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参考答案
题号
3
12
13
16
答案
A
D
C
B
B
B
D
D
1.A【解析】据材料整体意思和“布局严整”“体现出明确的规划思想和对社会秩序的强调”“体现
出先民长时间的占据和对聚落的不断改建”等关键信息,可知材料所涉先民因当时建筑技术、设
计、规划和布局水平不断发展,推动定居生活不断完善,故A项正确。阶级社会是以生产资料私
有制为基础、存在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的社会形态,出现于新石器时代晚期,且材料不能反映社
会分化明显,排除B项。礼仪制度建设指通过一系列规则和惯例指导人们在社交、宗教、政治等
场合的行为,体现文化价值观和社会规范,材料不能反映C项意思。即使当时先民过着较完善的
定居生活,但因生产力水平低下,依然面临恶劣自然环境和生存的挑战,排除D项。
2.D【解析】牛是古代农业生产的重要生产工具,秦朝《厩苑律》对牛的死亡数量和相关责任人的
治罪都进行严格规定,表明秦朝重视对牛的保护,进而反映了秦朝重视农业生产,故D项正确。
材料中对牛的死亡数量和对相关人员治罪的规定,是基于牛对于农业生产重要性的考虑,并非随
意治罪,且仅从这一条法律规定不能得出秦朝刑罚严酷的结论,A项错误。仅依据《厩苑律》中关
于牛的相关规定,无法得出秦朝法律体系完备的结论,B项错误。材料主要围绕对县、都官公服
牛的考核以及牛死亡后的责任判定,重点在于耕牛管理和农业生产相关,并非针对基层的人员、
事务等进行全面的管理描述,不能体现基层管理严密,C选项错误。
3.C【解析】前秦苻坚推行汉化改革,北魏孝文帝全面学习魏晋南朝制度,南朝政权不断调整机构
设置与官员职权以适应形势,这些改革有利于少数民族和地区的发展,有利于民族交融,从而推
动了当时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故C项正确。魏晋南北朝时期,除西晋外都处于分裂状
态,这些改革虽有利于民族发展和融合,但当时的民族矛盾也只是在一定程度上有所缓和,并没
有逐渐消弭,“巩固了南北方统一的势头”的说法也不符合史实,故A、B两项错误。材料关于前
秦、北魏和南朝政权改革的信息,都不能反映这些改革强化了土族对政治的垄断,D项的说法也
不符合史实,排除。
4.B【解析】朱熹强调“天理存则人欲亡”,将封建伦理道德上升到天理的高度,通过“格物致知”
等方法引导人们遵循天理。他广收门徒讲学,传播理学思想,培养人才,这些都有利于维护封建
统治秩序,故B项正确。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他的思想是对传统儒学的继承和发展,有其自
身特点,但“克服了传统儒学思想的缺陷”的说法不正确,A项错误。朱熹的核心思想是理学,强
化了儒学作为官方的主流意识形态,不利于传统文化的多元发展,C项错误。朱熹通过讲学等方
式传播理学,培养人才,其目的是让更多人接受理学思想,从而维护社会秩序,并非只专注于个人
学术问题研究,D项错误。
高三历史参考答案第1页(共6页)绝密★启用前
2024一2025学年高三逐梦星辰杯大联考
历史试题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
贴区。
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
清晰。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
试卷上答题无效。
如
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
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雾
:邮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满分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
题目要求。
1.由半地穴房屋聚合而成的新石器时代中期的村落遗址形态多样,既有方形房屋成排分布式的布
长
局,也有小型房屋三五成群聚堆分布式的格局。一些村落布局严整,体现出明确的规划思想和对
