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 教学设计(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 教学设计(表格式)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4-20 21:55: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 10 课教学设计
课题 辽夏金元的统治
课型 新授课R 章/单元复习课□ 专题复习课□ 习题/试卷讲评课□ 学科实践活动课□ 其他□
一、课标要求及课标分析
通过了解辽夏金元诸政权的建立、发展和相关制度建设,认识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学什么 辽、夏、金、元政权概况和辽、夏、金、元制度建设概况。包括各个政权的建立与发展、辽朝的南北面官制度、辽朝的四时捺钵制、西夏的“一官二称”、金朝的猛安谋克制、元朝中央行政制度和地方行政体制、元朝边疆管理与民族政策。同时,通过学习本课内容,认识少数民族政权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学到什么程度 1.学生将会理解 通过学习本课内容学生将会理解并概括辽朝的南北面官制度、辽朝的四时捺钵制、西夏的“一官二称”、金朝的猛安谋克制、元朝中央行政制度和地方行政体制、元朝边疆管理与民族政策等内容。
2.学生将会知道 通过学习本课内容学生能够指出辽、夏、金、元政权概况。
3.学生将能够 通过学习本课内容,能够分析少数民族政权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怎么学 1.通过史料分析与教材研读相结合、表格归纳等方式概括辽、西夏、金、元政权概况。2.通过自主探究学习、以时间轴形式概括辽、西夏、金的制度建设概况。3.通过温故知新、表格归纳,简述辽、西夏、金与两宋的战与和。4.通过教师讲述与教材精读相结合、小组探究与分析等方式突破本课重点,了解元朝的制度建设,概括元朝巩固统一的措施。5.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通过小组探究与分析,评价少数民族政权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二、教学内容分析
首先,从教学内容分析。本课共有四个子目,基本按照时间顺序设置。第一子目“辽与西夏”简介辽、西夏两个政权的概况。先讲建立最早的辽朝。西夏建立政权较晚,但政权建立前有一段作为藩镇发展的历史,课中也有简略交代。制度方面主要介绍了辽朝的南北面官制度和西夏的一官二称。第二子目“金朝入住中原”,则介绍了金朝的建立和扩张,以及由于继续推行和发展猛安谋克制度,而出现的“大定之治”。第三子目“从蒙古崛起到元朝统一”作为本课的重点内容,先简述蒙古汗国建立和扩张的情况;其次,介绍元朝的建立和统一;最后讲述元朝巩固统一的措施。第四子目“元朝的民族关系”,共有三部分内容。第一部分内容讲述蒙古族和回族的初步形成;第二部分内容叙述元朝的“四等人制”民族政策;第三部分讲述元朝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及元朝的灭亡。其次,从教学内容在单元中的位置分析。第10课《辽夏金元的统治》在本单元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承上指的是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讲述北宋与辽、西夏的对峙,南宋与金、西夏的并立的时候,学生对辽、夏、金统治较为陌生,本课内容不仅可以填补这一空白,还可以起到温故知新的作用。启下指的是通过学习本课内容,了解辽夏金元的政权概况和制度建设,为学习第11课《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与文化》内容时做好铺垫。最后,从对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功能价值分析。通过学习本节课内容,了解辽夏金元几个政权概况,认识少数民族政权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从而能够把握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发展趋势,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基于以上的教学内容分析,本次教学设计将第一子目和第二子目整合为“辽、西夏、金的统治”,第三子目和第四子目整合为“从蒙古崛起到元朝统一”。其中,将“从蒙古崛起到元朝统一”列为本课的重点,通过教师讲述与教材精读相结合、小组探究与分析等方式,让学生掌握元朝的制度建设,概括元朝巩固统一的措施等重点内容。本课难点是认识少数民族政权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史料分析与教材研读相结合,让学生在课后以作业的形式完成。
三、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分析本课授课对象是高一学生。在初中通过学习七年级下册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第8课《金与南宋的对峙》、第10课《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第11课《元朝的统治》,已经掌握了辽夏金元政权的更迭和相关制度。但是,受到传统史学观念影响,学生容易将南北政权关系简单化理解为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对汉民族政权的“入侵”、“压迫”。所以,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在唯物史观指导下,对少数民族政权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做出正确认识。2.学生的个体情况分析从历史课堂欢迎程度来看,大多数学生较喜欢历史课,有助于历史教学顺利开展;从期中考试答题及成绩分析,学生存在阅读量不够、书写速度慢、基础知识不牢固等问题,需要引导学生多读多写,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梳理基础知识。3.学生对历史学习方法的掌握及学习困难分析学生对知识系统化、内容条理化和要点简练化等方面欠缺,需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引导培养学生掌握历史学习法,提高历史成绩。
