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5--8课)导学案及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语文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5--8课)导学案及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8.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语文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5-30 08:06:2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5.《北京喜获2008年奥运会主办权》导学案
【学习任务】
1、了解消息的相关知识,学会用消息的形式去反映生活;
2、品味消息的语言特点,体会语言中蕴涵的丰富情感;
3、引导学生关注国家大事,激发民族自豪感。
【知识储备】
一、新闻,有广义和狭义两个不同的概念。
1、广义的新闻是泛指报刊广播电视中关于现实情况的报道文章,包括消息、通讯、特写、社论、典型报告等。特点是迅速及时,内容真实,语言简明。
2、狭义的新闻是简要和迅速报道国内外新近发生的事实的一种新闻文体,又称“消息”。本文就是一则消息,是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经常使用的一种文体。它以明确的思想和简洁的语言文字,迅速及时地反映现实生活中新近发生的事实。它的特点可以用“真、短、快、新”四个字来概括。
二、新闻的结构:
1、标题(种类、作用):标题是报纸的眉目,是消息内容的提要。标题种类:有单行标题、多行标题。标题作用:多行标题,在正题之外,常常兼有引题、副题。引题的作用是交代形势、烘托气氛、说明背景、引出题目;正题是一则消息内容的高度概括;副题往往是重要事实、结果的提要。
2、导语:一般是新闻开头的第一句话或第一段话,是新闻当中最有价值最核心的事实概括。它以凝练、简明的语言,概述新闻的主要内容或事实,鲜明地揭示新闻的中心。
3、主体:即消息的主干,是正文部分,通常是导语部分的具体化。
4、背景:是新闻的历史情况和环境条件。
5、结语:是最后一句话或一段话,具有启发与激励性的语言。
(标题、导语和主体是一则消息通常不可缺少的部分)
三、消息的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情发生的起因、经过、结果。(与记叙文的六要素相同)
【自主学习 】
1、给加点的字注音
矜( )持 噙( )着 大阪( ) 风度翩翩( )
2、解释下列词语
信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矜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风度翩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水泄不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承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噙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填空
①消息的六要素即_______、______、_______、事件发生的______、______、______。
②新闻的特点一般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消息的结构包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个部分。
④对照消息的一般结构,指认本文的标题、导语、主体部分。
4、请试着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及六要素。
时间: 地点: 人物:
事件发生的原因:
经过和结果:
5、阅读课文后回答:北京是在何时何地什么会议上赢得2008年奥运会主办权的?她有哪几个竞争对手?
6、阅读课文后回答:各方对北京申奥成功有什么反应?
7、这则消息迅速及时地报道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喜讯,表达了我国人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心情。
【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文本理解
1、这则消息有正副两个标题,这两个标题分别有什么作用?标题中的“喜”有什么作用?
2、“新华社莫斯科7月13日电”是导语中的什么?它的作用是什么?
3、一般的导语用极简练的文字,概括消息的主要事实或揭示主题,而这篇文章的导语在写法上有何不同?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吗?
4、这则消息在主体部分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展开叙述了哪些方面的主要内容?
5、中国人民及国际体育界人士的反应表明了什么?
探究点二:综合探究
1、善于抓住典型细节是这则消息引人入胜的原因之一。请你选择其中一处体会一下细节描写的作用。
2、翻阅资料,进一步了解北京申奥的有关情况。探究:北京两次申奥,为什么这一次能够以绝对优势获胜?
3、结合文中句子体会字里行间饱含的丰富情感。
【巩固延伸】
一、学了这篇课文,你认为新闻写作要根据哪些要求去写?
二、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
在法国隆重纪念诺曼底登陆60周年之际,一座由中国雕塑家遥远创作的世界和平女神像6月3日在昔日诺曼底登陆战场揭幕。
世界和平女神像高10米,重16吨,用不锈钢制作。她那舞动绸带的双臂一前一后地舒展着,高举的左手上一只和平鸽展翅欲飞。在微风中展开的飘带与女神的双臂连为一体,远远看去,好似“中国”的“中”字、“和平”的“平”字,又像英文单词WORLD(世界)的第一个字母“W”和VICTORY(胜利)的第一个字母“V”。
(1)把以上材料概括成一句话新闻。(不超过2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世界和平女神像的造型具有哪些象征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分析,我能行!
