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18《童年的水墨画》教学设计
【单元解读】
本单元围绕“多彩童年”这一主题,编排了《童年的水墨画》《剃头大师》《肥皂泡》《我不能失信》四篇课文。《童年的水墨画》以诗歌的形式,呈现了乡村儿童生活的多姿多彩、自由自在;《剃头大师》折射出童年生活的纯真与有趣;《肥皂泡》写出了儿童丰富的想象和美好的憧憬;《我不能失信》讲述了宋庆龄小时候诚实守信的故事。四篇课文从不同角度,呈现了多姿多彩的儿童生活,展现了童年生活的纯真和美好。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句子”。学生在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学习过“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这为“理解难懂的句子”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基础。本单元难懂的句子,有的是句子本身的意思难以理解,有的是句子字面意思不难,但只有理解了它内在的含义,才算是真正读懂了这个句子。本单元的精读课文引导学生学习运用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等方法来理解难懂的句子,略读课文引导学生自觉运用这些方法,“交流平台”对理解难懂的句子的方法进行了梳理、总结,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认识。
【文本解读】
《童年的水墨画》是一组儿童诗,以跳跃的镜头捕捉了乡村儿童生活的三个典型场景:溪边钓鱼、江上游泳、林中采蘑菇。课文以“童年的水墨画”为题,语言生动活泼,充满童真童趣,勾勒出一幅幅乡村儿童生活的欢乐画卷。
《溪边》一诗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儿童垂钓的场景。整首诗的描写既有色彩的点染,又有动静的转换,给读者带来视觉与听觉上的美好感受。诗歌先描绘平静的溪水把人影染“绿”, 再写水面钓竿上立着一只“红”蜻蜓,这一“绿”一“红”, 使画面充满色彩的美感。静静的溪水映着柳树,映着钓鱼孩子的倒影,静静的钓鱼竿,立着红蜻蜓,呈现出一种静态之美;而鱼上钩的一刹那,这种静立刻被打破了,溪水动了,人影碎了,鱼跃人欢,寥寥几句,动感十足,形成动态之美,这一静一动的转换,使画面变得生机盎然,充满乐趣。
《江上》描绘了一群水乡孩子江中嬉戏的欢乐画面。一群戏水的孩子,那样的调皮,像鸭群一样跳入水中,在水里你泼我溅地嬉戏,诗中把戏水的孩童比作“刚下水的鸭群”,把划动双臂比作“扇动翅膀”,这是儿童的思维与想象,充满童趣。接下来,“一阵水花”与“两排银牙”,信手拈来的比喻,将童年的烂漫和快乐渲染得淋漓尽致,鲜活的画面仿佛也定格在我们的头脑中。
《林中》描写了雨后的树林里孩子们采蘑菇的欢乐情形。诗的第二句将小蘑菇钻出泥土想象成头戴一顶斗笠,第三句又将孩子们的斗笠想象成雨后的蘑菇。两句诗将“小蘑菇”与“斗笠”互为比喻,妙趣横生,无论是雨后的小蘑菇,还是采蘑菇的小孩子,都使整个画面充满生命灵动的美感。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句子”,这是学生在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已经学过的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等要素基础上的延伸。本单元的精读课文引导学生学习运用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等方法来理解难懂的句子,略读课文引导学生自觉运用这些方法,“交流平台”对理解难懂的句子的方法进行了梳理、总结,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认识。
【教学目标】
文化自信:体会儿童丰富的想象力,感受童年幸福快乐的生活和美好的愿望。语言运用:联系上下文理解诗句的意思。思维能力: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背诵喜欢的诗歌,感悟儿童诗的特点。审美创造: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
【教学重难点】
能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诗句;能展开想象说出诗句所描写的画面,品味词句所表达的情趣,感受乡村孩子的童年生活乐趣。(重点难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谈话导入,理解课题
童年是一个美丽的百花园。童年,也总是离不开一个“玩”字。你们喜欢玩吗?会玩什么呢?
古代的小孩子,喜欢玩什么?呈读几首古诗说说诗中的小孩子分别在玩什么:《池上》——采莲;《小儿垂钓》——钓鱼;《村居》——放风筝;《夜书所见》——挑促织(捉蛐蛐)。
今天我们来学习第18课,写的也是乡村孩子的“玩”。揭示课题:童年的水墨画。齐读课题,相机认识并指导写“墨”字:
墨:黑+土,墨就是一种黑色的土;墨是中国古代的文房四宝之一(图片)。
了解什么叫“水墨画”,指名说一说,再看课文插图:水墨画就是用水调墨,有时也会加入一些颜料,画出来的中国画。
这里的“水墨画”,其实是一个比喻,指的是作者写的一组诗。看看课文,作者画了哪几幅“水墨画”?
