金汉宫、美国白宫、俄罗斯克里姆林宫一起被誉为“世界五大宫”。
5、问题探究:【时空观念】指出北京城的中轴线,说一说北京城的布局有何特点?此布局彰显了什么样的设计理念?
答案提示:以宫城即紫禁城为核心,整个北京城平面呈凸字形,以中轴线对称展开,布局均衡。
皇权至尊
目标导学三:明清的思想家
1、自主学习:结合材料,思考下列问题:
答案提示:心即理,指人最基本的是非之心,即“良知”
“知行合一”、“致良知”
认知与行动相统一;通过实践将良知转化为自觉行动。
教师指导:材料一:我的本心良知就是天理。例如一个人在看到有人遭受苦难时,内心会自然而然地产生同情,这种同情就是良知的体现,也就是天理。
材料二:知识是行动的起点。行动是知识的最终实现和完成。在儒家圣学所倡导的修养功夫中,知和行是一个整体,不能将它们割裂开来。知和行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例如,对于 “仁” 的理念,人们不能仅仅停留在知道什么是 “仁”,更要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关爱他人、乐于助人等行为来体现 “仁”,这样才能真正达到道德修养的目的。
材料三:致良知” 是一种实践功夫。既然良知即天理,那么人们就要通过不断地修养和实践来扩充和践行良知。比如在面对利益诱惑时,能够坚守正义,不做违背良心的事情,也是在致良知。
2、自主学习:明末清初的三大思想家是谁?他们分别提出了怎样的思想主张?
答案提示:黄宗羲:反对君主专制制度
顾炎武:提出“亡国”与“亡天下”的区别
王夫之:认为社会是发展的,进化的
教师指导:黄宗羲抨击了君主专制制度,为中国近代反专制斗争提供了思想武器。顾炎武提出“亡国”与“亡天下”的区别,鼓励人民关心国家大事,其“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观成为激励中华民族奋进的精神力量。王夫之反对复古,主张社会应随着时代的前进而有所改革。
3、问题探究:【唯物史观】根据材料结合所学,概括明清思想家的基本主张,并分析其出现的原因。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和封建制度渐趋衰落,在思想家的运动下,明清时期儒学再度活跃。以李贽为代表的思想家向陈腐的儒学和封建专制特权进行了猛烈抨击,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三位思想家批判君主专制,主张建立“人民为主”的社会,提倡经世致用,重视工商业发展,对传统儒学加以批判继承,逐渐形成明清儒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摘自《国学百科》
答案提示:批判君主专制,重视工商业发展。
政治:君主专制不断强化,政治腐败,社会矛盾尖锐。
经济: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壮大。
思想:程朱理学僵化,八股取士文字狱强化了文化专制。
目标导学四:小说和戏曲
1、自主学习:【教材研读】阅读P125-126,列表归纳明清小说和戏曲成就。
答案提示:
教师指导:汤显祖的《牡丹亭》描写千金杜丽娘对梦中书生柳梦梅倾心相爱,竟伤情而死,化为魂魄寻找现实中爱人,人鬼相恋,最后起死回生,与柳梦梅永结同心的故事。体现青年男女追求个人幸福、呼唤个性解放、反对封建制度的浪漫主义理想。
洪昇的《长生殿》描写唐玄宗和杨玉环之间爱情故事,表现唐朝天宝年间皇帝昏庸、政治腐败、国家灾难,谴责了唐玄宗穷奢极侈,但同时又表现了对二人爱情的同情。
孔尚任的《桃花扇》描写明末秦淮歌妓李香君与侯方域的恋爱故事,李香君“不慕虚荣,不畏强权,忠于国家民族;为了抗拒自己不喜欢的婚事,她不惜以命相搏,以头撞桌,鲜血飞溅,表现了提倡个性自由、反对专制的倾向。
2、自主学习:【连连看】把相对应的内容用直线连起来。
答案提示:
3、教师指导:【唯物史观】《红楼梦》作者真正想要表达的是什么?
