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辛亥革命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教材一二子目和相关功能栏,制作时空坐标,梳理辛亥革命的过程。 2.通过阅读教材和材料,了解三民主义的内容,分析辛亥革命的背景、意义及历史局限,学会从国内外、政治经济文化等角度分析历史问题和辩证评价历史问题的方法。 3.通过了解孙中山和其他仁人志士事迹,感受先进中国人的家国情怀,通过对辛亥革命历史局限性的分析,认识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
重点难点 重点:辛亥革命的过程、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 难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与局限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交流、点评提升和检测反馈
教学资源 与工具 教材、教师用书、多媒体、课件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教学环节时间分配根据老师具体要求40分钟 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相统一 描述教师活动,体现教师的主导地位 描述学生活动,描述学生的具体动作,如:倾听、观看、回忆、思考、回答、游戏、练习、答题、自学等 描述每个教学活动的设计意图与宗旨,描述设计思路
导入新课 2-3分钟 名词解释:辛亥革命 展示图片,讲解:孙中山,伟大的革命先行者,最伟大的功绩就是领导辛亥革命。名词解读,狭义指辛亥年(1911年)发生的武昌起义;广义指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推翻清王朝,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而进行的一系列的努力。时间可从1894年兴中会建立到1912年袁氏窃取革命果实。 观看,倾听,思考。 1.图片导入,简单直观,开门见山,直接进入到本课学习的历史情境。 2.通过对辛亥革命的名词解读,对这个历史事件有一个大体全面的认识,利于接下来的学习。
新课讲授 学习任务一望革命之路 10-12分钟 自主学习,展示交流,制作时空坐标,梳理辛亥革命的过程。 1.提出问题:通过教材前两子目,自主学习,制作时空坐标,梳理辛亥革命过程。 2.督促进行,组织展示交流,不足可进行补充。 过渡:这场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爆发并不是偶然,它是中国和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产生的结果。 1.自学,看书,思考,动笔,画时空坐标,完成后展示交流。 2.不足之处在完成后自行完善。 生成:(这里按序号梳理,两条线索,一是革命派二是立宪派) 1.1894美国檀香山兴中会;2.1901《辛丑条约》、清末新政; 3.1905日本东京同盟会《民报》三民主义;4.1906清政府预备立宪;5.1908清政府《钦定宪法大纲》; 6.1911广州黄花岗起义、清政府“皇族内阁”、四川保路运动、武昌起义; 7.1912中华民国成立、清帝退位、袁氏窃权、《临时约法》。 1.基于在初中历史学习的基础,且教材上基本史实全都有,故本学习板块任务难度不大,通过自主学习即可完成。 2.运用时空坐标梳理辛亥革命的过程,可引导学生快速进入历史的时空之中,利于培养学生时空观念,增强学生对本段历史的理解掌握。 3.之后再探究其背景和意义,采用倒叙,避免平铺直叙,符合学生认知。 4.同时在讲解辛亥革命过程中也要涉及孙中山等仁人志士的感人事迹,进而培养学生们的家国情怀。
学习任务二寻革命之因 3-5分钟 阅读材料,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交流,分析辛亥革命背景。 材料一:时局图皇族内阁 材料二:1895—1913年,资本在10万元以上的新建工矿企业全国有549家。1894到1913年民族资本工业发展速度为15%。--人民版历史必修二 材料三: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势力在政治舞台上出露头角,这是中国近代历史上重要的新鲜事物。中国的封建经济制度、上层建筑有几千年的历史,盘根错节,要建立资本主义制度,阻力极大,不经过引起社会巨大的人民群众的革命运动的革命斗争,是无法实现的。 材料四:吾幸夫吾同胞之得与今世界列强遇也;吾幸夫吾同胞之得闻文明之政体、文明之革命也;吾幸夫吾同胞之得卢梭《民约论》、孟德斯鸠《万法精理》等书译而读之也。--邹容《革命军》 1.引导学生们阅读材料,提出问题:从政治经济思想等几个角度思考回答其背景。 2.组织展示交流,进行点评提升,不准确予以纠正,不完善予以完善。 3.还要强调武昌起义的背景,除了以上几方面,还可以增加:社会基础: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加深了清朝统治危机,加速了辛亥革命爆发;组织基础:兴中会、同盟会等革命组织成立;革命实践:革命党人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时机:保路运动为革命提供了有利时机。 过渡:在这样背景下辛亥革命发展起来,而其过程中特别注意的是三民主义和《临时约法》。 1.阅读材料,思考,讨论,展示交流。主要从政治经济思想几个角度生成。 2.不足之处要在完成后自我纠正。 生成:1.政治:民族危机加剧,阶级矛盾尖锐; 2.经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3.阶级:资产阶级队伍壮大; 4.思想:民主革命思想传播。 关于辛亥革命的背景,本教材是没有具体介绍,为保证知识结构的完整性,需要予以补充,这样利于树立唯物史观,明白任何事件都不是孤立的,要用联系的观点看待问题。 这里的政治经济思想等背景,也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的时代特征,这一时期的其他事件与其都是密切相关。 3.运用史料分析,利于培养学生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能力。
