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
教学背景分析
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部编版历史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中的第2课,全册书的第10课,课题为《辽夏金元的统治》。 本课上承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下启第11课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与文化。教材内容共分为四个子目:辽与西夏、金朝入主中原、从蒙古崛起到元朝统一、元朝的民族关系。四个子目在时间和逻辑上相互衔接,层层递进:前半部分按时序描述辽、西夏、金、元政权的兴起和发展过程,后半部分介绍了元代的制度建立和民族关系,主要包括中书省、宣政院、行省制、四等人制以及蒙古民族和回族的形成等内容。与辽、西夏、金的政权相比,元建立了以蒙古族为主导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体。总之,这些少数民族政权的建立在我国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也为我们现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及文化传承等方面提供了借鉴。 本课史料丰富,内容繁杂,在讲课时应注意有所取舍。可以将重心放在各少数民族政权有特色的制度及作用上。 学情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年级学生。学生在7年级时已学习过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第8课《金与南宋的对峙》、第10课《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对辽、夏、金、元政权的建立等基本史实有一个浅层次的了解,但不一定记得清楚,所以一方面教师需要设计历史情境引起学生相应的回忆;还应根据情境设计学习任务或者问题链,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引发学生的深入思考。另外,高一的学生系统认识历史事件之间联系的能力还不强,且本课理论性的东西较多,趣味性不强,因此在授课时,应设计一些通俗易懂又能迁移知识的历史情境,“叙史见人”“叙史重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同时不断加深学生们对历史学科性质的认识,加深对少数民族政权为中国历史发展做出贡献的敬意、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解和文化自信。 课标要求 了解辽夏金元诸政权的建立、发展和相关制度建设,认识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设计思路 在教材分析、学情分析和对课标解读的基础之上,发现本课涉及的重大历史事件较多,难以做到一一讲述其背景、过程、制度建设、历史意义等基本史实。因此,在设计本课时,主要以任务驱动和问题链的形式了解辽夏金元的建立及深入理解和分析各少数民族政权建立的重要制度的特点及意义。 本课时空较为复杂,制度名称相对较多,为更好的将这些历史事件、概念等呈现并加深孩子们对少数民族政权的建立对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贡献的理解,本课讲究“叙史见人”“叙史重法”“叙史论通”的方法。以云南“本人”先祖考为线索,串联辽夏金元时期,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建立的史实;以“猜一猜”“连一连”“排一排”“说一说”“谈一谈”的任务驱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主动探究,情感升华。
学习目标
阅读教材,结合史料,独立思考或者小组合作完成相应的“猜一猜”“连一连”“排一排”“说一说”“谈一谈”任务链,了解辽夏金元诸政权的建立、发展和相关制度建设,认识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观看视频,结合云南“本人”先祖考的线索,史料实证,提升文化自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了解辽夏金元诸政权的建立、发展和相关制度建设。 教学难点 认识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
