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教学设计(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2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教学设计(表格式)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749.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4-20 18:42: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学设计教
课题 第12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明朝政治之变与不变
课标要求 通过了解明清时期统一全国和经略边疆的相关举措,知道南海诸岛、台湾及其包括钓鱼岛在内的附属岛屿是中国版图一部分,认识这一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了解明清时期社会经济、思想文化的重要变化;通过了解明清时期封建专制的发展、世界的变化对中国的影响,认识中国社会面临的危机。
课标分解 1、学生学什么 明朝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明朝的对内政策变化、郑和下西洋的史实、明朝边疆治理措施。 2.学生学到什么程度 能够概述明朝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明朝内政策变化、明朝边疆治理措施。 3.学生怎么学 研读教材感知,史料分析、总结归纳、体验感受,深度思考感悟。
内容与学情分析 内容分析 从课本结构看,分别有《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和《内陆边疆与明清易代》三个子目录。第一子目录讲明朝的内政,以专制强化为重点。第二、三子目录讲明朝的边疆问题和外部环境,其中先讲沿海,再讲内陆。第三子目录讲内陆边疆的时候,顺便带出清朝建立、明朝灭亡和清军入关,从而结束全课。从课本布局中看一个课文导入、五个历史图片、三个学习聚焦、一个思考点、一个史料阅读、一个学思之窗和一个探究与拓展。从课标要求看,本单元高中历史课程重点放在了“认识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了解明清时期社会经济、思想文化的重要变化和了解明清封建专制的发展对世界、中国的影响及认识中国社会面临的危机”。其中本课涉及到明朝封建专制的发展和明朝经略边疆的问题。同时也不能忽视明朝对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作用。本课是大单元视域下主题式教学的整合课程。本课讲本单元整合后的第一课 时,明朝政治之变与不变。
学习重点 明朝面临的内部问题,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
学习难点 1.理解内阁制度的实质。2.暂时保密。
学情分析 从学生来源看,普遍存在着基础薄弱的问题。难以完成课标中的基础知识自主学习要求。因此,授课过程中要注重结合学生实际情况,从巩固基础知识出发,达到课标要求。其次,分析学生心理发现,经历了中考的洗礼这一群学生存在着不自信这一个重大问题。所以,授课过程中要注重与学生的互动,多鼓励学生读、写、说,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学习目标 1.通过梳理第一子目,掌握明朝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能够认识其对当时和后世的影响。 2.通过梳第三子目,以识图等方式,了解明朝经略边疆的举措,梳理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的时间轴,能够概述明清易代史实。
学生课前需要做的准备工作 研读教材,完成体验单,初步了解本课内容。
学习策略 研读教材、史料分析、总结归纳、思考表达、感知、感受、感悟历史。
评价任务 水平1 能够有条理地讲述明朝治理国家的相关举措,包括治理内政问题、边疆治理等方面以及明清易代的情况。 水平2 能够利用时间轴、历史地图等方式对明朝治理国家的相关举措、明清易代的情况加以描述。 水平3 能够把握明朝治理国家的相关举措、明清易代史事的时间、空间联系,利用不同类型史料对明朝治理国家的相关举措、明清易代等系列史事作出解释。
任务驱动—— 学习流程
学习 环节 学习任务设计与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设计(自主学习、小组活动、情景剧、课堂展示) 设计意图 落实目标
导入 新课 (教师主导,学生聆听。) 图片展示: 大明兴亡:开局一只碗,结局一根绳。 布衣天子朱元璋草根逆袭之路,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明朝享国276年,传16位皇帝,该图片简明扼要的揭示了明朝的兴衰史。 专注听讲,准备新课。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进入本课学习情境。
