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西方国家古代和近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教学设计(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课 西方国家古代和近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教学设计(表格式)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4-21 11:05:1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学设计
课题 西方国家古代和近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课型 新授课 章/单元复习课□ 专题复习课□ 习题/试卷讲评课□ 学科实践活动课□ 其他□
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意在比较简明地说明西方国家古代和近代政治制度的演变,共分为三个子目,以时间为序。第一子目说明古希腊城邦、罗马共和国、罗马帝国的制度。第二子目重在讲述英国和法国王权国家的形成。第三子目重点放在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形成时期,以英国、美国、法国为代表。古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是西方政治制度发展的第一阶段,即城邦阶段。罗马帝国灭亡后,诞生了中古西欧的封建制度,形成封君封臣制度以及教会权力与王权并立的局面。中古后期的等级君主制和议会君主制,构成了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产生与发展的基本背景。本课的子目设计既注意时序,也注意体现不同时期西方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作为选择性必修,也是本单元的难点内容,回扣初中所学以及《中外历史纲要(下)》西方政治体制部分,有助于学生纵向横向相结合深入理解这一重点内容。此外,西方近代资产阶级代议制对中国近现代政体有深刻影响,对学生学习第三课中国近现代政体有很大帮助。本课有较多的抽象的政治概念,学生理解起来较为困难,将主要从各个政治体制的特点方面加以区分,带领学生攻破这一难点。
学习者分析
本课面对的学生已经进入高二年级,对高中学习生活以及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已经熟悉并逐渐适应,心理以及逻辑思维能力也已经在由较为单一的青少年状态向较为复杂的成年人状态转变。加上在上一课已经完成了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学习,对于政治制度史也有了初步认识。基于这样的情况之下,教师需要做的更多是主导课堂来辅助学生学习。帮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政治制度史学习方法的学习,进一步掌握运用唯物史观认识、理解、剖析历史的方法。高二的学生经过选科后,对历史学科的积极性与关注度有所提升,能积极配合教师开展任务的讨论与分析。经过学生信息提取、整合等低阶思维能力有所进步与发展,但是分析、迁移和应用等高阶思维能力还有待加强,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能力层级还尚未达到高考要求,需要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尤为关注。
学习目标确定
1.了解古代雅典的民主政治、斯巴达的寡头政治、罗马共和国的贵族共和制、罗马帝国君主制的基本内容与特点。2.知道中古时期英法两国政治制度的发展变化及对后世的影响,认识制度会随着社会变迁而变化。3.掌握近代英、法、美三国政治制度的内容、渊源、特点以及影响,认识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制度应当在坚持自身优秀传统的基础上,从社会实际出发,互相取长补短,臻于完善。4.通过对几个典型问题的探究,引领学生认识本课的基本史实,逐渐掌握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的方法和能力,培养一分为二的辩证思维。落实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唯物史观、家国情怀核心素养的培育。
学习重点难点
学习重点: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产生与发展。学习难点:古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中古西欧的封建制度。
学习评价设计
