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张家口市一中 2024-2025 学年高二 3 月月考语文试
题
一、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 2 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诸子之学,兴起于先秦,绵延于此后中国思想的整个历史衍化过程,其内在
品格是历史的承继性以及思想的创造性和突破性。我们今天研究诸子之学,要从“
照着讲”和“接着讲”两个方面来理解。
一般而言,“照着讲”主要是从历史角度对以往经典作具体的实证性研究,
诸如训诂、校勘、文献编纂,等等。这方面的研究涉及对以往思想的回顾、反思,
既应把握历史上的思想家实际说了些什么,也应总结其中具有创造性和生命力的内
容,从而为今天的思考提供重要的思想资源。
与“照着讲”相关的是“接着讲”。从思想的发展与诸子之学的关联看,“
接着讲”接近诸子之学所具有的思想突破性的内在品格,它意味着延续诸子注重思
想创造的传统。特别是近代以来,“接着讲”无法局限于原来的范围,因为它无法
回避中西思想之间的关系。在中西之学已相遇的背景下,“接着讲”同时展开为中
西之学的交融,从更深的层次看,这种交融具体展开为世界文化的建构与发展过程
。中国思想传统与西方思想传统都构成了世界文化的重要资源,而世界文化的发展
,则应该以二者的互动为其重要前提。
“照着讲”和“接着讲”二者无法分离。从逻辑上说,任何新思想的形成,
都不能从“无”开始,它总是基于既有的思想演进过程,并需要对既有思想范围进
行反思和批判。“照着讲”的意义,在于梳理以往的思想发展过程,打开前人思想
的丰富内容,为后继的思想提供理论之源。在此意义上,“照着讲”是“接着讲”
的出发点。然而,仅仅停留在“照着讲”,思想便容易止于过去,难以继续前行,
更无助于思想的创新。就此而言,在“照着讲”之后,需要继之以“接着讲”。“
接着讲”的基本精神,是突破以往思想或推进以往思想,而新的思想系统的形成,
则是其逻辑结果。进而言之,从现实的过程看,“照着讲”与“接着讲”总是相互
渗入:“照着讲”包含对以往思想的逻辑重构与理论阐释,这种重构与阐释已内含
“接着讲”;“接着讲”基于已有的思想发展,也相应地内含“照着讲”。
(摘编自杨国荣《历史视域中的诸子学》)
材料二:
“兼爱”是墨子思想的核心,“兼爱”就是“远施周遍”的爱。它的根本出
发点,是为了阻止“强必执弱,富必侮贫,贵必傲贱,诈必欺愚”(《墨子·兼爱
中》)的霸道行为,使穷苦人民和弱小的诸侯国家能摆脱灭亡的命运。“兼爱”着
眼于实利,没有停留在空泛的道德说教上。对穷苦人民“兼爱”,就要实现“饥者
得食,寒者得衣,劳者得息”(《墨子·非命下》),就要做到“为万民兴利除害
”。对弱小国家“兼爱”,就是竭力帮助它不受大国的侵略。
“兼爱”说是对儒家“仁爱”说的突破。孔子的学说以仁爱为中心,强调“
亲亲”(爱其亲人)为本。人有亲疏之别,因此爱也有薄厚之分。墨子突破儒家“
仁爱”的保守性和狭隘性,让人无亲疏、无等级、无差别的完全平等的“兼爱”,
把人民从原来作为被“爱”的陪衬角色确立为被“爱”的主体对象,甚至要求君主
也做到“爱民谨忠、利民谨厚”。这与古代的大同思想相通或相同。
大同思想起源于三皇时代,孔安国在《尚书序》中解释说,“《三坟》是伏
羲、神农、黄帝等三皇的典籍,言大道也;《五典》是少昊、颛顼、高辛、帝尧、
虞舜的典籍,言常道也”。这里的大道、常道即指“大同社会”的思想。这种思想
在《诗经》里也有所体现,如《诗经·魏风》中的《硕鼠》篇,主题就是希望找到
“安居乐业、劳有所获、永无悲号”的“乐土”。这里虽然没有说“大同”一词,
但向往乐土的美好理想就是对大同社会的向往。大同思想在《墨子》一书中得到了
完整的体现,墨子的“兼爱”思想,给大同社会绘制了详细的蓝图,最后在《礼记
·礼运》中才得以有完整的表述。如“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
,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是故谋闭而不兴,
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大同思想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伟大理想,历代贤人志士为此前赴后继。其中
最著名的是康有为和孙中山。康有为写了《大同书》,设想未来的大同社会是一种
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没有剥削的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人们物质文化生活
