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教学设计
学科 历史 年级 高一 学期 秋季
课题 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教学内容分析
首先从中国古代史宏观角度看,本课是秦建立大一统国家的重要准备阶段,诸侯的纷争中孕育着统一的趋势;本课也是中华文明从早期国家发展到秦汉成熟国家的过渡阶段,在纷争中孕育着政治、经济、思想、民族关系上的变革,这些新的秩序的确立,又为成熟国家的建立奠定基础。 其次本课时为《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一单元第2课的内容。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社会转型期,是奴隶社会转向封建社会的过渡期,春秋战国时期经济大发展、政治大动荡、思想文化多元化都推动着时代的发展,促进民族融合和华夏认同不断加强,并由地方分权走向中央集权的体制。本课内容是理解第3、4课秦汉大一统国家建立与巩固的前提。因此本课知识在本单元中处于承上启下的位置。 本课有三个子目。第一目,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属于政治范畴,旧制度(分封宗法制)在逐步瓦解,新的经济和政治制度在形成,这一时期,民族关系出现了重要变化,由“中国”向周边民族发展,华夏族吸收了大量新鲜血液,更加稳定,分布更为广泛。第二目,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属于经济范畴,新的生产技术逐步推广,规模较大的城市增多,经济交流在加强,由于战国时期兼并战争日益剧烈,各国为了富国强兵,纷纷开展变法运动。第三、四目,孔子、老子与百家争鸣,属于思想范畴,周文化在继承中创新与发展,在大变革期间,社会经济的发展,促使阶级关系出现了新的变化,新兴士阶层的崛起,提出了自己的政治社会主张和要求,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本课涉及到的核心概念为从早期国家向成熟国家的过渡。
学习者分析
本课本课内容在初中七年级教科书中第二单元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以三课时详尽介绍。学生在初中阶段对于已学过春秋战国时期的相关史事,对于列国纷争、商鞅变法和百家争鸣等基本知识较为熟悉,积累了一定的基础知识;经过第一课的学习,对于西周分封制与宗法制有所理解。但高一学生知识零散,对春秋战国各方面变化缺乏关联性的系统认识,对于春秋战国社会之变中起到的承上启下作用并不明晰。因此本课的学习,他们将更深入地了解春秋战国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知识,在高中学习这部分内容,学习侧重点放在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及历史思辨能力培养上。
学习目标确定
1.通过对比春秋、战国时期形势图的演变,总结出战国时期政治态势的变化;并通过史料的阅读,能够说出列国纷争、交流对推动华夏认同的作用,分析出华夏认同的核心表现。(史料实证、家国情怀) 2.通过阅读教科书以及相关史料,能够梳理出政治剧变、经济发展、阶级结构重塑与各国变法之间的逻辑关系,进一步分析出新的变化对成熟国家建立的推动作用。(唯物史观) 3.通过梳理教材,能够通过列表的方式总结商鞅变法内容,并通过教师思维引导,分析出变法对社会转型的推动作用。(历史解释、史料实证) 4.通过自主整理春秋战国时期各学派代表人物的政治主张和人生理想,能够说出儒家、道家、法家思想主张的不同内涵,分析百家争鸣的意义,体会士阶层的文化自觉和社会责任感,感悟传统文化的价值。(历史解释 家国情怀)
学习重难点
重点: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建立的历史意义。 难点:秦王朝创立中央集权制度的原因和内容。
学习评价设计
一、自主阅读教材,梳理时空脉络。 1导学案:设置课前导学案,让学生对本课知识有个初步的了解。 2、地图教学法:逐步培养学生分析地图上的内容,锻炼读地图能力。 二、 明晰历史事实,追溯历史成因。 1、史料教学法:结合史料内容,合作探究理解历史事件发生的背后原因,突破难点 2知识迁移(巩固训练、学以致用、知识升华) 3.课后作业:关键知识论述、认知检测、素养教育 【设计意图】利用导学案,让学生在课前预学自主梳理主干知识,培养学生阅读教材的习惯和梳理知识的能力。
教学策略与设计
本节课主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启发,师生合作探究,利用图片、历史史料阅读、填充表格,由学生自主进行归纳总结,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深刻理解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整体思路:课前要求学生完成导学案,自主完成练习题,上课前以小组为单位抽查学 生预习情况,不能解决的问题上课前提交老师,课上教师通过补充展示资料、设计问题等形式。引导学生深化理解,紧贴课标突出重难点。
教学工具
多媒体教学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春秋战国时代的变革,并非局部的、一事一物的兴替,而是由一系列相关性变迁运动构成的大变局。……其动荡之激烈,变革范围之深广,为中国五千年历史所仅见。 ——王家范等编著《大学中国史》 如何来认识春秋战国的这样一场“大变局”? 知识学生梳理两汉时期重大事件 历史分期是通过划分历史时期研究史学的一种方法,展示本课的时空坐标,明确本课时间跨度提高时空观念的核心素养创 设问题情境,一方面引发学生思考导入新课,另一方面 凸显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这一主题