相机板书:组诗溪边江上林中
◎学习活动一初读感知,识字学词
1.出示学习要求,学生自读课文:
读一读:大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想一想:三幅“水墨画”中的孩子们分别在做什么?
2.检查反馈,指名朗读三首诗,相机识字学词:
(1)指名读《溪边》,相机正音:“当作”,“当”读四声;“染”,读准卷舌音;“扑腾”,拟声词,要读得紧凑些;“碎”,读好平舌音。
重点学习“染”字。
①理解字义:出示“染”的不同字义,选一选;
②字理识字:染料,通常是从植物中提取出来的,你从“染”字中看出来了吗?(木)染料中需要加入什么呢?根据“染”字说一说(水);染色,需要反复进行多少次呢?(九,表示很多次)。
③写一写“染”字。
(2)指名朗读《江上》,视情况相机正音“戏耍”“扇动”“拨动”“浪花”“你拨我溅”“水葫芦”等词。
(3)指名读《林中》,视情况相机正音“清清爽爽”“一串串”“一顶斗笠”“蘑菇”等词。
3.梳理内容,整体感知。
三幅“水墨画”里都有小孩子,他们分别在做什么呢?
指名交流,形成板书:溪边钓鱼、江上戏水、林中采蘑菇
4.过渡:这些事情你们做过吗?让我们先去体验一下溪边钓鱼的乐趣。
◎学习活动二品读《溪边》,感受垂钓之趣
垂柳把溪水当作梳妆的镜子,
山溪像绿玉带一样平静。
人影给溪水染绿了,
钓竿上立着一只红蜻蜓。
忽然扑腾一声人影碎了,
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
1.你从哪里知道这首诗写小朋友们在钓鱼?指名说一说。
如:“钓竿上立着一只红蜻蜓”,有钓竿,说明在钓鱼。“扑腾一声人影碎了”,人影碎了,说明鱼儿上钩了。“草地上蹦跳着鱼儿”,说明鱼儿掉上来了。
2.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同桌你一句我一句,互相说一说。
3.全班交流,理解诗句意思,感受钓鱼乐趣
◇垂柳把溪水当作梳妆的镜子,/山溪像绿玉带一样平静。
(1)这里的“镜子”是指什么?溪水为什么可以当作垂柳梳妆的镜子?
(2)这里的“绿玉带”又是指什么?为什么说山溪像绿玉带?
(3)你从这个诗句中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呢?交流后出示:
碧绿的垂柳倒映在清澈的溪水里,一条弯弯曲曲的山溪静静地流淌。
(4)你更喜欢哪一种表达?为什么?
指名交流,引导体会诗句丰富的想象:把垂柳倒映在清澈的山溪里,想象成“垂柳把溪水当作梳妆的镜子”;把弯弯曲曲的山溪,想象成“绿玉带”。
◇人影给溪水染绿了,/钓竿上立着一只红蜻蜓。
(1)人影为什么会被溪水“染绿”呢?引导学生联系前一句说一说。
(2)钓竿上立着一只红蜻蜓,想象一下小朋友当时的表情是怎样的
(3)你从这两句诗中看到了怎样的画面?交流后出示:
钓鱼的小朋友倒影在碧绿的溪水中,钓竿上还站立着一只红蜻蜓。
(4)你更喜欢哪一种表达?为什么?
指名交流,引导抓住“染”字,体会诗句丰富的想象和表达的情趣:
◇忽然扑腾一声人影碎了,/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
(1)你仿佛看见了怎样的画面?交流后出示:
突然,鱼儿上钩了,溅起一阵水花。钓上来的鱼儿在草地上蹦跳着,孩子们笑得很开心极。
(2)你更喜欢哪一种表达?为什么?
指名交流,引导体会“草地上蹦跳着……笑声”,体会诗句丰富的想象和表达的情趣。
4.呈现一幅AI配图,评一评是否符合这首诗所描写的情境。
5.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然后背一背。
◎随堂练习,指导写字
1.认读本课要写的11个字。
2.仔细观察并交流:除了前面写过的“墨”和“染”,还有哪个字你觉得是容易写错的?
3.教师示范书写“腾”“碎”“拨”“爽”“蘑”等字,学生在写字本上写一写。
重点关注:腾的下面是个“马”,碎的右边一竖的长度,拨的右边是竖折。
第二课时
◎课前练习,听写词语
水墨画染色钓竿扑腾破碎
拨动浪花葫芦清爽蘑菇
上节课我们走进了《溪边》这幅童年的“水墨画”,通过品味诗句,想象画面,感受到了童年钓鱼的乐趣。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进另外几幅童年的“水墨画”,去感受乡村小朋友不一样的童年乐趣。
◎学习活动三品读《江上》,感受戏水之趣
像刚下水的鸭群,
扇动翅膀拍水戏耍。
一双双小手拨动着浪花,
你拨我溅笑哈哈。
是哪个“水葫芦”一下钻入水中,
出水时只见一阵水花两排银牙。
1.这首诗写的是乡村小朋友在江中戏水,你从哪里知道的?