水平很高。国界消灭,全世界统一于一个“公政府”之下,没有战争。政治上实行
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制度,没有贵贱等级。男女完全平等,家庭已消灭,不存在父
权、夫权压迫。孙中山的大同理想主要内容是:土地国有,大企业国营,但生产资
料私有制仍然存在,资本家和雇佣劳动者两个阶级继续存在,生产力高度发展,人
们生活普遍改善,国家举办教育、文化、医疗保健等公共福利事业供公民享用。孙
中山把“博爱”“天下为公”“世界大同”视为终生奋斗的理想,他说,努力普及
博爱思想,使“地尽五洲,时历万世,蒸蒸芸芸,莫不披其泽惠”成为“人类之福
音”。可见,孙中山的“博爱”思想是超越国界的。
今天,大同思想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也是世界人类文明的文化遗产
,对解决全球发展的难题有着积极的时代意义。
(摘编自李广星李之文《论墨子的兼爱大同思想》)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照着讲”注重对经典的整理和实证性研究,主要是为了发掘历史上思想家
的思想内涵,为后继的思想发展提供理论之源。
B.“接着讲”不仅要突破诸子之学原有的内在品格,还要突破诸子之学原有的
思想范围,并实现与西方思想的逐步融合。
C.墨子的“兼爱”思想具有清晰的历史渊源,它超越了儒家“仁爱”的保守和
狭隘,具有历史的继承性和思想的创造性。
D.康有为和孙中山都有超越国界建设“大同社会”的理想,但实行什么样的社
会制度,二人提出的设想有着很大的区别。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照着讲”和“接着讲”的内涵完全不同又无法分离,二者呈现出辩证统一
的关系。
B.要实现世界文化的交融与发展,有必要把“诸子之学”从“照着讲”逐渐过
渡到“接着讲”。
C.材料二多次引用《墨子》的原句来阐释“兼爱”思想,这本身就是“照着讲
”的体现。
D.“兼爱”大同思想过于理想化,脱离社会实际,所以中国历史选择儒家作为
正统思想。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符合材料一最后一段观点的一项是()
A.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B.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
笃行之
C.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D.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
4.为什么说墨子的兼爱思想“给大同社会绘制了详细的蓝图”?请结合材料二举
例说明。
5.面对当前全球发展的“四大赤字”(指治理、信任、和平、发展赤字),平主席向世界呼吁“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出“四个坚持”:坚持公正合理,
坚持互商互谅,坚持同舟共济,坚持互利共赢。请结合两则材料,谈谈你对此的理
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神医归来
徐全庆
肖玉楼看见了一个人,一个五年前被他医死的人。
那人下意识地想躲开,但看肖玉楼正直直地盯着他,就僵在了那里。那人说
,我还活着,你好像并不惊讶。
肖玉楼淡淡一笑。
肖玉楼是远近闻名的神医。“肖玉楼出手,药到病除”,连几岁的孩子都知
道这句流传甚广的话。事实上也的确如此,无论多重的病,只要肖玉楼还给你开方
子,那就还有救。若肖玉楼摇了头,病人就死了心,回家等死了。在当地,肖玉楼
就是一尊神。
但这尊神就差点毁在这个人手上。
那天,肖玉楼的诊所来了一个女人,破旧的衣服,满身的灰尘,一脸的焦急
。女人进屋就跪在地上说,肖神医,求求你去救救俺当家的。原来,女人的丈夫得
了病,起初并不重,请了几个大夫,却越看病越重,如今已奄奄一息了。
肖玉楼平时以坐诊为主,也出诊,但一般都在十里内。女人住在几十里外,
这么远的距离,肖玉楼极少出诊。但见那女人一脸渴求,肖玉楼稍一犹豫,还是随
着女人去了。
病人躺在床上,身上盖着厚厚的被子,眼已睁不开了。肖玉楼看了看病人,
开始把脉。中医讲究望闻问切,但肖玉楼常常只用一个“望”字,病情复杂时才把
脉。肖玉楼把脉极快,往往病人才感到他的手搭在自己手腕上,他就已结束了。神
医就是神医。这天,肖玉楼的手在病人手腕上一搭,眉头皱了一下,但随即恢复正
常。然后,他就开了个方子,递给女人说,去抓药吧。
女人的眉头展开了,出门时又回头问了一句,都是什么药,得多少钱呀?