(一)教学资源 历史图片 历史地图 文字材料 视频 多媒体 (二)教学方法 讲授法、情境教学法、史料教学法、任务驱动法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以对云南“本人”的简介并播放云南“本人”与契丹族的关系视频导入(预计2分钟) 【教师讲述】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在云南保山的施甸县有一种叫做“本人”的蒋姓家族自称是北方契丹族的后裔,这可能吗?让我们看看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远在几千公里之外的北方契丹族真的会是云南“本人”的先祖吗?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0课:辽夏金元的统治来一探究竟。 观看云南“本人”与契丹族关系的视频,激发对契丹族深入了解的兴趣。 以云南“本人”先祖考为线索,拓宽学生知识面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追根溯源·政权的建立 过渡语:契丹族是一个什么样的民族呢?关于契丹始祖的起源,流传着一则青牛白马的故事。《辽史地理志》有这样一段话,大意是:相传有神人乘白马有天女驾青牛在木叶山相遇,一见钟情,于是结为配偶,生育八子,为契丹八部。青牛白马也就成为了契丹族的精神图腾。契丹族是我国古代的游牧民族之一,发源于中国东北地区。初期以畜牧业为主,到辽代中叶以后主要为半农半牧。曾依附于后突厥汗国,745年,后突厥为回纥所灭,此后契丹人一直为回纥所统治。至唐末,契丹首领耶律阿保机统一各部,916年称帝,国号契丹。契丹人传统的服装的主要特点是窄袖、短衣、著靴、左衽rèn、佩蹀die躞xie带,也有髡kun发的习惯。 【教师提问】现在请同学们根据已有认知,猜猜以下图片中哪个才是契丹族的,并简单说出你们的理由。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了解四个少数民族的特色,请1-2名学生回答。 【教师讲述】第①幅就是契丹族,这是《契丹引马图》,作为游牧民族,契丹人不管是骑乘、运输、还是牵引车辆都离不开马匹,他们髡Kun发,穿着长袍左衽,圆领窄袖,住在毡帐里。蒙古包是蒙古族的典型特色,第④幅为蒙古族;第②幅图教材中也有,是西夏党项族,贺兰山下西夏的王陵,被称为东方的金字塔;③是女真族,他们生活在松花江流域和黑龙江流域,过着渔猎骑射的生活,戴毡帽。以上四个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特色,但是随着北方政权的建立,他们也不断向中原农耕地区拓展,民族之间不断交融。(预计时间3分钟) 【教师活动】以契丹族为代表的的四个少数民族分别建立了政权。请同学们查找教材,将以下项目正确连线。时间2分钟。 【教师点评】你对各少数民族政权的关键信息都找的非常准确,语言表达也很流畅,逻辑也很清晰,真棒! 【教师讲述】916年耶律阿保机建国号“契丹”,定都上京(今内蒙古赤峰市);1038年,李元昊称帝,脱离北宋,建国号大夏,定都兴庆府(今银川);1115年,金太祖完颜阿骨打在上京会宁府(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阿城区)建国,国号金;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大元”,次年定都大都(北京)。(预计时间4分钟) 1、学生阅读教材,观察图片,思考如何顺畅表达。 2.个别学生展示,能较顺畅的介绍四个少数民族各自的特色。 3.阅读教材并连线。 4.个别展示,概述各少数民族政权的建立情况。 ①利用任务驱动,自主学习,以猜一猜的形式基本了解和区分四个少数民族的特色。 ②重视教材,提取关键信息,指导学生分角度记忆,突破本课的教学重点。