评价方式:以多元评价为原则,促进核心素养发展。对在课堂上积极回答问题,认真完成小组合作探究以及高质量完成作业的情况分别赋分。评价目标:介于本节课是高二教学内容,要达到学业质量水平2或水平3的程度。能够利用历史年表、历史材料、历史地图描述史实,能够理解空间和环境因素对认识历史与现实的重要性。能够从多渠道获取理解材料,提取相关信息。能够从制度变迁和比较的角度,理解历史上的变化与延续、统一与多样、局部与整体及其意义。在对中外制度进行独立探究的过程中,能够将其置于具体的时空框架下;能够选择恰当的时空尺度对其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并在此基础上作出合理的论述。
学习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环节一:导入新课教师活动1公元前5世纪,雅典公民大会的一项重要权力是每年召开一次会议,决定是否应当以陶片放逐法放逐一位势力足以影响城邦稳定的政治家。如果公民大会认为有这样的人,过70天左右再举行公民大会正式投票。如果当天投票总数达到6000,得票最多者会被放逐国外10年。10年后,他可以返回;他也可以中途被城邦召回。陶片放逐法制定后不到二十年的一个陶片放逐投票日,雅典政界名人地米斯托克利来到会场。这时有一个男子帕帕迪拍了一下地米斯托克利的肩膀,接着递上一枚陶片说,“麻烦您老给写上地米斯托克利的名字,俺不会写字。”地米斯托克利平静地问:“这个地米斯托克利做什么坏事?”帕帕迪摇摇头,“谁知道呢?俺都认不得他,只是听满世界的人说他是个大人物,正人君子,弄得俺特腻歪。”地米斯托克利二话没说,在陶片上写下自己的名字还给了那人。那年,地米斯托克利被从雅典驱逐出境。【人物简介】地米斯托克利(Themistocles,前524年-前460年),古希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公元前493—前492年任雅典执政官,为民主派代表人物。力主扩建海军,并着手兴建比雷埃夫斯港及其联接雅典城的“长墙”,旨在抵御波斯帝国的侵略。后在萨拉米斯海战中大败波斯舰队,个人声望和权力达到顶峰,因此雅典人害怕他成为军事独裁者,故通过陶片放逐法将其流放。辗转逃亡,终死于小亚细亚。学生活动1活动意图说明:通过图片导入学习雅典的民主政治,进一步引导学生学习其他西方国家古代和近代政治制度的演变。环节二: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学梳理课本基础知识教师活动2在学生课前预习通读的基础上后,教师协助学生构建知识框架。学生活动2学生通过对课本的通读,梳理出本课主干知识框架。活动意图说明: 课堂教学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学生学习为中心,教师需在充分考虑高中二年级学生心理特点、知识储备和认知水平等具体情况的前提下,通过提供学习材料等多种途径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参与者和指导者。让学生通读本课文本,掌握基础的知识,感悟历史知识的重要性,在时空框架下把握重要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理解历史进程中的变化与延续、继承与发展、原因与结果,建构历史发展的前后联系,认识历史发展的总体趋势。环节三:一、光荣与神圣:古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教师活动3教师介绍古代世界的几种政体类型1.寡头政治:社会少数阶层控制着国家所有权力的政府形式2.贵族政治:社会地位最显要的群体来掌握权力的政府形式3.君主政治:权力归于个人的政府形式,君主政体类似于专制政体,但是其中有个重大区别:君主政体不能凌驾于国家法律之上,而专制政体则可以远超过法律。君主立宪制就是君主政治的畸变。4.君主专制:权力归于君主个人,且君主的意志可以凌驾于法律之上,无法制约。5.共和制度:共和政体是一种赋予人民或其代表,而不是一个君主或独裁者最高权力的制度。教师讲授:雅典并非一开始就是民主制,在民主制建立之前,雅典是由贵族掌握国家的权力。从公元前6世纪初开始,雅典经历了三次重大的改革,逐步建立起民主制度。雅典三次民主改革简表斯巴达的制度也有民主因素,但实际权力却是掌握在国王、长老会等极少数人手中,它具有一定的寡头色彩。公元前299年,罗马势力开始侵入巴尔干半岛,随着希腊化诸王国陆续灭亡,罗马人逐渐成为希腊人命运的主宰。公元前30年,罗马灭亡了最后一个希腊化国家——统治埃及的托勒密王朝,古代希腊的历史随之告终。通过以下图片引入对罗马政治制度的学习。罗马斗兽场斗兽场由韦斯帕芗(Vespasian)皇帝下令修建,于72年由八万犹太和阿拉伯俘虏修建而成。是古罗马当时为取悦凯旋的将领士兵和赞美伟大的古罗马帝国而建造的。在其儿子提图斯在位期间建成,是古罗马帝国标志性的建筑物之一。看台约有60排,分为五个区,最下面前排是贵宾(如元老、长官、祭司等)区,第二层供贵族使用,第三区是给富人使用的,第四区由普通公民使用,最后一区则是给底层妇女使用,越穷的人坐得越高,全部是站席。