肖玉楼明白女人没钱了。以前肖玉楼也常遇到这种情况,就不收病人的钱,
病人什么时候有钱了再给,他从不催要。有的病人能拖上几年才付清费用,有的实
在困难,肖玉楼就给免了。肖玉楼说出那几味药的名称,好在都不太贵。你先赊着
吧,肖玉楼说,要是赊不着,就去我那儿抓吧。
女人虽不识字,但对药还是略有了解,疑惑地说,之前的大夫都说俺当家的
得的寒症,你怎么开的是治热症的方子?
肖玉楼说,他手足冰凉,腹痛腹胀,看似寒盛症候,但脉搏气势流畅,里热
壅盛,这是似寒实热。女人迟疑道,他们都错了?肖玉楼仰头看向屋顶,说,他们
也配当医生?你放心抓药吧,三天后若还不好,我倒贴你十块大洋。
几日后,女人再次登门。俺当家的死了。她声音很轻,像枯叶随风而落。肖
玉楼好似寒冬腊月耳边突然响起炸雷,整个人立刻呆住了。
肖玉楼再次来到女人家中,女人的丈夫果然已死了。我治死人了?我治死人
了!肖玉楼面如死灰,目光空洞。
肖玉楼把一百块大洋交到女人手上时,女人躲闪着肖玉楼的目光,把头埋得
很低。
回到家中,肖玉楼立刻摘掉了肖氏诊所的牌子,从此杳无音信。
一年后,肖玉楼才回到家乡,重新挂起肖氏诊所的牌子。肖玉楼完全没有了
神医的派头。望闻问切,每一样他都很认真。方子开好,他会再看一遍才交给病人
。碰到危重病人,他还会亲自煎药。但他很少坐诊,常常背着药箱四处游历。
他其实是在找一个人。
现在,他终于找到这个人了。肖玉楼盯着那人,见他衣衫褴褛,蓬头垢面,
分明变成了乞丐。你不是有一百块大洋吗?肖玉楼问。
那人说,早被我败光了。
肖玉楼说,我一直想不明白,你到底用了什么高明手段,能在我面前诈死成
功?
死的是我双胞胎哥哥。那人说。
竟然是这样啊。肖玉楼说着,一脸疑云终于散去。
那人低下头说,都怪我鬼迷心窍。我老婆听说你离家出走后,天天和我生气
,不久就气死了。我也没脸待在村里……
肖玉楼挥挥手说,不说这些了,你身上是不是哪里不舒服?