二、疆域变化·民族的交融 过渡语:在辽宋夏金元时期,有时候政权并立,有时候完成了统一,一方面疆域在不断发生变化,另一方面,各民族也在进一步交融。接下来,请同学们根据各政权建立的时间及老师提供的时空坐标,将以下地图按时间先后顺序正确排序并思考契丹族会怎么演变? 【教师活动】观察并记录学生的排序情况,请学生上黑板展示。 【教师点评】非常高兴,大家的时空观念和逻辑思维能力还是很不错的。 【教师讲述】从大家的正确排序中,我们看到了政权和疆域的直观演变,916年,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建立辽国,定都上京;960年(宋太祖)赵匡胤建立北宋,定都开封(河南);1038,党项族首领元吴建立西夏,定都兴庆府(银川);1115 年,金太祖完颜阿骨打建立女真政权,国号大金,定都会宁府(黑龙江);1125 年,金灭辽;1127 年,金灭北宋;随后,宋高宗赵构在临安(浙江杭州)建立了南宋;1206 年,铁木真率部完成了蒙古草原的统一,建立了蒙古政权,他就是成吉思汗;1227年蒙古灭西夏;1234年,蒙古灭金金;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元,次年定都于大都(北京);1276年,元灭南宋;1279年,元军攻灭南宋残部,完成了全国的统一。至1330年,元朝的国土北边超过阴山(现内蒙古自治区中部),西边到达流沙(今塔克拉玛干沙漠),东面可抵辽东(今辽宁省东部),南面越过海表(今西沙群岛),面积达到了1300多万平方公里。 【教师提问】那大家觉得被灭国的契丹人都去了哪里呢? 【教师讲述】 在辽朝灭亡后,1132年,耶律大石在叶迷立(今新疆额敏)称帝,建立了西辽,1218年被成吉思汗的蒙古军队灭亡。由耶律大石率领西迁的这部分契丹人后来可能融合于回鹘、蒙古和中亚当地人中了。但大部分生活在中原地区的契丹人,在辽朝灭亡后则沦为金朝的臣民。金朝女真族统治者在灭辽过程中,先强行迁徙部分契丹人至今东北中部和北部地区。将其姓氏耶律改变移刺,萧改为石抹。也有用赐国姓完颜的方法拉拢契丹上层贵族人物的情况。元朝为统一中国,开疆辟壤,动员契丹兵马参加灭金、灭南宋的战争。契丹人也对女真亡其国十分不满,遂积极参战,而且屡建战功。据《元史》记载,部分契丹人被征调出征,来到了云南地区,屡立战功受到了褒奖,他们有的被安排在各地驻防,有的留在当地做官并定居下来。 (预计时间6分钟) 学生阅读教材结合时空线进行正确排序。 2.个别学生上黑板板书正确顺序。 3.辽朝灭亡后,契丹人的去向。 ①利用任务驱动,一方面让学生加深对各政权建立情况的了解,培养时空观;另一方面加深学生对民族融合的理解。 ②全面调动学生,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三、制度构建·灵活的管理 【过渡语】至此,大家觉得对契丹族是云南本人的先祖信了几分呢。《元史》虽是文献资料,但是毕竟是正史,可信度还是比较高的。此外专家研究了云南本人的墓碑,发现这上边刻的文字确实属于契丹文字,另外在施甸县还存有耶律宗祠,用来纪念先祖的功绩;还有本人世代保存的《青牛白马图》。有了这些实物史料,虽说不是100%肯定,但是其可信度又增加了。毋庸置疑,虽然辽朝已经灭亡,但是契丹族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一部分。它的存在更是对我们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填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接下来请同学们阅读史料,说说以契丹族为代表的北方少数民族在制度创建上分别有什么样的特点和作用。 材料一:契丹……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因俗而治,得其宜矣! ——《辽史·百官志一》 材料二:元朝行省的划界原则,一改前代以山川形便为主的做法,明确以犬牙交错为主导,目的是从根本上消除行省赖以自重的自然地理之险、区域经济之利、一方民众之心,这在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史上具有转折意义……为了打破南岭之险,采取南北纵切的方法,让湖广行省越过南岭而有广西之地,又使江西行省跨过南岭而有广东之地。 ——范红军《元代设行省如何加强了中央集权》 【教师活动】请同学读一遍,给时间思考;再请同学一一分析,圈出关键字词,得出结论;老师一一点评、补充。 【教师陈述】辽太宗耶律德光在位期间,根据国家南北方风俗的不同推行南北方官制,有人说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国两制模式。“以国法治契丹,以汉制治汉人”,对契丹和汉人实行南北分治。治理汉人的官署位于皇帝行宫的南面,称南面官,其设置按照唐制,设三省六部制,官吏亦多用汉人。治理契丹的官署位于皇帝行宫的北面,称北面官,官员主要由契丹贵族担任,地位较南面官高,管理宫帐、部族、属国之事。