讲授 新课 讲授 新课 讲授 新课 讲授 新课 讲授 新课 讲授 新课 一、观变——春秋战国的社会大变革 学习任务一:“春秋战国时期”发生怎样的社会大变革呢? 政治大动荡 结合教材,对比“春秋列国形势图”和“战国形势图”,概括这一时期的政治局面。 学生观察地图时,指导学生观察地图的图名、图例、地图内容、再比较地图。 得出结论:礼崩乐坏、政治动荡、战争频仍、民族交融…… 过渡:战争和人口的迁移,推动了各民族进一步交融 民族交融 仔细观察下图,找出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和各民族变化 思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这些变化带来什么影响? 原因:①中原民族先进文化的吸引;②华夏认同观念的形成; 影响:华夏民族发展壮大,民族交融进一步发展,为国家走向统一创造条件。 过渡:那么导致诸侯纷争的决定因素是什么?经济和军事实力(各诸侯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经济大发展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经济出现了哪些新的变 化? (1)农业的进步 ①铁农具开始使用,牛耕得到推广 ②各国兴修水利工程 过渡:农业的发展又推动了手工业的发展和工商业繁荣; 分工细致 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弹琴击筑,斗鸡走狗,六博蹋鞠者。临淄之途,车毂(gǔ)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家殷人足,志高气扬。 ——《史记·苏秦列传》思考:春秋战国时期工商业发展有何特点? (2)工商业繁荣 ①手工业分工更加细密; ②货币流通广泛,商业贸易发达; ③各地涌现出一批中心城市,出现财富雄厚的大商人 农业铁制农具广泛使用,牛耕技术得到推广;兴建水利灌溉工程:郑国渠、都江堰手工业分工更加细密;冶铁技术出现商业①货币流通广泛,商业贸易发达;③各地涌现出一批中心城市,出现财富雄厚的大商人
【重点探究]梳理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的过程,探讨其实质 生产力发展 铁犁牛耕 农业进步 私田开拓公田不治 井田制瓦解(小农经济初现) 新兴地主(自耕农、佃农) 生产关系变革 赋税改革(承认土地私有) 应变—春秋战国的变法运动 过渡:经济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的变革,变法运动成为战国时期的一股潮流。各国通过变法,推动了社会转型,逐步建立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政治体系。其中,秦国的商鞅变法效果最为显著。 学习任务二:阅读教材第11页并结合地图、史料归纳商鞅变法的内容并思考其作用? 变法运动 材料一:的相对封闭的小型社会逐步演变为大型复杂社会,要求建立更加严密的管理体制。同时,兼并战争日益激烈的严峻形势,也要求各国实行君主集权,提高统治效率,改变春秋后期卿大夫专权纷争的现象。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变法运动为什么会成为战国时期的一股潮流?(变法的必然性) ①生产力的发展,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旧制度阻碍了封建经济的发展。(经济) ②兼并战争形势严峻,新兴地主阶级需要增强国家实力,以求立足于乱世。(政治) 在各国开展的变法运动中秦国商鞅变法收效最为显著 商鞅变法(BC356) 学习任务三: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探究商鞅变法有哪些影响? 材料二:(商鞅变法)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乡邑大治……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三:献公21年,与晋战于石门,斩首6万; 武王4年,拔韩宜阳,斩首6万 昭襄王33年,破魏,斩首15万 昭襄王43年,白起攻韩,斩首5万 昭襄王47年,白起破赵于长平,坑降卒40余万 昭襄王50年,攻三晋,斩首6千,晋军走死河中2万 王政2年,攻魏取卷,斩首3万 王政13年,攻赵,斩首10万 影响: 1、积极性:顺应历史潮流,改革最为彻底;使秦国富国强兵,奠定了秦统一中国的基础 2、局限性:轻罪重罚,压迫和剥削百姓 三、思变——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 学习任务四:“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发生怎样的社会大变革呢? 过渡:一个国家想要强起来,就需要有大量的人才来管理国家,春秋战国时期君主们纷纷张贴“求贤令”招贤纳士,社会上士阶层中出现了众多学派、学说,他们各自提出对政治、社会乃至宇宙万物的看法,形成“百家争鸣”的思想文化繁荣局面。 1.“百家争鸣”的概念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诸子各家之间所展开的互相驳难、论辩,同时相互学习、吸收的学术局面。 “诸子百家”: ①“诸子”是指各种不同学术流派的代表人物及其著作。 ②“百家”是个泛称,言诸子之多。按照诸子学说的主要倾向可以划分为儒、道、法、墨、名、农、兵、杂、纵横、阴阳家等。 2.背景: 学生观察地图得出结论 观察图片,回忆学生畅所欲言 学生根据导学案 学生观察地图找出变化和影响 通过学生识图加深对重点知识的突破 学生归纳总结 充分利用书上 辅助部分 学生结合教材归纳总结 学生讨论梳理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的过程,探讨其实质 学生根据课本上的内容史料分析,再加上自己的理解,分析一下商鞅变法的背景。 