那人点点头。
肖玉楼说,怪我当年医术不精,把脉又不细。其实我当时就已发现,你的脉
象与一股滑脉有细微差别,却想当然地认为是你连续服错药所致。误以为治死了你
,我摘掉诊所牌子,遍访名医,苦读医书。一年后我才知道自己错了。你的身上应
有两种热症,我只治了一个。但我能确信没有医死你。你身上应该还有一种我没见
过的病,我找你,就是为了治好它。
那人扑通跪倒在地。
(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肖玉楼是远近闻名的神医,他不但医术高明,而且医德高尚,对没钱看病的
人从不催要看病钱,如果病人实在困难,就免除费用。
B.肖玉楼“医死”病人之后,摘掉了肖氏诊所的牌子,遍访名医,苦读医书,
一年后重新挂牌营业,但已没了神医的派头。
C.五年前被肖玉楼“医死”的那人利欲熏心,为了钱,不惜与妻子、哥哥串通
做局行骗,后来败光了骗来的一百块大洋,做了乞丐。
D.女人躲闪着肖玉楼的目光,把头埋得很低,表明她良心未泯,觉得欺骗神医
心中有愧,后来她常和丈夫吵架也说明了这一点。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采用倒叙的手法,开头就写肖玉楼与五年前被他“医死”的人相逢的情
景,使情节曲折有致,且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B.本文善于利用巧合,肖玉楼碰到的人恰好有个双胞胎哥哥,那个人的哥哥恰
好去世,这才瞒天过海,骗过了肖玉楼。
C.本文善用对比手法刻画人物。如,肖玉楼原先过分自信,后来谦虚认真;女
人原先违心骗人,后来因良心发现,气绝身亡。
D.本文结尾交代了被“医死”的是双胞胎哥哥,肖玉楼寻人只为了帮忙治病。
这样的结尾属于欧·亨利式结尾。
8.请简要分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作用。
9.请结合全文,分析题目“神医归来”的含义。
二、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 1 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楚庄王欲伐越,杜子谏曰:“王之伐越,何也?”曰:“政乱兵弱。”杜子
曰:“臣悲之,智若目也,能见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见其睫。王之兵败于秦、晋,
丧地数百里,此兵之弱也。庄蹻①为盗于境内而吏不能禁,此政之乱也。王之弱乱
,非越之下也,而欲伐越,此智之若目也。”王乃止。故知之难,不在见人,在自
见。故曰:“自见之谓明。”
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桓侯曰
:“寡人无。”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居十日,扁鹊复见曰
:“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
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又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
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病在腠理,汤熨之所及
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
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
桓后遂死。故良医之治病也,攻之于腠理。此皆争之于小者也。夫事之祸福亦有腠
理之地,故曰:“圣人蚤从事焉”。
昔晋公子重耳出亡,过郑,郑君不礼。叔瞻谏曰:“此贤公子也,君厚待之
,可以积德。”郑君不听。叔瞻又谏曰:“不厚待之,不若杀之,无令有后患。”
郑君又不听。及公子返晋邦,举兵伐郑,大破之,取八城焉。晋献公以垂棘之璧假
道于虞而伐虢,大夫宫之奇谏曰:“不可,唇亡而齿寒,虞、虢相救,非相德也。
今日晋灭虢,明日虞必随之亡。”虞君不听,受其璧而假之道晋已取虢还反灭虞此
二臣者皆争于腠理者也,而二君不用也。然则叔瞻、宫之奇亦郑、虞之扁鹊也,而
二君不听,故郑以破,虞以亡。故曰:“其安易持也,其未兆易谋也。”
(节选自《韩非子·喻老》有删改)②
材料二: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老子》第二十四章)
注:①庄蹻(qiāo):当时民间反对派首领。②《韩非子·喻老》出自《韩
非子》,韩非子用二十五则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解释了《老子》,使《老子》抽象