北京喜获2008奥运主办权(节选)
阅读下面选段,回答问题。
中国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在投票前各申奥代表团作陈述报告时,再次重申中国政府坚定支持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的立场。他说,中国政府将信守在北京陈述报告中所作的所有承诺,并将尽一切努力帮助北京实现其承诺。
北京在首轮投票中获得了44票,多伦多、伊斯坦布尔、巴黎和大阪各得20、17、15和6票。大阪第一轮被淘汰。
今天共有118名国际奥委会委员参加了投票。首轮有14名申办城市委员和萨马兰奇不参加投票,这样实际上有104名委员投票,有效票为102张。第二轮有106名委员实际参加投票,有效票为105张。
风度翩翩的何振梁噙住了泪水。面对排着队上前祝贺的国际奥委会委员,何振梁只有用默默的拥抱来感谢支持北京、支持中国的朋友们。
何振梁在来莫斯科前接受本社记者的专访时说,现在的北京比八年前有了很大的进步,北京应该赢得2008年奥运会举办权。
1.李岚清副总理要表明的中国政府的态度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报道两轮投票情况,运用大量确凿数据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何振梁只有用默默的拥抱来感谢支持北京、支持中国的朋友们”,你对句中“只有用默默的拥抱”是如何理解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你的理解,说说为什么“北京应该赢得2008年奥运会举办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动手写作,我可以!
根据提示,按要求作文。结合课文,写一写得知申奥成功后你自己的感受。
请以“我们该赢”为题,写一篇200字的短文。
附答案:
【自主学习 】
1、jīn qín bǎn piān。2、略
3、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②迅速及时,内容真实,语言简明。 ③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④标题:北京喜获2008年奥运会主办权 得票数比第二名多34票;导语:第1、2段;
主体:3—10段
4、时间:2001年7月13日 地点:莫斯科 人物:中国 事件发生的原因:中国申请奥运会举办权 经过和结果:经过二轮投票,中国北京以其强大的实力以及对承办奥运会的信心和决心,最终赢得了2008年奥运会主办权。
5、北京于2001年7月13日在莫斯科国际奥委会第112次全会。有多伦多、巴黎、伊斯坦布尔、大阪。
6、见本消息的6—10段。
7、报道了中国申奥成功的喜讯,表达了中国人民无比振奋的心情。
【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
1、北京喜获2008年奥运会主办权——正标题,概括报道中心事件 得票数比第二名多34票——副标题,突出得票数多,豪情满怀。“喜”贯穿全文,道出了全国人民在申奥成功后的无限喜悦和激动之情。
2、 电头,作用:交代通讯社名称、发电时间、发电地点。说明材料真实可信,消息及时。
3、 本文的导语以抒情笔调开头并列举数字;以抒情笔调开头抒写了申奥成功后中国人无比激动、兴奋、喜悦的心情;列举数字一方面用事实说话,体现了消息的真实性,另一方面也让读者在比较中感受到中国申奥的优势,说明中国申奥成功是众望所归。
4、 时间顺序;叙述了三个主要内容:第3段说明中国政府的态度;第4—5段报道两轮投票的情况;第6—10段报道了中国人和国际体育界人士的反应。
5、 何振梁的话说明北京申奥成功是祖国改革开放成功的必然结果和有力证明;国际体育界人士的反应,表明了国际社会对中国的赞誉和肯定,说明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发展、政治稳定、民族团结、社会进步、人民幸福、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对促进世界和平和共同发展作出的贡献越来越大,古老而充满生机的中华文明日益引起世界人民的向往;刘淇和郎平的话,表达了中国申奥成功后的喜悦心情和办好2008年奥运会的决心。
探究点二:
1、 如:“他刚才签字的钢笔无比珍贵,他要永远保存下去”,这一细节生动地表现了他十分珍视中国人民为支持奥林匹克运动和促进世界和平进步所作的努力,十分珍视世界各国在奥林匹克旗帜下的友好合作关系,也说明了北京获得2008年奥运会主办权不论对中国还是对奥林匹克运动都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2、 有中国政府的全力支持;有中国改革开放20年取得的巨大成就作保障;有中华儿女的执着追求和热心参与;有申奥前的精心策划和准备。
