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卷】安徽省鼎尖教育2024-2025学年高三逐梦杯实验班大联考(4.11-4.12)历史试卷(PDF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安徽卷】安徽省鼎尖教育2024-2025学年高三逐梦杯实验班大联考(4.11-4.12)历史试卷(PDF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4-20 18:44:44

文档简介

高三历史参考答案
题号
3
12
13
16
答案
A
D
C
B
B
B
D
D
1.A【解析】据材料整体意思和“布局严整”“体现出明确的规划思想和对社会秩序的强调”“体现
出先民长时间的占据和对聚落的不断改建”等关键信息,可知材料所涉先民因当时建筑技术、设
计、规划和布局水平不断发展,推动定居生活不断完善,故A项正确。阶级社会是以生产资料私
有制为基础、存在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的社会形态,出现于新石器时代晚期,且材料不能反映社
会分化明显,排除B项。礼仪制度建设指通过一系列规则和惯例指导人们在社交、宗教、政治等
场合的行为,体现文化价值观和社会规范,材料不能反映C项意思。即使当时先民过着较完善的
定居生活,但因生产力水平低下,依然面临恶劣自然环境和生存的挑战,排除D项。
2.D【解析】牛是古代农业生产的重要生产工具,秦朝《厩苑律》对牛的死亡数量和相关责任人的
治罪都进行严格规定,表明秦朝重视对牛的保护,进而反映了秦朝重视农业生产,故D项正确。
材料中对牛的死亡数量和对相关人员治罪的规定,是基于牛对于农业生产重要性的考虑,并非随
意治罪,且仅从这一条法律规定不能得出秦朝刑罚严酷的结论,A项错误。仅依据《厩苑律》中关
于牛的相关规定,无法得出秦朝法律体系完备的结论,B项错误。材料主要围绕对县、都官公服
牛的考核以及牛死亡后的责任判定,重点在于耕牛管理和农业生产相关,并非针对基层的人员、
事务等进行全面的管理描述,不能体现基层管理严密,C选项错误。
3.C【解析】前秦苻坚推行汉化改革,北魏孝文帝全面学习魏晋南朝制度,南朝政权不断调整机构
设置与官员职权以适应形势,这些改革有利于少数民族和地区的发展,有利于民族交融,从而推
动了当时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故C项正确。魏晋南北朝时期,除西晋外都处于分裂状
态,这些改革虽有利于民族发展和融合,但当时的民族矛盾也只是在一定程度上有所缓和,并没
有逐渐消弭,“巩固了南北方统一的势头”的说法也不符合史实,故A、B两项错误。材料关于前
秦、北魏和南朝政权改革的信息,都不能反映这些改革强化了土族对政治的垄断,D项的说法也
不符合史实,排除。
4.B【解析】朱熹强调“天理存则人欲亡”,将封建伦理道德上升到天理的高度,通过“格物致知”
等方法引导人们遵循天理。他广收门徒讲学,传播理学思想,培养人才,这些都有利于维护封建
统治秩序,故B项正确。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他的思想是对传统儒学的继承和发展,有其自
身特点,但“克服了传统儒学思想的缺陷”的说法不正确,A项错误。朱熹的核心思想是理学,强
化了儒学作为官方的主流意识形态,不利于传统文化的多元发展,C项错误。朱熹通过讲学等方
式传播理学,培养人才,其目的是让更多人接受理学思想,从而维护社会秩序,并非只专注于个人
学术问题研究,D项错误。
高三历史参考答案第1页(共6页)绝密★启用前
2024一2025学年高三逐梦星辰杯大联考
历史试题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
贴区。
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
清晰。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
试卷上答题无效。

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
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邮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满分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
题目要求。
1.由半地穴房屋聚合而成的新石器时代中期的村落遗址形态多样,既有方形房屋成排分布式的布

局,也有小型房屋三五成群聚堆分布式的格局。一些村落布局严整,体现出明确的规划思想和对
社会秩序的强调,另一些聚落的遗迹相互交错、层层叠放,有的地方还出现了被破坏、改动过的痕
迹,体现出先民长时间的占据和对聚落的不断改建。这说明,与材料相关的先民在当时
B
A.不断改进居住条件以完善定居生活
B.已经迈入了分化明显的阶级社会的门槛