哲学思想有了具体可感的呈现,在中国哲学史和训诂学史上起着发凡起例的作用。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
受 A 其璧 B 而假之道 C 晋 D 已取 E 虢 F 还 G 反 H 灭虞
11.下列对文中加粗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寡人,寡德之人,意为“在道德方面做得不足的人”,是古代君主、诸侯
王的谦称。
B.“过”与《鸿门宴》“闻大王有意督过之”中的“过”意思相同。
C.“假”,意思为“借”,与《劝学》“假舟楫者”中的“假”意思相同。
D.材料二中的“伐”与材料一“举兵伐郑”中的“伐”意思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楚庄王没有认识到楚国兵弱政乱的状况,而认为越国“政乱兵弱”,想要
讨伐越国,在杜子进谏后,放弃了自己的想法。
B.扁鹊认为,病在肠胃用火齐汤可治好,病在骨髓,大夫是无法医治的,蔡
桓公的病已入骨髓,因此不再请求为他治病了。
C.郑君不听叔瞻的建议,最终被晋攻取了八座城池;虞君不听宫之奇谏言,
最终被晋所灭。说明做事只争于腠理没有意义。
D.用“道”的观点看,踮脚、跨大步、自以为是、自我夸耀等行为就是剩饭
、赘瘤,会遭人们厌恶,有道的人不会这样做。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王之兵败于秦、晋,丧地数百里,此兵之弱也。
(2)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侯故使人问之。
14.《韩非子·喻老》中“自见之谓明”与《老子》中“自见者不明”,是否矛盾
?请分析。
三、古代诗歌阅读(本大题共 1 小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西江月①
苏 轼
玉骨那愁瘴雾,冰肌自有仙风。海仙时遣探芳丛, 倒挂绿毛么凤②。
素面常嫌粉涴③,洗妆不褪唇红。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
[注]①这首词据传是苏轼为悼念侍妾王朝云而作,绍圣元年苏轼贬谪惠州时,
只有王朝云相从。②绿毛么凤:又叫“倒挂子”,岭南的一种珍禽,似鹦鹉。③涴
(wò):玷污,弄脏。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玉骨那愁瘴雾”,是说惠州的梅花生长在瘴疠多发之地,但是却不怕瘴气
的污染和侵袭,开篇只为盛赞梅花的风姿神韵。
B.“素面常嫌粉涴”,极言岭南梅花的洁白形象,它是不屑于用铅粉来装饰的
,若施了铅粉,反而掩盖了梅花本来的美好姿容。
C.“高情已逐晓云空”,“晓”与“朝”叠韵同义,这句里的“晓云”,可以
认为是“朝云”的代称,透露出这首诗的主旨所在。
D.苏东坡的这首咏梅词空灵蕴藉,言近旨远,作者既以人拟花,又借花喻人
,真正达到了花与人浑然相融的妙境。
16.本词与《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都是悼亡词,但两首词的艺术手法
却大不相同,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四、名篇名句默写(本大题共 1 小题)
17.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月照花林皆似霞。,应照离人妆镜台。
(2),千金散尽还复来。,会须一饮三百杯。
(3)料得年年肠断处,,。
(4),。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5),仁者不忧,。
五、语言文字运用(本大题共 1 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每当回家,我便有一种踏实的感觉,那感觉牢牢地贴在心口。家里的门是一
种呵护。记得幼时,妈妈就常常唠叨,在家千般好,出门一时难。当时,对这话总
是似懂非懂,也就不屑一顾。现在想来,真是年少不识愁滋味。没有想到的是,这
种踏实感,坚守了几十年的精神依偎,却在偶然之间,被一缕细风轻轻颠覆。
风从窗口吹进,礼貌而轻柔。风是无意的,不应该对我有敌意,也不会给我
带来什么痛苦,只是一种习惯。风一吹,我就掉过头,顺着那一习凉,把目光聚焦
窗口。不仅发现了窗外的一切,还看到了一种悬空。树枝轻轻地向我招手,晃动的
只是它纤细的指尖。
我不知道在什么时候,已经悬空在这个城市中。一幢楼房,撑起双臂,轻轻
地把我高高举起。然后悬空放置,身不由己。两脚之下,华丽的实木地板,还有地
板上的茶几、沙发、电视,都与我一样悬空着。我的心空荡荡的,仿佛一艘无法泊
岸的船,飘忽在浩瀚的海面。天再蓝,离我太远,托起我的是我唯一的依靠——飘
忽不定的水。在这个城市生存了这么多年,我不知道自己是怎样被悬空的,面对黑
洞洞的窗口,我找不到答案,孤独的身影,幻化成小孩的柔弱的手。