答案提示:揭露了统治阶级的奢靡与丑陋;宣告了四大家族的彻底崩溃,预示了封建社会必然走向灭亡的历史命运。
教师指导:曹雪芹出身于贵族世家,少年时曾享受过一段富贵荣华的生活。雍正时曹家被抄家,彻底败落。曹雪芹的家世从鲜花着锦之盛,一下子落入凋零衰败之境,他深切地体验了人生悲哀和世道的无情,也摆脱了原属阶级的庸俗和褊狭,看到了封建贵族家庭不可挽回的颓败之势,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写出了《石头记》。
4、教师指导:京剧行当和脸谱介绍
教师指导:京剧是中国的“国粹”之一,被誉为“国剧”
5、教师指导:中国传统戏曲中的绝活是先辈们智慧与汗水的结晶。就拿川剧变脸来说,其手法精妙绝伦,演员能在瞬息之间变换多张脸谱,背后是无数次的刻苦钻研与反复练习。任何一门精湛技艺的形成,都离不开持之以恒的努力。这种对艺术执着追求的精神,无疑是留给我们最宝贵的财富,激励着我们在各自的领域中,面对困难时要不屈不挠,为实现目标全力以赴。
6、问题探究:结合材料及教材思考明清文学艺术有何新变化?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明清世情小说继承了宋、元话本的现实主义传统,作家们对世俗社会十分关注。在作品中,反映了他们的思想与情绪,塑造了一批市井人物形象,为文学史画廊增添了新的内容。
——摘编自《明清小说与明清江苏经济》
答案提示:世俗化、大众化、反传统、反封建
教师指导:明朝中叶以后,工商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市民阶层日益壮大。与正统诗歌相比,小说具有更多的趣味性,而且更加的贴近于现实生活,满足了市民阶层对文化的需求。明统治阶级对当时的知识分子采取了许多高压政策,许多文人在诗歌创作中不敢触及政治现状,只能在政府不重视的小说中表达对现实和生活压迫的不满。水浒传里抨击贪官污吏,西游记里铲除邪恶,都是人们在宣泄生活中的不满,展现出人们嫉恶如仇的态度。同时明代印刷术的进步,刻书业的发展,也使小说有了更快捷的传播条件。
7、问题探究:【唯物史观】小组讨论,明清时期科技文学发展的原因有哪些?我们应该如何对待中国的传统文化呢?
答案提示:国家统一、社会安定;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达到顶峰,激发反封建思想;商品经济繁荣,市民阶层不断壮大,推动市民文化的繁荣;印刷术的普及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教师指导:文学艺术作品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明清文学艺术的成就与当时君主专制的强化、商品经济的发展以及市民文化的繁荣是分不开的。文学艺术与社会现实就像一把扇子的两面,透过文学艺术作品,可以洞察到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情况。
【课堂小结】
在我国历史长河中,明清时期标志着封建社会步入尾声。彼时,明朝的科技成就斐然,建筑技艺更是独树一帜,于世界范围内处于领先水平。然而,明清统治者为维系已然走向衰败的封建统治秩序,大肆强化专制统治手段,与此同时,明清时期商品经济蓬勃发展,城市商业繁荣,市民阶层不断壮大,进一步催生了反封建意识。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众多聚焦反封建专制统治主题的文学艺术作品应运而生。
【课后检测】
1.(2024·山东青岛·中考真题)某历史兴趣小组在开展研究性学习时,收集了以下资料。据此判断,他们研究的主题是( )
A.中国古代民主思想的演变 B.中外思想文化的交流
C.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发展 D.中国古代教育的普及
2.(2024·山东威海·中考真题)下面四幅插图记载了明代农业和手工业各部门的生产技术。这些插图出自( )
A.《天工开物》 B.《资治通鉴》 C.《本草纲目》 D.《齐民要术》
3.(2024·山东临沂·中考真题)如图(来源:2021年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79页)所示是中国古代的军事防御工事,在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关于该工事的准确表述是( )
A.为防御女真贵族南扰而修 B.明代修筑长城的规模最大
C.西起临洮,东至鸭绿江边 D.成为今天主要的防御工事
4.(2024·河南·中考真题)1608年,徐光启从福建引来甘薯种在上海栽种,取得成功;后又写成《甘薯疏》,指出甘薯的优点,介绍其种植方法。材料体现出他( )
A.关注科学理论 B.得到百姓的支持 C.重视数据分析 D.注重实践与总结
答案提示:CABD
【板书设计】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31张PPT)
人教版(2025)七年级下册历史
第21课 明清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新教材·核心素养
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至鸦片战争前):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了解明清时期科技著作、建筑、思想文化方面的成就。(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分析明清时期科技与文化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唯物史观、历史解释)
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恒久魅力,体悟我国古代科学家不懈追求和进取的精神,树立科技报国的崇高理想(家国情怀)
核
心
素
养
目
标
导入
丈夫当朝碧海而暮苍梧,乃以一隅自限耶?
