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鼎尖教育2024-2025学年高三下学期逐梦杯实验班大联考语文试卷(PDF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安徽省鼎尖教育2024-2025学年高三下学期逐梦杯实验班大联考语文试卷(PDF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6.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4-20 11:27:34

文档简介

高三语文参考答案
1.【答案】B
【解析】“是因为现代人更关注城市生活,对自然景象失去兴趣”错误。材料一中提到的是“手
持手机录制短视频的这一代人对于农业文明意象关注相对较少”,并未直接说明现代人失去对自
然景象的兴趣。
2.【答案】C
【解析】材料二明确指出“短视频以‘小’博‘大’,以短小的内容体量,通过内容复制和重复传
播,爆发出连接社会情感的巨大力量…在反复的传播中与大众情感共通”,这表明短视频能够
与大众产生情感共鸣,进而连接社会情感,并非如C选项所说“因缺乏情感共鸣,难以真正连接
社会情感”。
3.【答案】D
【解析】A项错误,因为材料二中提到短视频“难于复现凝视、联想等传统的审美体验”,说明短
视频并不能全面保留传统艺术中的细腻情感和深刻思想,它可能在某种程度上展现,但无法全面
保留。B项错误,因为材料二明确指出“文艺的‘短视频化’是不可阻止的媒介化趋势,但在更宏
观的文艺生态中,传统艺术的独立与多样性对于保持文艺生态健康更加重要和必要”,说明短视
频并非文艺传播的唯一有效路径,也没有在逐步取代传统艺术形式。C项错误,虽然短视频平台
借助了数字技术,但材料二中也提到“大模型技术优化取代传统的艺术素养和技艺的习得”是一
个趋势,并未说明短视频创作可以完全摆脱传统艺术素养和技艺的束缚。传统艺术素养和技艺
仍然是艺术创作中的重要部分。D项正确,材料二中提到短视频以其短小精悍的内容体量、易于
模仿复制的叙事和视听套路等特点,在反复的传播中与大众情感共通,这促使文艺创作在内容选
择上更加注重即时性和互动性,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快节奏和碎片化阅读习惯。同时,这种趋势也
影响了创作思维,使得创作者在构思作品时需要更加关注受众的需求和审美偏好。
4.【答案】
①对比古今信息获取途径,指出古代信息多靠文字转述,如今短视频极大增添视觉经验,凸显其
在现代社会的重要性,增强论证说服力。
②对比录制内容的宏大与平凡,点明电视倾向宏大景象,短视频聚焦生活烟火,展现其呈现人间
百态的优势,强化论证感染力。
③对比短视频中农业意象减少与城市景象增多,揭示农业文明向现代社会变迁趋势,加深论证深
度,引人思考社会文化变化
④对比短视频与文字符号评价,强调文字符号在表现“道”与记录内心情绪上的不可替代,提升
论证文化内涵,增强了论证的教育价值。
【评分细则】(每点2分,答出其中任意两点即可)
【解析】对比论证是一种将两个或多个事物进行对照,以突出差异、强化观点的论证方法。①
古代因交通工具简陋,生活半径小,信息大多依靠文字转述,亲眼所见范围有限。而现代社会,短
高三语文参考答案第1页(共11页)绝密★启用前
2024一2025学年高三逐梦星辰杯大联考
语文试题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
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晰。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
试卷上答题无效。
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
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短视频极大增添了人们的视觉经验。古代社会,人们的信息与知识绝大部分来自文字转述。
简陋的交通工具限制了生活半径,亲眼所见的范围十分狭小。譬如,又有多少古人真正见识过浩瀚
的大海或者郁郁葱葱的原始森林?照相机或者电影放映开启了视觉经验的另一个窗口。相对于电
视节目,短视频叙事更多注视人间百态。如果说,电视摄像机倾向于捕捉相对宏大、壮观、带有公共
性质的景象,那么,录制短视频的手机则深入生活的各个平凡角落,收集种种人间的烟火气息
或许人们可以察觉一个微妙的区别:相对于古人遗留的优美文辞,众多短视频之中农业文明意
象急剧缩减。唐诗宋词的明月清风、古渡扁舟、星垂平野、细草微风逐渐隐没,短视频之中的“社
会”推开自然景象挤到前台,占据了视野的中心:街道、社区、商铺、车水马龙、城市楼房、家居餐桌、
校园一隅;露面于手机屏幕的狗多半是家庭宠物,野鸭或者天鹅游弋于公园的人工湖。短视频诞生
于现代社会,农业文明正在交臂而过,手持手机录制短视频的这一代人对于农业文明意象关注相对
较少。当然,人文知识分子往往在另一个意义上评估这个文化交接。他们心目中,短视频与文字符
号的差距并非农业文明意象,而是思想的深度。人文知识分子的告诫是,不要因为影像符号的直观