那么大家知道罗马政治制度并不是一开始就是帝制,罗马的政治制度,经历了早先的共和国政体,再到后来罗马帝国的元首制。罗马共和国政体国家机构 组 成 权力 执 政 官2人,全体公民选举产生,一年一任担任军事统帅,主持公民大会和元老院,执行决议元 老 院卸任高级官员组成,终身任职向官员提建议,协调官员行动公民大会全体公民选举产生最高权力机关,受高级官员和元老院限制学生活动3根据材料思考:材料一 雅典政治家伯里克利在一次演讲中说:“我们的制度之所以被称为民主政治,因为政权是在全体公民手中。解决私人争执的时候,每个人在法律上都是平等的;让一个人负担公职优于他人的时候所考虑的......是他们的真正才能。——摘编自[古希腊]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思考1:根据材料一,概括雅典政治制度的特点。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得出结论特点:(1)实行民主政治; (2)法律面前公民平等; (3)任人唯贤材料二 在共和时代,执政官不但拥有最高军事权,而且有最高行政权力,虽然执政官由选举产生,但多数被贵族把持。公民大会的实权由贵族掌握。罗马帝国建立后,相应的问题也接踵而来。一方面,罗马被卷入长达百年的内战,在内战中获胜的屋大维野心膨胀,企图确立个人的军事独裁。另一方面,帝国广阔的版图使共和时代的体制鞭长莫及,迫切需要中央集权的管理。于是在主观和客观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罗马的政体从共和制转变为军事独裁的君主制。——摘编自张广智等《世界文化史(古代卷)》思考2:根据材料二,指出与罗马共和国相比,罗马帝国在政治制度方面最突出的特征是什么。实行军事独裁的君主制。思考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课本所学知识,概括罗马政体的转变过程及原因。(1)从君主制到贵族共和制是罗马政体的第一次转型,这是贵族与平民一起同专制王权斗争的结果。平民通过长期的斗争,迫使贵族设立平民保民官来监督政府行为,维护了平民利益,罗马共和制得到完善。(2)从共和制到帝制是罗马政体的第二次转型,这是罗马扩张的结果。通过对外扩张,原来的共和制已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更不能广泛代表罗马各地奴隶主阶级的利益,因此最终被帝制取代。活动意图说明:互学探究 培育素养(依托材料,开展问题导学,培养史证意识、历史解释能力)这样的设计一是秉持学为中心,教为学服务的基本理念,“以学生深度学习为本,以学生素养发展为本。”教学活动组织与实施的最高原则在于促进学生发展。二是落实核心素养的培育。三是依循课程标准。四是依据教材,教材是中学历史教学最主要、最基本的材料,是学生学习的核心材料。环节四:二、黑暗与光明:中古西欧的封建制度教师活动4无论是希腊城邦,还是罗马共和国,帝国公民都是少数。妇女、外邦人和奴隶不仅没有资格参与政治,还受到剥削和多种压迫。那么,当世界历史进入中古(封建社会)时期,政治制度会有什么样的发展呢?(对已经梳理完的知识进行讲授,并再次帮助学生完善知识结构。明确一些历史概念。)理解“中古”这一概念。中古是指在西方文明史上意指约从公元500年到1500年之间一千年来的欧洲历史。中古时代的开始,标志着西罗马帝国的衰落,古典时期的古代历史在此告一段落;而中古时代的结束,则指文艺复兴时代(欧洲的重生)的开始。中古时期西欧封建制度的发展有三个方面的主要表现:1. 封君封臣制度公元395年罗马帝国分裂为,东罗马帝国和西罗马帝国;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崩溃,西欧历史进入到中古时期。西罗马灭亡前后,日耳曼人在西欧建立了许多王国。王国的君主将各自的地区视为私产,分封给自己的儿子和随从,形成封君封臣制度。封君将土地封给封臣并给予保护,封臣向封君宣誓效忠和服兵役。受封仪式中封臣有这样的一段誓词:“我效忠我的主人,爱其所爱,仇其所仇。主人凡践履协约,因我委身投附而善待于我,赐我以应得,则我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以他的意志为准则,绝无违背。”封臣只效忠给自己封地的封君,封君也不能控制自己封臣的封臣。中古西欧有这样一句谚语: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封臣的独立性容易造成王权的衰落,并且很难维系国家内部的紧密,即便如查理大帝一度建立庞大帝国,但最后还是分裂为三个国家,成为今天法国、意大利和德国的雏形。2.教权与王权并立在西欧内部分分合合的过程中,罗马的基督教会却不断扩张权力。教会不仅拥有大量土地,还控制着人们的信仰和思想。在王权衰弱的情况下,罗马教会是唯一可以控制西欧的力量。因此王权谋求与教权合作,王权借助教会支持获得合法性,教会借助王权打击反对派和异端,逐渐形成教权与王权并立的状态。我们以当时的法国为例:“早期的加佩国王与教皇及法国教会,关系长期比较好,一心伸张王权的法王需要教会道义上和政治上的支持,教皇则需要法王帮助他反对德国皇帝。