3、 如“该轮到北京办奥运会了”,一个“该”字道出了多少感慨!这里有经过漫长的期待终于梦想成真的喜悦,有作为中国人的无比自豪,有北京一定能办好奥运会的自信等情感。
【巩固延伸】
一、1、 要关注现实生活,学会从生活中汲取鲜活的写作素材,并作出快速的反应。
2、①精心拟定标题。要力求准确、鲜明、生动、简洁,形式多样。②导语明确。要用精炼的语言概括出消息最主要的事实或中心,引起读者关注。③主体部分要具体充实,用事实说话,不能虚构或夸张。消息的记叙不要求详尽地展开事件的情节或细节,只是简明扼要、精炼概括地记叙事实的轮廓和梗概。主体部分还必须注意条理清楚、层次分明、内容充实、生动形象。④有时可根据情况省略导语或背景或结语。(标题、导语和主体是一则消息通常不可缺少的部分)⑤内容真实,不允许添枝加叶,不允许想象。引用的材料、数据要准确无误。文字要简明。
二、(1)遥远创作的世界和平女神像在法国揭幕(2) 中国人民热爱和平;世界和平终将实现。
三、1、中国一定会举办一次受世界各国赞扬的奥运会,中国会言而有信,并会为此努力。(或:认真履行自己的承诺,全力支持北京把2008年奥运会办成一届最出色的奥运会。)
2、使文章报道的事实更加真实可信,体现了消息“用事实说话”的文体特点。也让读者在比较中感受中国申奥的优势,说明中国申奥成功是众望所归。
3、何振梁具有绅士大将风度,遇事不惊,稳重,而他外表的平静衬托出内心的激动。
4、①中国人民对奥林匹克精神不懈追求,中华民族热爱体育、热爱和平,愿意为世界奥林匹克运动发展做贡献的强烈愿望和坚定信心。②中国运动员在奥运会上取得的辉煌成就;③中国国势的强盛、民族团结、社会进步、人民幸福、国际地位不断提高。④ 北京的快速发展和全国人民的支持。
四、略
6.《别了,“不列颠尼亚”》导学案
【学习任务】
1、掌握文章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结构,历史与现实相融合的写法
2、了解新闻特写的特点及本文的语言特色;
3、了解有关香港回归的知识,体会作者对“香港回归”这一事件的看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知识储备】
1.走近作者
《别了,“不列颠尼亚”》的作者周婷、杨兴实际上是新华社周树春、胥晓婷、杨国强、徐兴堂四位记者的合称。其中周树春是新华社副总编辑、《参考消息》报社社长,2007年获第八届韬奋新闻奖。杨国强,新华社高级记者。
2.背景资料
英国在1841年1月26日占领香港岛。1842年6月,中英鸦片战争正式爆发。8月29日,清政府被迫与英国签订了屈辱的《南京条约》,将香港岛割让给英国。1898年6月9日,,英国驻华公使宾纳乐和李鸿章在北京签订“中英展拓香港界址专条”,英国以租借为名,取得了新界,为期99年。1898年7月1日生效。1997年7月1日,中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这是中华民族的一大盛事,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一件大事。为了记下这一大盛事,周婷、杨兴这两位新华社香港分社记者真实地描绘了这难忘的时刻.文章记录了英国王储查尔斯和末任港督彭定康乘“不列颠尼亚”号皇家游轮撤离香港的最后历史时刻,曾获第八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及1997年新华社社级好稿
3、文题解读
运用了倒装句式,新颖别致,意味深长。标题寓虚境于实境,独具匠心,又了无痕迹。
4 、“不列颠尼亚”简介
不列颠尼亚——是罗马帝国对于大不列颠岛的拉丁文称呼。不列颠尼亚被罗马人神化,称不列颠女神。“不列颠尼亚” ,成为现代英国的化身和象征,她的现代形象通常是身披盔甲,手持三叉戟和盾, 在 本文中指“不列颠尼亚”号皇家游轮。
5、本文是一篇感较强、篇幅短小精粹的新闻文体——特写,它侧重于“再现”,往往采用文学手法,描述某一重大事件的发生现场,或某些重要和精彩的场面,生动形象地将所报道的事实再现在读者面前。
6、背景:是指事件的历史背景、周围环境及其他方面的联系等。它能使新闻主干事实充实丰满,解答读者的疑问,揭示事物的意义,为新闻注入知识性、趣味性内涵,使其更加具有可读性。
【自主学习】
1、给加点字注音
瞩目( ) 冉冉( )
2、解释词语
瞩目:
掩映:
陈迹:
终结:
冉冉: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在英国军舰“漆咸”号及悬挂中国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的香港水警汽艇护卫下,将于1997年年底退役的“不列颠尼亚”号很快________在南海的夜幕中。