社会秩序的强调,另一些聚落的遗迹相互交错、层层叠放,有的地方还出现了被破坏、改动过的痕
迹,体现出先民长时间的占据和对聚落的不断改建。这说明,与材料相关的先民在当时
B
A.不断改进居住条件以完善定居生活
B.已经迈入了分化明显的阶级社会的门槛
斯
C.注重礼仪制度建设以改善群居生活
D.完全摆脱了恶劣自然环境和生存的挑战
童
2.秦朝《厩苑律》规定:“今课县、都官公服牛各一课,卒岁,十牛以上而三分一死;不盈十牛以下,及
杯
受服牛者,卒岁死牛三以上,吏主者、徒食牛者及令、丞皆有罪。”材料反映了秦朝
A.刑罚极其严酷
B.法律体系完备
C.基层管理严密
D.重视农业生产
阳
3.前秦苻坚重用汉族士人王猛,推行一系列汉化改革,加强中央集权;北魏孝文帝改革,迁都洛阳,
实行汉化政策,在官制上全面学习魏晋南朝制度,促进了民族融合与政治制度的发展;而南朝政
家
权在继承东晋制度的基础上,也不断调整机构设置与官员职权,以适应变化的政治形势。这表
明,这些改革
A.促使不同民族间矛盾逐渐消弭
B.巩固了南北方统一的势头
C.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D.强化了士族对政治的垄断
【高三历史第1页(共6页)】
4.朱熹认为“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强调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即通过接触世间万
事万物,在体会到各种知识的基础上加深对先天存在的“理”的体验,最终贯通明理。他还广收
门徒,在书院讲学,传播自己的理学思想,培养了众多理学人才。这些言行表明朱熹
A.克服了传统儒学思想的缺陷
B.致力于维护封建统治秩序
C.推动了传统文化的多元发展
D.专注于个人学术问题研究
5.从明朝中后期开始,黔东北的酿酒业有了很大发展,黔东北乡村几乎家家酿酒,每当粮食收获之
后,农人就会留出一定粮食用来酿酒,如思南县酿酒“角包谷烤者居多,用高粱烤者亦多”。又据
《植物名实图考》记载:“山农之粮…酿酒磨粉,用均米麦”。材料所涉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酿酒技术的领先
B.对外出口需求旺盛
C.粮食产量的增长
D.政府大力倡导鼓励
6.总理衙门在沈葆桢的奏请下,批准福建船政局第十二号至十五号轮船改造商船,但强调“从第十
六号起,应仍一律改造兵船,以无失设厂造船力图自强本意”。光绪十一年(1885年),船政大臣
裴荫森“坚与员绅约专造兵轮,永不准再造商船”。材料表明当时
A.船政重心受高层影响不断变化
B.求富观念逐渐被业界摒弃
C.海防形势直接影响船政业发展
D.商船市场已趋于饱和状态
7.下图为晚清时期国人对开埠通商认识的演变历程,这种演变折射出当时
1874年,商埠可使国家
1898年,虽吴淞开埠
1906年,商部与外务部
得税收之利,百姓得谋
洋人可由此深入长江
会议,拟饬山东等省新
生之需,城市繁荣发展
腹地,但支持开埠并
开商埠之区,
一律仿照
交通建设昌盛
制定设防计划
天津上海现行章程办理
重
农
小农
认识到
认识到
国防与
自开商埠
商埠
抑
思想
开埠商利
国防危机
商贸并重
以保利权
管理
商
:
1873年,认为受气候
1875年,西人来到中国
1898年,广开商埠,使各
环境和交通条件的限
悉心考察风土人情,粗
国相互掣肘:1905年,自
制,开埠通商无法兴
界遍布南北,中国各地
主开埠保护治外法权和
旺
的虚实尽付他人
主权
A.民众传统观念已彻底改变
B.学习西方仍局限于器物层面
C.国人的民族意识不断觉醒
D.商战思想已然占据主流地位
8.新中国成立后,在国际体育赛事长期缺席的情况下,周恩来积极推动中国体育代表团参与新兴国
际体育组织举办的赛事。他鼓励运动员在赛场上展现良好的精神风貌,同时安排随行人员在赛
事间隙与各国体育官员、运动员交流,分享新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成就与理念。周恩来关于发展
新中国体育事业的努力意在
A.塑造积极正面的新中国国家形象
B.摆脱意识形态对外交工作的束缚
C.提升与新兴国际组织的合作水平
D.打破国际体育界对新中国的孤立
【高三历史第2页(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