——《徐霞客墓志铭》
[翻译:大丈夫应当早上泛舟碧海,晚上又游玩苍梧山,怎么能够在一个小角落困住自己呢?]
先导阅读,整体感知
结合本课内容思考,明清在科技、建筑、思想、文学艺术方面取得了哪些辉煌成就?
科技
思想
文学艺术
建筑
《本草纲目》
《农政全书》
《天工开物》
明长城
北京城
小说
昆曲
戏剧
王守仁 黄宗羲
顾炎武 王夫之
《本草纲目》 《农政全书》 《天工开物》
作者
类别
主要 内容
价值地位
目标导学一:科技名著
【教材研读】阅读教材P121-122,列表归纳明朝科技成就。
药物学著作
李时珍
总结了我国古代药物学成就。
丰富了我国医药学宝库,在世界医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农业科学巨著
徐光启
全面总结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经验、技术革新和农学创新研究成果。
是一部重要的农业科学巨著。
科技名著
宋应星
对我国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进行了全面总结。
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历史解释】通过这三部巨著可以看出明朝科技发展有何特点?
以传统科技为主,具有实用性和总结性的特点。
根据材料思考《本草纲目》有什么特点?
图文并茂
内容丰富
继承创新
全书52卷
约190万字
附图1160幅
共记载了药物1892种
收录药方11096则
《本草纲目》最大的贡献之一,是它创新了本草分类体系,打破《神农本草经》按上、中、下三品分类的方法,提出“析族分类,振纲分目”的植物分类系统。
目标导学一:科技名著
扁鹊四诊法
《黄帝内经》
华佗-麻沸散、五禽戏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
孙思邈《千金方》
《唐本草》
李时珍
《本草纲目》
战国
东汉
唐朝
明朝
我国古代不同时期的医学家及其医学成就都有哪些?
目标导学一:科技名著
《农政全书》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治国思想?
目标导学一:科技名著
治国治民的“农政”思想
全书共六十卷,分为十二门类,包括“农本”、“田制”、“农事”、“ 水利”、“ 农器”、“ 树艺”、“ 蚕桑”、“ 种植”、“ 牧养”、“ 制造”、“ 荒政”等。其中,“水利”和“荒政”两门特别突出,共占全书的三分之二。
目标导学一:科技名著
问题一:为什么说《天工开物》是“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问题二:宋应星为什么要把谷物类放在前面,而把金银珠宝置于最后?
目标导学一:科技名著
宋应星《天工开物》 卷名 卷名 卷名
一、乃粒(五谷) 七、陶埏(陶瓷) 十三、杀青(造纸)
二、乃服(纺织) 八、冶铸(铸造) 十四、五金(冶金)
三、彰施(服装染色) 九、舟车(船车) 十五、佳兵(兵器)
四、粹精(粮食加工) 十、锤锻(锻造) 十六、丹青(朱墨)
五、作咸(制盐) 十一、燔石(烧炼矿石) 十七、曲糵(酒曲)
六、甘嗜(制糖) 十二、膏液(油脂) 十八、珠玉
民以食为天,农业是国家的根本,这种编排方式体现了作者重农和以民为本的思想。
图文并茂、内容丰富、记录详细、实用性强
目标导学一:科技名著
李时珍注重研究药学,长期上山采药,深入民间,走遍大江南北,收集了大量民间单方,又参考有关书籍,经27年著成《本草纲目》。
宋应星长期坚持刻苦钻研农业和手工业技术。他经常到农田和家庭作坊里,虚心向农民、工匠请教,积累实践知识。经过长期探究,写成了《天工开物》。
徐光启祖辈世代从事农业生产,生活在农村,从小博览群书,关注农业,研究农业,最终著就《农政全书》。
【家国情怀】结合三位科技巨人的创作经历,你能感受到他们哪些优秀品质?