而疏远甚至放弃文字符号。迄今为止,文字符号仍然是人类社会文化典籍的大本营。影像的拍摄,
既无法表现形而上的“道”,也无法记录内心细腻的情绪波纹
(摘编自南帆《短视频与大众文化生产》)
高三语文第1页(共10页)
材料二:
短视频以“小”博“大”,以短小的内容体量,通过内容复制和重复传播,爆发出连接社会情感的
巨大力量。短则数秒、长不过几分钟的短视频,摸索出一系列易于模仿复制的叙事和视听套路,例
如以反转凸显叙事戏剧性,以“爆点”直达情绪高潮等,在反复的传播中与大众情感共通。短视频
的重复和复制,反过来又加剧了文艺生产的浅显化、碎片化和同质化。德国批评家本雅明在《机械
复制时代的艺术》中提出,重复意味着艺术“光晕”的调谢、艺术独创与本真性的缺失。由此,短视
频内容的过度重复和复制一直为人们所诟病。
很多短视频用户有一种共识,刷短视频时有多爽,刷完就有多无聊空虚。短视频难于复现凝
视、联想等传统的审美体验,“短视频化”的文艺无法激发艺术想象和理性思考。当艺术传播转向
互联网平台,所有艺术都需要一张短视频面孔的通行证,甚至遮蔽或取代了原初的、完整的艺术,文
艺的“短视频化”已经危机显现。传统艺术试图通过崇高体验,以更大的力量唤起人类自身的理性
自觉。在传统的叙事中,尽管每一个故事屈从于宏大叙事,但作者依然能发挥主动性,对叙事有一
定的独立自主的权力,并由此保持理性思考和反思。但是在数字海洋的算法黑洞中,用户甚至丧失
了叙事中想象的自由
不仅如此,文艺创作中对数据和算法的强调,正在消解人类精神的主体力量。无论采用什么样
的内容生产模式,归根结底都无法脱离数据思维。在前数字时代,艺术借助不同的物质媒介完成对
素材的组织,读者或观众在不同的交互方式中体验艺术,并借以想象、联想生成意义,不同的艺术体
验和个体抽象的精神活动是艺术创造与表达不可或缺的部分。正如研究者指出的,数字媒体时代,
当媒介不再能决定艺术创作和艺术作品的本质特征,用户和数据库的关系取代了艺术家、观众和艺
术作品的关系,传统的、多样的艺术体验不复存在,如何高效、多样、灵活地处理数据成为首要问题,
人类的精神活动被操作行为取代。
此外,短视频平台借助数字技术降低内容生产的难度,降低复制成本,更加依赖对多元数字影
像的重新拼合生成内容。从虚拟现实技术到基于大模型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智能化发展趋向明显,
艺术创作从对现实的艺术虚构,转向对多元数字资源的选择、组合、拼贴,数字逻辑将文艺创作的重
心转向内容生成,而非内容创作,文艺创作从对现实的索引转向对数字资源的索引,大模型技术优
化取代传统的艺术素养和技艺的习得。早年有关人工智能能否参与艺术生产的质疑之声,已经被
湮没在智能技术迅速迭代和实现的浪潮里。短视频对日常记录的强大功能,也正在成为未来叙事
生成的数据资源、未来文艺作品中的世界。
高三语文第2页(共10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