四、学习目标确定
1.通过教材研读与识图相结合、绘制时间轴、表格梳理等学习方式,了解辽夏金元少数民族政权的建立者、民族、所处地区等基本信息,能够用时间轴的形式概括辽夏金元诸政权更迭和对峙的时序脉络。2.通过教材研读与史料分析相结合、小组问题探究与学习等方式,概括辽夏金元少数民族政权治理措施的内容,能够选择、组织和运用相关材料,评价北方民族政权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五、学习重点难点
1.学习重点内容“从蒙古崛起到元朝统一”是本课重点内容,从中央行政中枢、地方行政体制、边疆管理措施和民族政策等方面掌握元朝巩固统一的措施。依据:内容较多,历史影响较大。2.学习难点“认识北方民族政权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是本课难点,从民族交融、中外交流等方面认识北方民族政权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依据:“认识北方民族政权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是在学习本课的基础上,搜集和分析相关材料才能得出,需要一定的时间和相关史料。
六、学习评价设计
等级 要求 评价方式
水平1 能够有条理地讲述讲述辽夏金元的统治,概述辽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基本进程。 用观察法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检测学生是否能够有条理地讲述辽夏金元的统治
水平2 能够利用历史年表、历史地图等方式对辽夏金元的统治相关史事加以描述。 用师生共同评价的方式对学生绘制的时间轴进行批判,以此检测学生对辽夏金元时空脉络和重要制度掌握程度。
水平3 能够把握相关史事的时间、空间联系,运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术语对北宋与辽、西夏的对峙,南宋与金、西夏的并立,元朝的统一等史实加以概括和说明。 1.用观察法观察学生对教材和史料概括分析能力、小组问题探究与学习时合作程度。2.用提问的方式,检测学生对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等内容了解程度。
水平4 能够在正确的历史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下,全面、客观地论述北方民族政权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用课后检测的方式,以作业的形式留给学生,检测学生是否能够选择、组织和运用相关材料,对北方民族政权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提出自己的认识。
七、学习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环节一:导学(以教师为主,导入新课)教师活动11.PPT展示图文材料,并提问:材料中“八儿罕(喀什噶尔)”指的是喀拉汗王朝。那么材料中出现的“桃花石”、“契丹”分别指的是哪些国家?史料:2.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答案补充。指出“桃花石”是沿陆路向北向西传播的代表中国的名称。在这一过程中北方民族政权起到了推动作用。有很多学者认为“桃花石”很可能是“拓跋”的音变。3.PPT展示学习目标,让学生了解本课的重点是“从蒙古崛起到元朝统一”。学习目标:1.通过教材研读与识图相结合、绘制时间轴、表格梳理等学习方式,了解辽夏金元少数民族政权的建立者、民族、所处地区等基本信息,能够用时间轴的形式概括辽夏金元诸政权更迭和对峙的时序脉络。2.通过教材研读与史料分析相结合、小组问题探究与学习等方式,概括辽夏金元少数民族政权治理措施的内容,能够选择、组织和运用相关材料,评价北方民族政权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3.学习重点与难点⑴重点:从蒙古崛起到元朝统一。⑵难点:认识北方民族政权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学生活动11.思考一分钟左右,回顾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中“桃花石”指的是宋朝;“契丹”指的是辽朝。2.集体朗读学习目标,了解本课学习内容重点是“从蒙古崛起到元朝统一”。3.认真听讲,做好课堂笔记。活动意图说明:1.通过问题探究与学习,引导学生认识少数民族政权在中国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为即将展开的教学活动做好铺垫。同时,拓展学生的认知领域,增强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2.学习目标的展示有利于学生带着目标学习,对教学展开有着重要推动作用。环节二:展学(学生为主,辽、西夏、金的统治)教师活动21.PPT展示图文材料和学习任务,引导学生阅读第一子目、第二子目,梳理辽、西夏、金的政权概况和制度建设。学习任务1:阅读第一、二子目,了解并概括辽、西夏、金政权概况,完善表格。学习任务2:根据材料,阅读第一子目,了解并概括辽朝的制度建设概况。学习任务3:根据材料,阅读第一子目,了解并概括西夏的制度建设概况。学习任务4:根据材料,阅读第一子目,了解并概括金朝的制度建设概况。学习任务5:根据所学知识,分析辽夏金三个政权的制度共同特点及共同影响。学习任务6:根据第九课所学内容,概括辽、夏、金与两宋的战与和概况,完善表格。学习任务7:时间轴的形式画出辽、西夏、金的政治制度,完成对本节内容的总结。史料1:宋辽时期全图史料二史料3:契丹……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因俗而治,得其宜矣。——《辽史》卷四五《百官志》史料4:猛安者千夫长也,谋克者百夫长也,以三百户为谋克,谋克十为猛安……壮者皆兵,平居则听以佃渔射猎习为劳事,有警则下令部内,及遣使诣诸猛安、谋克征兵。