2.你最喜欢这首诗中的哪一句?说说喜欢的理由。
交流中相机引导理解:“下水的鸭群”“水葫芦”都是用来比喻在江上戏水的小朋友,这样的比喻写出了这些小朋友水性好,玩得很开心、很自由。
3.作者为什么会写出“一阵水花两排银牙”的小细节呢?作者是这么说的:
《江上》这首诗,是我对童年生活的回忆。小时候有一年夏天,我在家乡的小河里游泳,和一位表哥在水中争夺一根撑船的竹竿。两人面对面站在齐胸深的水里,各自抓紧竹竿,一拉一推。竹竿在我胸前晃动,忽听啪的一声,竹竿一下重重地碰在嘴上,把我的一颗门牙打断了,于是,对“一阵水花两排银牙”终身难忘。
◎学习活动四品读《林中》,感受采菇之趣
松树刚洗过澡一身清清爽爽,
松针上一串串雨珠明明亮亮。
小蘑菇钻出泥土戴一顶斗笠,
像一朵朵山花在树下开放。
是谁一声欢叫把雨珠抖落,
只见松林里一个个斗笠像蘑菇一样。
1.这首诗写的是乡村小朋友在采蘑菇,从哪个诗句可以看出来?
出示图片,了解“斗笠”和“蘑菇”的相似之处。
2.你最喜欢这首诗中的哪一句?说说喜欢的理由。
指名自由交流,
◎学习活动五拓展阅读,感受更多童趣
1.说说《童年的水墨画》这三首诗有什么共同点,为什么可以成为组诗?
如:都是写小孩子,都写乡村儿童的生活,都写出了孩子们的快乐……
其实,《童年的水墨画》这组诗一共有六首诗。
2.拓展阅读《街头》
听不见马路上车马喧闹,
哪管它街头广播声高。
书页在膝盖上慢慢翻动,
嘴角旁牵动着一丝抹不掉的笑;
阳光从脚尖悄悄爬上膝盖,
也想看“黑旋风”大战“浪里白条”。
(1)这是《童年的水墨画》组诗的第一首,读一读。
(2)这首诗写了小朋友在干什么呢?你是从哪个诗句中知道的?
(3)你知道小朋友在读什么书吗?“黑旋风”和“浪里白条”都是《水浒传》中的梁山好汉。
(3)了解作者是怎样写出这首诗的。
当时作者的工作单位(重庆市文联)附近有好几个小书摊,作者上下班,常常看见三三两两的小孩子埋着头、弓着腰在看连环画,一看就是半天。作者对这样的画面印象十分深刻,于是写下了《街头》这首儿童诗。
3.拓展阅读《花前》
目光一次次从花上移到纸上,
心里早画下花儿的模样。
一支蜡笔在纸上轻轻滑动,
一朵鲜花在纸上慢慢开放。
一只蜜蜂绕着画纸飞了一圈,
它好像已闻到花儿的清香。
(1)读一读这首诗。
(2)说说这首诗写了小朋友在做什么?从哪里看出来的?
(3)小朋友在画什么?画得好不好?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4)了解作者创作这首诗的背景:
《花前》这首诗是作者陪小孙女去公园练习写生时创作的。那时正是春天,百花齐放,蜂飞蝶舞,常有小蜜蜂在身旁飞过,所以有“一只蜜蜂绕着画纸飞了一圈,它好像已闻到花儿的清香”的想象。
4.拓展阅读《树下》
黄桷树撑开一柄翠绿的伞,
一群白鸽在浓荫中飞翔。
阳光从叶缝间悄悄地看,
千百只眼睛织成一张光的网。
仿佛老树也变得年轻了。
一次次鼓着绿色的手掌。
(1)这是《童年的水墨画》这组诗里面最难读懂的一首。听老师读一读。
(2)这首诗写的也是小朋友们在玩,在哪里玩?玩什么?你从哪里知道的?
从“仿佛老树也变得年轻了”“一次次鼓着绿色的手掌”可以看出,小朋友们在树下玩耍。
◎布置作业,感受更多童趣
你的童年生活中有没有一些有趣的画面呢?课后试着像作者这样展开想象,写一首小诗吧。
板书设计
童年的水墨画
溪边:钓鱼 垂柳 溪水 钓竿 (静中有动)
江上:戏水 鸭群 浪花 笑声 (欢乐活泼)
林中:采蘑菇 松树 蘑菇 斗笠 (充满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