活动一 互学(以史料实证、创设情境、学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 一、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 1.【阅读归纳】请大家一起概述明朝建立的基本史实?(请阅读教材第一子目第一自然段完成) 思路引领:请同学们迅速浏览教材第一子目(P71-72) ,说一说明朝的政治制度发生了哪些变化? 预设答案:废宰相、设内阁、宦官专权 2.【史料实证】朱元璋为什么要废丞相?废相之后就真的“稳当”了吗?请同学们根据材料分析废丞相原因。 【呈现材料】材料1:夫元氏之有天下,固由世祖之雄武,而其亡也,由委任权臣,上下蒙蔽故也。今礼所言不得隔越中书奏事,此正元之大弊。人君不能躬览庶政,故大臣得以专权自恣。 ——《明太祖实录》 材料2:胡惟庸…独相数岁,内外诸司上封事,必先取阅,害己者,辄匿不以闻。 ——《明史·胡惟庸传》 预设答案: (1)历史原因:吸取元朝丞相权势过重教训 (2)根本原因:相权太大,威胁皇权 (3)直接原因:丞相胡惟庸骄恣擅权 3.【创设情境】欣赏学生自编情景剧——《到手的状元飞了》。 请同学们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内阁如何辅佐皇帝处理政务?内阁的实质是什么? 预设答案: 【历史解释】 内阁的运作程序:内阁大臣票拟到皇帝批红。 票拟:票拟就是秘书起草对公文的审批意见 批红:批红就是领导对审批意见的认可与否 内阁性质:是秘书机构并非决策机构。 思考: 有的内阁大学士深得皇帝信任,权力很大,被比喻为宰相,那么,内阁大学士是不是真正的宰相呢? 材料4:张居正,万历时期的内阁首辅。张居正是神宗的师傅,而且又是内阁大学士。当时明神宗年幼,一切军政大事均由张居正主持裁决。……去世后被明神宗抄家,至明熹宗恢复名誉。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原非宰相。中有一二权势稍重者,皆上窃君上之威灵,下侵六曹之职掌,终以贾祸。 ——《神宗实录》(大学士叶向高) 得出结论:内阁大学士不是真正的宰相 理由1.内阁地位: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秘书)机构。 理由2.内阁实质: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能制约君权。 思路引领:内阁的运行如果遇到皇帝怠政会怎样? 引发思考并得出结论: 出现( 宦官 )专权局面 1.通过预习研读第一子目,梳理明朝建立的史实。 2.根据教师提供的材料,学生分析材料,学会明朝为什么废相?从而学会利用唯物史观分析历史。 3这部分是本科难点,通过学生自编内阁运行的情景表演,学生能够解释“票拟权”,“批红”、内阁的性质。从而感受历史。 学生思考内阁制与宰相制有什么区别?于老师一起分析材料从而学会利用唯物史观分析历史,突破难点:内阁实质: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能制约君权。分析宦官专权的始末。 学生感受历史,做好课堂笔记。 1.通过研读课文让学生能够有条理地讲述明朝建立的相关史实,从而落实学教评一体化。 2.落实学科核心素养,让学生学会历史唯物史观分析历史,进一步了解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 3.情景再现,通过学生自编内阁运行的情景表演,还原历史的真相,让学生体验鲜活的历史,从而能够感受历史,简单的学习历史。加强对明朝内阁的认同感,从而落实家国情怀。通过情景模拟,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增强自信心。
活动二 展学(以个人为单位,学内陆边疆与明清易代。以小组讨论、升华主题。以师生互动、小结课堂。) 二、内陆边疆与明朝易代 4.【自学展示】【看图说史——上台展示】明朝管理东北、北部和西南方向少数民族地区采取了什么措施?归纳其特点、并分析影响。 (请阅读教材第三子目(P73-74)第一、二自然段完成以下表格。 预设答案: 经略边疆措施 明 朝蒙古(鞑靼、瓦剌)讨伐、防御(修长城)、战争、和议(册封、互市)西藏封授、设立机构(行都指挥司)、任用藏族上层人士管理。女真设立奴儿干都司,招抚女真各部。
(1)特点: 威德兼施、灵活多样、因俗而治、因地制宜。 (2)影响: ①维护了边疆地区的稳定,促进了民族交融。 ②维对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的奠定发挥了积极作用。 5. 【师生互动】以绘制时间轴的方式归纳明清易代的大事件。(阅读教材第三子目第二、第三自然段完成)(写、说) 6. 【小组讨论】深度思考:明朝政治有没有发生变化?对于明朝政治的变与不变请说出你们的理由。 预设的理由: (中国史纵向视野)变化1:废丞相,设内阁,宦官专权 (世界史横向视野)不变:本质上还是在强化君权,是对古代加强君主专制一系列举措的深化和发展 (中国史纵向视野)变化2:对内陆边疆的一系列管理举措(设立行都指挥使司,奴儿干都司等) (世界史横向视野)不变:依然遵循传统边疆治理的思路:因俗而治,因地制宜,灵活多样 (中国史纵向视野)变化3:明清易代 (世界史横向视野)不变:传统封建王朝的政权更迭 结论【升华主题】:有明一代,废丞相、设内阔,中央集权制空前强化,为七下西洋、协和边疆、靖平倭患提供制度保障,助力明朝成为中国古代王朝又一高峰;但中央集权制的强化进一步固化统治者“天朝上国”心态,迟滞了中国对世界潮流的反映。伴随着体制僵化,满族取而代之,中国历史又到了一个新的轮回。