格里哥利改革运动兴起后,法王在主教授职权等问题上,有时与教皇和教会有矛盾,但总的来说愿意保护教会的特权,教会人士也继续供职王廷,辅弼王政。”教权与王权不仅有合作,同时教权也在不断威胁王权。 3.王权强化公元11世纪,西欧城市兴起,崛起的市民与教会产生矛盾。“有的封建领主,特别是恪守教产不得转让原则的教会封建主,顽固维护自己对城市的种种权力……国王给封建主领地上的城市颁发特许证书,既削弱了割据势力,又博得了城市的拥护,把持市政的城市贵族一般都支持国王。”这个过程中,不同国家形成了迥异君主制度,以法国与英国为代表,两国在14世纪分别建立了等级君主制和议会君主制。学生活动4学生对教师讲授知识进行消化吸收。完成中古西欧封建制度的代表制度表格。活动意图说明:结合之前的所学知识,引发学生的探究思考。为接下来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学习做下铺垫。环节五:三、现实与未来: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产生与发展教师活动5(前边已经通过学生自学了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典型代表:英国君主立宪制、美国和法国的共和制)出示材料,结合课本知识及所给材料,逐步引导学生分析出英、美、法三国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学生活动5材料一 英王虽然是国家元首,但其权力要么只能按法律和惯例行使或受到别人牵制,要么必须在有关大臣的“忠告”并连署下行使,实际处于“临朝不临政”的地位。议会和内阁虽掌握实权.....议会的立法监督、财政等大权实际握在下院手中。英国内阁由英王授权在下院中获多数席位政党的领袖组建.....内阁对下院多数负责......这是“实”的一面——康晓、谭君久《英美法三国政体的异同及其文化成因比较》思考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英国政治体制的特点。特点:(1)国王权力受法律限制,实际上处于“统而不治”的地堡位; (2)议会掌握着国家的实权,实行议会内阁制;(3)人民主权材料二 在处理立法、司法、行政这政府三大部门的关系方面,代表们放弃了立法权为最高权力的欧洲启蒙思想。根据邦联时期的政治实践,他们特别害怕较能反映下层民众意志的立法机关,因此特意在宪法中加强行政和司法机关的独立地位及所属权力。行政、立法、司法三个部门相互独立,互不相属。其中每一个部门在行使宪法赋予的权力之时均受到其他部门的牵制。在资产阶级立宪史上,美国首先制定出了一套三权分立的制度。——摘编自刘绪贻、杨生茂主编《美国通史》思考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与英国政治体制的不同。(1)美国国家元首由选举产生;英国国家元首是世袭的。 (2)美国实行三权分立;英国通过议会和内阁进行分权。(3)美国三权相互制衡,互不相属;英国是行政权和立法权密切相关材料三 没有均衡,制度就会因缺乏必要的张力而松弛,如同长短不一的桌子难以支撑起平展的桌面一样。因此,“有衡”对于政治制度文明来说,犹如大坝之于河水。没有均衡,就没有制度,一项新的制度的建立,实际上就是形成一种新的权力或利益的均衡。制度因有均衡而存在,也会因打破均衡而消亡。———虞崇胜《论政治文明的内在灵魂》思考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概括英、美、法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所建立的近代政体实行的这种“均衡”的具体体现。(1)英国:议会和内阁之间的均衡,内阁对议会负责,议会通过对政府的不信任案,内阁就要垮台;但首相也有权解散议会,重新选举(2)美国:国会、总统和最高法院之间的均衡,三权独立平等,彼此制约,体现三权分立原则(3)法国:总统和议会的均衡,总统掌握行政大权,议会掌握立法权;总统由参众两院联席会议选出;众议院有权推翻内阁,总统经参议院同意有权解散众议院。思考4:用唯物史观看英美政治制度的产生与发展。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政治制度要符合国情,英国和美国的政治制度都体现了这一原理。(1)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与代议制的发展相互推动。①随着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工业革命的进行,工业资产阶级兴起,推动了1832年的议会改革,议会主导权由大资产阶级向工业资产阶级转移,英国代议制不断完善。②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发展完善,维护了政局的稳定,推动了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2)美国的民主共和制政体建立在资本主义经济基础之上。