结合教材P117,分析三民主义的内容和评价。 3-5分钟 自主阅读教材P117学思之窗,思考回答三民主义内容和评价。 内容运用表格: 1.引导学生阅读学思之窗,回顾初中所学提出问题:思考回答三民主义的内容和评价。 2.因为初中涉及较多,这里可以引导学生回忆,适当帮助学生补充三民主义的具体内容和评价。 1.阅读学习之窗,思考,回忆,填充表格,辩证评价。 2.未自己生成的,按照教师总结的内容,自我予以完善。 生成:一民族(前提)→推翻清政府统治,反对民族压迫(民族革命);二民权(核心)→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政治革命);三民生(补充)→核定地价,涨价归公,国民共享(社会革命)。 评价:1、进步性 理论上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实现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愿望。实践上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是辛亥革命的重要理论指导。 2局限性:带有明显的时代局限和阶级局限。民族主义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民权主义没有将整个封建主义作为斗争对象;民生主义是不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这就决定了资产阶级革命派不可能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 1.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是课标要求掌握的内容,故这里着重讲解,使学生明白三民主义是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而其局限性也决定了其不能取得完全胜利。 2.运用教材中学思之窗,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阅读理解教材。教材就是最好的材料,通过阅读教材提取信息,利于培养学生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能力。 3.回顾初中知识,利于初高中衔接,更好的完成本部分学习。
阅读教材P119 ,概括《临时约法》的内容和评价。 2-3分钟 自主阅读教材P119关于《临时约法》的内容,思考回答其内容和评价。 1.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119 《临时约法》相关内容。提出问题:概括其内容和评价。2.特别要明确其资产阶级性质和为限制袁世凯专制而颁布,但效果未达到。 过渡:辛亥革命究竟是成功还是失败呢?理由是什么? 1.看书,思考,回答问题。 2.图画教材关键地方,书写关键词语,整理笔记。 生成: 内容:人民主权、平等自由、五权分立、责任内阁。 评价:近代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宪法,也是因人设法。 1.《临时约法》是中华民国的象征,也是其最主要的法律贡献,具有反专制的进步意义。 2.引导学生们阅读教材,利于其更好理解教材,以进一步明确《临时约法》的资产阶级性质和为限制袁世凯专制而颁布,但效果未达到。
学习任务三探革命之果 5-7分钟 结合教材和材料,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交流,点评提升。 材料一: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封建反动政府,结束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辛亥革命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是中国人民为改变自己命运而奋起革命的一个伟大里程碑。--江泽民在纪念辛亥革命九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材料二:从前皇帝自称为天子,如果有人说皇帝是强盗,可以打倒,别人一定把他看作疯子。相反在辛亥革命以后,如果有人想做皇帝或者拥护别人做皇帝,一定也被看作疯子。--《吴玉章文集》 材料三: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从1912-1919年,中国新建厂矿企业有470多家,新增资本达1.3 亿元以上,超过了过去的半个世纪。--《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集》 材料四:南京临时政府致力于社会生活方面的除旧布新,宣布改用阳历,颁布剪发辫、易服饰和废止缠足的法律;还颁布法定,革除大人、老爷等清朝官场的称呼。--统编历史教材 材料五:正如参加过中国同盟会的董必武所说:辛亥革命为新的革命斗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但它根本没有打碎封建军阀和官僚的国家机器。近代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经济基础,更是原封未动。中国的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主义的革命任务并没有完成。