18.下列语句中,与其他三项的修辞手法不同的一项是( )
A.风从窗口吹进,礼貌而轻柔。
B.树枝轻轻地向我招手,晃动的只是它纤细的指尖。
C.一幢楼房,撑起双臂,轻轻地把我高高举起。
D.孤独的身影,幻化成小孩的柔弱的手。
19.下列句子中破折号的用法与画线句子的破折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他用林业收入资助每户村民买了一台电视机——他还有宏伟的设想,还要
栽树……
B.让人留恋的歌声响起,标志着这是一年的最后一个夜晚——大年夜。
C.到山上打柴的记忆,至今都是幸福而快乐的——尽管那是童年时期一种十
分辛苦的劳作。
D.这位选评者把“含香之署”讲成“有香味的房子”;把“怀刺”讲成“怀
抱着有刺的东西”——都是全无根据地乱说一通。
20.文中有三个加点的重叠形式“牢牢”“常常”“轻轻”,说说它们和“牢”
“常”“轻”相比,语意上各有什么不同。
六、作文(本大题共 1 小题)
2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老子认为“知足者富”“知足不辱”。鲁迅却说:“不满是向上的车轮。”习总书记也说:“我们不能满足于眼前的成绩,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感受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
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河北省张家口市一中 2024-2025学年高二 3月月考语文试题答案
1.B
2.C
3.D
4.(示例)①兼爱思想打破了亲疏和等级之间的差别,是《礼记 礼运》
中 “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思想的来源。②兼爱思想打破了穷富界限
和强弱界限,对穷苦人民和弱小国家兼爱,是 “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
闭” 思想的来源。
5.(示例)①“四个坚持” 是中国传统的大同思想的体现,是墨子、康有
为、孙中山等人思想的延续,具有 “照着讲” 的特征;②“四个坚持” 的目
标是 “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目的是解决当前全球发展所遇到的问题,具有
“接着讲” 的特征。
6.C
7.C
8.①表现了不同的人物心理。女人报丧的声音很轻,暗示了她内心很虚;
肖玉楼闻讯后,如寒冬腊月在耳边响起炸雷,写出了他的不相信。②推动了情
节向前发展。肖玉楼为了履行诺言,再次来到女人家中,看到女人丈夫已死,
于是赔钱、摘牌、遍访名医,一年后成为真正的神医。
9.①指肖玉楼外出学习一年后重新挂起肖氏诊所的牌子的事实。②经过学
习,肖玉楼的医术得到提高,回归本心,没有了神医的派头。③经过变故,肖
玉楼的医德得到提升,真正成为一位德艺双馨的神医。
10.CFG
11.B
12.C
13.(1)大王的军队在和秦、晋的战争中被打败,丢失了几百里的土地,
这就是军队软弱的表现(2)过了十天,扁鹊远远地看见桓侯,掉头就跑,蔡桓
公特意派人问他。
14.不矛盾。①《韩非子 喻老》中 “自见之谓明” 的 “见” 应解释为
看见、认识,句意为:能够自我认知的人是明智的(显明的),强调内在的自
我认知。②而《老子》中 “自见者不明” 的 “见” 应该通假为 “现”,解
释为自我彰显、自我夸耀,强调外在的自我表现。
15.A
16.(1)《江城子》:①虚实结合,上片入梦前的思念以及梦醒后的感慨
为实写,下片设想相逢的情景及梦中相见的悲喜为虚写,整首词虚实相生,衬
托出作者对亡妻的思念;②以景结情,结尾两句 “明月夜,短松冈”,借助凄
冷幽独的景物描写,于对写中展现作者无限的悲凉和落寞之情;③细节描写,
“小轩窗,正梳妆” 这一亲切而又熟悉的细节描写,写出了妻子在作者心中的
永恒印象,从而表达了作者对亡妻的思念。(2)《西江月》:借物抒情 (咏物
寄托),作者将梅花的 “玉骨”“冰肌” 与王朝云的高洁丽质相融,“高情已
逐晓云空”,然而如此美好的女子已然成空,点明主旨,表达出作者的悼亡之
思、凄然伤怀之情。
17.江流宛转绕芳甸;可怜楼上月裴回;天生我材必有用;烹羊宰牛且为乐
;明月夜;短松冈;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18.D
19.B
20.①三个重叠词语 “牢牢”“常常”“轻轻” 与 “牢”“常”“轻”
相比,语意得到了强化。②“牢牢” 是牢固的意思,比 “牢” 的程度更甚,
能突出家的踏实感之重。③“常常” 是经常的意思,比 “常” 频率更高,突
出了妈妈的叮咛、唠叨对孩子的影响之深。④“轻轻” 是轻微之意,突出了家
给 “我” 的踏实感被颠覆的偶然性,颠覆在不经意间。
21.略
参考译文:
材料一: 楚庄王想攻打越国,庄子劝谏道:“大王为什么要攻打越国呢?”