美国无封建专制传统,欧洲启蒙思想的影响、本国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推动了美国共和政体的建立,而美国的共和制政体又适应并促进了当时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活动意图说明:结合材料以及教材内容,利用材料培养学生有效提取教材及材料信息和归纳概括能力,提升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教师活动6通过学习归纳总结对西方政治制度的评价。学生活动6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最后在老师的帮助下进行总结。(1)积极性:近代西方政治制度适应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部分实现了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理想。经过19-20世纪的多次改革和革命,西方政治制度逐渐走向稳定和成熟,推动了世界民主化进程。(2)局限性:在资本主义社会,名义上人民享有广泛、平等的民主权利,但实际上由于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这种表面上的平等往往为实质上的不平等所替代,法律上的平等往往为事实上的不平等所取代。如英国选民长期仅占人口的很少比例,美国宪法一度承认了黑人奴隶制的合法地位等。环节六:小结(提纲挚领 升华认识 政治民主化、法制化)教师活动7出示古希腊的民主政体,虽有其历史局限性,但民主的政治体制,以及这一体制下实行的比例代表制、抽签选举制、任期制等方式,为后世民主政治的实行提供了行之有效的途径。中古欧洲的等级君主制,既加强了中央集权体制,也使实名的利益和要求开始受到重视,推动了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1265年英国议会制度的确立和1302年法国三级会议的确立,为之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法国大革命奠定了基础,也留下了“自由”“平等”的历史传统,近代以来,英美法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通过革命或改革的方式建立了资本主义民主政体,经过数百年的改革、创新、其民主政体日益完善。通过今天的学习,大家了解了西方政治体制演变的过程,从古代民主到中世纪封建专制再到近代民主,一路走来,西方政治体制在继承中发展,不论哪一种制度都有其优越性和局限性。制度没有优劣之分,只有适合与不适合。每个国家的政治制度都是独特的,“物之不齐,物之情也”,政治文明应该是多样的。正如习近平主席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上所讲:“坚持与时俱进、创新发展。文明永续发展,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顺时应势、推陈出新。世界文明历史揭示了一个规律:任何一种文明都要与时偕行,不断吸纳时代精华。我们应该用创新增添文明发展动力、激活文明进步的源头活水,不断创造出跨越时空、富有永恒魅力的文明成果。”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互相取长补短,臻于完善。学生活动7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历史,思考西方政治制度的发展演变规律。并思考对中国政治制度发展的启示。活动意图说明:小结,既可容纳较多教学内容,扩大视野、形成方法,也能构建起清晰完整、系统条理的认知结构,便于学生理解,构建历史发展的前后联系,探寻历史发展变化的原因及规律,又能使课堂教学的结构严密、紧凑、融为一体,显现出课堂教学的和谐与完美:从而诱发学生的求知的欲望和积极的思维,使学生进入更深层次的探究,并获得丰硕质佳的认识成果。
板书设计
作业与拓展学习设计
作业设计:1.对本课的笔记进行整理 2.重点知识点进行记忆3.完成布置的练习题
教学反思与改进
以前一直认为近现代西方的政治制度主要来自于古代希腊,罗马的制度传承。实际上,中古西欧封建社会对近代现代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的形成和发展也产生了重要影响。各国国情不同,每个国家的政治制度都有其独特性。都是这个国家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长期演进的结果。本节课因为涉及的内容较多,所以将重点放在了第一、三部分,即古代雅典的民主政治、古罗马共和制和元首制及近代西方的政治体制,重点讲述每个政治体制的特征,让学生对各个政体有简单的了解。因课时有限,所以斯巴达的寡头制略讲,神圣罗马帝国省略不讲。但由于本课教材存在内容跨度大、授课时间短等问题,导致本课在相关问题的设计上侧重宏观问题,更多的细节处理稍稍不足。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