就这个意义说,辛亥革命是失败了。--金冲及的《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1.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最后一子目和结合PPT材料,提出问题:分析辛亥革命的意义与历史局限。 2.需要进一步解读:成功在于政治、经济、思想、社会生活等方面,还可以进一步扩展为打击帝国主义势力和在亚洲觉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失败在于没有改变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特别是缺乏一个强有力的政党,而之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中国共产党才是可以救中国的。 3.对其局限性可概括为:两没完成、一缺乏。 4.组织展示交流,进行点评提升。 1.通过教材和材料思考讨论回答辛亥革命的意义与局限。 2.不完善的自行予以完善,学会辩证看待问题。 生成:进步性 1.政治: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共和政体; 2.思想: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 3.经济: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4.社会:促进了社会生活向文明化变迁; 5.对外: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 局限性 1.没有解决近代中国的根本矛盾,没有完成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 2.它缺乏一个能够提供提出科学纲领、发动人民群众、组织严密的政党。 1.本部分是学习的重中之重,而教材给的内容相对较少,故补充一些材料来全面分析其意义与局限。 2.通过阅读分析教材和材料,提升学生的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素养。 3.同时对其局限性进行重点分析,为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做铺垫,加强学生们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 4.帮助学生用简短的语言概括,利于学生理解记忆。
课堂小结 2-3分钟 梳理近代中国各阶级救亡图存史实。 PPT展示如下: 地主阶级:开眼看世界、洋务运动;农民阶级:太平天国、义和团;资产阶级:维新变法、辛亥革命。→失败 只有中国共产党和马克思主义才能救中国。 1.引导学生回忆总结近代反侵略求民主的历程,进而说明其关键问题,就是一方面都失败了,说明各个道路都不适合中国,只有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共产党才是中国正确的选择,同时也是一次又一次的进步。2.想要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并不是一两次运动就可以达成的,这些尝试为最终的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实现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回忆总结,思考,感悟。 在宏观上把握辛亥革命,梳理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侵略求民主的历程。一方面都失败了,说明各个道路都不适合中国,同时也是一次一次进步,为最终的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实现创造条件。这样可以更好的构建知识体系,利于培养学生的广阔视野和家国情怀。
检测反馈 1-2分钟 1.2021年内蒙古学考10题:清史资料载“辛亥八月,乱党谋事于武昌。”这里的“乱党”指的是A.资产阶级维新派 B.资产阶级激进派 C.资产阶级革命派 D.义和团 2.2020全国三卷29题:清帝退位诏书稿由南京临时政府拟订,袁世凯收到后擅自在诏书稿上加入“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等内容发表。孙中山表示反对,致电袁世凯强调:“共和政府不能由清帝委任组织。”他们分歧的实质体现在A是否赞同共和体制B政府组建的主导权C是否进行社会革命D临时大总统选举 指导学生做题,帮助学生分析,说明解题思路,纠正错误认识。 思考并作答,巩固所学。 本习题具有层次性,第一道会考题,难度较低,第二道选自2020年三卷高考题,难度适中,符合本课所学知识,可以较好反馈所学。
板书设计 19.辛亥革命 一寻革命之因 1政治2经济3思想 等 二望革命之路 1三民主义 2《临时约法》 三探革命之果 1进步2局限 在课堂小结时师生共同回忆,在黑板上书写。 边听讲边记录。 1.本板书属于传统的类型,讲的什么就写什么,比较符合学生的认知,利于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2.适当转换语言表达,避免死板僵化。
课后作业 拓展作业:孙中山先生是伟大的革命先行者,1956年毛主席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题为《纪念孙中山先生》的文章,对孙中山先生作出了崇高的、科学的历史评价。请同学们查阅这篇文章并结合本课所学,谈谈你对孙中山先生的看法,撰写一篇小论文。 阅读题目,鼓励学生完成。 听清听懂,课后认真写作完成。 1.写作使人严谨。 2.利于巩固本课所学,提升史料实证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