博采众长的创新勇气,刻苦钻研的坚强意志;
实际考察的科学作风,持之以恒的科研精神。
目标导学一:科技名著
哥白尼提出太阳中心说
伽利略自由落体实验
《本草纲目》
牛顿提出万有引力定律和牛顿力学三定律
《天工开物》
《农政全书》
传统科技领先世界重总结和实用
近代科学兴起 重理论和实验
便利了人们日常生产生活。
推动欧洲向近代社会转型。
根据材料概括这一时期中国与欧洲科技成就的不同特点,并说一说其带来的不同影响
目标导学二:明长城和北京城
【教材研读】阅读教材P122,梳理明长城的基本信息。
目的
起止
组成
功能
防御北方蒙古贵族的南扰
东起鸭绿江边、西至嘉峪关
城墙(主体)、关隘、城台、烽火台等。
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
烽火台
城墙
城台
关隘
目标导学二:明长城和北京城
对于古代高明的政治家来说,长城从来不是“限制文明空间的环”。他们运用这道经济、文化会聚线,把农业经济和游牧经济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历史上匈奴、乌桓、 鲜卑、突厥、柔然、契丹、女真、蒙古等民族中都有相当一部分沿着长城带与汉族汇聚交融,源源不断注入草原文化新鲜活力。万里长城因此成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重要标识。
——摘自曹大为《长城的历史定位和文化意义》
【历史解释】根据史料指出明长城有哪些作用?
军事防御体系;民族交往的纽带;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勤劳勇敢,坚韧刚毅、充满向心力和凝聚力)
目标导学二:明长城和北京城
图示
秦长城 VS 明长城
目的
起止
为了防御匈奴南侵
西起临洮,东到辽东
为了防御北方蒙古贵族南扰
东起鸭绿江边,西至嘉峪关
结合所学知识填充表格内容
目标导学二:明长城和北京城
基础
皇帝
构成
核心
【教材研读】阅读教材P123,梳理北京城的基本信息。
宫城;皇城;内城;外城;
元大都
明成祖
宫城(紫禁城/故宫)
目标导学二:明长城和北京城
【时空观念】指出北京城的中轴线,说一说北京城的布局有何特点?此布局彰显了什么样的设计理念?
①以宫城即紫禁城为核心;
②整个北京城平面呈凸字形;
③以中轴线对称展开,布局均衡。
皇权至尊
目标导学三:明清的思想家
王守仁认为什么是理?
心即理,指人最基本的是非之心,即“良知”
如何求理?
“知行合一”、“致良知”
结合材料,思考下列问题:
你是如何理解“知行合一”和“致良知”的?
认知与行动相统一;
通过实践将良知转化为自觉行动。
材料一: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
材料二:“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圣学只有一个功夫,知行不可分作两事。”
材料三:“良知之外,别无知矣。故‘致良知’是学问大头脑,是圣人教人第一义。”
——摘自《传习录》
王守仁号阳明先生,亦称王阳明。
目标导学三:明清的思想家
黄宗羲
顾炎武
王夫之
明末清初的三大思想家是谁?他们分别提出了怎样的思想主张?
反对君主专制制度
提出“亡国”与“亡天下”的区别
认为社会是发展的,进化的
鼓励人民关心国家大事
社会应随着时代的前进而有所改革
目标导学三:明清的思想家
【唯物史观】根据材料结合所学,概括明清思想家的基本主张,并分析其出现的原因。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和封建制度渐趋衰落,在思想家的运动下,明清时期儒学再度活跃。以李贽为代表的思想家向陈腐的儒学和封建专制特权进行了猛烈抨击,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三位思想家批判君主专制,主张建立“人民为主”的社会,提倡经世致用,重视工商业发展,对传统儒学加以批判继承,逐渐形成明清儒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摘自《国学百科》
政治:君主专制不断强化,政治腐败,社会矛盾尖锐。
经济: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壮大。
思想:程朱理学僵化,八股取士文字狱强化了文化专制。
小说 戏曲 昆曲
京剧
目标导学四:小说和戏曲
【教材研读】阅读P125-126,列表归纳明清小说和戏曲成就。
元末明初罗贯中的《三国演义》
明朝汤显祖的《牡丹亭》
元末明初施耐庵的《水浒传》
清朝洪昇的《长生殿》;孔尚任的《桃花扇》
明代中期吴承恩的《西游记》
道光年间形成新剧种“皮黄戏”,后被称为“京戏”或“京剧”
清朝中期曹雪芹的《红楼梦》
目标导学四:小说和戏曲
《水浒传》
《西游记》
《三国演义》
叙述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的政治和军事斗争。
我国最早的一部长篇历史小说。
描写北宋末农民起义,歌颂农民的斗争精神。
我国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长篇小说。
反映了人民蔑视封建统治和敢于斗争的精神。
是一部具有浓郁浪漫主义气息的长篇神话小说。
《红楼梦》
全面而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社会盛极而衰的时代特征。
我国古典小说的高峰。
【连连看】把相对应的内容用直线连起来。
目标导学四:小说和戏曲
壹
贰
薛宝钗、史湘云等为了省事,有一餐只吃螃蟹一样菜。刘姥
姥一看“两三大篓,想是
七八十斤"。按当时价“五分
一斤,十斤五钱。再搭酒菜,
一共倒有二十多两银子”。刘姥姥不禁惊叹道“这一顿的银子,够我们庄稼人过一年了。”
为官的,家业凋零;富贵的,金银散尽;有恩的,死里逃生;无情的,分明报应;欠命的,命已还;欠泪的,泪已尽;冤冤相报实非轻,分
离聚合皆前定。欲知命短问前
生,老来富贵也真侥幸。看破
的,遁入空门;痴迷的,枉送了性命。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揭露了统治阶级的奢靡与丑陋
宣告了四大家族的彻底崩溃,预示了封建社会必然走向灭亡的历史命运。
【唯物史观】《红楼梦》作者真正想要表达的是什么?