楚庄王说:“因为越国政事混乱,军队软弱。”庄子说:“我为此事担忧。见识如
同眼睛,能看到百步之外,却看不到自己的睫毛。大王的军队在和秦、晋的战争中
被打败,丢失了几百里的土地,这就是军队软弱的表现;有人在境内作乱,官吏无
能为力,这说明楚国政事混乱。可见楚国在兵弱政乱方面,并不比越国差,您却要
攻打越国,这样的智慧如同眼睛看不见眼睫毛一样。”楚庄王便打消了攻打越的念
头。因此要想认识到困难,不在于能否看清别人,而在于能否看清自己。所以说:
“自己认识到自己才叫做明察。”
扁鹊拜见蔡桓公,站了一会儿。扁鹊说:“您有病在表皮上,不治怕会加深
。”桓公说:“我没有病。”扁鹊走了。桓公说:“医生喜欢医治没病的人来作为
自己的功劳。”过了十天,扁鹊又拜见桓公说:“您的病到肌肤了,不治就会进一
步加深了。”桓侯不理睬。扁鹊走了。桓侯再次表示不高兴。过了十天,扁鹊又拜
见桓侯说:“您的病到了肠胃,不治会更加厉害。”桓侯再次不予理睬。扁鹊走了
。桓侯再次表示不高兴。过了十天,扁鹊远远地看见桓侯,掉头就跑,蔡桓公特意
派人问他。扁鹊说:“病在表皮,药物熏敷可以治好;在肌肤,针灸可以治好;在
肠胃,清热的汤药可以治好;在骨髓,属于主宰生命之神管辖的范围,没有办法了
。现在君主病入骨髓,因此我就不再求见了。”过了五天,桓侯身体疼痛,派人找
扁鹊,扁鹊已逃往秦国了。于是桓侯死了。所以良医治病,趁它还在表皮就加以治
疗,这都是为了抢在事情细小的时候及早处理。事情的祸福也有刚露苗头的时候,
所以圣人应该及早加以处理。
从前晋公子重耳出外流亡,路过郑国,郑国君主不以礼相待。叔瞻劝说道:
“这是贤明的公子,您好好待他,可以积德。”郑君不听从。叔瞻又劝说道:“不
好好待他,还不如杀了他,不要让他日后给我们带来祸患。”郑君又不听从。等到
重耳返回晋国,起兵伐郑,大败郑国,夺取了郑国的八座城。晋献公用垂棘的宝玉
相赠来向虞国借路去攻打虢国,大夫宫之奇劝说道:“不可借路。唇亡而齿寒,虞
、虢互相救援,并不是在互相施恩。今天晋灭虢,明天虞必定会跟着灭亡。”虞君
不听,接受晋国宝玉,借给晋军道路。晋在攻取虢后,返回路上就灭了虞。这两位
臣子都抢在祸害刚露苗头时就想出了办法,但两位君主却不采纳。既然这样,那么
公叔瞻、宫之奇也是郑、虞两国的扁鹊,但两位君主不听从他们的建议。所以郑国
因此战败了,虞国因此灭亡了。所以《老 子》说:“事情安定时容易维持,事情
未露苗头时容易想法处理。”
材料二:
起脚的人不能久立,跨大步的人行走不稳,自我显露的人不能显明,自以为
是的人不能彰显,自我夸耀的人不能建功,自我夸耀的人不能长久。(这些行为)
用道的观点来看,就叫作剩饭、赘瘤,人们常常厌恶它们,所以有道的人不这样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