南北面官制有利于皇帝集权和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有利于缓和民族矛盾;加强中央集权;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忽必烈建元朝后,正式在朝廷设置中书省总领全国政务,时称“都省”。元朝在全国共设10个行省,即岭北、辽阳、河南江北、陕西、四川、甘肃、云南、江浙省、江西、湖广。而山东、山西、河北和内蒙古等地则称为“腹里”,由中书省直辖。元行省制是古代多民族统一国家发展壮大过程中中央与地方权力结构不断调整、完善的产物。行省具有双重性,即是朝廷的派出机构,又是地方的最高行政机构,权力大而不专,有利于加强中央与地方的联系,加强了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融合。 在元以前,主要根据山川形便,即根据山脉、河流等自然地理特征划分地理区域;在元朝则是犬牙交错,就是故意违反山川形便的原则,将不属于同一地理区域放在两个行政区,或者将山川河流阻隔的两个区域放在同一个行政区,目的是为了加强对这些区域的统治,避免地方凭借山川河流阻隔形成割据。例如,元朝故意将属于蜀地的汉中归陕西行省管辖。 【教师活动】但是,元朝的疆域并非全部由行省管辖,在全国还有几块特殊的地方,请同学们认真找一找,分别是哪些地方。 【教师陈述】除了10个行省外,元朝还有其余在形式和内容上有异的管理制度,比如在西南边疆实行土官制度;在中央设宣政院,掌管全国佛教事务并统辖吐蕃地区;北庭都元帅府、宣慰司等管理军政事务,加强对西域的管辖;设隶属于福建省的澎湖巡检司管理台湾地区;另外山东、山西、河北等腹里则直接由中书省管辖。这对加强管理、发展当地经济和开发当地资源,均有明显成效。前代的不少羁縻之地,到元代“皆赋役之,比于内地”,呈现边疆地区与内地一体化的倾向。 【教师陈述】除了地方制度,元代的中央机构,也不像前代那样施行三省制,而是施行一省制。同时,为了进一步管理辽阔的疆域,元朝建立了驿站制度和急递铺,可以说驿站就是元朝政府的神经与血液网络,四通八达;传达四方文书而设置的急递铺,都对维持统治具有重大的作用。总之,元朝的统一结束了唐末以来分裂割据和几个政权并立的局面;奠定了元、明、清六百多年国家长期统一的政治局面;促进了各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和边疆的开发,促进了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促进了民族融合;为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教师补充】西夏之先世自唐、五代以来,世据灵、夏地区,一直与中原王朝保持着松散的隶属关系,很熟悉中原的封建政治制度。西夏建国后,元昊创制,多仿宋朝制度,其具体职务,亦模仿宋制,如中书、枢密、三司,是国家政治、军事、财政的最高领导机构,同时又保留和规范了党项族的一些传统旧制度。例如西夏的官职分为汉制和党项官职两个系统:汉制官职由党项人和汉人分别担任,党项官职专授党项人。这有利于维护党项贵族在该国的统治地位,另外也需要汉族地主阶级当中的知识分子参与朝政,扩大了统治基础。 前边我们提到了金朝灭契丹、破北宋,整个华夏大地瞬间被女真骑兵肆意席卷。这离不开他们的制度:猛安谋克制。它是金代女真社会的最基本组织,它产生于女真原始社会的末期,由最初的围猎编制进而发展为军事组织,最后变革为地方的行政组织,具有行政、生产与军事合一的特点。有利于缓和民族矛盾;加强了军事和政治管理;推动了金朝封建化的进程。 至此,对于契丹族等几个少数民族的基本史实我们已经了解的差不多了,同学们,你们觉得要很大程度上肯定契丹族就是云南本人的祖先,还有没有更好的证据呢?也许,做科学实验能让我们更信服。专家们确实这么做了,请看—— 学生阅读史料,画关键字词,得出答案。 2.学生组织语言进行概括。 3.阅读教材,查找其余管辖地方的机构并回答。 ①以教材上的史料或者补充的史料说明各政权制度的特点和作用。 ②学生完成任务,步步深入,再明确历史概念和制度建设的同时,培养学生历史解释、史料实证的核心素养。 ③分析史料,加强学生阅读、概括、分析的能力。 ④认识北方少数民族的制度的特色,理解中华民族灿烂多元的文化。