阅读书本的知识,讲讲商鞅变法有哪些具体举措? 学生阅读史料关键信息辩证分析商鞅变法的影响 学生自主学习 学生理解百家争鸣概念 通过地理图片的形式,可以较为清晰地点出这几个诸侯 国以及它们所处的位置,增强学生的时空观念,也自然而然的把内容引到列国纷争这一主题上来了政治大动荡。 提问的主要目的是将学生从列国纷争这一块内容拉到华 夏认同上来。对于华夏认同这一块知识,同学们之前接 触的比较少,脑海中没有明确的观念,需要通过老师的引导来帮 助学生系统地梳理一下这块知识,使学生加强对其的印 象、知道其重要性 教师通过文字、地图使学生了解春秋 、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理解诸侯国之间的战争,不仅 消灭了中小诸侯国,而且促进了政治秩序转型和民族关 系的重大变化,华夏族吸收了大量新鲜血液,分布更为广泛强化空间意识,培养家国情怀。 学生结合导学案图片和史料,让同学们体会春秋战国时期经济的发展,可以加强同学们对其的理解,加强记忆。(史料实证) 培养学生阅读归纳概括归纳历史知识的能力 运用书上的图片和史料,让同学们体会春秋战国时期经济的发展,可以加强同学们对其的理解,加强记忆。 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是本课的重点内容,春秋战国时期经济的繁荣表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主要表现在农业、手工业、商业这三个方面。把其做成表格的形式直接归纳最为清楚明了。 教师通过文字、图片使学生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生产力的发展,随着生产力的发展,阶级关系也发生了变化,新兴地主阶级产生,地主阶级为了巩固和扩展自身的利益,先后开展了变法运动。其中商鞅变法最为彻底、效果也最为显著。 历史事件较为重要的就是其历史背景,掌握好历史事件的背景对于学习历史十分重要。从经济、政治、思想这三个方面来分析是我们一贯采用的方法,对于刚进大一没多久的学生来说,养成这样的习惯至关重要。 通过史料阅读培养学生辩证的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史料实证) 通过梳理百家争鸣背景使学生认识到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产物。或政治、经济变革引起思想文化的变革的唯物史观。
结合教材与之前所学思考百家争鸣产生的社会背景? 百家争鸣是社会大变革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各家学派针对当时社会现实问题,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 政治:周王室衰微,分封制崩溃,诸侯争霸 经济:生产力发展和土地私有制的确立促进学术文化发展(根本原因) 文化:私学兴起,学术下移 阶级:“士”阶层活跃,受到重用 认识: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产物。或政治、经济变革引起思想文化的变革 主张 儒家·孔子 及时归纳: 百家争鸣的意义: ①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 ②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③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 学生结合导学 案自主归纳各派总结 掌握分析问题技巧 学生根据导学案自主归纳各派总结 学生自主归纳百家争鸣各派观点 教师通过文本资料,介绍老子、孔子的思想。使学生认识到孔子在政治思想、文化传承方面的贡献以及老子在认识论方面的朴素辩证法思想。(史料实证家国情怀) 教师通过史料介绍孟子、荀子的思想。使学生认识到孟子、荀子在政治思想、文化传承方面的贡献及思想精髓 (史料实证、家国情怀) 培养学生归纳概括知识的能力 分析百家争鸣的意义,体会士阶层的文化自觉和社会责任感,感悟传统文化的价值(家国情怀)
课堂小结 学生倾听、回忆、思考 归纳小结 交流分享
感悟历史 让学生自主感悟历史,领悟精神。 巩固知识 学习应用 继承发扬 家国情怀
板书设计 学生倾听、回忆、思考师生互动完成 归纳小结 交流分享
课堂检 测 1、春秋时期,管仲提出“四民分业论”,即“士农工商”四种身份的人分开居住,分别培养。工匠(手工业者)聚集在一起,“相语以事,相示以巧,相陈以功”。这一做法( B ) A.提高了工匠社会地位 B.促进了手工技术发展 C.固化了社会阶层等级 D.强化了重农抑商政策 2、墨子提出治理天下应当像大禹那样“使劳者得息,乱者得治”,认为察“圣王之事”得“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由此可知,墨家学派能够兴起的主要原因在于( C ) A.恢复前代礼乐制度 B.强调社会等级和谐 C.代表下层平民利益 D.适应兼并战争需要 学生思考回答 学生讲解 解题思路 及时反馈 抓基础 提能力
作业与拓展学习设计 请大家在课后查阅资料,进行更深刻的思考,利用史实,结合所学,来分析解释为何法家思想帮助秦国完成了统一大业 感悟历史杰出人物的家国情怀,培养学生对国家民族的责任感、使命感。(史料实证 家国情怀)
特色学习资源分析,技术手段说明 纪录片《中国》、《战国》《孙子大传》
课后反思与改进 本课内容多,时间把控难度大;本课内容历史概念多,在讲授的过程中主要把重点放在培养学生时空观念、史料解读方面,难以做到面面俱到,对于有些历史概念,学生处于懵懂状态。 在学习中不断搞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