②、据说艺术家住在一个不太大的城市里,隔壁人家养了小狗,它和艺术家相处很好,艺术家________用吃的东西款待它。
③、经过世代的筛选,________至今的谷肉果菜,不仅营养价值高,而且易于消化吸收。
④、随着社会的发展,________教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A、消失 往往 流传 终生 B、消失 常常 留传 终身
C、消逝 常常 流传 终身 D、消逝 往往 留传 终生
4、下列各项是对文章的分析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
A、文章以时间为序,并且精确到小时、分钟,这充分展示了香港回归这一事件的严肃性、重要性。
B、文中的对比手法不止一处,都表现了中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英国对香港殖民统治的结束。
C、作者在记录这一历史事件时,字里行间无不渗透着作者的自豪感。
D、“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表现出大英帝国156年前气势汹汹地从海上袭来,现在又从海上灰溜溜地逃走。
5、本文的导语、主体、背景、结语分别是哪些段落?
6、 将文中表示时间的句子画出来,看这篇通讯按什么顺序把“香港回归”这一重大历史事件记录下来的。为什么要将事件具体到“分”?
7、文章按时间顺序特写了哪几个场景?
场景一:
场景二:
场景三:
场景四:
【合作探究】
1、如何理解“别了,‘不列颠尼亚’”标题的含义?
2、体会用“在香港飘扬了一百五十多年”修饰“英国米字旗”的作用?
3、为什么要突出“蒙蒙细雨”这一自然环境?
4、 谈谈第4段中插叙总督府的背景有什么作用?
5、为什么说英国的告别仪式是“日落仪式”?
6、第7段中“一个叫爱德华 贝尔彻的英国舰长带领士兵占领了港岛,在这里升起了英国国旗;今天,另一名英国海军士兵在‘威尔士亲王’军营旁的这个地方降下了米字旗。”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有何作用?
7、本特写语言庄重而含蓄,体会“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的深刻内涵?
【巩固强化】
一、阅读下列选段,回答问题。
在香港飘扬了150多年的英国米字旗最后一次在这里降落后,接载查尔斯王子和离任港督彭定康回国的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驶离维多利亚港湾——这是英国撤离香港的最后时刻……
掩映在绿树丛中的港督府于1885年建成,在以后的一个多世纪中,包括彭定康在内的许多港督曾对其进行过大规模改建、扩建和装修。随着末代港督的离去,这座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成为历史的陈迹。
晚6时15分,象征英国管治结束的告别仪式在距离驻港英军总部不远的添马舰东面举行。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邻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
此时,雨越下越大。查尔斯王子在雨中宣读英国女王赠言说:“英国国旗就要降下,中国国旗将飘扬于香港上空。150多年的英国管治即将告终。”
7时45分,广场上灯光渐暗,开始了当天港岛上的第二次降旗仪式。156年前,一个叫爱德华 贝尔彻的英国舰长带领士兵占领了港岛,在这里升起了英国国旗;今天,另一名英国海军士兵在“威尔士亲王”军营旁的这个地方降下了米字旗。
当然,最为世人瞩目的是子夜时分中英香港交接仪式上的易帜。在1997年6月30日的最后一分钟,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次降下,英国对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的殖民统治宣告终结。
在新的一天来临的第一分钟,五星红旗伴着《义勇军进行曲》冉冉升起,中国从此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与此同时,五星红旗在英军添马舰营区升起。两分钟前,“威尔士亲王”军营移交给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军开始接管香港防务。
1、选文第一节点明事件时间,在最后说“这是英国撤离香港的最后时刻”,如此点出时间有什么作用?