——[元]脱脱:《金史》卷44《志第二十五·兵制》,北京:中华书局,19752.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观察和评价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表现,并对学生遇到的难点问题进行指导。学生活动21.通过教材研读与识图相结合、绘制时间轴、表格梳理等学习方式,概括辽、西夏、金的政权概况和制度建设,完善表格,加深理解辽、西夏、金的政权概况和制度建设。2.用时间轴的形式画出辽、西夏、金的政治制度,并上台展示。同时,与教师共同对展示的作品进行评价。3.自主探究问题与学习的过程中,认真听讲,做好课堂笔记。活动意图说明1.通过让学生研读教材研读与史料分析,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能力,提高学生对辽夏金政权概况和制度建设认识。2.通过让学生绘制时间轴和识图,强调时空观念的重要性,掌握辽夏金诸政权更迭和对峙的时序脉络。3.通过温故知新环境,衔接第9课内容,使学生对辽宋夏金政权并立形成整体性认识。4.通过观察学生的自主学习表现和师生共同评价,落实学教评一体化。环节三:互学(学生为主,从蒙古崛起到元朝统一)教师活动31. PPT展示图文材料和学习任务,引导学生阅读第三子目、第四子目,梳理元朝的政权概况和制度建设。学习任务1:阅读第三子目,了解并概括从蒙古崛起到元朝统一发展历程。学习任务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了解元朝巩固统一的措施,概括元朝中央行政制度概况。学习任务3: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了解元朝巩固统一的措施,概括元朝地方行政体制概况。学习任务4: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朝边疆管理措施。学习任务5:根据材料,结合第四子目知识,了解元朝巩固统一的措施,概括元朝民族政策。学习任务6在辽、西夏、金的政治制度时间轴中,补充元朝内容。史料1:史料2:行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中书省)为表里……以省官(中书省官员)出领其事……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 ——《元史·百官志七》史料3:行省 “诸行省用及(超过)千定(锭),必咨都省” “决大狱,质疑事……皆中书报可而后行”。 ——《元史·百官志七》史料4:元统治者吸取了汉唐以来地方割据势力据险对抗中央政府这一教训,地方区域的设置,人为地使自然区域割开,造成犬牙交错的局面。 ——李怀孔《中国古代行政制度史》2.在学生小组探究问题与学习的过程中,用观察法观察学生对教材和史料概括分析能力、小组问题探究与学习时合作程度,并对学生遇到的难点问题进行指导。3.对课堂进行总结。4.发布课后作业。鼓励学生寻找史料,根据史料,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少数民族政权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学生活动31.通过教材研读与史料分析相结合、小组问题探究与学习等方式,概括从蒙古崛起到元朝统一发展历程和元朝巩固统一的措施。2.在已画的时间轴上补充元朝内容,并上台展示。同时,与教师共同对展示的作品进行评价。3.小组问题探究与学习活动中积极参加,认真听讲,做好课堂笔记。活动意图说明1.元朝的统一和巩固统一的措施是本课的学习重点内容。利用地图和文献材料来设计问题,一方面可以让学生认识到元朝巩固统一的措施对后世的重大影响,以及元朝对边疆的管理为我国辽阔疆域的形成起到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能力,进一步认识少数民族政权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2.以作业的形式突破本课的难点,目的是为了给学生更充足的时间寻找史料,加深对少数民族政权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认识,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八、板书设计
九、作业与拓展学习设计
材料一 从辽、金朝起,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以空前的规模向北方传入,汉族向北方迁徙也空前增加,极大地改变了草原树海的面貌。辽、夏、金的政治制度也发生一系列变化。游牧部族的制度无法再继续下去,而向着中原农耕民族的组织制度演变。——武玉环《中国大通史·西夏》材料二 虽然各政权之间战争不断,但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交流频繁,民族融合是主流,都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作出了贡献。例如:辽有自我独特的医学针灸、防腐技术和历法,又有契丹汉族结合的建筑风格……——龚书铎《金戈铁马的交汇》材料三 忽必烈一路走来,带来了游牧文明的草原文化与农耕文明的中原文化大融会、大交流、大发展的局面。……上都城(会宁府),孔庙倍受尊崇。这里,帝师寺蒙古学得到传扬。这里,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萨满教各倡其门,庙宇、道宫、佛殿庄严肃穆、香火兴隆。这里云集天下客商。这里,旅行家、科学家、政治家、学者往来频繁。 ——殷继红《元上都文化》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少数民族政权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十、特色学习资源分析、技术手段应用说明
1.教学资源历史图片、历史地图、文字史料、多媒体。2.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法、创设情境法、讲授法、比较法、归纳总结法;史料研习、课堂讲授与精读教材相结合。
十一、教学反思与改进
2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