C.注重礼仪制度建设以改善群居生活
D.完全摆脱了恶劣自然环境和生存的挑战

2.秦朝《厩苑律》规定:“今课县、都官公服牛各一课,卒岁,十牛以上而三分一死;不盈十牛以下,及

受服牛者,卒岁死牛三以上,吏主者、徒食牛者及令、丞皆有罪。”材料反映了秦朝
A.刑罚极其严酷
B.法律体系完备
C.基层管理严密
D.重视农业生产

3.前秦苻坚重用汉族士人王猛,推行一系列汉化改革,加强中央集权;北魏孝文帝改革,迁都洛阳,
实行汉化政策,在官制上全面学习魏晋南朝制度,促进了民族融合与政治制度的发展;而南朝政

权在继承东晋制度的基础上,也不断调整机构设置与官员职权,以适应变化的政治形势。这表
明,这些改革
A.促使不同民族间矛盾逐渐消弭
B.巩固了南北方统一的势头
C.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D.强化了士族对政治的垄断
【高三历史第1页(共6页)】
4.朱熹认为“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强调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即通过接触世间万
事万物,在体会到各种知识的基础上加深对先天存在的“理”的体验,最终贯通明理。他还广收
门徒,在书院讲学,传播自己的理学思想,培养了众多理学人才。这些言行表明朱熹
A.克服了传统儒学思想的缺陷
B.致力于维护封建统治秩序
C.推动了传统文化的多元发展
D.专注于个人学术问题研究
5.从明朝中后期开始,黔东北的酿酒业有了很大发展,黔东北乡村几乎家家酿酒,每当粮食收获之
后,农人就会留出一定粮食用来酿酒,如思南县酿酒“角包谷烤者居多,用高粱烤者亦多”。又据
《植物名实图考》记载:“山农之粮…酿酒磨粉,用均米麦”。材料所涉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酿酒技术的领先
B.对外出口需求旺盛
C.粮食产量的增长
D.政府大力倡导鼓励
6.总理衙门在沈葆桢的奏请下,批准福建船政局第十二号至十五号轮船改造商船,但强调“从第十
六号起,应仍一律改造兵船,以无失设厂造船力图自强本意”。光绪十一年(1885年),船政大臣
裴荫森“坚与员绅约专造兵轮,永不准再造商船”。材料表明当时
A.船政重心受高层影响不断变化
B.求富观念逐渐被业界摒弃
C.海防形势直接影响船政业发展
D.商船市场已趋于饱和状态
7.下图为晚清时期国人对开埠通商认识的演变历程,这种演变折射出当时
1874年,商埠可使国家
1898年,虽吴淞开埠
1906年,商部与外务部
得税收之利,百姓得谋
洋人可由此深入长江
会议,拟饬山东等省新
生之需,城市繁荣发展
腹地,但支持开埠并
开商埠之区,
一律仿照
交通建设昌盛
制定设防计划
天津上海现行章程办理


小农
认识到
认识到
国防与
自开商埠
商埠

思想
开埠商利
国防危机
商贸并重
以保利权
管理

:
1873年,认为受气候
1875年,西人来到中国
1898年,广开商埠,使各
环境和交通条件的限
悉心考察风土人情,粗
国相互掣肘:1905年,自
制,开埠通商无法兴
界遍布南北,中国各地
主开埠保护治外法权和

的虚实尽付他人
主权
A.民众传统观念已彻底改变
B.学习西方仍局限于器物层面
C.国人的民族意识不断觉醒
D.商战思想已然占据主流地位
8.新中国成立后,在国际体育赛事长期缺席的情况下,周恩来积极推动中国体育代表团参与新兴国
际体育组织举办的赛事。他鼓励运动员在赛场上展现良好的精神风貌,同时安排随行人员在赛
事间隙与各国体育官员、运动员交流,分享新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成就与理念。周恩来关于发展
新中国体育事业的努力意在
A.塑造积极正面的新中国国家形象
B.摆脱意识形态对外交工作的束缚
C.提升与新兴国际组织的合作水平
D.打破国际体育界对新中国的孤立
【高三历史第2页(共6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