目标导学四:小说和戏曲
红
忠义
耿直
关羽
肃穆
稳重
徐延昭
严肃
刚直
包拯
刚强
骁勇
窦尔敦
奸诈
多疑
曹操
勇猛
莽撞
程咬金
残暴
凶狠
典韦
金
威武
庄严
如来佛
白
绿
黄
黑
蓝
紫
京剧行当
京剧脸谱
生行
旦行
净行
丑行
京剧是中国的“国粹”之一,被誉为“国剧”
目标导学四:小说和戏曲
目标导学四:小说和戏曲
明清世情小说继承了宋、元话本的现实主义传统,作家们对世俗社会十分关注。在作品中,反映了他们的思想与情绪,塑造了一批市井人物形象,为文学史画廊增添了新的内容。
——摘编自《明清小说与明清江苏经济》
结合材料及教材思考明清文学艺术有何新变化?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商品经济发展
市民阶层壮大
市民文化需求增强
小说
世俗化
大众化
反传统
反封建
戏曲
世俗文学兴起
3
4
1
2
国家统一
社会安定
商品经济繁荣,市民阶层不断壮大,推动市民文化的繁荣。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达到顶峰,激发反封建思想
印刷术的普及
【唯物史观】小组讨论,明清时期科技文学发展的原因有哪些?我们应该如何对待中国的传统文化呢?
知识拓展: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课堂小结
《本草纲目》
明清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明成祖在元大都基础上营建,分为宫城(紫禁城/故宫)、皇城、内城、外城。
科技
文化
戏曲
元末明初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元末明初施耐庵的《水浒传》;明代中期吴承恩的《西游记》;清朝中期曹雪芹的《红楼梦》
李时珍-药物学著作-丰富了我国医药学宝库,在世界医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北京城
《农政全书》
《天工开物》
徐光启-农业科学巨著-是一部重要的农业科学巨著。
防御北方蒙古贵族的南扰。东起鸭绿江边、西至嘉峪关
明长城
宋应星-科技名著-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明朝汤显祖的《牡丹亭》;清朝洪昇的《长生殿》;孔尚任的《桃花扇》;道光年间形成新剧种“皮黄戏”,后被称为“京戏”或“京剧”
小说
1.(2024·山东青岛·中考真题)某历史兴趣小组在开展研究性学习时,收集了以下资料。据此判断,他们研究的主题是( )
A.中国古代民主思想的演变
B.中外思想文化的交流
C.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发展
D.中国古代教育的普及
2.(2024·山东威海·中考真题)下面四幅插图记载了明代农业和手工业各部门的生产技术。这些插图出自( )
A.《天工开物》 B.《资治通鉴》
C.《本草纲目》 D.《齐民要术》
课堂检测
A
C
A.为防御女真贵族南扰而修 B.明代修筑长城的规模最大
C.西起临洮,东至鸭绿江边 D.成为今天主要的防御工事
3.(2024·山东临沂·中考真题)如图(来源:2021年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79页)所示是中国古代的军事防御工事,在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关于该工事的准确表述是( )
4.(2024·河南·中考真题)1608年,徐光启从福建引来甘薯种在上海栽种,取得成功;后又写成《甘薯疏》,指出甘薯的优点,介绍其种植方法。材料体现出他( )
A.关注科学理论 B.得到百姓的支持
C.重视数据分析 D.注重实践与总结
课堂检测
D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