四、继承创新·民族的发展 过渡语:看完视频,真的觉得不可思议,但是仔细想想,又觉得很正常。毕竟我们中华民族就是不同的民族不断交融的结果。 同学们你们又是如何看待以云南“本人”的先祖——契丹族为代表的北方少数民族在我国历史上建立政权的呢?接下来,请同学们结合老师所给的史料,相互交流一下,谈一谈。 材料一 现代俄语和拉丁语一直把中国称为“契丹”,成书于13世纪晚期的阿拉伯兵书《马术和军械》,还把火药配方记为“契丹花”,把管状火器记为“契丹火枪”“契丹火箭”。而当时契丹和欧洲、中亚地区的联系交流,成为丝绸之路以外的“牧马之路”。 ——黄震云《云南“本人”与北方达斡尔人和契丹民族渊源通考》 材料二 黄庆二年(1313年),在科举考试科目上规定,蒙古、色目人考两场,而汉人、南人则须考三场;考题难易也有差别;虽然赴试的汉人、南人士子人数远在蒙古、色目人之上,但录取名额确是按四个等级平均分配;在录取排列上,南人不得进入前三名;蒙古人一旦及第即委任六品官,而其他等级则递降一阶。 ——詹子庆《中国古代史》下册 【教师讲述】经过学习,我们知道辽夏金元一方面创新制度,影响深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政权的组织形成提供了成功的范例;另一方面他们也积极发展生产,开发边疆,积极学习汉制,推动了民族交融。这一时期,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导致了中国政治中心确立在北方,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的分离改变了统一王朝之下南北关系的格局,开创了中央王朝与蒙古、中亚、西藏等地区关系的新局面。 当然,在他们统治的过程中,可能会存在杀戮以及不平等的现象。例如,有学者说元朝实行不平等的四等人制;第一等蒙古人为元朝的“国族”,蒙古统治者称之为“自家骨肉”。享有各种特权第二等为色目人。多西域人,部分契丹人被划入色目人。第三等汉人,概指北方汉人和契丹﹑女真等族。第四等南人,概指南方的汉人和少数民族。虽然经过研究,发现“四等人制”只是一个笼统的原则,并非刚性规定。不过在元朝统治下的各族人民受到不平等对待、剥削或者压迫的现象确实有所发生,这对我们现在处理56个民族之间的关系也有一定的启示价值。 但不可否认的是几个北方少数民族在中华民族的形成过程中曾发挥过巨大的作用! 正如习近平主席所说:我们辽阔的疆域是各名族共同开拓的;我们悠久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我们灿烂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我们伟大的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 小组交流,谈一谈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对。 2.阅读习近平的讲话材料,结合教师的讲述,认识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在历史上所做的贡献,明白各民族团结进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性。 ①加强探究、辨别的能力。 ②加深对中华民族共同体了解的同时,升华情感,起到良好的引导和激励作用。
课堂小结 【教师陈述】 后来,有专家进一步研究发现,云南“本人”在长期与当地原居住的民族布朗、低,德昂、彝、汉等民族通婚后,他们整个群体中的契丹血统的比重已经越来越少了。这其实也说明了现在的中华民族已经是将各民族融入血液中、刻入骨子里的大团结!中国人并不在乎自己是哪个民族的人,但却十分看重自己是中华民族的成员。正是由于这种强烈的文化认同感,使中国人具有强烈的民族意识和国家意识。 最后,老师想说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是先人留下的丰厚遗产;也是我们发展的巨大优势!在当下,我们更应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团结一心,好好学习,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今天老师提供的证据到底可不可信,还需要同学们亲自证明。正值双节长假来临之际,给大家布置一个有意义的作业:请大家利用假期,亲自查找能够证明云南“本人”是契丹后裔的更多的史料。
板书设计 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 ——云南“本人”先祖考 追根溯源·政权的建立 疆域变化·民族的交融 三、制度构建·灵活的管理 四、继承创新·民族的发展
课后作业 利用假期,亲自查找能够证明云南“本人”是契丹后裔的更多的史料。(下节课课前分享)
教学反思
(北京)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