2、解释“这座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成为历史的陈迹”这句话的含义。
3、本文在交代每一事件的时间上有什么特点?试结合具体例子说明。
二、交接仪式结束后,彭定康即将离去。世界各大媒体的记者都把镜头对准了港督府,中央电视台现场直播全过程,世人也都把目光聚焦在这里,等待着彭定康最后的离去,但是出人意料的事情发生了,镜头中末代港督神色黯然,降落的米字旗叠放在他的膝头,带有皇家标记的“劳斯莱斯”并未驶离,而是缓缓地围着港督府绕起了圈子……
假如你是当时的记者,你正在向全世界现场直播,你将如何解说?
三、为下面一则新闻拟一个标题。
新华网北京3月4日电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4日在这里强调,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决不动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发展两岸关系和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基石。他表示,对于台湾任何人、任何政党朝着承认一个中国原则方向所作的努力,我们都欢迎。只要承认一个中国原则,承认“九二共识”,不管是什么人、什么政党,也不管他们过去说过什么、做过什么,我们都愿意同他们谈发展两岸关系、促进和平统一的问题。
四、请根据提供的资料,写一则消息。
媒体:新华社
地点:北京
时间:7月25日上午9时
事件:中国奥运体育代表团成立,成员名单正式公布
人物:总人数1099人,运动员639人,团长刘鹏
其他:中国历届奥运参赛人数之最,超过美国。
五、积累爱国名言:
1、临患不忘国,忠也。——《左传 昭公元年》
2、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离骚》
3、苟利国家,不求富贵。——《礼记 儒行》
4、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白马篇》
5、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
6、位卑未敢忘忧国。——-陆游《病起书怀》
7、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8、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
附答案:
【自主学习】
1、zhǔ rǎn
2、瞩目:注视;注目。
掩映:相互遮掩而且又映照衬托。
陈迹:过去的事迹;旧迹;过去的事情(物)。
终结:最后结束。
冉冉:本意为渐进地、慢慢地、缓慢地,也可以形容毛、枝条等柔软下垂的样子
3、B、4、D 5、导语(1) 主体(2-10) 结语(11) 背景(4、7、11)
6、时间顺序;符合“特写”要求①真实、②再现实施过程。
7、场景一:下午4点30分,末任港督告别港督府,降下港督旗帜;场景二:下午6点15分, 添马舰军营东面的广场,(举行象征英国管治结束的“告别仪式”,)降下英国国旗;场景三:子夜时分举行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米字旗降下,中国国旗升起;场景四:零点40分,查尔斯和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
【合作探究】
1、提示:标题有两层意思:①从字面上看,参加交接仪式的查尔斯王子和末任港督彭定康乘坐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消失在茫茫的南海夜幕中,这是现实的场景;②从象征意义上说:“不列颠尼亚”号的离去,象征着英国殖民统治在香港的终结,中华民族的一段耻辱终被洗刷。
强调作用:标题是倒装句式,将“别了”提前。有突出和强调作用,引人注意
2、英国米字旗在属于中国领土的香港上空飘扬一百五十多年,意味着英国对香港的殖民统治持续了一百五十多年,交代香港沦为英租界的屈辱史。
3、体现出英国还末任港督离任时心情,更重要的是突出香港的明天犹如雨过晴天,前途无限光明。
4、从建成到修建,是殖民统治的标志。“历史的陈迹”标志着殖民统治从今天结束
5、英国曾经占领了非常广大的殖民地,被称为“日不落帝国”,喻指在它的领土上,永远都有阳光照耀。香港作为英国在东方的最后一块殖民地,于1997年脱离英国的统治,回归祖国,可以说在中国香港的土地上,英殖民统治的太阳落了。所以把英国告别的仪式称为“日落仪式”。
6、对比。平实语言强烈对比,饱含对长达一个世纪的殖民统治结束后的欣喜之情。
7、提示:全文最后一句语言庄重而含蓄,有深刻含义。“从海上来”指当年不可一世的英国远征军凭借其坚船利炮强占了中国的领土,开始殖民统治。“从海上去”明写查尔斯王子和港督彭定康乘坐船离开香港,实指英国对香港殖民统治的结束。 暗含着历史与现实的对比。
【巩固延伸】
一、1、 在最后点出,起强调作用,鲜明地点出这一时刻的意义。2、 英国在香港的殖民统治将成为历史。3、 非常准确地点出具体时间。如“在新的一天来临的第一分钟”,强调具体时间,这一时刻是神圣的,具有非凡意义的。
二、参考答案:中央电视台记者白岩松的现场解说词是:“彭定康的车轮原地转起了圈子,但历史的车轮是不会在原地转圈的。”
凤凰卫视的解说词是“按惯例,历任港督离港前都要坐车绕总督府两圈,彭定康也不例外,只是不同的是,彭定康没有继任了。”
三、胡锦涛强调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决不动摇
四、提示:
新华社 北京7月26日电 中国奥委会今天公布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中国体育代表团的全部名单。
北京奥运会中国体育代表团于7月25日上午9时在北京成立,代表团共由1099人组成,其中运动员639人,运动员人数不但创了中国历届奥运参赛人数之最,而且超过了参加本届 奥运会的美国体育代表团。