而面对欧洲社会迈向近代的重大变革,必将受到新的挑战。 轰轰烈烈的大明王朝经历了近300年的历史,仍然没有逃脱“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周期率。因此,在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中一定要有忧患意识,正如《左传》所说“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与导入“开局一只碗,结局一根绳。”呼应结束本课内容的讲解。 7. 【师生互动】师生共同总结课文——学生完善思维导图。(哪位同学在PPT写出来啊?) 4.【看图说史——上台展示】,学生从空间上理解本课涉及的民族及明朝治理边疆的施。学生学会表达自己的想法。 5.以绘制时间轴的方式归纳总结明清易代的过程。 6.通过 【小组讨论】深度思考,思维延展,通过对比,学会利用唯物史观分析历史,通过小组探讨,突出本课主题:“变与不变”。 让学生联想本课难题2,从而对本课主题——“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明朝政治之变与不变 ”加深印象。 7.学生学会概括所学知识,学会知识迁移,换位思考,认真书写。 4.借助地图,让学生按地理方位找出主要涉及的民族及明朝治理边疆的政策,在落实知识的同时增强学生的时空观念。通过【上台展示】活动提高学生表达能力。 5.绘制时间轴,再次突出时空观念的重要性。 6.通过东西方政治的对比,培养学生的世界视野和忧患意义。让学生学会历史唯物史观分析历史,通过对比,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明朝政治制度的微变化与世界的巨变,面对世界潮流中国历史又到了一个新的轮回。而面对欧洲社会迈向近代化的重大变革,必将受到新的挑战。从而升华主题。与单元题目“面临的挑战”相呼应。与学生产生共鸣,让他们跟现在的学习和生活联系起来,培养忧患意识。从而让学生感悟历史。 7.通过让学生完善思维导图,对本课进行知识总结,形成知识体系。 老师的板书,思维导图总结,课本思路总结,三种思路总结本课,培养学生换位思考,多角度灵活掌握知识的能力。
达标 检测 1. “自秦始设丞相,不旋踵而亡……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这里的“我朝”指的是 ( ) A. 汉朝 B. 唐朝 C. 明朝 D. 清朝 2.(2020·天津部分区)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明朝设立管理西藏军民事务的机构是 ( ) A.行都指挥使 B.宣慰朝 C.宣政院 D.理藩院 3.下图是我国古代两个朝代的国家机构设置示意图,其变化反映了( ) A.中央集权制度建立 B.君主专制不断强化 C.地方行政机构精简 D.丞相权力不断增强 4.“其时(明成祖时期)入内阁者皆编、检、讲读之官,不置官属,不得专制诸司。”论其性质,当时的内阁是( ) A.中央一级正式的行政机构 B.宰相共同议定大政的场所 C.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 D.皇帝监察百官的中枢机构 5.唐宋时期,六部长官无权向皇帝直接奏事和发布皇帝命令,明代六部长官获得了直接上书皇帝并发布皇帝诏令的权力。这一变化表明明代 ( ) A.中枢决策发生异变 B.君权与相权矛盾不可调和 C.君主专制得到强化 D.六部长官的权力迅速膨胀 6.1409年,明成祖正式设立奴儿干都指挥使司,作为管辖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的最高地方军政机构,其主要官员初为流官,后为世袭。奴儿干都司的设立( ) A.完善了地方监察体制 B.加强了中央对边疆的管理 C.改变了中央行政体制 D.缓解了中央与地方的对立 答案:CABCCB
分层 作业 同学们任选做一样 1.【探究作业——多个角度读历史】 你如何评价明朝的统治?搜集资料,撰写一篇历史小论文。(提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 2.自己绘出本节课的思维导图(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
板书 设计 第12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明朝政治之变与不变 一、明朝政治之变:(中国史纵向视野) 变化1:废丞相,设内阁,宦官专权 变化2:设立行都指挥使司,奴儿干都司 变化3:明清易代 一、明朝政治之不变:(世界史横向视野) 不变1:专制主义的强化 不变2:传统边疆治理的思路(因俗而治,因地制宜,灵活多样) 不变3:封建王朝的政权更迭(新的轮回)
教学反思 对这节课教学新课导入,本课的设计思路,学生的参与与互动方面来看,这节示范课的效果良好,学生在课堂上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收获颇丰。能够很好的引领学生进行有浅入深的学习,层层递进的探索思考学习。就是学生表演情景剧的时候噗学生声音有点低。这节课,本人也是这学期才用通用语言教课,学生也是刚开学时候的互动少到这节课的互动良好来看师生都有所提高。很好的加强了学生的自信心。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