国家体育总局局长刘鹏任代表团团长,他希望中国体育健儿能创造佳绩,赛出风格。
7.《生命之舟》导学案
【学习任务】
1、了解电视新闻的特点。
2、体会电视解说词是如何用准确、生动、简洁的语言表达思想内容的。
3.通过观看电视节目,教师讲解,学生质疑,师生讨论等方式完成学习任务。
4.学习解放军和武警战士勇救群众的牺牲精神。
学习重点:1、了解电视新闻的特点。
2、感受祖国大家庭“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浓浓爱意。
学习难点:体会生动传神、言简意赅的遗词造句。
课时安排:一课时
【知识储备】
了解电视新闻及特征
【自主学习】
注音:
簰 ( ) 嘉 ( ) 溃 ( )
迂 ( ) 虐( )
解释词语:
率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障碍:___________________
迂回:___________________
肆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合作探究】
1一、本文报道了一件什么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理清文章结构,概括各段大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讨论探究
1、电视新闻特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析结构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是如何展开报道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为什么这些舟船被群众称为“生命之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拓展延伸】
1、文中哪一个情节最难忘、最紧张、最典型,分小组交流。
2、你学习这则电视新闻,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3、对我校举行的校友乡情联谊盛会写一篇电视解说词。
8.《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导学案
【学习任务】
1、了解人物通讯的特点;
2、.理解典型事例对于表现人物形象的作用;理解细节描写和运用数据的作用;
3、了解袁隆平的科学精神和卓越贡献。
【知识储备】
(一)人物简介:
袁隆平,1930年9月出生于北京,1953年毕业于西南农学院农学系,毕业后,一直从事农业教育及水稻研究。袁隆平是世界著名的杂交水稻专家,是我国杂交水稻领域的开创者和带头人,为我国粮食生产和农业科学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他的主要成就表现在杂交水稻的研究、应用与推广方面。
(二)文体知识:
通讯是一种经常被使用的新闻文体,但比消息长,内容更为丰富。可用描写、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具体、生动、形象地反映新闻人物和事件。通讯一般分为人物通讯、事件通讯、工作通讯和风貌通讯。
所谓“人物通讯”,是用来报道特定人物的一种新闻体裁,它以写人为主,专门介绍人物的典型事迹、成长过程和精神面貌,可以写人物的一生,也可以写人物生活中的片段,可以写一个人,也可以在统一的主题下写一组人。
【自主学习】
1.字词正音。
籼( )型 祖籍( ) 黔( )阳 大相径( )庭
丰硕( ) 鉴( )于 矢( )志不移 兵不解( )甲
钵钵( ) 雌蕊( ) 夜不能寐( ) 劫( )后余生
2.词语解释。
鉴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大相径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矢志不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劫后余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功成名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合作学习】
1、“听了向福财的话,袁隆平心情很沉重。”袁隆平为什么心情沉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培育杂交水稻最主要的困难是什么?袁隆平是怎样解决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概括一下,课文中选取了哪些典型事例来展现人物形象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全文有多处细节描写,加强了这 篇人物通讯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为文章增色不少。
请在文中找出一二,并加以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中在说明袁隆平的杂交水稻对中国和世界的贡献时,就多处运用了数字。请
大家在文中用波浪线画出来,想一想:这些数字究竟对表现人物有怎样的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巩固延伸】
1、本文是一篇通讯。那么通讯与消息有什么异同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读过课文后,你认为袁隆平的哪些精神值得你学习?请用“我从袁隆平身上学到了…………”这种句式来表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